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笔记大全(24页).doc
《语文笔记大全(2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笔记大全(24页).doc(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vvvv 语文笔记大全-第 页v 记叙文要素(复述技巧):1、时间;2、地点;3、人物;4、事情起因;5、经过;6、结果记叙文的顺序有三种,分别是顺叙(时间/空间/逻辑顺序)、倒叙、插叙。记叙文的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记叙文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人物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尾声)环境正面侧面小说三要素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vv 初中虚词:之、以、于、而、其、者。 “之”字用法:1.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2.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3. 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4. 结构
2、助词,定语的后置,不译。5.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6. 结构助词,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7. 音节助词,不译。8. 用作动词,译为“到、去、往”等。 “而”字用法:1. 表转折(却、很)2. 表顺接(承接)前后两个动作有先后关系,起连接作用,可不译(就)3. 表修辞(着、地、的)4. 表并列,前后两部分内容可互换5. 表递进(而且) “者”字用法:1. 结构助词,可译做“的/的人/的地方/的情况/的原因/的事”2. 语气助词,不译,表判断。 “其”字用法:1. 表猜测,大概、也许、恐怕(其恕乎?)2. 表疑问,难道(其真无马耶?)3. 代词4. 指示代词
3、,这、那5. 加重语气,不译(安陵君其许寡人)v 四大家:儒家:“孔、孟”,“仁”德治道家:“老、庄”,道法自然墨家:墨子,非攻兼爱法家:韩非子,法治v 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五经:诗尚礼易春秋=修辞格=v 顶针的句式特点:上面一句的结尾作为下面一句的开头。v 顶针:上句结尾的词语作下句的开头,或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的语句、片段、章节首尾顶接,蝉联而下,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针(真),又称联珠、蝉联、联欢。v 对偶: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或用两个对称的语句加强语气效果。v 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他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
4、体)是(喻词)乙(喻体)。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暗喻又叫隐喻。v 比喻: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叫做“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连接本体与喻体的词语叫“喻词”。v 比喻的作用:使深奥的事物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v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把事物当作人,写成和人一样的有感情、有语言、有动作。v 拟物: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叫做拟物。拟物分为三种情况:把人当作物来写;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把抽象概念当作物来写。v 排比: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
5、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v 反问的作用: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v 对比的运用: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v 对比手法: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的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v 修辞手法
6、对比的运用: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应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v 夸张的运用: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夸张。夸张句的作用主要是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v 借物抒情:通过物象的具体描绘,营造出生动的形象和具体画面,从而抒发作者的情感,这样不但能让读者了解更深了,而且还可以留下更深刻的印象。v 寓言:
7、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是民间口头创作。中国的寓言故事收录在庄子韩非子v 三种人称: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二人称:你、你们;第三人称:他(她)、他(她)们、它、它们v 第一人称的作用:给人译身临其境之感,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便于抒发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v 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散还指它的表现方法不拘一格。组织材料,结构成篇也比较自由。v 多角度描写事
8、物:运用“五觉法”绘景,就是通过视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感受器官的感觉来描写事物。v 意境:所谓意境,是指艺术创造特别是诗歌创造所达到的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玩味无穷却有难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艺术境界,它是形神清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象外,有蕴蓄于象内。v 诗歌的划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v 诗中的第二人称:使用第二人称,能够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同时如同和
9、别人对话,显得更加亲切。第二人称在表现情感方面是不容忽视的,但一般来说,第二人称受叙述角度,叙述人的口气以及听话人的范围的局限,一般人极难驾驭,所以并不常用。v 过渡句的作用:过渡句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在内容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或总领下文。v 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v 意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例如:渔人
10、甚异之。(桃花源记);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匪的选罚)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父利其然也。(伤仲永);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魏禧大铁锥传)v 神态描写的运用: 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例如:哭丧着脸,专注的神情等;更加凸显人物个性,使得文章给人真实感,人物造型栩栩如生,使文章生动形象。v 自然环境描写及作用: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
11、情,渲染气氛都具有重要作用。v 心理描写的运用: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活动进行描写。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v 景物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增强事件的真实性,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铺垫。v 散文诗: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在本质上它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和想象;在内容上它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在形式上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散文诗一
