运动生理真题(24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运动生理真题(2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生理真题(24页).doc(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运动生理真题-第 24 页10年肌肉的兴奋传递到肌肉收缩的过程?简述肌肉收缩的滑行理论血液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心脏的收缩性如何评价心泵功能的强弱?09年 简答:骨骼肌收缩的形式和特点是什么?什么是特异性投射系统、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各自特点是什么?简述少儿氧运输系统的特点(试述人体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论述 :试述骨骼肌的人体结构与微细结构比较分析肩关节与髋关节在结构与运动方面的异同试述心壁的结构及其功能之间的关系任选5个大脑皮质的功能中枢,描述其位置、功能与投射特点(肌肉运动时,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发生哪些主要的功能变化?这些变化是如何引起的?评定肺功能的指标有哪些?如何测评?试述肌肉力
2、量的影响因素、训练原则、方法及其测评分别举例说明生理学指标在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健身锻炼中的应用)08年 简答为什么在长跑中深而慢的呼吸优于浅而快的呼吸?简述运动技能形成时的时相变化论述试述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分类、机制及消除疲劳的方法试述力量的分类、生理基础、训练原则与方法举例说明生理学指标在体育教学、训练、健身、科研中的应用07年 简答运动条件反射是怎样形成的?做准备活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简述如何根据机能评定结果健康运动量?论述题详述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要有效的提高最大肌肉力量,在训练中应该遵循哪几大基本原则?同时阐述大负荷的生理机制试述脉搏(心率)和血压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及意义05年 简
3、答 简述心率在体育教学、训练、科研中的应用简述能量统一体理论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简述少儿氧运输系统的特点论述何谓肥胖,有何危害?如何评价?如何进行运动减肥?试述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如何评价和发展人的有氧耐力?何谓恢复与超量够恢复?试述促进人体恢复的措施试述最大吸氧量的概念、正常值、表示方法及影响因素?试述体育锻炼的对运动系统功能的影响04年 简答胸内负压的形成原因及意义尿生成的过程甲状腺素的生理作用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论述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过程及特点比较分析缩短、拉长、等长收缩中肌肉工作的特征及应用意义心脏泵血过程及实现的机制运动性疲劳的机制及不同类型运动疲劳的原因和判断指标力量素质的分类、
4、生理学基础、训练原则与方法03年 简答比较三大能量系统的特点简述运动后的过量氧耗大于氧亏的原因?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好?论述试述运动时血液重新分配的特点及其生理意义?试述训练对两类肌纤维的影响为什么,肌肉做等张收缩时张力-速度关系呈反变关系?其中有何意义?试比较男女有氧能力的差异(举例三个生理指标)并分析02年 简答什么是前负荷和后负荷?他们对肌肉收缩有什么影响?血液的基本功能有哪些?简述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论述试述动脉血压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运动时动脉血压如何变化、如何调节?试述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训练原则和方法举例说明在体育实践中,促进机体恢复的措施和方法试述运
5、动性疲劳的概念、机制及诊断方法01年 简答简述血液的功能简述两类肌纤维的特征小脑是如何调节肌肉活动的?与骨骼肌相比,心脏的收缩有何特点?限制最大摄氧量的中央机制和外周机制是什么?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是什么?论述试分析比较三大能量系统的特点,并联系运动项目举例说明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在训练中的如何提高?运动性疲劳的定义、机制、指标及评价动脉血压是如何形成的?其影响因素有哪些?何谓运动处方?其四要素是什么?其制定与实施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如何确定其强度?论述肥胖(概念)的分类、危害、其诊断方法及判定标准肌肉力量(概念)的分类、影响因素、检测与评价方法及训练原则?生理指标(心率、动脉血压等)在体育科
