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水县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3~2030年)(33页).doc
《涟水县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3~2030年)(3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涟水县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3~2030年)(33页).doc(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涟水县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32030年)-第 29 页涟水县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32030年)文 本涟水县人民政府2013年12月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1第二章城乡发展目标与策略2第三章县域城镇体系规划3第一节城乡统筹发展目标与策略3第二节人口与城镇化3第三节县域城镇体系布局3第四节农村居民点体系规划4第五节县域空间管制规划5第六节县域产业布局规划6第七节县域综合交通规划7第八节县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8第九节县域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规划10第十节县域环境保护规划11第十一节旅游发展规划12第十二节县域历史文化保护规划12第十三节县域重大市政基础设施规划13第十四节县域综合防灾规划14第四
2、章中心城区规划15第一节城市性质与规模15第二节中心城区规划总体布局15第三节居住用地规划16第四节公共设施用地规划17第五节工业仓储用地规划18第六节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19第七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20第八节中心城区环境保护规划21第九节中心城区空间管制规划22第十节中心城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23第十一节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24第五章规划实施措施25第六章附则25附表1:涟水县城乡发展指标一览表26附表2:镇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26附表3:农村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置准则27附表4:中心城区城乡用地汇总表28附表5: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28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规划目的为适应新的发
3、展环境,落实国家、省、市新的发展要求,指导涟水县城市建设和发展,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住建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由涟水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涟水县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本规划是指导涟水县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第二条 指导思想1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2落实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生态文明等发展要求,综合协调城市经济社会活动与资源环境间的关系,强化城市综合职能,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3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公共利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4、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实现绿色增长,绿色发展。4强调因地制宜,关注文化特色挖掘与空间品质提升。第三条 规划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2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3 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0-2030);4 江苏省省道公路网规划(2011-2020);5 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6 淮安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7 淮安市城乡统筹规划(2011-2030);8 淮安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8-2030);9 淮安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评审稿)10 淮安市航道网规划(2008-2020);11 涟水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
5、二个五年规划纲要;12 涟水县推进转型升级实施意见(2013);13 涟水县路网连接公路建设规划(2013-2020);14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 50137-2011;15 国家和省、市相关法规和技术规范。第四条 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13年2030年,其中:近期:2013年2016年;中期:20172020年;远期:2021年2030年。远景展望为2030年之后。第五条 规划地域层次本次总体规划分为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两个层次,二者对应的范围分别为规划区和规划建设用地范围。规划区:涟水县行政管辖范围,总面积为1678平方公里,其中已纳入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
6、-2030)规划区范围内的陈师镇在宁连高速公路以西、空港部分地区的15平方公里用地遵循上层次规划要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即以县城为核心的中心城区范围,西至淮安涟水机场、东至涟城镇东部、北至朱码镇域边界、南至涟水县域边界,包括涟城镇、朱码镇、陈师镇和保滩镇的部分辖区范围,总面积约为177.30平方公里。第六条 强制性内容文本中黑体字加下划线条文为强制性内容。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影响城市总体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第七条 规划实施本规划是涟水县城市发展与建设的基本依据,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一切规划建设及土地利用活动,均
