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梳理(5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梳理(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梳理(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梳理-第 5 页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二、大气;1对流层的特点: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大气对流;三、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吸收(选择性)臭氧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
2、基本成分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对流层的特点: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大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包含臭氧层三、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吸收(选择性 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 小颗粒
3、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 云层)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 四、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形式: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
4、主要原因 3、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4、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5、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6、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7、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是曲线垂直于切线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转 近地面受磨擦力
5、(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三力的共同影响,风向斜交于等压线8、三种局地热力环流:白天(郊区城市、海风、谷风) 夜晚(城市郊区、陆风、山风)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
6、、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岸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10.三种局地热力环流:白天(郊区城市、海风、谷风) 夜晚(城市郊区、陆风、山风)山风和谷风:11.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同一高度(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气压低、气温高;不同高度越往高,气压越低;近地面气压的高低与高空相反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引起大气运动的标志是高低纬之间的 受热不均2.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移动。 (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3、风压带成因与特性:6、.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理 必修 第二 知识点 总结 梳理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