6、研、教学、健身、运动训练、竞赛中的运用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是生物体在不断地与外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结束。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受其支配的肌肉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运动单位视力(视敏度)是指人眼辨别物体微细结构的最大能力。也就是人眼分辨两点空间最小距离的能力。单眼固定不动注视正前方时,该眼所看到的空间范围称为视野。感受器是指专门接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刺激,并将各种刺激能量转换为电信号的特殊结构或装置运动动力定型是指在学会运动技能以后,大脑皮质运动中枢的兴奋与抑制按一定的顺序和严格的时间间隔交替发生,形成一定的形式和格局使条
7、件反射系统化当机体受到感染、中毒、创伤、缺氧、高温、冷冻以及进行剧烈运动时,会产生一些非特异性的全身综合反应,以增强机体对这些不利因素的耐受能力,减轻对机体的损害,称为应激。它包括警戒期、抵抗期和衰竭期三个阶段。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每克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在体内氧化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该食物的热价梅脱为运动强度的衡量单位。1Met相当于安静时的能耗量或代谢率。若以吸氧量来表示安静时的能耗量,则1梅脱等于吸氧量250mLmin-1,亦等于kg-1min-1氧。磷酸原系统是由肌肉中的高能磷酸化合物ATP和CP构成的供能系统,故又称为ATP-CP系统。
8、乳酸能系统是指肌糖原或葡萄糖在无氧情况下分解,产生乳酸并放出能量供ATP再合成的供能系统,又称为无氧糖酵解系统。有氧氧化系统是指糖类和脂肪通过有氧氧化放出能量供ATP再合成的供能系统心房和心室每收缩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一侧心室(一般指左心室)每分钟所泵出的血量,称为每分心输出量,简称为心输出量。心指数是指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它等于每分心输出量与体表面积的比值,单位是Lmin-1m-2。正常人安静时的心指数为3.5Lmin-1m-2。射血分数是指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健康成人安静时射血分数为55%65%。一侧心室每搏动一次所泵出的血量,称搏出量。心力贮
9、备是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它相当于一侧心室可能达到的最大心输出量与静息时心输出量之间。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容,正常成年男子的比容值为40%50%,女子则为37%48%。在血浆的缓冲物质中,对酸性物质起缓冲作用的主要是HCO3-,故习惯上以每100ml血将中的NaHCO3的含量来表示碱贮备量,以供中和固定酸的碱量,称为碱贮备或碱贮周期性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称潮气量。平静呼气未尚存留在肺内的气量,称功能余气量。肺活量是指在最大吸气后,再尽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它等于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时间肺活量是指最大吸气后,再尽力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呼气,
10、测量至第1、2、3s末呼出的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肺总容量是指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量。它是肺活量与余气量之和。肺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或由肺呼出的气体总量,它等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的积。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气量。它等(潮气量-无效腔气量)与呼吸频率的积。最大通气量是指每分钟以最快速度和尽可能的深度进行呼吸,所能呼出或吸入的总气量。通气/血流比值是指肺泡通气量与同一时间肺血流量的比值。通常正常成人安静时通气/血流比值为。.激素: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的分泌,经体液运输到某器官或组织而发挥其特有调节作用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需氧量:人体为维持某种生理能力所需要的氧量。摄氧量:单位时间内,
