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税收知识点(1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与税收知识点(14页).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财政与税收知识点-第 14 页财政与税收复习要点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财政的一般特征:2.财政分配的客体是社会产品,主要是剩余产品3.财政分配的目的是实现国家职能,满足公共需要4.财政是一种集中性的、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财政的职能:A资源配置只能:社会总产品的配置或生产要素的配置,所要解决的稀缺资源用来生产什么与怎样生产两大基本问题B收入分配职能,指国民收入分配,即社会成员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有或享有的份额状况C经济稳定职能,政府运用宏观上的经济政策手段有一时的影响、调节
2、经济、保证宏观经济得以稳定、均衡地向前发展。古典政治经济学财经理论盛行时期财政思想:反对国家干预经济,提倡提高国家税收收入,强调对内加强财政管理,保护和扶持工商业发展,对外实行高关税,限制进口等。1.亚当斯密的财政理论“看不见的手”2.大卫李嘉图的财政理论李嘉图等价定理3.瓦格纳的财政理论瓦格纳法则4.庇古的财政理论庇古税凯恩斯主义的财政理论1.在财政支出方面,主张政府应担负直接投资的责任;2.在税收方面,通过税率和税收,调整有效需求,稳定经济;3.关于公债,主张用发行公债的办法来弥补财政赤字,并通过公债来调节经济运行。新自由主义的财政理论:A货币学派1.政府应该从对市场的干预中解脱出来,最大
3、限度地让市场发挥作用;2.控制通货膨胀比减少失业更具有现实意义;3.主张从压缩财政支出入手,控制通货膨胀;4.反对用减税和扩大政府开支等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5.主张以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代替凯恩斯主义的财政、金融政策。B供给学派1.减税是最重要的刺激供给的手段。储蓄、投资不足是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减税能促进储蓄与投资增长。2.反对国家干预,主张减少对企业的管制3.主张削减政府支出,保持预算平衡4.主张紧缩货币,控制货币供应量,稳定货币价值公共财政主要是指一国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产品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它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模式。公共产品论西方财政学对于许多问题的研究,都是以公共产品
4、论为研究起点的。从世界范围来看,大部分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直接提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共产品构成了市场经济中政府(财政)活动的对象。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财政介入1.财政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弥补公共产品短缺。2.积极解决外部效应问题。政府干预手段政府干预失效(政府失灵)的原因财政职能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实现方式1.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比重。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3.合理运用财政投资、税收、补贴等多种手段调节和引导民间资源的合理配置。4.提高财政本身配置效率。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实现方式1.间接再分配。2.改进和完善行政和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4.改进和完善财政转移性支出制度。财
5、政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实现方式1.通过制度性安排,发挥“自动稳定器”作用。2.根据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变化情况,采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促进社会总供需的平衡。3.利用投资、补贴和税收等政策手段,促进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协调和高级化。4.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公共需要,为经济稳定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财政支出是以国家为主体,以财政的事权为依据进行的一种财政资金分配活动,集中反映了国家的职能活动范围及其所发生的耗费。外部性的解决方法(1)命令与控制规则(2)庇古税(3)科斯定理公共支出分类:A政府只能分类(经济管理支出,社会管理支出)C经济性质分类(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衡量财政支出
