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专题讲解(6页).doc
《送别诗专题讲解(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送别诗专题讲解(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送别诗专题讲解-第 6 页四、送别诗一、导入: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诗歌是诗人感情宣泄的主要形式。而情感不外于亲情、友情、爱情,当遭遇这些感情分离时,诗人们一般会借助于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了生活或是自己的理想追求,诗人们多要经历离亲别友,而且联系的方式以书信为主。又因为古代交通闭塞,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常常是一别动辄多年,很多年不得见面(“一别之后,两地相悬”),再会难期,甚至永无见期,像贺知章十多岁离家,八十岁才能回乡,“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情况决不止他一人。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
2、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诗歌多用于友朋相离,词多用于男女相别。二、文题(送、赠、别等)例:送:送元二使安西(王维)送友人(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赠:赠汪伦(李白);别:别董大(高适)三、表现要点:(一)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它们常常表现:1、离别之愁(离愁别绪、离情别恨),多迷恋、伤感。如白居易的赋得古草原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2、相逢之喜。如唐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3、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多赞美、
3、留恋。(或依依不舍、或别后切切思念、或安慰激励勉励)。赞美友人深厚情谊的如李白的赠汪伦。依依不舍、别后切切思念的如柳永的雨霖铃等。心情:孤独、寂寞、怅惘、惆怅、失落、担忧(二)也有豁达、豪放的(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三)也有另有借题发挥的,主要不是表现离情而是表达自己志向或抒发内心的愤懑的。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既表达自己志向又抒发内心的愤懑的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四、特征(意象):(一)地点类1、长亭、短亭(
4、是陆上的送别之所)与南浦(水边的送别之所)长亭、南浦意象的运用与我国古代南北地理气候、交通工具等因素之间紧密联系。一般地说,北方多高原山脉,气候干燥,交通以车马为主。在车马所行的古道边,早在秦汉时就已设置亭台,供行旅休息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长亭,五里置短亭,所以古代送别诗歌中经常出现“长亭”、“短亭”的意象。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而南方雨水多,江河湖泊,纵横交错,交通多用舟船,所以南方送别诗中,长亭、短亭、阳关、古道等意象相对要少一些,而“浦”或“南浦”等意象却是常见。譬如屈原的楚辞九歌河
5、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最早见此意象。后来,江淹别赋中写道“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句,将离愁别绪与“南浦”联系起来,从此以后,“南浦”便经常见于送别诗中,成为一个蕴涵离别愁绪的特定意象。有时也写作“别浦”,或与“北梁”对举(谢朓tio鼓吹曲送远曲“北梁辞欢宴,南浦送佳人。”),均写离别。甚至后来,成为曲调词牌名,其内容也多写离别。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代名词。2、劳劳亭、谢(公)亭:送别之地。劳劳亭,三国吴时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区南,是古时送别之
6、所。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李白谢公亭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反复不断的离别,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一层离愁了。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3、渭城、阳关、古道、北梁:送别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阳关”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古道”,李叔同送别中的“长亭外,古道边”。江淹:“视乔木兮,诀北梁兮永辞。”4、灞陵、灞桥、柳岸:送别地。据三辅黄图桥记载:“霸桥在
7、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5、西楼,望江楼:送别地或悠悠愁绪西楼:闺怨之情。李清照词一剪梅云:“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许浑的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此处西楼确指诗题中的谢亭。)望江楼:西楼如若临水,就成为典型的“望
8、江楼”,盖水常东流,更易生发悠悠离绪。温庭筠忆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二)歌:渭城曲(阳关曲阳关三叠阳关)、劳歌送别时唱的歌曲。“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三)植物类:1、杨柳:暗寓离别、留恋、伤感。作为诗中的意象,“杨柳”最早见于诗经小雅采微“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此诗写战后幸存的征人,归途中抚今追昔的感慨。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至唐代,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送别 专题 讲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