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哲学流派讲稿.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国古代的哲学流派讲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的哲学流派讲稿.ppt(6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流派第一页,讲稿共六十三页哦一、中国哲学的历史:一、中国哲学的历史: 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 两汉经学:两汉经学: 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 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 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 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 清代朴学清代朴学第二页,讲稿共六十三页哦.00000000.11中国哲学史的历史 谢无量中国哲学史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任继愈
2、中国哲学史第三页,讲稿共六十三页哦 1. 1. 谢无量(谢无量(1884-1884-19641964),曾任孙中山),曾任孙中山秘书。秘书。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 第一部中国人写的第一部中国人写的中中国哲学史国哲学史第四页,讲稿共六十三页哦Have A Break!第五页,讲稿共六十三页哦2. . 胡适(胡适(1891.12.171891.12.171962.2.241962.2.24),),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哲学史大纲 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中国哲学史第六页,讲稿共六十三页哦 蔡元培认为胡书有四个特点:证明的方法证明的方法 扼要的手段扼要的手段 平等的眼光平等的眼光 系统的研究系统的研究第七页
3、,讲稿共六十三页哦 3.3.冯友兰(冯友兰(1895-19901895-1990)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完整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完整的的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第八页,讲稿共六十三页哦第九页,讲稿共六十三页哦 窃查此书,取材谨严,窃查此书,取材谨严,持论精确,允宜列入清持论精确,允宜列入清华丛书,以贡献于学界。华丛书,以贡献于学界。 陈寅恪陈寅恪第十页,讲稿共六十三页哦4. 4. 张岱年(张岱年(1909-20041909-2004)中国中国哲学大纲哲学大纲 第一部以问题为主题的第一部以问题为主题的中国中国哲学史哲学史第十一页,讲稿共六十三页哦 5. 任继愈任继愈中国哲学中国哲学
4、史史 建国后第一部用马克思建国后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的中国哲学史主义分析的中国哲学史第十二页,讲稿共六十三页哦二、儒家学说二、儒家学说 1、先秦的儒家学说、先秦的儒家学说 2、汉代新儒学、汉代新儒学 3、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第十三页,讲稿共六十三页哦1、先秦的儒家学说、先秦的儒家学说 (1)孔子及其学说)孔子及其学说 “天命观天命观”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第十四页,讲稿共六十三页哦 “仁”的思想1.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
5、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孔子在这里首先说明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这就是孔子在这里首先说明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这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一点,天下的人都会公认他做到了仁。其次说明仁的一点,天下的人都会公认他做到了仁。其次说明仁的一个特点,这就是求仁完全是自觉的,是由自己决定一个特点,这就是求仁完全是自觉的,是由自己决定的,并不依靠他人。最后进一步说明求仁的具体条目,的,并不依靠他人。最后进一步说明求仁的具体条目,也就是仁的另一个特点,这就是要达到仁必须在视、也就是仁的另一个特点,这就是要达到仁必须在视
6、、听、言、动各方面全面地符合礼,这也就是说,仁是听、言、动各方面全面地符合礼,这也就是说,仁是一种全面的道德行为。一种全面的道德行为。 第十五页,讲稿共六十三页哦2.2.孝、悌孝、悌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 子曰: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泰伯) 孔子所说的仁,不是外在的、强制性孔子所说的仁,不是外在的、强制性的,而是有其心理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孝。的,而是有其心理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孝。 第十六页,讲稿共六十三页哦3. .为仁之方为仁之方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子曰:“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里仁)
