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赏析《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5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自主赏析《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主赏析《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自主赏析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第 4 页自主赏析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家作品,识记相关的文学常识。2、积累文中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准确翻译课文。3、了解文章的结构内容,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教学重点难点1、“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两个方面的创作思想及文与可的个性。2、文言基础知识的整理和归纳。教学方法诵读法 合作探究法 点拨引导法 课外拓展法教具准备电脑和投影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料
2、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这是苏轼悼念亡妻的一首词,感情真挚,让人潸然泪下。的确,生离死别是人间最为痛苦的事情,下面我们欣赏一下苏轼悼念亡友的作品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二、作者与背景介绍(见课件)1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自动便立有大志,因不赞同王安石变法主张,先后担任一些地方长官。著有苏轼文集东坡全集东坡词词作开一代豪放词风,文列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宋代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一位作家。2、背景介绍文与可,北宋著名湖州派画家之一,最擅长画竹,既是苏轼的好友,又是他的表兄。宋神宋熙宁八年(1075)文与可任洋州府,筑亭谷上,游乐谷中,曾画一幅水墨偃竹赠苏轼。苏
3、轼向文与可学画竹,同时在绘画理论上给予文与极大的帮助和影响,两人结下浓厚友谊。文与可病逝后半年,苏轼在湖州曝晒书画,见到这幅遗作,赌物思人,对画痛哭,带泪写下了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总结文与可的画竹理论,提出了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的主张。3、解题题目的结构应为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文与可,作者表兄,善画竹。筼筜谷,山谷名。偃竹,仰斜的竹子。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录音朗诵,注意情感,朗诵节奏及个别字的读音。2、教师正音,学生自由朗读。3、教师范读,注意断句和情感。四、疏通文意,归纳知识。1、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准确翻译课文。2、学生串讲课文,教师质疑解疑。知识要点归纳:(见课件)
4、重点实词,虚词遗、发、少、诸、然、以、之、而、为、与、通假字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少”通“稍”,稍微)与可没陈州(“没”通“殁”,死亡)词类活用名词的活用名词作动词近语士大夫(告诉)子由未尝画也(作画)名词作状语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像剑出稍一样)动词的活用动词作名词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芽)形容词活用而节叶具焉(具备)初不自贵重(看得贵重)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养老)余因而实之(证实)数词作动词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一致)古今异义(1)而心识其所以然古义:表原因,的原因。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1) 吾将以为袜古义“把当做。今义:认为。(2) 余因而实之古义:因,天是;而,连词。今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自主 赏析 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