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198页).doc
《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19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198页).doc(19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第 199 页第一章美丽中国与绿色发展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我国新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大部署,确定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将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目标是建设美丽中国。第一节美丽中国的内涵及实现途径美丽中国体现着自然美、生态美、环境美、生活美、艺术美。美丽中国,要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样一个重大举措来实现。一、美丽中国体现着自然美、生态美、环境美美丽中国首重自然之美。从忽视生态到重视生态,从遭受自然报复到享受自然馈赠
2、,实现自然资源的价值最大化和可持续化。大自然是我们生存的环境,是人类共有的家园。千万年来,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和相处中,由被动地为自然所支配,到逐渐了解自然、熟悉自然、利用自然、开发自然、保护自然,历经了从自然的奴隶到自然的主人,从畏惧自然到人定胜天,从无视自然到敬畏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几经位移,几度变迁,几番起伏,终于形成目前的全球性共识: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没有大自然庇佑,人类终将走向末路;破坏自然就是毁灭人类自己的未来;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依托,是人类永远的家园。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一切生存之必需,人类在自然中繁衍生长,大自然养育了人类、哺育了人类,也培养了人类对自然的依赖、依恋,人类从自然
3、中培植了对自然的审美和美感。自然之美是人类对自然感恩、发现、崇敬的原生、本能的情感和判断。没有或失去对自然的美感,就意味着人类对自然的背叛,意味着人类对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误判,意味着人类的自恋正把自己导向毁灭而不自知。所以,把自然美学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情感和美感之中,欣赏自然,赞美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是人类永续发展的情感基石和实践基础。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人类与自然相处的历史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也是中国古代文明万物一体、民胞物与、天人合一、天人和谐、道法自然的时代性阐释,更是当前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提出的紧迫课题。这样的生态文明建设必然是把
4、人的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之上,也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是两者的统一。美丽中国首先应该美在祖国的大好河山,美在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高山、湖泊、海洋、河流、森林、草原、平原、高原、丘陵、沼泽;美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动物植物、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冰霜雨雪,等等。大自然生机勃勃,阳光雨露恩泽万物,它们的天然原生态,美得令人心旷神怡。在自然、生态、环境中,生产空间集约髙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青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这才是美丽中国。美丽中国意味着生态要让人得到享受,意味着较高的生态文明水平,体现在人的生态价值观要进一步
5、提升,并将生态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加以弘扬。山要绿起来,民要富起来,家要美起来,国要强起来。生态文明建设同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节能发展紧密相连。绿色发展和美丽中国,是共产党人对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和自觉认知,是执政理念的新发展。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改革发展让我们摆脱贫困,我们不要山青水秀却贫穷落后,而强大富裕但环境质量很差同样不是美丽的中国。中华文化最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相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是百姓
6、对美丽中国的最直观解读。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等,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深化了,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生态文朋建设其实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就是不给后人留下遗憾,为后人投资更多绿色资产,为后人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美丽的自然需要细心地呵护,需要人类确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进行生态文明实践。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十八大报告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
7、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使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和高度,标志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迈入了一个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学旗帜和生态理想。马克思曾经指出: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种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这个理想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美丽中国及其生态文明建设、
8、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重要内容。二、美丽中国体现着中国人民的生活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闭幕后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美好家园,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新形势下党的使命和宗旨的新要求。美在生活、美是生活、美的生活,自有美学以来,一直是美学的重要命题。马克思主义美学从来就关注从人们的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的物质精神生活中寻找和发现美学的意义、美学的使命。生活本身是人类的生存、斗争、实践、创造,人类的一切活动无不按照