7、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为仁之方包括两个方面:从积极方面说,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为仁之方包括两个方面:从积极方面说,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这也就是所谓也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这也就是所谓“忠忠”。如果再。如果再从消极方面说,从消极方面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颜渊),即我不愿他),即我不愿他人如何对待我,我也就不要这样对待他人,这就是所谓人如何对待我,我也就不要这样对待他人,这就是所谓“恕恕”。忠恕。忠恕的综合是为仁之方,也是仁的本身,所以曾参说的综合是为仁之方,
8、也是仁的本身,所以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已矣。” ” 第十七页,讲稿共六十三页哦“礼礼”的思想的思想 “礼”源于原始宗教祭祀,含有“敬”的意思。 “礼”,即“周礼”。所谓“周礼”,就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这套制度,在孔子看来是最完美的。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 要掌握周礼的思想实质要掌握周礼的思想实质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阳货) 第十八页,讲稿共六十三页哦 孔子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表现在强调道德教化。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
9、礼,有耻且格。”(为政) 周礼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完全是“亲亲”的,孔子主张在维持周礼亲亲的原则下,在一定程度内实行“贤贤”作为补充。 孔子为了复兴周礼,对周礼的再一个补充和发展就是提出“仁”作为礼的内容。 “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 第十九页,讲稿共六十三页哦四.中庸1.1.中与庸中与庸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程颐第二十页,讲稿共六十三页哦 2.2.过与不及过与不及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
10、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 在孔子看来,过和不及都是不好的,人的思想和行在孔子看来,过和不及都是不好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最好的状态是中道。为最好的状态是中道。第二十一页,讲稿共六十三页哦3 .中与时 孔子说的中庸并不是在两端取一个中间值,而是有很大的灵活孔子说的中庸并不是在两端取一个中间值,而是有很大的灵活性。性。(孔子)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微子) 可以速则速,可以久则久,可以止则止,可以仕则仕,孔子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万章下)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
11、第二十二页,讲稿共六十三页哦天命1.天与命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宪问) 在孔子心目中,天虽然已不是殷周以来人格神的天,但还在孔子心目中,天虽然已不是殷周以来人格神的天,但还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和必然性。在孔子看来,他的使命和政治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和必然性。在孔子看来,他的使命和政治主张能否实现,完全是由命运决定的。主张能否实现,完全是由命运决定的。 第二十三页,讲稿共六十三页哦2.鬼神 孔子对于鬼神的存在上,也采取一种两
12、可的态度,孔子对于鬼神的存在上,也采取一种两可的态度,不议论鬼神,却又不否定鬼神的存在。这也是放弃鬼神具有人格神的外貌,保不议论鬼神,却又不否定鬼神的存在。这也是放弃鬼神具有人格神的外貌,保留鬼神的权威。留鬼神的权威。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为政) 周人尊礼尚德,事鬼敬神而远之。 礼记表记 第二十四页,讲稿共六十三页哦君子与圣人1.1.君子与小人君子与小人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13、(卫灵公) 君子是孔子所肯定的一种人格。君子和小人的根本区别在于他们的取向不同。君子是孔子所肯定的一种人格。君子和小人的根本区别在于他们的取向不同。君子所追求的是德与义,而小人则以利来取舍。君子所追求的是德与义,而小人则以利来取舍。第二十五页,讲稿共六十三页哦2. 圣人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季氏)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述而)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述而) 圣人是孔子追求得最高理想。在他看来,圣人是天圣人是孔子追求得最高理想。在他看来,圣人是天生的,连孔子自己都不敢以圣人自居,说明圣人的神圣生的,连孔子自己都不
14、敢以圣人自居,说明圣人的神圣性。圣人虽为生而知之,但非不可实现。性。圣人虽为生而知之,但非不可实现。 第二十六页,讲稿共六十三页哦孟子的孟子的“仁政仁政” 孔子的“仁”注重道德伦理范畴。 孟子的“仁”上升到国家施政原则,故称“仁政” 政治关系,反对暴力的“霸道”,主张仁慈,王道。 反对“以力服人”,主张“以德服人”。第二十七页,讲稿共六十三页哦(2)汉代的新儒学 汉初的黄老学说第二十八页,讲稿共六十三页哦 1. 1. 汉初黄老思想汉初黄老思想汉代初年,一度选取了道家学说作为统治思想。汉初几十年间,黄老之学受到当时朝廷的尊崇。 黄老之学的经典是黄帝书和老子。 汉初黄老学派的主要代表有盖公和曹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 哲学 流派 讲稿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