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19页).doc
《护理专业《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1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理专业《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19页).doc(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护理专业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第 19 页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课程总学时: 120 (其中理论课 90 学时,实验 30 学时) 学 分: 课程类别: 必修课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面向专业: 四年制本科护理专业 开课单位: 基础医学部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本课程教学需要医学教育前期各个专业课程作为铺垫,同时又是多学科密切交叉相关的综合性边缘学科。课程目标是为临床医学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它在基础医学与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各课程之间
2、起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一门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先修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学、免疫学等。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对人体正常结构、生理机能和调节的理解和掌握,对人体基本生化反应过程的理解和掌握。二、课程的教学目标(一)理论、知识方面1. 树立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新理念;2. 掌握常见病的基本病理变化;3. 掌握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4. 了解疾病过程中的共同病理变化;5. 了解常见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及病理生理学基础。6. 了解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7. 了解病理临床联系;8. 能够用病理学知识解释临床常用检
3、验指标。(二)能力、技能方面1. 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2. 掌握观察、描绘大标本和切片的病理变化的方法;3. 掌握病理生理学动物实验的操作方法;4. 能用病理变化解释临床表现,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5. 能通过复制动物疾病模型学习观察病变表现的方法;6. 学会识别基本病理过程;7. 能用疾病时的机能改变解释临床表现,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三、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一)绪 论(2学时) 1.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第一节 健康和疾病第二节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及其研究方法第三节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学习方法【基本要求】1. 掌握:健康、亚健康与
4、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机制;死亡、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脑死亡的标准、植物状态与脑死亡的区别。2. 理解:疾病的病因、条件和诱因的概念及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3. 了解: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2. 重点、难点重点:健康、亚健康与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机制;死亡、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脑死亡的标准、植物状态与脑死亡的区别。难点:疾病的病因、条件和诱因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二)第一章 应 激(2学时)1.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第三节 应激与疾病第四节 护理及防治应激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基本要求】1.
5、 掌握:应激、应激性疾病、全身适应综合征、热休克蛋白等概念,应激的发展阶段、应激时的神经内分泌反应、细胞反应、应激性溃疡和应激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热休克蛋白的功能和表达调控。2. 理解:良性应激和劣性应激的区别,应激时机体的物质代谢变化和功能变化及心理、精神障碍,急性期反应蛋白的来源、种类、生物学功能。3. 了解:应激原及其分类,了解应激的生物学意义和防治原则。2. 重点、难点重点:应激、应激性疾病、全身适应综合征、热休克蛋白等概念,应激的发展阶段、应激时的神经内分泌反应、细胞反应、应激性溃疡和应激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热休克蛋白的功能和表达调控。难点:应激时机体的物质代谢变化和功能变化及心
6、理、精神障碍,急性期反应蛋白的生物学功能。(三)第二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4学时)1.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损伤的适应第二节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第三节 细胞老化第四节 预防治疗坏疽的护理原则【基本要求】1. 掌握:化生、萎缩、变性、细胞水肿、脂肪变、玻变、坏死、凝固性坏死、干酪样坏死、坏疽、液化性坏死、修复、机化、肉芽组织、瘢痕组织、创伤愈合等概念及病变特征;坏死的病变、分类和结局;凋亡的概念及特点;肉芽组织的形态特点及功能;老化的概念。2. 理解:肥大、增生、化生及玻变的分类;肝脂肪变性的发生机制。3. 了解:损伤的机制;黏液样变性、病理性色素沉着的概念及其
