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稚情绪情感的发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婴幼稚情绪情感的发育.ppt(9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七章 婴幼儿情绪情感的发育,第一节 概述 一、情绪情感发育的意义 二、婴幼儿情绪情感发育的特点 三、情绪情感发育的阶段 第二节 婴幼儿基本情绪的发育 第三节 情感引发的社会功能发育 一、情感引发的婴幼儿依恋 二、情感与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三、情感与亲子交往的发展 四、情感与同伴关系的发展 第四节 情感发育的影响因素及异常发育 一、情感发育的影响因素 二、婴幼儿情绪情感的异常发育 第五节 情绪情感及其社会功能发育评定 一、情绪情感和社会功能发育的评定方法 二、情绪情感发育的评定内容 三、婴幼儿社会功能发育评定,目 录,第一节 概述,第七章,返回 目录,1. 情绪情感是婴幼儿适应生存的重要心理工
2、具,一、情绪情感发育的意义,婴儿的情绪反应是和养护者进行沟通的有效信号,通过向成人传递情绪信息,得到最合适的哺育 。 通过情绪反应,适当地促进了自己的社会交往 。,第七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2.情绪情感可以激活和促进婴幼儿的心理活动,情绪,对待行为的 态度,心理活动,实际应用,父母可以通过对某些活动的奖励给婴幼儿以喜悦、欢欣的体验,激活和促进婴幼儿的心理活动,第七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3.情绪情感对婴幼儿认知发育的作用,第七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4. 情绪情感是婴幼儿人际交往的有力手段,婴幼儿通过情绪反应向别人表达他们的需要 情绪与语言一起共同实现着儿童与成人、儿童与同伴间的社会性交往
3、积极情绪多的、能很好地处理自己情绪体验以及善于向其他孩子表明自己情绪状态的儿童更受人欢迎,有良好的同伴关系和社会交往能力。,第七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5.情绪情感促进婴幼儿意识产生及个性形成,情绪作为一种主观体验,为意识提供最初的来源和成分 婴儿对自身不同的情绪体验,促使其形成和加强对自身形象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情绪特征是性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七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二、婴幼儿情绪情感发育的特点,1.婴儿情绪的发育特点 2.幼儿情绪的发育特点,第七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1.婴儿情绪的发育特点,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直接相关 是儿童与生俱来的遗传本能,具有先天性,第七章 第一节,返回 目
4、录,2.幼儿情绪情感的发育特点,情绪体验继续分化 引起体验的动因不断增多,情绪从指向事物的表面现象 转化为指向事物的内在特征,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丰富化,深刻化,第七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首先表现为幼儿情绪的冲动性、易变性逐渐减少 其次表现为情绪逐渐从外露到内隐,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第七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幼儿的情感更多地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逐渐与社会性需要和社会性适应相联系,情绪情感的社会化,第七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初级情绪:愤怒、悲伤、快乐、惊讶、恐惧 次级情绪:尴尬、害羞、内疚、嫉妒、骄傲,三、情绪情感发育的阶段,1.情绪出现的顺序,第七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2.情绪的社