9、美的规律来建造,生活创造着美,劳动创造着美。生活也培育、规范、形塑着人类的美感和审美判断。人们在追求美好生活中,向往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美是生活的灵魂。审美是人类生存、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构成。没有美的享受,不能感受美的事物,缺少美好的情感,人类的生活就沦为动物式生存。人类的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创造历史的过程充满了曲折、复杂、艰辛,也洋溢着崇高、悲壮、优雅的美学精神。追求与向往美好的生活,就是追求和向往诗意的栖居,追求和向往生活的美。把生活的美提炼出来,升华出來,强化出来,我们的生活就会更美好,就会更加趋近美的生活。自然之美、生态之美、环境之美既是客观世界的美的对象、美的事物,也是主体实践之美,
10、是自然的人化,是人的自然化,更是主体与客体的间性之美,是主客体统一于实践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是生活美的重要范畴。西方18世纪、19世纪发展起来的自然美学,至20世纪、21世纪的环境美学,呈现出一个互动、关联、转型的趋向,其中突出的美学转向是:自然美学和环境美学日益从专注于自然环境,扩展到思考人类环境和受人类影响的环境,直至发展到对日常生活的一般意义上的审美探讨。其中,曰常生活审美化或审美的日常生活化成为引人瞩目的审美或美学思潮。比如环境美学已经提出:让艺术回到生活,让生活艺术化,即审美活动和日常生活并没有截然不同的界限,日常生活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自由地进入审美状态;生活事件也可以成为审美活动,
11、生活的人也可以成为审美的人;如果人能够以一种审美的态度走向生活世界,那么,生活世界和艺术世界一样带给人审美的感受。德国美学家席勒说:美是形式,我们可以观照它,同时美也是生命,因为我们可以感知它。总之,美既是我们的状态,也是我们的作为。美在生活、美是生活、美的生活,使审美的象牙塔转变为大众的审美广场和公共的审美空间,使美学从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转向,也标志着人类生活品质的普遍提升,预示着一个新的审美时代和一个新的生活时代的到来。美的生活需要美的创造。生活的美既来自于历史的传承,更来自于新的生活创造和实践。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和人民的中国梦,昭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12、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追求和目标,也是美丽中国的人民美好生活的基本追求和目标。美的生活使美更加具有人性和人情。民生是美的生活的基本物质保障,民主是美的生活的社会氛围与社会环境。美的生活使美更加趋向至真和至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将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尽善尽美。生活之美揭示的是社会之美。社会美是美学的重要法则和范畴。三、美丽中国体现着当代中国的艺术美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
13、的精神家园。艺术是文化的结晶和精神硕果。一个时代的艺术不仅是一个时代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国家、民族的精神标杆和形象代言。假如说生态文明是美丽中国的环境景观和我们的自然家园,那么优秀的艺术和温馨的文化就是美丽中国的艺术形象和我们的精神家园。假如说美好生活有赖于丰富的物质产品,那么它同时也必须有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才成其为美好生活。十八大报告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文化发展繁荣的新目标。美丽中国必然是一个文化强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
14、族伟大复兴。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也把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美丽中国的光明图景及伟大使命,纳入到文艺繁荣和文化强国建设的历史进程之中。艺术美自美学诞生以来就是其核心命题。美与艺术紧密相联。艺术是美学长期关注与思考的对象,美学是艺术的哲学,艺术的思想结晶,艺术的深度解析和规律研究。美学从艺术中发现了人类的审美趣味,发现了人类的审美感情,发现了人类的创造活力,发现了艺术的魅力与奥妙,发现了艺术想象的伟力和形象思维的意义,发现了艺术与生活、社会、历史的深刻关联,发现了艺术与天才、群体、民族、国家的个性与共性的辩证法。经由美学的解读与揭示,艺术美的生成、形成、发展、演化、特性、规律等一一呈现在思想的舞台上。尽
15、管美学对艺术的定义、描述、思考歧义百出,流派纷呈,观念多样,但所有的美学观点都承认艺术是美的集中呈现,艺术是美的重要的、主要的表现形式和呈现形态。尽管美学趣味千差万别,但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全球化语境下的美学境界是可以被奉为人类高尚的审美境界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具有中华文明伟大传统、兼容优秀外来文化、充溢时代精神的中国艺术,以及它所展现的美丽中国的艺术风采,必然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美学境象和美丽形象。一个民族只有能够不断创造伟大的艺术才是伟太的民族,才是令世界尊敬的民族。总之,美丽中国之美是全中国之美,是全民共享共创的美,是立体呈现的美,是有形景观与无形内秀相结合、
16、相统一之美,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相生相谐的大美,是大雅大俗之美,是中国形象之美,也是中国精神之美。四、美丽中国的实现途径建设和实现美丽中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要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样一个重大举措来实现。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尽快改变目前我们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增长,以及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来保护环境的倾向。要真正使环境保护融入经济发展之中。美丽中国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目标、内容和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要把握三个问题:第一,从战略的层面,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搞好总体设计
17、。第二,从再生产的全过程,就是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全过程来进行谋划。第三,从环境的角度,通过制定环境经济政策和环境质量标准,实现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美丽中国首度进入十三五规划,反映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这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也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败的体现和试金石。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既相互促进,又存在一些矛盾。问题是:一味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行不行?不顾环境生态被破坏而只有纯粹的经济速度行不行?经济增速与环境生态如何兼顾是急需回答的问题。十三五规划给出了答案和最优解决方案。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十三五规划中,深层次反映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与落实经济转型的力度。经济增长固然重要
