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中药药效学.ppt
《第2中药药效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中药药效学.ppt(7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章 中药药效学,中药药性理论是祖国医药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 药性主要指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 药性理论是研究药物的性质、性能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 中药药性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十八反、十九畏、有毒无毒、妊娠禁忌等,其中四气、五味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作用,一. 扶正祛邪 1扶正 即提高机体防病和抗病能力的各种措施 。 2. 祛邪 即祛除体内的治病因子。,二. 调节平衡,1损其偏盛 2. 补其偏衰,第二节 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一、 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 气味或称性味,是中药的基本性能。 药有:寒、热、温、凉组成四气(四性)
2、。 四气中热与温、寒与凉,性质基本相同,只 是程度上的不同。热是大温,凉是微寒,说明温 次于热,凉次于寒。,此外,作用平和,不产生明显偏热、偏寒反应的药,又称为平性。但实际上仍略有偏温、偏凉的不同。故一般仍称药性有四气,而不称五气。,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古代劳动人民认为凡能治疗热证的药物,便认为属寒性或凉性药;能治疗寒证的药物,便认为属热性或温性药。 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滋阴、泻火功能治疗热证的中药多属寒、凉药。 具有祛寒、温里、助阳、补气功能治疗寒证的中药,一般属温、热药。,神农本草经指出:“疗寒以热药,疗热以 寒药”。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 之”。 -说明温热药治寒证,寒
3、凉药治热证是中医临 床辨证用药的重要原则。,“以阳胜阴,以阴胜阳,以阳补阳,以阴补阴”,其目的就是利用药性之偏,调节人体阴阳之偏,从而达到阴阳的相对平衡,使疾病痊愈。即中药治病的最基本治疗作用就是通过药性的调节,使失调的脏腑功能恢复正常状态。(西药是通过兴奋和抑制的作用),中药药性主要是针对证的寒热而提出的。因 此,寒证、热证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 寒证: 形寒肢冷、面色苍白、恶寒喜热、口淡不渴、 喜静、小便清长、大便稀溏、咯痰稀薄、腹痛喜 温、关节疼痛、舌淡苔白、脉迟等。 热证: 面红目赤、畏热喜凉、身热、口渴喜冷饮、烦 躁谵妄、小便短赤、大便闭结、痰黄而粘稠、腹 痛拒按、舌红苔黄、脉数等。
4、,1. 四性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多数寒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呈现抑制性影响,表现为镇静、催眠、解热、镇痛等。 如:用寒凉药(知母、石膏)制备虚寒证模型大鼠,其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A)和多巴胺(DA)含量降低;进一步研究显示,寒凉药通过抑制酪氨酸羟化酶,使NA和DA合成减少,表现出中枢抑制状态。,温热药麻黄、苦温祛风湿药天仙藤、独活、 五加皮能兴奋中枢。 寒凉药如平肝息风药钩藤、羚羊角,芳香开 窍药牛黄、冰片等有镇静、抗惊厥作用抑制中 枢。,给予电刺激后,热证大鼠痛阈和惊厥阈值降 低寒证大鼠痛阈和惊厥阈值升高给中枢抑制药戊 巴比妥后,寒证大鼠痛觉消失较快,而恢复慢, 且后肢麻痹的恢复
5、也慢热证明大鼠痛觉消失慢, 后肢麻痹的恢复快。,表明: 长期给寒凉药的大鼠中枢处于抑制状态,中 枢抑制剂戊巴比妥使其抑制加深。 长期给温热药后大鼠中枢兴奋占优势,可对 抗中枢抑制剂的作用,故抑制作用缓慢,且维持 短暂。,2. 四性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临床寒证或热证患者常常伴有自主神经系统紊乱。对热证或寒证患者分别应用寒凉药或温热药为主的方药进行治疗后,可使自主神经系统恢复平衡。 寒凉药使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而温热药则使交感神经兴奋增强。动物实验结果与临床患者表现具有极大的相似性。,3、四性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以血或尿17-OHCS、血促甲状腺素(TSH)、 血孕酮(P)
