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题一房颤综述.docx





《医学专题一房颤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专题一房颤综述.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房颤的中医研究进展作者简介:潘超群(1989),男,江苏常州人,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医内科学(心脏病)研究,。通讯作者:张琪,常州市中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潘超群1 张琪2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46) 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常州医院,江苏常州(213003)摘要: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在全世界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现代医学治疗主要以控制心室率、抗凝为主,目前,大量的临床科研证实在西医治疗的同时,灵活应用中医进行辨证论治,使用中药、中成药、穴位敷贴或针灸治疗取得了较为门以的临床疗效,同时大大提升了房颤患者治疗
2、的依从性,具有良好的前景。关键词:心房颤动 病机分析 中医药治疗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 ,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以心房无序的颤动为主要特征,会导致心力衰竭、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1。近年来,房颤的发病率大幅增长,且随年龄增长显著增高,80岁以上的人群中,其患病率可高达82。笔者认为目前西医治疗存在着一定的毒副作用,同时患者接受长期治疗的依从性欠佳,因此并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而祖国医学毫无疑问为房颤的诊治开拓了一条新的思路。本文主要就房颤的病机分析和中医中药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1. 病因病机分析1.1古代经典对房颤的认识古代无房颤之病名,后中国中医药学会中
3、医诊断专业委员会结合房颤相关病因、症状等将其命名为“心动悸”。中国古代医家大体多认为房颤的病机以本虚为主,比如张仲景在伤寒论177条谓:“伤寒脉结代, 心动悸, 炙甘草汤主之”。窃以为根据炙甘草汤的组成与方义,可以反测此处的“心动悸、脉结代”是由于阴阳气血亏虚,心脉不得所养导致。成无己有伤寒明理论曰:“其气虚者由阳气虚弱, 心下空虚, 内动而为悸也”;虞抟著医学正传曰:“肾阴不足,不能上承于心则虚火妄动,心神不宁,或因怒气伤肝,或因过事繁冗,思想无穷则心主亦为之不宁故神明不安而怔忡惊悸之证作矣”;血证论怔忡说: “凡思虑过度或失血过多者,乃有此虚证”,无不论证了此观点。但同时,也有古代医家认为
4、痰瘀内阻可导致房颤的发生。如血证论怔忡:“.否则多挟痰瘀,宜细辨之。”认为因痰饮、淤血内结导致血行不畅, 可形成心悸怔忡。也有医家认为房颤乃是风邪作祟,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论颤振时曰: “颤,摇也;振,动也。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又云“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以后乃有之, 老年尤多”。笔者详加对比后认为王肯堂所言震颤之病与房颤极为相似,而房颤发作时心房快速、绝对不规则的颤动也符合“风性善行而数变”之特点。1.2 现代中医学家对房颤的认识现代中医学家对房颤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高学明、王凤荣3认为房颤多因劳伤过度,素体亏虚,导致气血阴阳亏虚而成,但同时也伴有心脉瘀阻,血行不畅。李丰涛、王永霞
5、4则认为风邪是房颤发生的直接病机特点,外感风寒湿痹或郁久化热入心滞络可致房颤。杨湖5也认为房颤属风象, 然其风非六淫之风, 非热极生风, 非肝风内动, 而是心宫之虚风。杨积武6认为房颤心脉瘀阻极为关键,此证可见于各个阶段,为血瘀气滞,心脉瘀阻,心阳被遏,心失所养。笔者以为现今对于房颤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虽多为一家之言,却仍不乏其可取之处,若能在现代医学基础之上做更深入的临床和理论研究必将更加完善。2. 辨证论治 通过阅览近十年来的文献报道,目前中医学界对本病的辨证分型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王晓玲7将房颤分为了为心脉瘀阻、痰湿痹阻、气阴两虚、阴虚阳亢四型,同时指出心脉瘀阻证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痰湿痹
6、阻证选用六君子汤合温胆汤加减,气阴两虚证选用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加减,阴虚阳亢证选用三甲复脉汤加减,跟踪随访三月,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盛小刚、陈佳杰等人8的研究指出房颤应分虚实,而虚证当根据气血阴阳辩证,其中以心气虚、心血虚为主;标实主要是瘀血内阻、痰浊阻滞、肝郁气滞、水饮停心,其中以瘀血内助、痰浊阻滞为主,故治疗上应当坚持补益气血与活血、化痰、通络并进。谢文9对738例房颤患者的基础疾病及辨证分型做了临床研究后指出:阵发性房颤大多以实证为主,主要有痰浊闭阻、痰火扰心、心血瘀滞、痰瘀互结四种证型,而持续性及永久性房颤多数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主要有气虚血瘀、气阴两虚、心肾阴虚、心肾阳虚等。另外,很
7、多学者展开了对房颤合并甲亢、冠心病、高血压等患者的临床研究试验。比如江苏省中医院心内科汪云翔10搜集和分析203例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后认为:房颤之中医辨证与其原发病密切相关,冠心病所致之房颤以瘀阻心脉、痰浊闭阻多见;高血压性心脏病所致者以瘀阻心脉、阴虚火旺多见;风心病所致者以心血不足、水饮凌心多见,同时研究还指出老年患者多属瘀阻心脉、痰浊闭阻。陶冬青、肖金华等11将100例房颤合并甲亢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予丙基硫氧嘧啶、倍他乐克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理,得出结论:房颤合并甲亢患者多属于肝阳上亢证,予疏肝潜阳之法可有效控制病情。贺春辉12对120例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进行了中医辩证分
8、析,得出结论:气阴两虚、痰淤互结、气虚血瘀三者占绝大多数,还有部分患者还属于肝肾阴虚和痰火扰心,并进一步指出淤血是导致房颤发病极为重要的因素,临床治疗房颤应灵活运用活血化瘀之品。王欣彤、杨肖等13对100例房颤合并脑栓塞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的统计和分析以了解其证候分布情况,得出结论:风痰瘀阻型最为多见,占61%,其次为痰热腑实型、气虚血瘀型、痰湿蒙神型和阴虚风动型,风痰火亢和风火上扰型最为少见。3其他中医治疗方式3.1经验方治疗 王礼彬、郑发飞等14将110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予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炙甘草汤,观察疗效并测定治疗前后脑钠素水平。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改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学 专题 房颤 综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