11、机体摄取并被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氧亏: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摄氧量满足不了运动需氧量造成人体内氧的亏欠。运动过量氧耗:运动后恢复期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消耗的氧量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乳酸阈: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增加而增加,当运动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为乳酸阈。力量素质:肌肉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或指肌肉对抗外阻力的能力。有氧耐力:长时间进行有氧活动的能力。(靠糖原、脂肪等有氧分解供能的工作)无氧能力:身体处于缺氧情况下,较长时间对肌肉收缩供能的能力。超量恢复:运动时被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而且在一段时间内甚至超过原来
12、的水平,称为超量恢复。运动性蛋白尿: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蛋白尿称为运动性蛋白尿。“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继续坚持运动通过机体的调整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动作变得轻松有力,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稳态 运动员心脏 等长收缩 心力贮备 梅脱 台阶试验 肌纤维类型 等动收缩 心动周期 新陈代谢 肌电图 绝对力量 内环境 基础心率 最大摄氧量 进入工作状态 有氧耐力 高住低练法 衰老 运动处方 运动单位 通气/血流比值 肺通气 肺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 肺活量 时间肺活量 最大通气量 每分通气量 氧离曲线 氧容量 氧含量 血氧饱和度 红细胞比容 碱贮备 血型 血液循环 心率 心动周期 心输出量 每搏输出
13、量(每搏量) 心指数 射血分数 动脉血压 消化 吸收 基础代谢 梅脱 氧热价 呼吸商 食物热价 磷酸原系统 乳酸能系统 有氧氧化系统 能量代谢 激素 应激 突触 受体 感受器 感觉器官 视力(视敏度) 视野 牵张反射 姿势反射 前庭反应 前庭功能稳定性 运动技能 极点 第二次呼吸 过度训练 肌肉力量 力量耐力 绝对力量 相对力量 中枢激活 超负荷原则 氧亏 运动后过量耗 最大吸氧量(最大摄氧量) 无氧阈 乳酸阈 需氧量 运动性疲劳能 超量恢复 自由基 体适能 运动处方 肥胖 体重指数 运动技能 能量代谢率 运动性蛋白尿 1、什么是肌丝滑行理论?其依据是什么?答:肌肉收缩的肌丝滑行理论的主要论点
14、:肌肉的收缩或伸长,是由于肌小节中粗丝和细丝相互滑行,而肌丝本身的长度和结构不变。当肌肉收缩时,由Z线发出的细丝沿着粗丝向暗带中央滑动,结果相邻的Z线靠拢,肌小节变短,从而出现整个肌细胞或整块肌肉收缩。其证据:肌肉缩短后,暗带长度不变,明带变短,H带由变短到消失。当肌肉拉长时,明带、H带均加宽。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舒张过程收缩过程:肌膜动作电位经横管传到细胞内部,信息通过三联管结构传给肌浆网终池,终池释放Ca2+,肌浆中Ca2+增多,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肌钙蛋白构型改变,原肌凝蛋白构型改变,暴露肌纤蛋白(肌动蛋白)上的横桥结合位点,横桥与肌纤蛋白结合,激活TAP酶,分解ATP供能,横桥扭动,
15、拖动细肌丝向M线滑动,肌小节缩短,肌肉收缩.舒张过程:肌膜动作电位消失,肌浆网膜上钙泵转运, Ca2+被泵回肌浆,肌浆中降低,与肌钙蛋白分离,肌钙蛋白构型复原,原肌凝蛋白复位,遮蔽肌纤蛋白上的横桥结合位点,阻止横桥与肌纤蛋白结合,细肌丝从粗肌丝中滑出,肌小节恢复原位,肌肉舒张.2、骨骼肌收缩有几种形式?各有何特点?(比较分析缩短、拉长、等长收缩中肌肉工作的特征及应用意义)答:根据肌肉收缩时的长度和张力变化,肌肉收缩分为:缩短收缩,拉长收缩和等长收缩三种。三种收缩形式的工作特征表现不同。缩短收缩又称向心收缩,其特点: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阻力,肌肉缩短牵拉它附着的骨杠杆做向心运动,此时肌肉
16、消耗大量的能量用以完成外功,缩短收缩在实践中被用来实现各种加速度运动或位移运动,如屈肘、同抬腿、挥臂等。拉长收缩又称离心收缩,其工作特征是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此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肌肉做负功。在实现人体运动中起着制动、减速和克服重力等的作用,同时拉长收缩可贮存能量以用于其后的收缩,使之能产生更大的力量和速度。等张收缩的工作特征是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肌肉虽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等长收缩时肌肉的张力可发展到最大,但没有位置的移动,按物理学上讲,肌肉没有做外功,但消耗很多能量,在人体运动中起着支持、固定和保持某一姿势的作用。3试分析肌肉收缩的张力-速度关系的生理机制及其在运
17、动实践中的作用。(为什么说肌肉作等张收缩时张力与速度呈反变关系?其在运动实践中有何意义?)答:肌肉收缩的张力-速度关系曲线是指肌肉收缩时对抗的负荷(后负荷)对肌肉收缩速度的影响。 即随着负荷的增大,肌肉收缩的力量增加,但肌肉收缩的速度和缩短的长度即减小;反之,则加大。该曲线显示肌肉收缩时张力与速度呈反变关系。其机制:肌肉收缩产生张力的大小取决于活化横桥的数目,而肌肉收缩的速度,则取决于能量释放的速率和肌球蛋白ATP酶的活性,与活化的横桥数目无关。当负荷增大时,有更多的横桥处于活化状态,从而增加肌肉的张力,但却抑制了ATP的分解,减低了能量释放率,故使肌肉收缩速度减慢。在运动实践中,可依据张力-