12、般表现作者基于社会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触,注意描写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断。这些特点决定了它题材上的丰富性,也决定了它的形式短小灵活。v 古今异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v 童话:童话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主要面向儿童,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其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v 细节描写的作用: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里、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
13、重要的作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v 病句判断:1. 滥用介词2. 错用关联词3. 使用两面词不当(诸葛亮超人的智慧,过人的胆识是刘备能否建功立业的关键。)4. 语序不当5. 成分残缺(在节约型社会里,人们有效利用资源,进一步增强)6. 否定不当(“防止、勿、忌”等不能与“不”连用;三重否定)7. 搭配不当(现代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的水平。)8. 重复啰嗦(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十分刻不容缓。)9. 前后矛盾(我用了整整一个小时左右,才写完了这篇作文。)10. 句式杂糅(听了他的报告,对我启发教育很大。)11. 句意歧义(
14、局长、副局长和其他领导出席了这次表彰会。)12. 用词不当(这次试验能否成功,还是个怀疑。)v 写作文十字步骤:1、审题;2、立意;3、选材;4、构思;5、表达。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外貌描写 细节描写 对比描写正面描写借他人之口侧面描写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渲染气氛,与形成对比或暗示烘托人物心情,展现人物性格。人物描写= 初中语文考查题型(130分) =一、 选择题。(20分)1. 基础知识(拼音,错别字,成语,修辞等)(10分)2. 文言文(5,10,20,25,30课)(实词、虚词,句子翻译,文章内容,写作手法,
15、写作特色)(10分)二、 非选择题(10分)1. 古诗默写(课外10首古诗词,要求背诵的课文)2. 综合性活动仿写,言外之意,情景对话等。(5分)3. 现代文阅读(一个课内文段,名著导读)(30分)4. 作文(50分)(命题、半命题作文)5. 附加题(课外文言文句子翻译、内容理解、诗歌鉴赏)(10分)=常见修辞手法作用答题格式=v 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之情。v 拟人:生动地写出了的情态,表达了作者之情。v 排比:增强语势、句式整齐,表现了,表达了作者之情。v 反复:强调了,突出表达了作者之情。v 夸张:突出了,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v 设问:引起读者兴趣,启发读者对的思考,引出下
16、文。v 反问:加强语气,意思是说,表达了作者之情。插叙的好处:使文章行文波澜起伏,同时浓缩了时间,增大了文章的容量,增强可读性。如何解答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类考题:读题要细,要明确题目要求,读透所给材料。创意要新,这种题型往往没有客观性的所谓标准答案,可以展开大胆设想。表述要明,答题语言要准确、得体,有清晰的层次感,不可含混、冗繁。多从生活中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因为设题的内容基本上都来自我们的生活实践或人文风貌,要学会分类积累。=说明文=一、 说明文的特点1 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2 与其他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17、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3 说明文的分类:(1)事物说明文,(2)事理说明文二、 把握说明对象和特征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状态等。二是抽象真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1、从分析标题入手 2、从分析材料入手。三、 理清说明顺序三大序:1. 时间顺序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语言标志是表时间的词语。2. 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常用方位词、空间顺序的寓言表方位的词。3. 逻辑顺序包括:(1)从整体到部分;(2)从原因到结果;(3)从特点到用
18、途;(4)从主要到次要;(5)从概括到具体;(6)从现象到本质。四、 把握结构形式:总分式;递进式;连贯式。=常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1. 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2.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形象性。3. 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4. 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5. 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条理性。6. 引用:引用的是名言、格言、谚语,使说明更有说服力;引用的是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趣文,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的是诗句,使文章更生动。7. 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
19、的解释说明,使说明通俗易懂。8. 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加以概括,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特点。9. 对事物特征加以形象化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说明文的语言=1、 准确严密表范围、程度(如:几乎、比较、相当、一般、重要、往往、常常等)起限制、修辞的作用。【答题格式:不能删,该词起作用,若删去,变成,不符合实际,这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表猜测:估计(如:可能、也许、左右、大约等)【答题格式:不能删,该词表估计若删去,就变得绝对,这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提示数据来源的词语(如:据说、据统计、专家/小组结论等)【答题格式:不能删去,该词是科学统计的结
20、果,准确地说明了具科学性、可靠性这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 生动性判断是否运用比喻、拟人、引用诗句等。【答题格式:修辞手法答题格式这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生动性。】=七上虚词归纳=之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心之所向,松柏之后凋也。指示代词,这:为之怡然称快。结构助词,的:物外之趣代词以用:徐喷以烟用来、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把: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凭借:可以为师矣转折:人不知而、学而不思、思而不学、而不忠、而不信修饰:倒树而来、将胡骏马而归并列:任重而道远顺接而于在:于素帐中给:勿施于人 指示代词,这/那:神游其中表猜测,大概,也许:其恕乎。其初中名著阅读重点梳理之古典文学 文学
21、名著是人类文化和思想的精华,阅读文学名著不仅能享受到优良的文学艺术熏陶,还能体悟人生经验与智慧,激发孩子们的人性情怀、精神理性和社会责任感。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一、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明朝著名小说家。v 主要内容:本书主要描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故事,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 v 作品特点:这部小说善于说故事,可读性强;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它所塑造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使人过目不忘;全书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像和大胆奇特的夸张。
22、v 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孙悟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智取红孩儿、三借芭蕉扇【桀骜不驯、敢作敢当、敢于反抗压迫、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正直无私、行侠仗义、无所畏惧、幽默;喜欢“戴高帽”、好胜心强、喜欢搞点恶作剧】猪八戒:四圣试禅心、三打白骨精、【一方面好吃懒做、见识短浅、爱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另一方面又不失忠勇和善良、战斗勇猛、能知错改错、淳朴憨厚】唐僧:三打白骨精、四圣试禅心、【崇信佛法、严守戒律、目标明确、立场坚定、勇往直前的精神坚不可摧;但有时贤愚不分、好坏不辨】v 启示:人生的道路上也有九九八十一难,我们要不畏艰险、勇往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笔记 大全 24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