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哲学模块知识点总结(13页).doc
《高中政治哲学模块知识点总结(1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哲学模块知识点总结(13页).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政治哲学模块知识点总结-第 13 页辩证唯物主义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 1.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观: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他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尊重世界物质性,树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理念,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l 物质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区分物质意识唯一标准)客观存在:既包括物质性的东西,也包括思维性的存在(如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是思考出的,是意识作用于外界,但它本就存在)客观实在:只包括物
2、质l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和脱离物质的运动 (2)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3) 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l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世界观: 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说明规律无好
3、坏之分) 规律的普遍性(事物运动都遵循其固有规律)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l 规律是事物固有的本质的联系(注意区分现象和规律,如种瓜得瓜是现象,背后的遗传规律才是规律)规律是事物必然的联系(事物发展中有必然要发生的必然或可以发生也可以不发生偶然的联系,而规律是必然联系)规律是事物稳定的联系l 规律并非永恒,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是人可改造的把握思维的奥妙 l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
4、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l 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l 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1、意识的本质:从意识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生理基础上看,它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物质世界先于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本源,意识是派生,物质决定意识2、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世界观: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又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1)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表现为: l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l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从深度上,意识既能反映事物外部现象,也能把握事物本质
5、和规律;从跨度上,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从趋势上,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l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意识阻碍事物发展(说明意识指导作用有双重性;人能在意识指导下,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l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方法论:重视意识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3、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理 世界观:(1)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2) 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方法论
6、:必须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错误和有害的。 (既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按规律办事,求真务实。)4.物质意识辩证关系世界观: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5、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l 含义: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事物本身固有而非臆造的规律,作为
7、行动依据l 世界观:物质决定意识;规律普客;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利用规律方法论: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要求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相结合。既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l 意识能反映物质强调意识能动性;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决定意识l 有关意识作用类题答:认识改造世界;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l 物质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l 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X)一是物质的被动反映(X)求索真理
8、的历程 实践目的:改造客观世界认识目的:指导实践认识根本任务: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和规律1. 实践:实践目的是改造客观世界,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构成要素,过程是客观的)2)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地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活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不同)实践的客观性物质性和能动性是统一的,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原理世界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9、唯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直接经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根本)(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时间处于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上,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4)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树立实践第一观点,尊重实践,勇于实践世界观: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认识促进实践发展,错误认识阻碍实践发展;科学理论对实践
10、有巨大指导作用方法论:树立正确认识,克服错误认识认识途径:直接经验,间接经验认识来源:实践直接、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3、真理 世界观: ( 1)真理是客观的(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相结合,真理内容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真理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对于同一确定对象,真理只有一个) 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随历史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11、)(2) 真理和谬误界限分明,是一对矛盾,二者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方法论:承认真理客观性,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不断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完善真理 5、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的过程 世界观: 1) 认识的反复性(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从认识主体看,受人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从认识客体看,是复杂、变化着的,其本质暴漏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2) 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无限变化;人是主体人类世代延续;认识基础社会实践不断发展) 3)认识的上升性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唯物辩证法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
12、识联系1、联系的特征 (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与外部有联系;事物内部有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也强调条件、范围,必须处于同一联系体中,不是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状态,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 联系的多样性方法论: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世界观:(1) 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整体是事
13、物的全局和发展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处于被支配地位,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制约整体,整体影响部分)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世界观: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从实践角度)要着眼于事
14、物的整体性,重视整体功能;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系统内部各要素总是按一定方向顺序发生作用的;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力求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从认识上)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整体永远决定部分,但功能上二者可相互影响;整体大于部分,整体功能不一定整体与部分不是抽象与个别、具体和一般的关系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条件:部分有序组合系统和要素是整体和部分的一种特殊情况,在系统与要素中,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发展1、 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政治 哲学 模块 知识点 总结 13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