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课程教材.ppt
《荆轲刺秦王课程教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荆轲刺秦王课程教材.ppt(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关于战国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战国时期国别史汇编,秦汉间编纂,由西汉末年的刘向编订。全书共33篇,分为: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长于议论和记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燕,秦,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
2、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历史背景,第一部分:行刺缘起。 (1-2),荆轲刺秦王 1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2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
3、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于)秦王,秦王必说见臣,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 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方位名词状语,向北,名词状语,马上,(介词),(介词),(状后),(定后),(同“悦”),(有用来的办法),(古:走投无路),(古:品德高尚的人),第一段连用了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 。 写出了秦军逼人的威势,渲染了紧张气氛,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第一段记叙了荆轲入秦前的危急形势, 从哪些动词可以看出来?有什么表达作用?,荆轲与太子的对话,表现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点?,表现了荆轲“言必行,行必果”的侠义精神,勇而多谋,城府很深的性格特征
4、。,第二部分:行刺准备 (3-9),3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 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准备信物),(被动句1),(古:对待),(古:刻毒),表疑问,怎么,(古:眼泪),(状后)
5、,(古:可以用来),方位名词动词,走上前,表疑问,怎么,(被动句2),表反问,是否呢,(古:袒露一只臂膀),(判断句1),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之仇; 后晓之以理,此举可一举两得; 末告之以谋,推心置腹,以诚相待。,荆轲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的原因:,4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准备信物) 5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取之(以)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准备武器) 6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配备助手),表疑问,怎么,名词状语,用匣子,
6、古:在这时,作为副手,介词,7 荆轲有所待,欲与(之)俱(往),其人居远未来, 而为(之)留待。 8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之)俱(往)。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介词宾语),(谓语),(形容词作名词,远方),(介词宾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请允许),(判断句2),(判断句3),(谓语),(同“诀”),(音节助词),(介词宾语),表反问,难道吗,有的人/物,(同“返”),荆轲果敢多谋, 太子犹豫不忍; 荆轲忠
7、义刚烈, 太子浮躁多疑。,荆轲与太子丹性格对比:,求信物时 起程出发,9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轲)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易水悲歌),(定后),(表目的,连词),(敲打),(发出),(音节助词),(名词状语,向上),(坐上),(表顺承/表修饰),(祭祀路神),省略主语,(1)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如“白衣冠” 。 (2)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 “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 (
8、3)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涉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4)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 (5)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易水诀别,作用:烘托出人物形象,表现出人物精神。,第三部分:廷刺秦王 (10-17),10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11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于)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荆轲刺 秦王 课程 教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