5、会化发展,(1)社会性微笑,初生,五周左右,四个月左右,反射性微笑 最初的 社会性微笑 社会性微笑,第七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大声哭闹得到满足和安抚 爬或走以远离不用愉快的刺激 咬东西或避开不愉快的事物 开始应用语言表达,(2)情绪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自我调节: 利用一定的策略调整自身情绪状态,从而达到个体 所追求的目标。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情绪能力。,第七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在不确定的情境中关注父母的表情来决定 自己的行动。随年龄增长逐渐频繁,并推广 到其他人。,(3)情绪的社会性参照,视觉悬崖,第七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03岁婴幼儿情绪发展阶段总结,* 摘自邹泓等译:发展心理学儿童与
6、青少年(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第七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情 绪 情 感 发 育 阶 段 的 理 论,布里奇斯的儿童情绪发育理论,伊扎德的儿童情绪发育理论,孟昭兰的儿童情绪发育理论,第七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布里奇斯的儿童情绪发育理论,出生 激动(兴奋) 3个月 痛苦 快乐 6个月 惧怕 厌恶 愤怒 12个月 兴高采烈 亲爱 18个月 妒忌 欢乐 对成人 对儿童 24个月 惧怕 厌恶 愤怒 妒忌 痛苦 激动 快乐 欢乐 兴高 对成人 对儿童 采烈 的爱 图7-1 K. M. Bridges 的情绪分化模式,第七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伊扎德关于新生儿情绪的出现、种类和以后情绪分化的论述,在其科
7、学性和可测性上都大大提高了一步;他认为新生儿具有5种以特定面部表情为标志的相当独立、具体的情绪。它们包括惊奇、痛苦、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这些情绪反应对新生儿适应母体外环境和生存具有决定性影响。,伊扎德的儿童情绪发育理论,第七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孟昭兰的儿童情绪发育理论,孟昭兰指出: 人类婴儿从进化中获得的情绪大约有810种, 称为基本情绪,如愉快、兴趣、惊奇、厌恶、 痛苦、愤怒、惧怕、悲伤等。这些情绪在个体 发展中随着婴儿的成熟、生长而逐步出现。她 提出了个体情绪发生的次序、时间,并具体指 出引发各种情绪的诱因。婴幼儿情绪的发生既 有一般规律,又有个体差异。,第七章 第一节,返回 目
8、录,孟昭兰的儿童情绪发育理论,婴儿情绪发生的时间、诱因和情绪表现,* 引自刘金花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七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第二节 婴幼儿基本情绪的发育,第七章,返回 目录,哭,哭是一种不愉快的、 消极的情绪反应, 是婴儿最普遍、基本 的情绪反应之一。,第七章 第二节,返回 目录,婴儿啼哭的原因,第1周:主要有饥饿、冷、裸体、疼痛和睡眠受到打扰等 24周:喂奶中断、烦躁、第一次增加非流汁的食品等 12个月:常因大人离开或拿走玩具等引起啼哭,第七章 第二节,返回 目录,饥饿的啼哭 发怒的啼哭 疼痛的啼哭 恐惧或惊吓的啼哭 招引别人的啼哭,啼哭的类型,第七章
9、第二节,返回 目录,第一阶段(05周) 自发性的笑 第二阶段(5周3.5个月) 无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 第三阶段(3.5个月之后) 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笑,第七章 第二节,返回 目录,(一)本能的恐惧 (二)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 (三)怕生 (四)预测性恐惧,恐惧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恐惧,第七章 第二节,返回 目录,(一)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 (03个月) (二)相似性再认知觉阶段 (49个月) (三)新异性探索阶段 (9个月以后),兴趣,第七章 第二节,返回 目录,愤怒是愿望不能实现或为达到目的 的行为受挫时引起的一种紧张而不愉 快的情绪体验。愤怒在儿童的成长过 程中出现较早。,愤怒,
10、第七章 第二节,返回 目录,第三节 情感引发的社会功能发育,情感引发的婴幼儿依恋,情感引发的幼儿自我意识发展,情感与亲子交往的发展,情感与同伴关系的发展,第七章,返回 目录,一、情感引发的婴幼儿依恋,依恋(attachment) 是指婴儿与抚养者之间所建立的亲密的、持久的情绪联结。表现为婴儿和养护者之间相互影响并渴望彼此接近的依附、身体接触、追随等行为。,第七章 第三节,返回 目录,依恋的意义,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和组成部分,婴幼儿情感社会化的主要标志,第七章 第三节,返回 目录,依恋建立期(2个月至68个月),前依恋期(出生 2个月),鲍比尔(Bowlby,1