7、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执行本规划。与空间利用相关的各项政策、计划的制定,均应与本规划相协调。第二章 城乡发展目标与策略第八条 城乡发展总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着眼于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实施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两大战略,以“经济发展、城乡建设、民生改善、社会和谐”为主要工作内容,确保主要经济指标和民生指标增幅高于全市、高于苏北、高于全省,将涟水打造成为苏北新兴城市和平原地区生态宜居城市,跻身“苏北十强、全国百强”行列。第九条 城乡发展分项目标体系1经济发展目标依靠科技进步和资源优化配置的集约式增长方式推进城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到规划期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00亿元,人均GDP达到13
8、万元。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服务业占全市GDP的比重提升至60%以上。2人民生活发展目标居民收入水平、健康水平、住房水平、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规划期末,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70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000元;全市每千人拥有医生数达到2.3人;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达到45平方米;镇村公共交通开通率达到100%。3社会发展目标社会公共服务得到加强,基本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期内,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服务半径控制在1000米左右,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初中生毕业升学率达到99%以上,人均拥有文化体育设施面积为28平
9、方米。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障体系,城镇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100%,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8%。4资源环境目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强化清洁生产,促进循环经济建设;同时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质量,加强水源地、林地等生态敏感区的保护,实现城镇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并进。规划期末,万元GDP耗水量控制在20立方米/万元,中心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全市工业废水处理率在2016年以后达到100%。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全市工业固废处置利用率在规划期末分别达到95%和100%。【详见附表1】第十条 城市发展策略1. 以立足长三角,借力淮
10、安,错位发展为主导的区域协调发展策略。一方面,积极融入区域发展格局,响应长三角产业转移、江苏一体化发展以及淮安上升为江苏省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形势与机遇,错位打造特色城市;另一方面,应加强在产业项目、公共服务、交通物流、基础设施等方面与淮安的联动发展。2. 依托外来资本集聚和本地产业创新双轮驱动的产业发展策略。首先,加强外来资本引入,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其次,扶持本地根植性产业,鼓励返乡创业;第三,持续加强教育设施建设和资源整合,打造苏北一流的职业技术教育产业。3. 重点发展中心城区,积极培育重点镇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首先,应强化中心城区的核心带动作用,辐射县域经济发展;其次,积
11、极培育县域内区位优良、发展较好的镇作为重点镇,成为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极核。4. 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前提,水网林带为特色的生态保护与建设策略. 合理处理城乡空间关系,优化涟水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空间管制分区,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在保障水体的生态、防灾、航道功能的基础上,以水为脉,重塑中心城区特色风貌。第三章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节 城乡统筹发展目标与策略第十一条 城乡统筹发展目标以“城乡空间有机统筹、城乡经济互动发展、城乡生活公平等值”为核心理念,采取“精明增长”的模式,构建“人、业、服务”三个集中的城乡聚落体系,将涟水建设成为苏北地区城乡空间紧凑、品质均优、经济互动、功能互补、生
12、活等值的城乡一体化样本与典范。1. 城乡空间有机统筹:以空间紧凑发展为原则,在处理好保护空间与建设空间相互关系的前提下,根据城镇乡不同的发展基础和潜力,合理布局产业发展空间,重点发展市级园区和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2. 城乡经济互动发展:本着内生与外生相结合,城乡经济有机互补的原则,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强“业的集中”和产业环境的培育,进而促进“人的集中”,缩小城乡差距。3. 城乡生活公平等值:围绕“网络健全、水平均等、重点突出”这一理念,大力推动城乡基本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同时,着重提升中心城区及重点镇的高层次服务支撑,实现县域居住、就业、生活的有效衔接。第十二条 城乡统筹发展策略1.
13、强核提质通过中心城区和重点镇乡的建设,带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2. 分区统筹合理划分重点发展地区和重点保护地区,分区分类指导;3. 设施均衡推进城乡交通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均等化;4. 保障公平逐步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5. 强调特色保护城乡自然和人文特色资源,形成城乡互补、各具魅力的城乡生活空间。第十三条 本地城镇化发展路径1.强核提质的新型城镇化驱动。集中做好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工作,以县城的发展作为引领涟水城镇化发展的龙头。完善城镇体系,引导加强重点镇建设,有效传递辐射势能。2.城乡统筹下的产业发展驱动。重点发展中心城区产业;其次应积极扶持镇乡产业发展,整合、优化镇乡建设工
14、业集中区,改变遍地开花、同质竞争的局面,引导镇乡产业的集聚化、特色化;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在释放农村劳动力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进城的意愿和资本。3.改革创新的政策机制驱动。积极探索和推动户籍政策、土地政策和创业政策创新,尤其是在农地流转、规模经营和返乡农民创业方面要大胆探索,力争创建市级和省级改革试点及示范区。第二节 人口与城镇化第十四条 县域总人口规模近期2016年,县域人口114万人;中期2020年,县域人口118万人;远期2030年,县域人口130万人。第十五条 县域城镇化水平近期2016年,县域城镇人口59.3万人,城镇化水平为52%;中期2020年,县域城镇人口70.