18、,没有一定的速度无法实现GDP和居民人均收入到2020年翻一番。不过,也不必过于在意短期内的经济增长目标或高或低,而应通过释放更多改革红利,来赢取中长期的可持续发展。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更加重要。在十三五规划的十个任务目标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首度写入五年规划。这一做法令人鼓舞,这说明生态文明建设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首度写入五年规划也给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在淡化GDP指标的同时,中国经济增长亟须从过去的规模驱动转型升级为创新驱动,同时加大改革力度,释放改革红利,实现绿色增长,创新驱动增长,以此来维持经济增速。美丽中国进入十三五规划,接
19、下来落实更加重要。在十三五期间,应该像过去重视经济类指标那样,重视社会民生和资源环境类指标,这样也可以为经济发展和深化改革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第二节自然生态、社会生产与人类生活的协调自然生态与社会生产、人类生活紧密相联,与之相应,要确立生态文明、社会文明和人的文明意识。自然、社会与人是一个共存的系统,要努力实现生态良好,发展与自然适应、与环境友好的社会生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使人类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这与美丽中国紧密相联。一、自然生态是社会生产的基础和人类生活的倚赖1.自然生态系统生态,亦即自然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存在状态。1866年,德国生物
20、学家恩斯特海克尔(ErnstHaeckel)提出生态学概念,将其界定为讨论有机体与外界环境关系的学问。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A.G.Tansley)提出生态系统概念,认为有机体不能与其所处的环境分离,必须与其所处的环境形成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它们都按一定的规律进行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各个部分一物与非生物、生物群落与环境,可以看做是在相互作用中的因素,而在成熟的生态系统中,这些因素接近于平衡状态,整个系统通过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得到维持。生态系统的存在和演化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可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沙
21、漠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镇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包括.浅海带生态系统、外海带生态系统。地球生态系统包括大大小小的众多子系统。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这样一种整体性结构使地球生态系统能够产生强大的自然力量,也使它十分脆弱,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引起连锁反应,其中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就会引起其他因素相应地变化,从而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重大的影响。如酸雨被称为天空中的死神,它对陆地生态系统危害极大,常常导致整片森林死亡。森林消失后,蓄水固土的功能消失了,又必然加快水土流失。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以食物链的方式存在,那么只要其中一个物种灭绝,就会引起整个系统的
22、崩溃。当生态系统内部要素出现变化,如由于某个物种的数量急剧减少,可能使生态系统的内部稳定或平衡状态被打破。经过平衡失衡再平衡的无数个动态发展循环过程,生态系统实现着自己的目的,完成新陈代谢,推动着自身的进化。而一些比较脆弱的生态系统,其韧性机制较差,一旦瓦解以后就很难恢复。生态资源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在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链,实现生命元素的转化和再生、营养物质的转化和再生、环境资源的转化和再生,最后是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转化和再生,形成生态系统的无限发展进化的过程。如果地球生态资源被破坏,丧失它对人的价值,如空气和水被污染,土地破坏失去了有价值的生产力,但是,人类的生活
23、和生产不能没有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和肥沃的土壤,为修复被破坏的资源,恢复其使用价值,清除对空气和水的污染,治理被破坏的土地,需要支付巨大的经济费用和社会劳动。可以说,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具有经济价值,应实行生态资源的有偿使用。地球生态系统是脆弱的,如果听任传统工业文明对地球生态环境摧残和破坏,人类将无家可归。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要使人类的财富持续增长,就必须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实行循环经济,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污染排放最小化、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如果把人定胜天推向极致,将使人类陷入生存困境。环境的权利与义务必须统一。对生态资源的开发必须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相平衡。物质
24、、能量、信息的交换系统地球上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产生生物,生物又对地球上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起反作用,这样便产生丰富多彩的生物圈,形成生态系统不断发展的过程。生物圈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包括生物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无机环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还有生物有机体的生存环境(阳光、水分、温度、大气、土壤等)。各种因素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是有序的、自组织系统。所有输入系统的物质、能量都在循环中运动转化,一种有机体利用以后,转变为另一种有机体可以再利用的形式,它的结构和功能具有自动调节、自动控制的性质,使自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保持动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在没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美丽 中国 生态 文明 建设 198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