18、速度曲线这种反变关系,来确定最适作业的最佳负荷和最大爆发力。如果希望较大的速度,则必须相应减少负荷,相反,如果要克服较大的负荷,则收缩速度不可能维持较快。要使力量和速度都得较大的发展,采用的负荷应以30%-60%最大力量为宜。 4试分析肌肉收缩的长度-力量关系的生理机制及其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答:肌肉收缩的长度-张力曲线是指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对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的影响。如果肌肉收缩前给予一定负荷,使肌肉拉长以增加其初长度,肌肉收缩的力量随初长度的增加而增加,当达肌肉最适初长度时,收缩产生的力量最大。但如果负荷过大使肌肉的初长度超过其最适初长度时,收缩的效果将下降。肌肉在最适初长度时收缩产生的
19、力量最大的原因是,此时肌肉粗丝和细丝处于最理想的重迭状态,使收缩时起作用的横桥数目最大,因而能产生最大的力量。如果肌肉拉得过长或缩得过短,活化横桥数目减少,张力均下降。5 比较分析快肌和慢肌纤维的形态结构、代谢和生理功能特点。答:(1)形态特征:快肌纤维直径大,肌浆网发达,线粒体体积小数量少,毛细血管密度小;受大神经支配;慢肌纤维直径小,肌浆网不发达,线粒体体积大而数量多,毛细血管密度大,受小神经支配。(2)代谢特征:快肌纤维无氧代谢酶(乳酸脱H酶)的活性高,糖原含量多,无氧代谢能力强。慢肌纤维线粒体酶活性高,有氧代谢能力强。(3)功能特征: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力量大。慢肌纤维收缩速度慢,力量
20、小。6运动训练对两类肌纤维何影响?答:训练能使肌纤维产生适应性变化,表现如下:训练导致两类肌纤维是否互变的问题。以前的研究认为,训练不能使两类肌纤维互变,人体肌纤维的类型百分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近的研究表明,长时间的耐力训练,可使快肌纤维(10%左右)转变为慢肌纤维,而速度和力量训练,只能引起肌纤维某些超微结构和代谢功能发生改变。 训练能使肌纤维出现选择性肥大。如力量训练能使快肌纤维明显肥大,速度训练可使快肌和慢肌在面积都增大,大强度的耐力训练可使慢肌纤维肥大。 训练能显著提高肌肉的代谢能力。如耐力训练不仅可使慢肌纤维中线粒体数目和体积增大,酶的活性增加,从而使慢肌纤维的有氧氧化能力明显提
21、高;而且也可使快肌纤维的有氧氧化能力得到提高。相反,大重量的力量训练使肌纤维面积大大增加,而线粒体反而下降,有氧氧化能力下降,但无氧氧化能力得到提高。 训练对肌纤维影响的专一性。即训练引起肌纤维的适应性变化,与从事的运动专项或训练方法,以及受训练局部有关。7 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呼吸效果好?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只有进入了肺泡内的气体才能进行气体交换,才是有效通气量。在呼吸过程中,从鼻腔到小支气管这段呼吸道是不能进行气体交换的,所以被称为解剖无效腔。由于解剖无效腔的存在,每次呼吸的潮气量都有一部分存在解剖无效腔内,而没有到达肺泡。如呼吸频率分别为8、16、32次/min,潮气
22、量分别为1000、500、250ml时,其肺通气量均为8000ml/min, 而肺泡通气量则分别为6800、5600、3200 ml/min。由此可见,在同样的肺通气量时,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其肺泡通气量大,即进入肺泡内的新鲜空气多,肺泡气的更新率高,所以在一定的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呼吸效果好。8 运动训练对肺通气功能和肺换气功能有何影响?答:运动训练,特别是耐力训练可使肺通气功能提高。表现为:除潮气量外,有训练者的肺容积的各个成分都比无训练者大,通过训练呼吸肌的力量加强,吸气和呼气的能力均提高。有训练者安静时的肺通气量无多大差异;次最大运动时,增加的幅度减少;最大运动时高得多。肺
23、通气效率提高有训练的耐力运动员的最大通气量高于常人。在运动负荷相同时,通气当量较小,呼吸效率提高。通气当量是每分钟通气量与吸氧量的比值。通气当量越小,呼吸的效率超高。有训练的耐力运动员,氧扩散容量随年龄降低的趋势推迟,无论安静时或运动时氧扩散容量均高,肺换气功能增强。耐力训练可使肌肉摄氧利用氧的能力增加,肌肉动-静脉氧差。9、简述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答:血液的组成: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中绝大部分是水,其有些溶质,如血浆蛋白、无机盐和血糖、血脂、尿素、尿酸、维生素等有机小分子。血液的功能:运载功能。运载O2、CO2、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等。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如维持体温、渗透压、离子浓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运动 生理 24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