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筑物消防员基础知识培训课件(16页).doc
《建(构)筑物消防员基础知识培训课件(1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构)筑物消防员基础知识培训课件(16页).doc(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建(构)筑物消防员基础知识培训课件-第 16 页建(构)筑物消防员基础知识培训课件(一)火灾定义和危害1、火灾的定义:火灾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2、火灾危害(1)毁坏财物,易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2)残害人类生命;(3)破坏生态平衡;(4)引起不良的社会和政治影响。3、火灾特征(1)发生频率高;(2)突发性强;(3)破坏性大;(4)灾害复杂;(5)易形成灾害连锁和灾害链;(6)灾后事故处理艰巨。4、火灾分类(1)按燃烧物分类分为A、B、C、D四类: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固体物质往往具有有机物质性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余烬。如木材、棉、毛、麻、纸、赛璐珞片、赤
2、磷张等。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融化的固体物质火灾。如汽油、煤油、乙醇、沥青、石蜡等。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如乙炔、煤气、天然气、液化气、石油气等。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如钾、镁、钛、铝镁合金等。(2)按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损失分类分为特别重大火灾、重大火灾、较大火灾和一般火灾四类:特别重大火灾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重大火灾是指造成1030人死亡,或者50100人重伤,或者5000万1亿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较大火灾是指造成310人死亡,或者1050人重伤,或者1000万5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一般火灾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
3、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二)消防工作的主要目的1、消防工作的主要目的: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加强应急救援工作,保护人身、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2、消防工作的特点:社会性、行政性、经常性、技术性(三)消防工作的方针、原则和基本制度我国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工作方针,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化消防工作网络。二、燃烧基础知识(一)燃烧的本质和条件1、燃烧的定义: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或发烟现象。特征:化学反应、放热和发光。2、燃烧的本质:燃烧
4、是一种游离基的连锁反应,即由游离基在瞬间进行的循环连续反应。3、燃烧的条件燃烧的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引火源。燃烧的充分条件:一定的可燃物浓度、一定的氧气含量、一定的点火能量、相互作用。(二)燃烧类型按照其发生的瞬间特点不同,分为闪燃、着火、自燃、爆炸。1、闪燃含义:在液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汽,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称为闪燃。2、着火含义: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有火焰的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持续并不断扩大的燃烧现象。3、自燃含义: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燃燃烧,称为自燃。4、爆炸含义: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
5、反应产生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的现象。分类:物理爆炸、化学爆炸、核爆炸(三)燃烧过程及特点1、可燃物的燃烧过程2、可燃物的燃烧特点(1)固体物质的燃烧特点表面燃烧、阴燃、分解燃烧、蒸发燃烧(2)液体物质的燃烧特点蒸发燃烧、动力燃烧、沸溢燃烧、喷溅燃烧(3)气体物质的燃烧特点扩散燃烧、预混燃烧(四)燃烧产物1、含义及分类含义:由燃烧或热裂解作用而产生的物质,称为燃烧产物。燃烧产物通常指:燃烧生成的气体、热量、烟雾等。分类:完全燃烧产物和不完全燃烧产物。2、不同物质的燃烧产物(1)单质的燃烧产物(2)化合物的燃烧产物(3)合成高分子材料的燃烧产物(4)木材的燃烧产物3、燃烧产物的毒性4、烟气
