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控制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9页).doc
《雾霾控制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雾霾控制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9页).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雾霾控制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第 9 页雾霾控制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北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张世秋我的研究心得和环境问题研究的供需关系从北大经济系本科毕业后,我就转读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研究生,很幸运在那个时候能够同时受到一些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教育。那个时候,环境科学还基本上可以划分为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领域。此后,我就一直都是从事环境经济学、环境政策以及全球环境协议相关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北京大学的环境科学研究起步很早,70年代就开始有教员研究水和气的污染问题,并在1972年创建了环境化学专业。我们这一代人很幸运,不仅能够受到第一代环境科学的开创者们的熏陶,同时,由于在80年代中期
2、,环境问题尚未引起关注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和研究相关的环境问题,因此,对中国环境与经济、环境与社会的交互影响进程有切身经历和研究体验,更经历了中国的环境问题和环境管理,其中包括制度变迁的历程,这种亲身经历和研究经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环境问题的成因多样性、问题的复杂性以及解决问题的长期性,这不仅让个体的人生阅历丰富,同时,也会使得我们对变化的中国的环境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方案的寻求,保持长期和高度的兴趣和警觉。中国环境科学特别是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演变进程密切相关。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不仅催生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环境问题也伴随经济增长的过程而日趋严峻并引起广泛
3、关注。从中国环境科学相关学科发展、环境相关问题的研究以及从基础研究到决策支持到致力于社会行为(包括政府、组织、企业以及公众)的转变,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环境科学研究在环境问题尚未获得政府和公众关注时期的“学术研究供给有余,而决策需求和社会需求不足”的阶段,到“决策需求和社会需求旺盛,而学术研究和科研成果供不应求”的阶段。因此,早期阶段,环境科学研究和教学人员,在完成本职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之外,致力于研究“环境-经济-社会”的相互影响和运作关系、环境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以及环境和社会变迁的环境影响以及政策和管理手段的作用机制外,同时一个非常重要的使命就是如何将我们对环境问题及其发展趋势以及解决问题的
4、可能选择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与结论,转化为公众环境意识提高、政府决策关注的公众和政策语言,致力于提高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普遍关注。到了90年代中期,随着环境问题特别是污染问题已经普遍呈现,环境科学的研究和教学则不仅要在基础研究方面不断深化。在推动环境意识的提高的同时,还致力于针对重大环境问题,基于基础研究和政策相关问题研究的进展和结论,推动政府的环境政策、规划、计划的制定、并为政府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持。应该说,在2000年特别是2010年之前,环境科学及其各分支学科,包括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等,基本上还处于边缘学科的状态。学者同时扮演着学术探究者和决策以及社会行为改进的推动者的角色。但2000年以后,
5、特别是2011年PM2.5引起普遍关注之后,环境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特别是最近这些年,环境污染问题毫无疑问已经演变为一个决策者关心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和重大的社会热点问题。一个问题一旦演变为社会热点问题,无论是民众还是决策者都迫切和急需解决方案甚至是一个可以毕其功于一役的直接答案。这个时候,学者、学术群体即面临着重大的和庞大的社会需求,一方面,环境科学及相关学科从边缘学科变为热门学科甚至显学,另一方面,由于环境问题本身的综合性、复杂性、长期性和系统性,不可能存在毕其功于一役的解决方案,使得基础科学研究、政策研究以及决策支持常常体现出需求巨大而供给不足的特点。一方面,学者的研
6、究成果有了更大的社会应用和实践的可能,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出现各种各类急功近利的现象。因此能够在忙碌和杂乱中恪守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和服务社会进步的本职之外,同时,能够提供决策者和公众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当今面临的环境问题的建议和研究成果,同时,又避免短期政策和短期效应所可能产生的长期不利影响,是对学术共同体的共同挑战。环境学者需宽厚与精深并重。环境科学及其学科体系,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因问题而产生的学科,由于环境问题客观上的成因多样性、影响多重性、解决方案的多主体特征,早期人们致力于从各个不同学科的视角,去研究这样一个摆在人类面前的复杂的环境问题的一个或多个侧面,它势必会产生出两个方面的结果,第一个
7、结果就是你利用多学科视角、多学科的方式对特定的问题从不同的侧面进行研究,必然就会推动一个学科的发展,包括新学科的建设;另一个结果,就是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成果,会成为面对复杂性的自然-人文-社会-医学等的综合研究结果以及这些学术研究成果的社会和决策应用。早期阶段的环境问题研究者基本上都是从各个传统学科的视角、学理和方法等致力于环境问题的研究,并进而发展传统学科、并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形成了门类各异的环境交叉学科。因此,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具有典型的交叉学科的特点,比如说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环境化学、环境健康等诸多的环境分支学科。如果我们认识到环境问题以及环境相关学科发展的这些特点和特质,那就意味着,
8、从事环境相关的研究者,除需要具备学者所必备的各种基本素养、操守和能力之外,还需要特别强调两个方面,一个就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个就是具有多学科的基本学养。我们知道,环境问题不仅是自然环境的演变变迁问题,同时也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也是利益冲突和协调乃至公平和正义的问题,与民众福祉和社会进步密切相关,因此社会责任感、人文情怀和关怀以及服务于社会进步使命感是环境学者必需的条件。此外,环境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就决定不仅仅是要有多学科的这样一种研究视角和学理以及方法,同时,你还要兼具自然科学对问题认识、自然演化规律等等方面的把握,以及对人类社会以及人类社会各个不同组织的运作、包括政策执行、经济-