11、979)依恋形成和发展的阶段模式。,1,2,第七章 第三节,返回 目录,依恋关系明确期 (68个月至24个月),目的协调的伙伴关系 (24个月以上),3,4,第七章 第三节,返回 目录,二、情感与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作为主体的自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的一种认识,其形成和发展影响着社会性其他方面的形成和发展,第七章 第三节,返回 目录,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1.5岁左右,婴幼儿开始能够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这种客体感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对自己的面部特征的认知上。,第七章 第三节,返回 目录,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1.52.0岁,儿童开始了用语言称呼自己身体的各部分,具有了用语言标志自我的能
12、力,第七章 第三节,返回 目录,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2 3岁,掌握代名词“我”,这是儿童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标志、标志着儿童自我意识的萌芽。,第七章 第三节,返回 目录,三、情感与亲子交往的发展,亲子交往,存在于亲子之间的双边活动,它是一种相互影响的过程,婴幼儿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对婴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第七章 第三节,返回 目录,在亲子交往中,父母自觉不自觉地向儿童传授着多方面的社会性知识、道德准则、行为习惯和交往技能,也为婴幼儿提供了练习社交技能的机会,并在其中给予大量引导、纠正或强化。,亲子交往的意义,第七章 第三节,返回 目录,四、情感与同伴关系的发展,同伴关系,同
13、伴关系是儿童在早期生活中除亲子关系之外的又一重要的社会关系。随着婴幼儿的发展,与同伴的交往时间和交往数量越来越多,同伴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影响着婴儿个性、社会性的发展。,第七章 第三节,返回 目录,同伴关系的发展,1,以客体为中心阶段(6个月 1岁),这个阶段的婴儿建立同伴关系,通常直接用表情和动作进行交往,如微笑注视对方,而对方常常也模仿这种方式将信息返回,第七章 第三节,返回 目录,同伴关系的发展,2,简单交往阶段(1 1.5岁),这时婴幼儿之间的交往行为就是社交指向行为。社交指向行为指婴儿直接指向同伴的各种具体行为,如微笑、发声和说话、给或拿玩具、身体接触(如抚摸、轻拍、推、拉
14、等)、走或跑到同伴身边等。,第七章 第三节,返回 目录,同伴关系的发展,3,互补性交往阶段(1.5 2.5岁),随着婴幼儿的发展,婴幼儿之间的交往内容和形式更为复杂。1824个月婴幼儿社会性游戏明显多于单独游戏,与同伴游戏的数量明显多于母亲,第七章 第三节,返回 目录,第四节 情感发育的影响因素及异常发育,情绪是婴幼儿心理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早期儿童,特别是23岁的幼儿,其情绪的发展对今后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情绪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个体适应现代复杂的人际关系的社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第七章,返回 目录,一、情感发育的影响因素,生物学因素:和其它心理过程一样,情绪和情感也是脑
15、的机能。在情绪活动中所发生的机体变化和外部表现,是与神经系统的多种水平的机能联系着的。,(一)生物、遗传因素,第七章 第四节,返回 目录,大脑额叶及边缘系统一般支配人类的理性或突发情绪,是情绪的中枢部分。 前额叶损伤可改变患者的人格特点,使其产生情绪波动 右侧额叶是主观消极情绪的,是消极情绪如恐惧、攻击意念的策源地; 左侧额叶与积极情绪建立有关,可监控右额叶的这些负性情绪。,第七章 第四节,返回 目录,情绪与植物神经系统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 。 例如,在激动、紧张的情绪状态中,呼吸加速、加深,心膊加速、加强,外周血管舒张,血压升高;突然的惊惧,呼吸会出现暂时的中断,外周血管收缩,脸色变白,出冷汗