7、形态特点;老化的学说。2. 重点、难点重点:变性的类型及病变特点,坏死的类型、病变及结局。难点:细胞、组织损伤的发病机制。(四)第三章 修复(2学时)1.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第一节 细胞再生第二节 细胞生长与调控第三节 纤维性修复第四节 创伤愈合【基本要求】1. 掌握:再生的概念、种类;肉芽组织的概念、成分、形态、作用;。 2. 熟悉:细胞周期和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瘢痕组织的形态及作用;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类型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 3. 了解: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形成过程及机制;再生修复的分子机制及影响因素;骨折愈合影响因素。2. 重点、难点重点:肉芽组织
8、的结构;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及类型。难点:损伤细胞再生与分化的分子机制。【教学内容】第一节 充血和淤血 第二节 出血第三节 血栓形成 第四节 栓塞第五节 梗死 【基本要求】1. 掌握:淤血的概念;肝、肺淤血的病变;血栓形成、血栓、栓塞及梗死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及后果;血栓的形态特征;栓塞对机体的影响;梗死的形态特征。2. 理解:血栓形成过程和形态,血栓的结局;栓子的运行途径,栓塞的类型及其后果;梗死的类型;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3. 了解:血栓形成的机制,特殊的栓塞类型。2. 重点、难点重点:血栓的形成过程、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栓子的运行途径;梗死的原因和影响、结局。难点:血栓形成的条件、机
9、理,血栓的形态,梗死的病变。【教学内容】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急性炎症第三节 慢性炎症第四节 炎症与临床护理的联系【基本要求】1. 掌握:炎症的概念、基本病变;炎症介质的概念;炎症的常见类型及主要特征;肉芽肿的概念、类型及病变特点。2. 理解:炎症的原因、局部的临床表现、急性炎症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和炎症介质的作用;3. 了解:炎症介质的来源及种类,影响炎症过程的因素。2. 重点、难点重点:炎症的基本病变,炎症的类型,特别是各型渗出性炎症的病理变化;慢性炎症的类型及病理变化;炎症的经过和结局。难点:炎症介质在炎症发生、发展的作用。1.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第一节 肿瘤的概念和一般形态 第
10、二节 肿瘤形态第三节 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第四节 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第五节 肿瘤的生长与扩散第六节 肿瘤的分级和分期第七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第八节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第九节 常见肿瘤的举例:第十节 癌前疾病、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 第十一节 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第十二节 环境致瘤因素:环境致癌因素及致癌机制 第十三节 肿瘤与遗传:遗传因素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第十四节 肿瘤与免疫:肿瘤与免疫的相互关系。第十五节 肿瘤与护理学的联系【基本要求】1. 掌握:肿瘤的概念;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肿瘤的生长与扩散。良、恶性肿瘤的区别。肿瘤的命名原则。乳头状瘤、腺瘤、鳞状细胞癌
11、、腺癌、移行上皮细胞癌、纤维瘤、纤维肉瘤的一般特点。癌前病变(癌前疾病)、非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及原位癌的概念。2. 理解:肿瘤的一般形态与结构;肿瘤生长动力学;肿瘤的分期及分类;癌与肉瘤的区别;常见化学致癌物。3. 了解:肿瘤浸润转移的机制;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2. 重点、难点重点:肿瘤的概念,肿瘤的肉眼形态和组织结构,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的生长方式和扩散,良性和恶性肿瘤的区别,肿瘤的命名。难点: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教学内容】第一节 水、钠代谢障碍第二节 钾代谢紊乱【基本要求】1. 掌握: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几种脱水、水肿和水中毒的发生原因与机制以及对机体的影响;低钾血症的概念
12、、病因发病学、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2. 理解:体液分布和电解质含量,不同体液水和电解质交换,水的生理功能和水平衡,电解质的生理功能和电解质平衡的基本知识;熟悉低钾血症与酸碱平衡紊乱和低镁的关系;高钾血症的发生原因和机制以及机能代谢变化。3. 了解: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的防治原则。2. 重点、难点重点:几种脱水、水肿和水中毒的发生原因与机制以及对机体的影响;低钾血症的概念、病因发病学、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难点:低钾血症与酸碱平衡紊乱和低镁的关系;高钾血症的发生原因和机制以及机能代谢变化。1.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第一节 正常酸碱平衡第二节 反映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第三节 单纯
13、性酸碱平衡紊乱第四节 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第五节 判断酸碱失衡的基本方法在护理学中的应用【基本要求】1. 掌握:酸碱平衡及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掌握各项酸碱指标的含义、正常值及其意义;各型单纯性酸碱中毒的原因、机制、机体的代偿及对机体的影响。2. 理解:体内酸碱的来源及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二重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和机制。3. 了解:酸碱中毒的防治原则,了解三重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和机制。2. 重点、难点重点:各型单纯性酸碱中毒的原因、机制、机体的代偿及对机体的影响。难点: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教学内容】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和机制第三节 发热机体的主要功能和代谢变化第四节 发