6、规模的指标1.绝对指标:财政支出总额2.相对指标:财政支出占GDP的比率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理论解释1.瓦格纳的“公共支出不断增长法则” 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支出占GNP的比重将会提高,这就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2.皮考克和卫斯曼的公共支出梯度渐进理论。该理论认为财政支出的增长并不是均衡、同一速度向前发展的,而是在不断稳定增长的过程中,由于社会激变(如战争等)的出现,不时出现一种跳跃式的发展过程。3.马斯格雷夫与罗斯托的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将经济发展分为不同阶段:传统阶段、为起飞创造条件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大众高额消费阶段。公共
7、支出效益分析的方法一、成本效益分析法。又称投入产出法,是将一定时期内的支出所产生的效益与付出的成本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评价绩效的方法。二、最低成本法,也称最低费用选择法。针对财政支出项目,设计出若干种达到目的的方法,在对备选方案逐个进行全面的经济分析的基础上,选出以最低成本就能达到目的的方案。三、公共定价法。是指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公共定价的一般方法公共消费性支出是维持政府机构正常运转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所需经费支出的总称。行政管理支出是指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和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发生的费用开支。(
8、1.行政管理费2.外交外事支出3.武装警察支出4.公检司法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管理: 规范支出范围 控制不合理支出 严格预算管理政府投资的含义:是指政府为购置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必需的资产而花费的财政支出。政府投资的必要性1是克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存在的某些失灵表现的必要手;2是进行宏观经济调控、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3政府对科教文卫等方面的投资,是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推动科技进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农业投入的重点(1)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投资;(2)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投资;(3)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现代税收制度;(4)财政支农支出比
9、例增加。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投资(1)财政支持农业的力度不断加大;(2)进一步完善财政的支农政。政府采购是指国家各级政府为从事日常的政务活动或为了满足公共服务的目的,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制度是指采购政策、采购程序、采购过程及采购管理的总称,是一种对公共采购管理的制度。政府采购的特点政府采购模式集中采购模式分散采购模式半集中半分散采购模式政府采购方式:招标性采购(公开招标采购,选择性招标采购,限制性招标采购)非招标性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指对预算资金分配、资金使用、银行清算及资金到达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账户的全过程集中进行全面的监控制度。分散支付制度是指将各
10、部门和各单位年度支出总额按期拨付到各部门(单位)在商业银行开设的账户,由各部门各单位分散支付使用。部门预算:是由政府各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及其行使职能的需要,由基层预算单位编制,逐级上报、审核、汇总,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提交立法机关依法批准的涵盖部门各项收支的综合财政计划。三者的关系(1)编制部门预算是基础(2)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手段(3)政府采购制度是保证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1)社会保险(2)社会救济(3)社会福利(4)社会优抚社会保障模式(1)福利型社会保障模式(2)社会保险型模式(3)强制储蓄型模式(4)国家型保障模式社会保障筹资渠道(1)政府预算安排的社会保障支出(2)向劳动者所在
11、单位及个人征收的社会保障费(3)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收入(4)社会捐助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模式(1)完全基金制这是一种以纵向平衡原则为依据,要求在劳动者整个就业或投保期间,或者在一个相当长的计划期间内,采取储蓄方式积累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的制度。(2)现收现付制 这是一种以横向平衡原则为依据,以同一时期正在工作的所有人的缴费,来支付现在保险收益人的开支的制度。(3)部分基金制这是现收现付制和完全基金制两种模式的结合。当年筹集的基金,一部分采取现收现付制满足当前支付的需要,另一部分采取基金制以满足未来支付的需要。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养老、失业、医疗三大保险为基本项目,以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