16、;,第七章 第四节,返回 目录,母孕期情绪,行为和精神状况也可影响婴幼儿情绪和行为,母孕期情绪和精神状况差,婴幼儿情绪和行为的异常率高。,第七章 第四节,返回 目录,遗传上气质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情绪行为的不同 。 气质是个性形成的基础。婴幼儿期不良的气质类型今后更有可能发展成不良的个性,从而构成情绪障碍的发病基础。,第七章 第四节,返回 目录,婴幼儿情绪障碍与遗传因素有关,有研究发现,分离性焦虑与遗传因素有关,儿童自闭症的同胞患病率为2%3%,是一般人群的50100倍,单卵双生儿同病率远高于双卵双生儿 。,第七章 第四节,返回 目录,(二)环境因素,儿童在发育过程中对各种有害因素的反应较
17、为敏感,尤其是有遗传易感素质的个体,受到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容易诱发疾病。,第七章 第四节,返回 目录,在婴幼儿期,关系最密切的环境就是家庭,他们对于家庭环境依赖性很强。对家庭的依赖不仅是物质方面的,也有心理方面的需要和依赖。,家庭因素,第七章 第四节,返回 目录,家庭因素,1,家庭背景因素,包括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父母职业、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等方面,2,3,亲子关系和养育态度,亲子关系对幼儿情绪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婴幼儿亲子关系不良将导致情绪障碍。,家庭环境因素,愉快、和谐的家庭生活,充分的亲情给予将对婴幼儿情绪发展有较大的正面影响。,第七章 第四节,返回 目录,社会环境因素,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
18、:“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获得心理上的发展”。 社会化环境主要是为幼儿提供有利于他们进行社会化交往的丰富机会,让幼儿了解社会、熟悉社会、学习社会、适应社会。,第七章 第四节,返回 目录,二、婴幼儿情绪情感的异常发育,所有婴幼儿在正常的成长过程中,都体验过恐惧、恐怖、担忧、焦虑、羞怯等情绪情感变化,但对于不能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过度的、削弱身体机能的态度体验,则会出现情绪情感的异常发育。,第七章 第四节,返回 目录,(一)婴幼儿依恋障碍 (infant attachment disorder),婴幼儿依恋障碍包括反应性依恋障碍和童年脱抑制型依恋障碍两种类型。均是由
19、于与抚养者依恋关系的改变所导致的儿童早期的情绪和行为障碍。,第七章 第四节,返回 目录,1. 反应性依恋障碍 (reactive attachment disorder),反应性依恋障碍多发生于: (1)6、7个月以后,已产生了特殊依恋的婴幼儿; (2)原有的依恋对象少而固定、且依恋较强烈时,如单亲家庭或核心家庭; (3)由于领养、寄养、住院等情况,导致依恋对象和养育方式、环境突然改变时发生。,第七章 第四节,返回 目录,1. 反应性依恋障碍 (reactive attachment disorder),反应性依恋障碍的表现特点是: 婴幼儿对依恋对象的消失和环境的变动,表现出强烈而持续的情绪反
20、应和依恋行为改变,焦虑不安、哭闹不已。 并伴有明显的情绪反应,原有的生活节律发生紊乱,并可在一段时间内出现生长发育停滞;以后,在社会人际交往方面可以出现对人的疏远、冷漠和不信任。,第七章 第四节,返回 目录,1. 反应性依恋障碍 (reactive attachment disorder),反应性依恋障碍持续存在的长短取决于婴儿与抚养者适应不良和相互关系不融洽的时间。 原因明确,如能改变抚养者与婴儿之间的关系给以亲近、关心、爱护,及时提供感情上的温暖和物质上的需要,给之充分的安全感,将取得良好的效果。,第七章 第四节,返回 目录,2. 童年脱抑制型依恋障碍 (disinhibited atta
21、chment disorder),童年脱抑制型依恋障碍,以往又称为“福利院儿童综合证”。 这类问题常常发生在儿童福利院这一类集体性养育的环境。,第七章 第四节,返回 目录,2. 童年脱抑制型依恋障碍 (disinhibited attachment disorder),该病的发生,除从婴幼儿起长期在福利院照料的原因外,也与因多次变换抚育者,或多次变换寄养家庭或其他安置有关。其治疗方法主要应建立固定的养育着和相对稳定的寄养家庭。,第七章 第四节,返回 目录,(二)分离性焦虑障碍 (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SAD),指与父母分离或离开家时出现与年龄不适当的、过度的