6、含义:由燃烧或裂解作用产生的悬浮在大气中可见的固体和(或)液体颗粒总称为烟气。危害性:烟气的毒害性、烟气的减光性、烟气的恐怖性5、火焰、燃烧热和温度(1)火焰含义:指发光的气相燃烧区域组成:焰心、内焰、外焰颜色:取决于燃烧物质的化学成分和氧化剂的供应强度。(2)燃烧热和燃烧温度燃烧热含义:单位质量的物质完全燃烧所释放的热量。燃烧温度:燃烧产物被加热的温度。(五)影响火灾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1、热传播对火灾发展变化的影响。火灾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始终伴随着热传播过程,热传播是影响火灾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热传播有三种途径,即: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热传导物体一端受热,通过物体的分子热运动哦,把温度从
7、较高一端传递到温度较低的另一端的过程叫热传导。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都有这种热传性能,一般说来,固体物质是强的热导体,液体物质次之,气体物质较差。金属材料为优良导体,非金属固体多为不良热导体。导热系数愈大、厚度愈小、传导的热量愈多。热辐射以电磁波形式传播热量的现象,叫做热辐射。热辐射不需要任何介质,也不受气流、风速、风向的影响。通过热辐射传播的热量和火焰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当火灾处于发展阶段时,热辐射成为热传播的主要方式。热对流热通过流动介质,由空间的一处传播到另一处的现象,叫做热对流。热对流是影响初期火灾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方式:自然对流、强制对流、气体对流、液体对流。(六)防火与灭火基本原理(
8、1)防火原理根据燃烧基本理论,只要防止形成燃烧条件,或避免燃烧条件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就可以达到防火的目的。 措施 原理 措施举例控制可燃物破坏燃烧爆炸的基础1、限制可燃物质储运量;2、用不燃或难燃材料代替可燃材料;3、加强通风,降低可燃气体或蒸汽、粉尘在空间的浓度;4、用阻燃剂对可燃材料进行阻燃处理;5、及时清除洒漏地面的易燃、可燃物质。隔绝空气破坏燃烧爆炸的助燃条件1、充惰性气体保护生产或储运有爆炸危险物品的容器、设备等;2、密闭有可燃介质的容器设备;3、采用隔绝空气等特殊方法储运有燃烧爆炸危险的物质;4、隔离与酸、碱、氧化剂等接触能够燃烧爆炸的可燃物和还原剂。消除引火源破坏燃烧的激发能量
9、1、消除和控制火源;2、安装避雷、接地设施;3、防止撞击火星和控制摩擦生热;4、防止日光照射和聚光作用;5、防止和控制高温物。阻止火势蔓延不使新的燃烧条件形成1、在建筑之间留足防火间距、设置防火隔离设施;2、在气体管道上安全阻火器、安装水封;3、有压力的容器设备,安装防爆膜、安全阀;4、在能形成爆炸介质的场所,设置泄压门窗、轻质屋盖等。(2)灭火原理任何可燃物的燃烧都必须具备燃烧的基本条件。因此,灭火就是破坏燃烧条件使燃烧反应终止的过程。根据燃烧条件,灭火基本原理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即冷却、窒息、隔离和化学抑制。前三种灭火作用主要是物理过程,化学抑制是一个化学过程。A、冷却灭火原理是降低燃烧物
10、的温度。用水冷却灭火,是扑救火灾的常用方法。用二氧化碳灭火剂则冷却效果更好,在迅速气化时吸收大量的热,能很快降低燃烧区的温度,使燃烧终止。通常措施比如:用直流水喷射着火物、不间断地向着火物附近的未燃烧物喷水降温。B、窒息灭火窒息灭火的原理是消除助燃物。是根据可燃物质发生燃烧通常需要足够的空(氧)气这个条件,采取适当措施来防止空气流入燃烧区,或者用惰性气体稀释空气中氧的含量,使燃烧物质因缺乏或断绝氧而熄灭。运用窒息原理灭火时,可以封闭着火的空间、往着火的空间充满惰性气体或水蒸气、用石棉被、湿棉被、湿帆布等不燃或难燃材料覆盖燃烧物、向着火物上喷射二氧化碳、干粉等。C、隔离灭火隔离灭火的原理是使着火
11、物与火源隔离。根据发生燃烧必须具备可燃物这个条件,将燃烧物与附近的可燃物隔离或分散开,使燃烧停止。如火灾中,将未着火的物质搬迁至安全处、拆除毗连的可燃建(构)筑物、关闭燃烧气体的阀门及切断气体(液体)的来源、用沙土等堵截流散的燃烧液体、用难燃或不燃的物体遮盖受火势威胁的可燃物质等。D、抑制灭火抑制灭火的原理是中断燃烧链式反应,就是使用灭火剂参与燃烧链式反应,使燃烧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快速消失,形成稳定分子或低活性的自由基,进而使燃烧反应停止。常用方法就是往着火物上直接喷射气体、干粉灭火剂,覆盖火焰,中断燃烧链式反应。三、危险化学品基础知识(一)危险化学定义和分类1、定义指有爆炸、易燃、毒害、感染
12、、腐蚀、放射性等危险性,在运输、储存、生产、经营、使用和处置中,容易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毁或环境污染而需要特别防护的物品。2、分类按危险货物的危险性或最主要危险性分类:(1)爆炸品(2)气体(3)易燃液体(4)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5)氧化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6)毒性物质和感染物质(7)放射性物质(8)腐蚀性物品(9)杂项危险物质和物品按危险货物的危险性或最主要危险性分类:(1)爆炸物(2)易燃气体(3)易燃气熔胶(4)氧化性气体(5)压力下气体(6)易燃液体(7)易燃固体(8)自反应物质或混合物(9)自燃液体(10)自燃固体(11)自热物质和混合物(12)遇水易放