12、福利为辅助项目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的社会保障体A社会保险(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B社会救济(城乡困难户、农村五保户、灾民救济)C社会福利D社会优抚社会保险是指以立法形式,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筹集资金,以确保社会公民在遇到生、老、病、死、伤、残、失业等风险时,获得基本生活需要和健康保障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济是指政府对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的居民和因自然灾害遭受损失或发生其他不幸事故而生活困难者提供资金与实物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根据有关法律规定,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在享受基本生存权利的基础上,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提高生活水平、增加居民劳动报酬和基本生活保障
13、之外的给付和服务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优抚是指政府或社会对现役、退伍、复员、残废军人及军烈属给予抚恤和优待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财政补贴,是指在某一确定的经济体制结构下,财政支付给企业和个人的,能够改变现有产品和生产要素相对价格,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无偿支出。税式支出是以特定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税式支出是一种政府间接性支出,也属于财政补贴支出。债务支出指国家财政用于偿还国内、国外债务本息的支出。外援支出是指在国际交往中,对于遭受突发事件侵害的国家和地区给予的援助性的支出。外援支出具有不定期性,不像其他财政支出一样可
14、以通过预算控制并约束。财政收入国家为实现其职能的财力需要,通过财政分配的各个环节,将社会产品价值的一部分集中于国家的各种资金。税收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依照法律规定标准强制无偿取得公共收入的一种形式。收费政府部门向公民提供特定服务、实施行政管理或提供特定公共设施时按照规定的标准收取的费用。债务收入国家以债务人的身份,按照信用原则从国内外取得的各种借款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国家凭借国有资产所有权取得的各种不同形式收益的总称。预算内收入统一纳入国家预算,按照国家预算立法程序实行规范管理,由各级政府统筹安排使用。预算外收入各级政府根据具有法律效力的法规采取收费形式而形成的专项资金或专项基金
15、。财政收入规模是指财政收入的总水平,通常用绝对数或用相对数来表示。影响财政收入规模变化的因素(一)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二)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三)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四)税收制度和征管水平财政收入原则一、发展经济,广开财源。二、合理确定财政收入的数量界限三、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四、区别对待、合理负担税收国家或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税收的性质税收的“三性”税收的职能(一)财政职能筹集国家财政收入是税收的基本职能。国家凭借政权,运用税收从国民收入中提取一部分社会纯收入,以保障国民经济的再生产。(二)经济职能
16、税收在筹集国家收入的同时,可以调节社会资源在不同经济成分,不同地区,不同单位和个人之间的分配,以实现社会发展的经济目标。(三)监督职能税收分配涉及生产、流通、分配各个领域,通过收入增减,税源变化灵敏地反映国民经济的发展变化趋势,并以各种有效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的正常进行。 税收的分类(一)所得课税、商品课税和财产课税(二)直接税与间接税(三)从量税与从价税(四)价内税与价外税(五)中央税与地方税税收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 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从另一个角度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至生产者决策的影响,也就是税收对经济所起的调节作用。正效应:纳税人的经济活动对政府征税所作出
17、的反应与政府课征该税时所希望达到的目的一致。负效应:政府课税实际产生的经济效果与政府课税目的相违背。用政府课征该税取得收入的环比增长率来测定其正、负效应:收入环比增长率(本期收入上期收入)上期收入100%收入效应:由于商品价格变化导致购买力提高或降低而作出的对商品消费量的调整。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因征税后减少了纳税人直接可支配的收入,进而对纳税人的决策和行为产生影响。替代效应;由于商品价格结构的变化,消费者愿意消费更多价格下降了的商品,用于替代价格提高了的商品,即价格结构的变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由于税收政策的结构特征,即对不同的收入项目、不同的投资方向、不同的纳税人采取不同