6、作为观察指标: 17-OHCS TSH 人参 虚寒大鼠,4、四性对物质代谢功能的影响,以耗O2、饮H2O、 等测定指标,实验证明: 温热药鹿茸能提高大鼠脑、肝、肾组织的耗 O2 ,促进糖代谢; 附子、干姜、肉桂所组成的复方能提高大鼠、小鼠的耗O2 ; 热性方药四逆汤增加大鼠饮H2O ; 附子能延缓寒冷环境中小鸡、大鼠的死亡时间和延缓体温下降。,5、寒凉药抗感染作用,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引起的急性感染,根据 其临床表现,中医辨证一般属热,需以寒凉药为 主的方药治疗。 清热药、辛凉解表药药性多属寒凉,是中医 治疗温热病广泛应用的药物,其中很多药都有一 定的抗感染作用。,抗菌、抗病毒作用:清热药中的黄
7、柏、黄连,辛凉解表药中的菊花、柴胡。 抗毒素、抗炎作用(与抗感染作用有关):黄连。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黄连、穿心莲、鱼腥草、白花蛇舌草。,关于四性的物质基础,即产生作用的化学成分, 可能有其共性。 如:消旋去甲乌药碱,其结构与环儿茶酚胺类 结构相似,并证明它是受体兴奋药,该成分在 附子、细辛、丁香等药物中都有,故认为热性药 产生作用的共同物质基础是消旋去甲乌药碱 。,二. 五味的现代研究,五味酸、咸、甘、苦、辛。 有人提出,五味是中药固有的性质,是产生作 用的物质基础;而四性是药物作用于机体后的四 种效应,药物通过五味而产生四性(作用)。如辛 味药主要产生温热作用,苦味药主要产生寒凉作 用。
8、味与化学成分有一定的规律性。,1. 辛味药,据统计,85种辛、温药中含挥发油的占53种。 其次是苷类和生物碱。辛可发散、行气,并有辛 润等功效、如解表药麻黄、桂枝、等均有发汗解 热作用。行气药多属辛温如枳实、陈皮、木香等 ,有的可兴奋胃肠道平滑肌,促进胃肠蠕动,排 除胃肠积气等 。,2. 酸味药,26种酸味药的24种,含有机酸,其次为鞣质。 酸有收敛固涩作用。 已知许多酸涩药中的鞣质,能使组织蛋白沉 淀凝固,在粘膜或创面形成保护膜,起到收敛止 泻、止血功效。不少酸性药如乌梅、五味子还有 与收敛作用密切用关的抗菌、抗炎作用。,3. 甘味药,甘味含糖类及其他活性成分(氨基酸、甙类、 维生素等),有
9、补养、和中、缓和的作用。可调 补人体气血阴阳,缓急止痛。 有人对61种补益药进行统计,发现其中甘的 药物有43种,约占70。如人参、黄芪补气;阿 胶补血;大枣甘缓和中;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 药。,4. 苦味药,苦味药主要含生物碱、甙类。含生物碱的苦寒药占以生物碱为主成分药的75,含甙类者占总数的56。苦温药多含挥发油。 苦味药有燥湿和泻下作用。 苦寒药如大黄含蒽苷,可刺激大肠粘膜而致 泻,有泻实通便作用;黄连、黄柏的主要成分为 小檗碱,有较好的抗菌、抗炎、抗毒作用;,5. 咸味药,咸味药含钠、钾、钙、镁、碘等无机盐及其他活性成分。有软坚润下、软坚散结、滋阴潜阳功效。 如芒硝(硫酸钠),在肠内不
10、易吸收,保留肠内水份,使肠容积增大,刺激肠壁引起蠕动增强而泻下。 海藻、昆布含碘,可防治甲状腺肿,起到软化瘿瘤之效。,素问宣明五气篇说: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 肾、甘入脾。 表明不同的药对机体的作用部位,具有一定 的选择性。,三、药性理论其他方面研究的现状,1.升降沉浮的现代研究 中药的升降浮沉是中药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趋势。一般向上向外的作用称为升浮,而向下向内的作用称为沉降。 药物进入人体后所产生的升举提陷,下降平逆,上行发散,下行泄利等作用。,升浮药主上行而向外,具有升阳、举陷、发 表、开窍、祛风、散寒等作用。 沉降药主下行而向内,具有潜阴、降逆、收 敛、止咳、平
11、喘、清热、利水、通便等作用。,药物的升、降、沉、浮之性又与性味、炮制、配伍用药等密切相关。 如升浮药大多具有辛、甘味,属温热性; 沉降药大多具酸、苦、咸味,属寒凉性。 通过炮制也可改变此种特点。如酒制提升、盐制润下、姜制则散、酸炒则敛等。有些药物受配伍影响,如橘皮“同补药配则补,同泻药配则泻等”;有些药如桔梗载药上行,牛膝可“引诸药下行”。,升麻、柴胡在补中益气汤中的作用,可治疗子宫脱垂。药理研究证明此方能选择性提高家兔、犬的子宫肌张力,方中如去升麻、柴胡则作用减弱且不持久,单用升麻、柴胡并不表现作用。 但也有实验表明单味药也有作用,两者伍用 作用增强。,表明兴奋子宫平滑肌是升麻、柴胡升阳举陷
12、 功效的药理学基础之一。 此外从质地来看,花、叶及质轻的药材多能 升浮,种子、果实、质重的药材多能沉降。,2 归经的现代研究,中药归经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归”是指药物作用的归属,即药物作用的部位。 “经”是指经络及其所属脏腑。归经是指中药对机体脏腑经络选择性的作用。,祖国医学认为每一证候都是脏腑、经络发病 的表现,故将治疗某脏腑经络病证的药物就归入 某经。如黄连可泻心火,故入心经。,(1)归经与药效作用及部位相关性研究,通过对429味常用中药的药理作用和其归经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有明显的规律性联系,而且这种相关性与中医理论基本一致。 如:具有抗惊厥作用的钩藤、天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药 药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