9、社会-环境相互运作关系的了解和认识,没有这样一些了解,不足以清晰把握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系统性特征,以及多主体参与多主体影响的特点。当然,在具体的专业研究领域,不仅仅要在所涉及到的具体学科上的精深,同时,也要有足够的在其他一个或者多个学科上的深入了解乃至精深,方才可以担当能够研究这个复杂性问题的能力。从事环境学科或者环境问题相关研究和实践的人都会发现自己所从事的领域特别有挑战性,这种挑战性不仅因其复杂,也因其不断有新的不了解的东西出现,因此,常常是挫败感和成就感并存,而这恰巧满足了很多人对自己的一种期望和要求。对于很多环境学科学者、环境研究者和环境实践/践行者而言,它不仅是一个职业也是一
10、个事业,甚或就是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同时,不仅是学者、研究者和实践者,即便任何一个人,对环境的关注都有助于丰富我们个人的人生体验。对环境的关注,势必会引领我们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思考人类应以怎样的方式去追求人类的生存意义,同时也会引领我们思考和践行如何与自然共生共存,并影响我们到底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还是尊重自然并放弃竭泽而渔的方式,寻求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换言之,环境关注有助于人类思考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在一个如此庞大的自然生态系统当中,如何扮演一个好的居住者的角色。即便我们不关心我是谁、人类是什么等一些终极或者哲学问题,关注环境、了解环境、了解自然,即便就是从以人类中心站在人类中心的角度
11、,也有助于我们探究人类社会要想长期生存,也需要知道如何善待环境,才能确保一代一代的人类能够持续和永续的存在下去。环境库茨涅茨曲线对环境适用吗?如果适用,它揭示了什么?我觉得这个环境库茨涅茨曲线在很多语境下有被滥用的情况。环境库茨涅茨曲线,引申自库茨涅茨曲线。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史密斯库茨涅茨于1955年提出的。库茨涅茨依据推测和经验提出了经济发展与收入差距变化关系的倒U形曲线假说,亦即:收入不均现象随着经济增长先升后降,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他基于一些国家的资料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得出结论:在经济未充分发展的阶段,收入分配将随同经济发展而趋于不平等。而当经济充分发展到一定阶段,收入分配又将趋于平等
12、。有关研究者针对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环境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和经验研究发现:通常,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的程度较轻,但是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环境恶化程度随经济的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也就是说,到达某个临界点或称“拐点”以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又由高趋低,其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减缓,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学者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它可能引起的误读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先污染、后治理是不可规避的必然规律;第二,环境质量的改善只能等到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后才可实现。上述两个误读都可以概括为宿命论。它会使得我们误以为
13、,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总量、人均收入水平必然决定了环境质量的高低、好坏。而我们知道,第一,不是所有的经济增长必然带来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换言之,不是要不要追求经济增长的问题,而是追求什么样的经济增长的问题;或者说,环境与经济发展不是必然对立的,各国经验已经表明,即便在发展的初期阶段,也有可能通过寻求有利于环境的、有质量的增长而规避环境恶化的趋势;第二,环境质量不会因为人均收入的增加而必然转劣为优,而是因为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环境政策的制定和有效执行以及相应的环境投资和环境污染控制计划和项目的实施。无为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还是公众不可能解决环境问题。换言之,环境不会因人均收入提高而自动改善,必须有
14、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包括价值观、观念、生产行为、消费行为、决策行为的诸多改进,才能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因此,在环境库茨涅茨曲线的研究、解读和分析中,关键在于寻求因为什么,哪些行动、哪些政策、哪些因素使得一个国家或者区域或者阶段呈现了不同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进而总结和提炼并借鉴相关的经验和教训,改变增长方式和社会经济行为方式,包括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与执行。同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发达国家在其早期发展阶段,环境容量资源相对丰裕,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有一定的自然能力的支撑,甚或还可以因为不平衡的经济发展格局,通过转移污染产业的方式实现经济的增长。而对于中国以及其它的发展中国家和后发展国家,工业化和快
15、速经济增长阶段的环境容量资源本身就已经非常有限,本国的环境容量资源或者说环境承载力处在岌岌可危的阶段;无法容纳污染工业和产业的发展;同时,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也几乎没有可能通过转移污染工业的方式实现经济增长。因此,如上所述,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没有人为和政策干预情况下,环境质量不可能自然反转;第二,中国以及其他国家也无法寄希望于等到人均收入足够高的时候再去改善环境质量,客观上,没有这样的环境容量资源和承载力支撑我们能够安然地增长到人均5000-8000美元的时候再去改善环境。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对中国和其他国家而言,更重要的就是如何从探究发达国家环境质量演化的进程,吸取其经验和教训,尽早调整
16、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使得我们不至于走到环境恶化到不仅影响经济发展、更影响人群健康乃至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更早地采取行动,不仅因为转型不是可以瞬间完成的,同时也因为,我们都知道存在技术锁定效应,早转型可以规避高额的技术锁定效应成本。所以,我们需要意识到的是:第一,环境污染已经给经济增长带来了很多的影响,它不仅仅体现为直接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体现为对经济增长能力支持的下降。第二,采取必要的污染控制政策和措施,乃至环境投资,意味着今天的环境政策和投资,一方面可以看作是支出,但另一个方面,它实则是规避未来更大风险和损失的必要支付。第三,尽早进行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不仅可以规避技术锁定效应,同时,还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控制 中国 经济发展 关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