18、的税收待遇,从而对纳税人的行为选择产生影响。中性效应:政府课税不打乱市场经济运行,即不改变人们对商品的选择,不改变人们在支出与储蓄之间的抉择,不改变人们在努力工作还是休闲自在之间的抉择。非中性效应:政府课税影响了经济运行机制,改变了个人对消费、劳动、储蓄和投资等的抉择,进而影响到资源配置等。激励效应:政府课税(包括增税或减税)使得人们更热衷于某项活动。阻碍效应:政府课税(包括增税或减税)使得人们更不愿从事某项活动。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是指政府课税后减少了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为维持原有的储蓄水平必须减少现期消费,从而相对提高储蓄在个人收入中的比重。即政府课税相应提高了私人储蓄。税收对储蓄的替代效
19、应是指政府课税影响了纳税人近期消费与未来消费的相对成本,从而改变其选择。比如政府对纳税人的储蓄收益征税,就会减少纳税人的储蓄,以现期消费替代未来消费。税收对储蓄的影响由于高收入者的边际储蓄倾向相对较高,对高收入者的征税对私人储蓄的抑制具有更大的抑制作用;替代效应的大小取决于累进程度,较高的所得税比累进程度较低的所得税对私人储蓄的抑制更大;对利息所得免税或减税,有利于私人储蓄的提高。税收对投资的收入效应指税收减少了投资者的税后净收益,而投资者为了维持过去的收益水平趋向于增加投资。税收对投资的替代效应指税收对不同的投资及消费有不同的税收待遇,从而导致投资转向低税部门或产业,或以消费替代投资。税收对
20、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征税减少了个人可支配收入,促使其为维持既定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而减少或放弃闲暇,增加工作时间。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由于征税使劳动和闲暇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劳动收入下降,闲暇的相对价格降低,促使人们选择闲暇以替代工作。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是从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和整体运行的角度来考察税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它以微观经济效应为基础,是无数微观经济效应的综合。税收乘数,反映了税收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变化关系 。税收乘数=-b/1-b税收乘数是一个负数,这表明税收与国民收入之间是一种反向运动关系。当政府增加税收时,国民收入则成倍减少;当政府减少税收时,国民收入则成倍增加。税收与经济稳
21、定 税收在维护经济稳定、熨平经济波动方面,能发挥逆向调节作用。税收逆向调节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种方式是制度性的调节机制,当经济形势发生周期性变化时,政府税收会自动发生增减变化,从而自动抵消经济波动的部分影响。另一种方式称为相机抉择,是指政府根据经济运行的不同状况,相应地采取灵活多变的税收措施,以消除经济波动,谋求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稳定增长。税收负担,简称“税负”,指因国家课税相应地减少经济主体可支配收入的数量而使其遭受的经济利益损失。它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社会产品在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税收分配的数量关系,通常用税收负担率这一相对量来表示。影响宏观税负的因素微观税收负担指纳税人个体所承受的税
22、收负担,衡量指标包括企业税收负担率和个人税收负担率。影响微观税负的因素1、宏观税负水平2、收入分配体3、税制结构确定最佳税率应该考虑的因素税负转嫁遭受税负冲击的经济主体,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其他主体负担的一种经济现象。商品或要素的供求弹性与税负转嫁间的关系:A商品或要素需求弹性大小与税负向前转嫁的程度呈反比,与税负向后转嫁成正比B商品要素供给弹性大小与税负向前转嫁的程度成正比与税负向后转嫁呈正比C当商品或要素的要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时,则税负由需求后负担的比例小于由供给方负担的比例。税负归宿处于转嫁中的税负最终落脚点,表明转嫁的税负最终由谁承担。税负转嫁方式1.前转
23、:指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顺着商品流转方向,通过提高商品价格的办法,转嫁给商品的购买者或最终消费者负担。2.后转:后转即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逆商品流转的方向,以压低购进商品价格的办法,向后转移给商品的提供者。3.混转:又叫散转,是指纳税人将自己缴纳的税款分散转嫁给多方负担。4.旁转:指纳税人将税负转嫁给商品购买者和供应者以外的其他人负担。5.消转:指纳税人用降低课税品成本的办法使税负在新增利润中求得抵补的转嫁方式6.税收资本化:生产要素购买者以压低生产要素购买价格的方法将所购生产要素可预见的未来应纳税款,从所购要素的价格中作一次扣除,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的提供者。 税负转嫁的一般规律1.商品供求弹性影
24、响税收转嫁: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税收负担更多地落在缺乏弹性地市场一方身上)2.课税范围影响税收转嫁:一般而言,课税范围越是狭窄,税负越是不容易转嫁,反之,则容易转嫁。3.计税方法影响税收转嫁:一般而言,从价税转嫁较为容易;从量税转嫁较为困难。4.是否与经济交易有关影响税收转嫁:一般而言,课税如果与经济交易有关,则税负容易转嫁,反之,则不容易转嫁。5.课税商品性质影响税收转嫁:一般而言,对生活必需品课税,税负易转嫁;对奢侈品课税,税负不容易转嫁。6.市场结构影响税收转嫁: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结构可分为完全竞争、垄断竞