22、、损害行为能力的焦虑。,第七章 第四节,返回 目录,(二)分离性焦虑障碍 (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SAD),诊断要点: 不现实地强烈地担心主要依恋对象可能消失或受到伤害,不现实地强烈地担心会发生某种不幸事件,使他们与主要的依恋对象分离;反复出现与分离有关的噩梦,持久而不恰当地害怕独处,与主要依恋者分手,反复出现躯体症状,如恶心、腹痛、头痛与呕吐等;在与主要依恋对象分离前、分离时或分离后,表现为焦虑、哭闹、发脾气、痛苦、淡漠或社交退缩。,第七章 第四节,返回 目录,(二)分离性焦虑障碍 (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SAD),在治
23、疗方面应注意,对较小的婴儿在其母亲或替代者离开前找一个对孩子同情和爱护的专职照料人。对较大的婴幼儿,在依恋者离别前,给他们说清楚以取得理解,但必须找一个病儿所熟悉的替代者照料。必要时应根据焦虑原因及表现,采用认知行为治疗,系统脱敏、认知重建和教育方法、如学习技能培训和示范,或结合抗抑郁药治疗等方法。,第七章 第四节,返回 目录,(三)儿童恐怖症(phobia),指对某些物体或某些特殊环境明知不存在对自身具有真实的危险,却产生异常强烈的恐怖,伴有焦虑情绪及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症状,并有回避行为以期达到解除恐怖所致的痛苦,持续至少6个月。,第七章 第四节,返回 目录,(三)儿童恐怖症(phobia
24、),* 引自邹小兵主编:发育行为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婴幼儿期常见的恐惧及其对象,第七章 第四节,返回 目录,(四)选择性缄默症(elective mutism),儿童选择性缄默症是指起病于童年早期,已获得了语言功能的儿童,由于精神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在某些特定的社交场合保持沉默不语的现象。其实质是一种情绪和社交功能障碍,而不是言语障碍。,第七章 第四节,返回 目录,(四)选择性缄默症(elective mutism),患儿在发病前,智力正常,已有正常的言语理解及表达能力。这类儿童常常在家时语言交流正常,而在另外某些特定的社交和集体场合则保持沉默不语,拒绝用语言交流,但可以用手势、点头等
25、躯体语言交流,但越是鼓励其讲话,越是缄默不语。,第七章 第四节,返回 目录,(四)选择性缄默症(elective mutism),选择性缄默症只要治疗及时,可以恢复正常言语及社交功能,预后较好。极少数可持续到成年。 治疗主要采用心理治疗、家庭治疗、行为治疗等方法。其中以正、负强化的行为矫治方法效果较好。,第七章 第四节,返回 目录,(五)屏气发作(breath holding spell),指儿童因发脾气或需求未得到满足而剧烈哭闹时突然出现呼吸暂停的现象。一般认为该行为是没有语言表达能力的儿童发泄愤怒的一种方式。,第七章 第四节,返回 目录,(五)屏气发作(breath holding spe
26、ll),屏气发作一般多见于6个月至2岁左右的婴幼儿,当需求不满、情绪受挫或严重气愤时即发作,表现为突然出现急剧的情感爆发,剧烈哭叫,随即呼吸暂停,伴有口唇发绀、全身强直,甚至意识短暂丧失,抽搐发作,其后肌肉弛缓、恢复原状,随后再哭出声来。一般持续时间30秒至1分钟,严重者可持续23分钟。,第七章 第四节,返回 目录,(五)屏气发作(breath holding spell),屏气发作的矫正重点是为父母提供咨询,解决儿童与父母及环境间的冲突,消除父母的焦虑,告知屏气发作是一种一过性现象,预后良好,消除他们的紧张疑虑情绪,帮助父母分析引起发作的原因并有效地消除、避免各种诱发因素,纠正不良的抚育方式
27、。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第七章 第四节,返回 目录,(六)孤独症(autism),由脑功能发育不良引起的以社会交往、言语发育障碍、兴趣范围狭窄、行为刻板重复为基本特征的严重的儿童发育障碍性疾病。发病始于婴幼儿期,男女发病率差异显著,男孩明显多于女孩。,第七章 第四节,返回 目录,(六)孤独症(autism),主要表现为: 交流障碍: 言语发育障碍: 刻板重复行为: 智力落后 : 感觉、行为异常:,第七章 第四节,返回 目录,(六)孤独症(autism),该病原因不明,多认为是外部环境因素,如感染、宫内或围产期损伤作用于具有孤独症遗传易感性的个体而致病。,第七章 第四节,返回 目录,(六)孤独症
28、(autism),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早期、准确的识别、评估和矫治是非常关键的。但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能够彻底治愈孤独症。采用交流训练、语言训练、行为治疗、感觉统合训练、听觉统合训练和结构化教育等,自闭症儿童的预后可以有明显的改善。,第七章 第四节,返回 目录,第五节 情绪情感及其社会功能发育评定,(一)自然观察法 (二)情景观察法 (三)谈话法 (四)实验法 (五)问卷调查法,一、情绪情感和社会功能发育的评定方法,第七章,返回 目录,(一)婴幼儿基本情绪的评定,二、情绪情感发育的评定内容,5悲伤与痛苦 6厌恶 7恐惧,1兴趣 2愉快 3惊奇 4愤怒,第七章 第五节,返回 目录,(二) 婴幼儿的情感发