13、出易燃气体的物质或混合物(13)氧化性液体(14)氧化性固体(15)有机过氧化物(16)金属防腐剂(二)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1、爆炸物特性:爆炸性、敏感性、殉爆、毒害性2、易燃气体特性:易燃易爆性、扩散性、物理爆炸性、带电性、腐蚀毒害性、窒息性、氧化性3、易燃液体特性:易燃性、蒸发性、热膨胀性、流动性、静电性、毒害性4、易燃固体特性:燃点低,以点燃、遇酸和氧化剂易燃易爆、自燃性、本身或燃烧产物有毒5、自燃固体和自燃液体特性:遇空气自燃性、遇湿易燃易爆性、积热分解自燃性6、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特性:遇水易燃易爆性、遇氧化剂和酸着火爆炸性、自燃危险性、毒害性和腐蚀性7、氧化性物质特性:强烈的
14、氧化性、可燃性、混合接触着火爆炸性8、有机过氧化物特性:分解爆炸性、易燃性、伤害性9、毒性物质特性:腐蚀性、毒害性、火灾危险性四、建筑消防基础知识(一)建筑物的分类和构造1、建筑物的定义:建筑物是指供人们生产、生活、学习以及进行各种文文化、体育、社会活动的房屋和场所。2、建筑物的分类:(1)按建筑物内是否有人员进行生产、生活活动分类A、建筑物B、构筑物(间接的为人们提够服务或为了工程技术需要而设置的设施,如隧道)(2)按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分类:A、民用建筑B、工业建筑C、农业建筑(3)按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分类:A、木结构建筑B、砖木结构建筑C、砖混结构建筑D、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E、钢结构建筑(4)
15、按建筑承重构件的制作方法、传力方式及使用材料分类:A、砌体结构B、框架结构C、钢筋混凝土板墙结构D、特种结构(5)按建筑高度分类:A、高层建筑(10层及10层以上)B、多层建筑(9层及9层以下)C、地下建筑另外高层民用建筑按照其使用性质、火灾危险性、疏散和扑救难度等进行分类科分为一类建筑和二类建筑;同时,工业建筑按照生产类别和储存物品类别分类,科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种类别。(二)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1、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根据建筑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同,可以分为(1)不燃烧体。如砖墙体、钢筋混凝土梁。(2)难燃烧体。如木质防火门、水泥刨花板。(3)燃烧体。如木柱、木梁。2、建筑构件的耐火
16、等级含义:建筑耐火等级指根据有关规范或标准的规定,建筑物、构筑物或建筑构件、配件、材料所应达到的耐火性分级。划分:现行国家标准将建筑耐火等级从高到低划分为四类:一级耐火等级、二级耐火等级、三级耐火等级、四级耐火等级。具体细项见第67页。3、建筑耐火等级的检查评定:在实践中检查评定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可根据建筑结构类型进行判定。通常情况下: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及板墙结构、砖混结构,可定位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用木结构屋顶、钢筋混凝土楼板和砖墙组成的砖木结构,可定性为三级耐火等级;以木柱、木屋架承重,难燃烧体楼板和墙的可燃结构建筑可定性为四级耐火等级建筑。(三)建筑总平面布局防火要求
17、1、防火间距含义:防止着火建筑的辐射热在一定时间内引燃相邻建筑,且便于消防扑救的间隔距离称为防火间距。P692、消防车道目的:设置消防车道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发生火灾时,消防车道畅通无阻,迅速到达火场,及时扑灭火灾,减少火灾损失。P69(四)建筑防火、防烟分区1、防火分区含义:是指在建筑内部采用防火墙、耐火楼板及其他防火分隔设施分隔而成,能在一定时间内防止火灾向同一建筑的其余部分蔓延的局部空间。P70目的:发生火灾时将火控制在局部范围内,组织火势蔓延,以便于人员安全疏散,有利于消防扑救,减少火灾损失。P70类型:建筑防火分区分水平分区和垂直防火分区。水平分区:是指在同一水平面(同层)内,采用具有一
18、定耐火能力的防火分隔物(如防火墙、防火门和防火卷帘等),将该楼层在水平方向分隔成若干个防火区域、防火单元,阻止火灾在水平方向蔓延。垂直防火分区:是指上、下层分别用一定耐火性能的楼板和窗间墙的构件进行分隔,防止火势沿着建筑物各种竖向通道向上部楼层蔓延。划分原则:(1)分区的划分必须与使用功能的布置相统一;(2)分区应保证安全疏散的正常和优先;(3)分隔物应首先选用固定分隔物;(4)越重要、越危险的区域防火分区面积越小;(5)设有自动灭火系统的防火分区,其允许最大建筑面积可按要求增加一倍;当局部设自动灭火系统时,增加面积可按局部面积的一倍计算。2、防烟分区含义:是指在建筑屋顶或顶棚、吊顶下具有采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消防员 基础知识 培训 课件 16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