25、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由前往后,税负转嫁越容易。7.税种属性影响税收转嫁: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税收原则是国家设计、制订税收制度,贯彻和实施税收政策方面应遵守的基本指导思想,也是评价税收制度优劣以及考核税务行使管理状况的基本标准。现代税收原则第一,财政原则第二,公平原则第三,效率原则税收中性是指在征税过程中不应或尽量减少对纳税人带来应纳税款之外的超额负担,即政府征税不扭曲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或征税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全额累进税率把课税对象的全部按照与之相适应的税率征税,即按照课税对象适应的最高级次的税率统一征税。超额累进税率把课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26、每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规定税率,各等级分别计算税额,一定数额的课税对象同时使用几个税率。税制结构是指一国税收体系的整体布局和总体结构,是国家根据当时经济条件和发展要求,在特定税收制度下,由税类、税种、税制要素和征收管理层次所组成的,分别主次,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整体系统。响税制结构的因素1.生产力水平。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高低。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多,在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消费后,能有更多的剩余,为税收提供更充裕的来源。2.经济结构。经济结构决定税源结构,从而决定税制结构。3.政府调节经济的意图。不同的税收对经济具有不同的调节作用。4.税收征管水平。一定的税制
27、结构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征管水平,因为税制结构的预期目标要通过税收征管来实现;反过来,一定的税收征管水平会制约税制结构的选择。5.历史原因。一个国家之所以采取这种而不是那种税制结构,除了受上述因素制约外,一些特殊的历史原因往往也起很大作用。6.国际影响。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一国经济不仅仅受本国税制的调节,还往往受到别国税制的影响。增值税的概念对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服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取得的货物或应税劳务的销售额,以及进口货物的金额计算税款,并实行税款抵扣制度的一种流转税。增值税类型1.生产型增值税在计算应纳增值税时,只允许从当期销项税额中扣除原材料等劳动对象的
28、已纳税款,而不允许扣除固定资产所含税款的增值税。2.收入型增值税在计算增值税时,对外购固定资产税款只允许扣除当期计入产品价值的折旧费部分,作为课税基数的法定增值额相当于当期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等各项增值项目之和。3.消费型增值税在计算应纳增值税时,对纳税人购入的固定资产已纳税款,允许一次性地从当期销项税额中全部扣除从财政收入角度看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从鼓励投资角度看消费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生产型增值税增值税的特点4.在税收征管上可以相互制约,交叉审计,减少发生偷税。公债:即公共债务,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的需要,依据借贷原则,以债务人的身份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特点:债务人讲
29、;自愿性/有偿性/灵活性。债权人讲: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种类:A地域分(内债,外债)B偿还期(短期,中期,长期,永久公债)C是否可买卖(交易,不可交易)D发行主体(中央政府、地方政府)E其他分类职能: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节宏观经济公债市场:公债交易的场所或系统分类:A层次或阶段(公债发行市场、公债流通市场)B成交订约和清算(现货交易、远期交易、期货交易、回购交易、期权交易)功能:1.增强国债流动性,提高其竞争力2能为社会闲置资金提供良好的投资场所,有助于减少投资风险3、它是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政府预算:指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各级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目的:政治、经济、社会。原则:统一性,完整性,公开性,年度性,真实性分类:A组织形式(单式,复试)B预算管理层次(中央,地方)C收支管理范围(财政总预算,部门预算,单位预算)D编制方法(增量预算,零基预算)E成立时限(正式,临时,追加)政府预算管理:是对国家依据法规对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进行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等活动的总称。预算管理体制:是指确定一国财政体系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财政分配关系的一项基本制度。类型:财政收支划分和预算主体独立程度(单一制,多级政府财政管理体制)原则:1政府经济职能原;2公平与效率原则;3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4事权、财权与财力相结合原则;5法制化原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