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复习重点(6页).doc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复习重点(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复习重点(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复习重点-第 6 页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制剂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与目的:研究药物的礼花性质与体内转运的关系;研究剂型、制剂工艺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 根据机体的生理功能设计缓控释制剂;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的命运,为靶向给药系统设计奠定基础;研究新的给药途径与给药方法。 研究中药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研究方法。分布:药物进入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代谢: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人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
2、的过程。又叫生物转化。吸收:是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人体循环的过程。排泄: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转运: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转运。处置: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清除: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清除。细胞膜 主要由膜脂、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膜脂主要包括磷脂、糖脂和胆固醇三种类型。细胞膜性质:膜的流动性、膜结构的不对称性、膜结构的半透性。 药物转运的机制有被动转运(单纯扩散、膜孔转运)、载体媒介转运(促进扩散、主动转运)、膜动转运(胞饮、吞噬)。被动转运的特点是:药物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的顺浓度梯度转运;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
3、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竞争抑制现象。主动转运的特点有:逆浓度梯度转运;需要消耗机体能量,能量来源主要由细胞代谢产生的ATP提供;需要载体参与,载体物质通常与药物有高度的选择性;主动转运的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的量及其活性有关,当药物浓度较低时,载体的量及活性相对较高,药物转运速度快,当药物浓度较高时,载体趋于饱和,药物转运速度减慢,甚至转运饱和;结构类似物能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相似物竞争载体结合位点,影响药物的转运和吸收;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膜动转运的特点:摄取药物为溶解物或液体大分子的为胞饮,固体颗粒大分子的为吞噬。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是小肠,因为
4、小肠有皱折、绒毛与微绒毛,表面积非常大,与药物充分接触。而且小肠绒毛内含有丰富的血管、毛细血管和淋巴管,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影响药物吸收生物因素有:消化系统因素(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胃排空与胃空速率、场内运动、食物的影响、胃肠道代谢作用的影响)、循环系统因素(胃肠血流速度、肝首过作用、淋巴循环)、疾病因素。物理化学因素:解离度(PH-分配学说: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的学说。胃液中未解离型与解离型药物浓度之比是药物的解离常数pka,与消化道ph的函数关系为:弱酸性物质:pka-ph=lg(【未解离】/【解离】) 弱碱性药物:pka-ph=lg(【解离】/【未解离】)
5、ph为吸收部位的ph值,如胃为1.0,小肠为6.0,如果【未解离】(Cu)【解离】(Ci)则有利于吸收)与脂溶性、溶出速率(影响因素:药物的溶解度、药物粒子的大小、多晶型(无定型)亚稳定型稳定型)、溶剂化物(水合物无水物有机溶剂化物。)。剂型因素有:1、固体制剂的崩解与溶出的速率。2、剂型对药物吸收的影响。一般认为,口服剂型生物利用度顺序为:溶液剂混悬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3、制备处方。(辅料、药物之间药物与辅料之间)4、制备工艺(混合与制粒、压片与包衣)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可用三个参数来描述药物吸收特征。这三个参数分别为:吸收数An,计量数Do,溶出数Dn促进口服吸收的方法有:1、提高药物
6、溶出速度: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制成盐类(弱酸弱碱)、制成无定型药物、加入表面活性剂(浓度在CMC以下)、用亲水性包合材料制成包物(环糊精)增加药物的表面积:提高脂溶性药物的吸收,通常用微粉化技术、固体分散技术等增加药物表面积。2、加入口服吸收促进剂:对生物系统的作用机制可分为促进药物跨细胞膜途径和细胞旁路途径吸收两种。研究口服药物吸收的方法有: 体外法:组织流动室法;外翻肠囊法;外翻环法;细胞培养模型法;在体法:肠道灌流法影响注射给药的因素:1、血流:血流量慢时,血流是主要限速过程,反之亦然注射部位的血管分布状态。2、理化性质:分子量越大吸收越慢溶解度和溶解速度脂溶性与解离状态粒度与粘度5与蛋白
7、质的结合度。3、制剂因素:水溶性水混悬型油脂性O/W型乳剂W/O型乳剂油混悬液。 影响口腔黏膜吸收的因素:生理因素:黏膜渗透性、唾液的冲洗作用、酶代谢、黏膜损伤 鼻黏膜给药的优点:血流丰富,吸收快;避开肝首过效应,胃肠道作用;可与静脉注射相媲美;给药方便。影响鼻黏膜吸收的剂型因素:1、生理因素:鼻黏膜吸收存在经细胞的的脂质通道和细胞间的水性孔道两种吸收途径毛细血管丰富,避免肝的首过作用和胃肠道的降解鼻粘膜分泌物PH值5.56.5,含多种酶类鼻腔的清除作用5对鼻粘膜纤毛的毒副作用。2、剂型因素:药物脂溶性和解离度;药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粒度大小;吸收促进剂与多肽类药物的吸收。试述影响经皮给药的影响
8、因素:1、生理因素:皮肤的渗透性存在(身体各部位皮肤渗透性大小为阴囊耳后腋窝区头皮手臂腿部胸部)、皮肤表面的微生物对药物有降解作用、角质层的完整性、皮肤的温度、皮肤内代谢酶的作用。2、剂型因素:脂溶性的药物较水溶性的药物或亲水性的药物容易通过角质层屏障,但脂溶性太强的药物也难透过亲水性的活性表皮和真皮层,主要在角质层积蓄。3、透皮吸收促进剂:应用经皮吸收促进剂可提高药物的经皮吸收。4、离子导入技术。肺部给药的吸收特点:巨大的肺泡表面积、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极小的转运距离,决定了肺部给药的迅速吸收,而且吸收后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无肝脏首过作用。影响肺部吸收的因素:1、药物粒子在气道中的沉积2、生
9、理因素(纤毛、呼吸道直径、黏液、呼吸道黏膜中巨噬细胞和多种代谢酶)3、药物的理化性质(以被动扩散为主,药物的脂溶性与油水分配系数)4、制剂影响 直肠药物吸收的主要途径:一条是通过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至肝脏;另一条是通过直肠中、下静脉、肛管静脉,进入下腔静脉,直接进入体循环。栓剂距肛门口2cm。 影响眼部给药的因素:1、角膜的渗透性2、角膜前的影响因素3、渗透促进剂4、给药方法。 药物的分布: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循环系统运送至体内各脏器、组织、体液和细胞,这种药物在血液和组织之间的转运过程,称为。 表观分布容积:假设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全部药物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时所需的体液总
10、体积。用来描述药物在体内分布状况的重要参数,是将全血或血浆中的药物浓度与体内药量联系起来的比例常数,也是药物动力学的一个重要参数。V=D/C=X0/C0.(人的体液(36L)是有细胞内液(25L)、细胞外液(细胞间液8L)和血浆(2.5L)三部分组成。血液以外的水分达33L. 影响药物体内分布的因素?1、血液循环与血管的通透性。通常血流量大,血液循环好且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大的器官和组织分布速度快。2、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通常结合率大,血药浓度高,但分布速度慢。3、药物的理化性质,脂溶性小分子非解离型物质易分布。影响跨膜转运过程。4、药物与组织亲和力。药物与组织结合器着药物贮存作用。5、药物的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 药剂学 药物 动力学 复习 重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