14、热防治和护理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基本要求】1. 掌握:发热、过热、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原和热限的概念;发热的原因和基本机制。2. 理解:发热各期的热代谢变化特点,熟悉发热机体的主要功能和代谢变化。3. 了解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及处理原则。2. 重点、难点重点:发热、过热、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原和热限的概念;发热的原因和基本机制。难点:发热的原因和基本机制;发热机体的主要功能和代谢变化。(十一)第十章 缺 氧(2学时)1.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第三节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第四节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第五节 氧疗与氧中毒防治及护理【基本
15、要求】1.掌握:缺氧的概念,常用血氧指标的含义及正常值,各型缺氧的概念、原因、血氧变化特点及组织缺氧的机制,发绀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2.熟悉: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氧中毒的概念及发生机制。3.了解:影响缺氧耐受性的主要因素,了解代谢耗氧率与机体代偿能力及氧疗。2. 重点、难点重点:缺氧的概念,常用血氧指标的含义及正常值,各型缺氧的概念、原因、血氧变化特点及组织缺氧的机制,发绀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难点: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氧中毒的概念及发生机制。(十二)第十一章 黄 疸(2学时)1.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第一节 胆红素的正常代谢第二节 黄疸的分类第三节 黄疸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6、第四节 新生儿黄疸第五节 黄疸对机体的影响第六节 防治及护理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基本要求】1. 掌握:黄疸的概念,黄疸的分类、原因和发病机制。2. 理解:新生儿黄疸,黄疸对机体的影响。3. 了解:防治及护理。2. 重点、难点重点:黄疸的概念,黄疸的分类、原因和发病机制难点:黄疸发病机制,新生儿黄疸,黄疸对机体的影响。(十三)第十二章 休 克(2学时)1.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第一节 休克病因和分类第二节 休克的发展过程与发病机制第三节 休克时机体代谢与功能变化第四节 休克的防治与护理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基本要求】1. 掌握:休克的概念和分类,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休克发生发展的微循环机制
17、,感染性休克的概念,发病机制及血液动力学特点。2. 理解:休克发生发展的细胞分子机制,休克对机体代谢及重要器官功能的影响及其基本临床表现,几种常见休克的特点。3. 了解:休克的原因和防治原则。2. 重点、难点重点:休克的概念和分类,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休克发生发展的微循环机制,感染性休克的概念,发病机制及血液动力学特点。难点: 休克发生发展的细胞分子机制,休克对机体代谢及重要器官功能的影响及其基本临床表现,几种常见休克的特点。(十四)第十三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2学时)1.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血栓形成第三节 止、凝血功能障碍与出血:第四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8、(DIC): 【基本要求】1. 掌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形成、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TFPI)、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AHA)及裂体细胞的概念,掌握内皮细胞在调节凝血和抗凝血平衡中的作用,掌握DIC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DIC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其发生机制,掌握“3P”试验、凝血酶时间和D-二聚体测定的原理及意义。2. 理解:F、蛋白C(PC)、抗凝血酶-(AT-)、血栓调节蛋白(TM)的作用,熟悉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的分子网络调节及器官调节,熟悉DIC的诱因、急性DIC的分期。3. 了解:血栓形成及止、凝血功能障碍的主要发病机制,了解DIC的诊断原则及防治原则
19、。2. 重点、难点重点:凝血与抗血相关概念,DIC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DIC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其发生机制。难点: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的分子网络调节及器官调节;血栓形成及止、凝血功能障碍的主要发病机制。(十五)第十四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2学时)1.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第三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机体的功能及代谢变化第四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和护理的病理生理基础【基本要求】1. 掌握: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和发生机制,掌握氧自由基、活性氧、钙超载的概念、分类和损伤机制。2. 理解:缺血预适应的概念和心、脑、肠、肾等重要器官缺血-再灌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护理 专业 病理学 病理 生理学 课程 教学大纲 19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