29、育状况评定 采用观察法进行。乔治华盛顿大学心理和儿科学教授斯坦利格林思潘博士设计了一套“里程碑”式的评判标准,可以用来了解婴幼儿在出生后各个时段所具备的社交技能和情感发育状况。,二、情绪情感发育的评定内容,第七章 第五节,返回 目录,婴幼儿情感发育观察表,* 引自:白爱宝主编幼儿发展评价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第七章 第五节,返回 目录,(三)情绪的表达与控制情况评定 情绪在婴幼儿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表达与控制情绪是指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以及控制、调节自身情绪状态能力,是婴幼儿情绪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二、情绪情感发育的评定内容,第七章 第五节,返回 目录,情绪表达与控制家
30、长问卷,* 引自白爱宝主编:幼儿发展评价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第七章 第五节,返回 目录,(四)婴幼儿行为和情绪能力评定 采用问卷法进行。目前婴幼儿使用较为广泛的是23岁儿童行为检核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 CBCL/2-3)。该检核表是应用较多、内容较全面的一种行为量表。它由美国心理学家Achenbach 编制。23岁CBCL问卷于90年代由西安交通大学引进并主持修订,总结出了国内常模。用于筛查婴幼儿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可为衡量婴幼儿行为标准提供参考工具。,二、情绪情感发育的评定内容,第七章 第五节,返回 目录,内容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一般资料,第二部分包括
31、100条行为问题,是该量表的重点部分。归纳为六个行为症状因子,即社交退缩、抑郁、睡眠问题、躯体诉述、攻击行为和破坏行为。每个条目分三个等级计分。每个行为问题的各条目得分之和为这个行为因子的总粗分。100个条目的得分加起来构成行为问题总粗分。社交退缩因子与抑郁因子之和构成内向性。任何一个行为因子分超过P98或任何一项T分超过70,即提示异常,应进一步进行评定和检查。,二、情绪情感发育的评定内容,第七章 第五节,返回 目录,(一) 婴幼儿气质的评定 婴幼儿气质量表分为中国婴儿气质量表(CITS)(用于48个月)和中国幼儿气质量表(CTTS)(用于13岁)。CITS和CTTS,气质维度共有9个:即活
32、动水平、节律性、趋避性、适应性、反应强度、心境特点、持久性、注意分散、反应阈。根据9个气质维度的得分情况,又将儿童气质分为5个类型:易养型(E型)、难养型(D型)、启动缓慢型(S型)、中间偏易型(I-E型);中间偏难型(I-D型)。,三、婴幼儿社会功能发育评定,第七章 第五节,返回 目录,(一) 婴幼儿气质的评定 本测验采用问卷法进行。由最初了解孩子的家长和抚养人填写,按照“几乎从不、极少发生、不常见、常见、很常见共6个等级评分,然后由专业人员根据九个维度的得分进行统计、记分,每个气质维度由812个项目组成,最后由评定者划分出气质类型。,三、婴幼儿社会功能发育评定,第七章 第五节,返回 目录,
33、(二)亲子关系评定 最广泛使用的评价依恋类型的方法为“陌生情境”。(strange situation)技术。陌生情景法是一种在有控制的实验室情境中测量婴儿依恋行为的技术,它通过在实验室设置一种类似于儿童日常生活的典型情境陌生情境,观察儿童在此情境中的反应,从而判断儿童依恋关系的现状及其特点,并对其未来人际关系得发展作出可能的推测。,三、婴幼儿社会功能发育评定,第七章 第五节,返回 目录,(二)亲子关系评定 实验中有3人参与,即母亲、婴儿、陌生人。实验用的房间是所有母亲与婴儿均为陌生的地方,该房间经过布置,又使人感到舒适、自在,就像在婴儿的游戏室里。研究过程共有8个步骤,以引起婴儿的依恋行为,观察婴儿与母亲在分离前后的相互作用,以及婴儿独自时或与陌生人在一起时的反应,记录婴儿对母亲和对陌生人反应的异同。陌生情境法的标准操作程序包括8个步骤。,三、婴幼儿社会功能发育评定,第七章 第五节,返回 目录,陌生情景技术实验步骤,第七章 第五节,返回 目录,(三)同伴关系的评定 1观察法 即对自然状态下儿童的同伴关系进行观察。 2 社会测量技术 包括同伴提名法(peer nomination)和同伴评定法(peer rating)。这是测量同伴关系最典型的方法,两种方法各有利弊。,三、婴幼儿社会功能发育评定,第七章 第五节,返回 目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