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水象甲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稻水象甲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稻水象甲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ppt(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稻水象甲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 )是重点检疫性害虫, 属鞘翅目象虫科水 象亚科, 原产美国 东部, 密西西比河 流域种植水稻后成 为重要稻作害虫。,目前, 我国大陆已有福建、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辽宁、吉林等9 个省市发生稻水象甲, 并造成了一 定的危害, 在部分 地区已成为水稻的 主要害虫之一。,1 形态识别,1.1 成虫体长34mm , 宽约1.5mm , 体表被覆淡绿色至灰褐色鳞片。新羽化成虫深黄色, 具金属光泽, 田间新生成虫背侧或足上通常带泥。自前胸背板的端部到基部,有一个由黑色鳞片组成的大口瓶
2、状的暗斑。触角赤褐色、膝状, 索节6节, 第一节大、第二节长、第3至6节球状,棒基部无毛, 具金属光泽, 端部1/ 3密生细毛。,1.2 卵呈长肾形, 圆柱形居多。在水稻叶鞘内侧组织沿叶脉方向纵排分散, 其它部位分布较少, 长约0.8 mm , 初产为无色至白色, 至孵化时变黄且多呈圆柱形。,1.3 幼虫为无足型白色。一、二龄幼虫较细小, 足突不明显, 其一龄幼虫在根部极少见, 三、四龄幼虫较大, 足突明显, 而四龄幼虫长宽比小, 显得肥胖或粗状。,1.4 蛹幼虫在土茧中化蛹, 土茧长约5mm , 卵圆形,表面光滑, 着生于稻根中部或被咬断的稻根末端, 单生或26个着生于稻根某一位置附近, 预
3、蛹或蛹乳白色, 至羽 化时蛹浅黄, 大小 与成虫相似。,2 寄主植物及其被害状,2.1 寄主稻水象甲成虫对水旱生植物均可取食, 其寄主有7个科的40余种植物, 属杂食性害虫, 但嗜食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 作物中以水稻、高粱、玉米罹害最重。成虫通常沿叶脉啃食叶肉, 仅剩下下表皮, 在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上造成“I”形长斑痕, 久而呈条状破裂, 在阔叶植物上取食, 亦造成长条状食痕, 但不规则。,2.2 危害症状幼虫仅为害少数几种水生植物, 田间在稻和稗根部调查到了幼虫。幼虫具有寡食性, 水稻是幼虫最主要的寄主,一龄幼虫,可取食少许叶鞘及附近组织,造成为害状不明显。而二龄以上幼虫钻断须根,附着或钻入
4、根中为害,被害稻丛根系变少变短, 呈黄褐色; 幼虫较多时,几无白色根, 整个根系呈平刷状,稻丛根易拔起。受幼虫为害, 水稻地上部分生长缓慢, 分蘖减少,植株矮小,穗数、穗粒数减少,产量降低;严重时,水稻停止生长,特别低洼水深田块,水稻发育不良,受害更为严重。,3 生活史及习性,3.1 生活史稻水象甲在湖南一年发生12代,并存在一个不完全世代的第二代。越冬成虫卵巢于3月中旬开始发育,成虫3月下旬或4月上旬开始活动,随着气温升高,4月上、中旬开始迁入秧田取食秧苗并产卵为害,5月上、中旬越冬成虫集中在秧苗上取食为害,直到7月中旬。,6月上旬开始见卵,持续到6月末,一直可查到卵,幼虫在6月10日前后即
5、发生,连续发生至8月上旬,到8月中旬才查不到幼虫,7月中旬即有土茧,持续发生在8月末才遂渐查不到茧蛹,自7月起田间始见新生成虫,至8月15日前后,新生成虫达到高峰,然后田间成虫量逐渐减少,一直到水稻收获时,仍有少数成虫活动。自8月下旬起,越冬场所有成虫活动至10月末、11月初,成虫进入越冬状态。,稻水象甲以休眠成虫在越冬场所越冬至次年春季。出土后的越冬成虫先取食杂草,补充营养后迁飞到秧田或直接迁飞到本田取食和产卵。幼虫共4龄,老熟后在土茧中化蛹。新羽化的成虫在田间或迁飞到越冬场所取食幼嫩的杂草以贮备能量越冬;在气候温暖的双季稻区,第1代成虫继续在稻田产卵繁殖。,稻水象甲越冬成虫4月初出土活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稻水象甲 发生 产生 规律 防治 措施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