15、8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0%;远期2030年,县域城镇人口91.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0%。第三节 县域城镇体系布局第十六条 城镇空间布局规划形成“一心一带两翼”的城乡发展空间布局。“一心”涟水县中心城区,作为县域城镇体系发展的核心,是涟水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带”宁连-盐河城镇发展带,是涟水对接区域发展方向和功能集约发展的核心发展带,同时也是区域协调发展轴、产业集聚轴和交通支撑轴。“两翼”与城镇发展带相交的东西两翼,是中心城区串联带动周边乡镇发展的辐射轴。东翼依托中心城区、对接盐城(滨海港区)聚合带动东部城镇发展;西翼依托中心城区、对接徐州城区聚合带动西部城镇发展。第十七条 城镇规模结构
16、规划至2030年,县域城镇规模等级分为“中心城区重点镇一般镇”三级。级城镇:中心城区,即涟水县城,规划人口63万。级城镇:即县域发展的重点镇,包括高沟、红窑、五港、粱岔、黄营。规划人口26万人;其中,高沟规划人口6万,红窑规划人口3万,五港和梁岔规划人口2.5万人,黄营规划人口2万。级城镇:包括保滩、陈师、大东、石湖、南集、岔庙、东胡集、义兴、前进、成集、唐集、徐集,规划人口1万人。第十八条 城镇职能结构规划城镇职能结构分为综合型、工业贸易型、农业服务型三大类别:1. 综合型:包括中心城区、高沟、红窑、五港、粱岔、黄营6个综合性城镇。其中涟水县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高沟、红窑、五
17、港、粱岔、黄营5个重点镇,综合发展工业、农业和商贸,成为服务周边城镇的县域次中心,并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2. 工业贸易型:包括保滩、陈师、南集、徐集4个工贸型城镇。其中保滩是为淮安和涟水提供配套服务的工贸型城镇;陈师是为机场及周边工业、经济开发区提供配套服务的工贸型城镇;南集是以木材加工、服装加工为主的工贸型城镇;徐集是以化纤为主,同时为中心城区提供配套服务的工贸型城镇。3. 农业服务型:包括大东、石湖、岔庙、东胡集、义兴、前进、成集、唐集,共8个农业服务型城镇,其主要职能是发展农业以及向周边乡村地区提供各类生产生活服务配套。第十九条 建设用地控制中心城区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15m2以
18、内,城镇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15m2以内,村庄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30 m2以内。第二十条 重点镇发展指引1.高沟重点发展食品饮料为特色的综合型城镇。规划人口6万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6.9km2以内。2.红窑以工业品制造和农副产品加工集散为主的综合型城镇。规划人口3万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3.5 km2以内。3.五港以造纸印刷、机械加工、农产品深加工为特色的综合型城镇。规划人口2.5万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9 km2以内。4.梁岔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为特色的综合型城镇。规划人口2.5万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9 km2以内。5.黄营以机械制造、食品生产等为特色的综合型城镇。规
19、划人口2万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3km2以内。第四节 农村居民点体系规划第二十一条 农村社区(中心村)布点规划农村社区(中心村)不是农民集中居住点,而是服务于周边一定农村人口的乡村基本公共服务的集中供应点。在县域内规划167个农村社区。其中,一类农村社区10个,服务人口规模为5000人左右;二类农村社区157个,服务人口规模为15002000人。第二十二条 农村居民点建设指引规划将农村居民点(自然村)分为重点发展村庄、限制发展村庄和不保留村庄三种类型。 1. 重点发展村庄一般为规划设置的农村社区所在地,通过村庄建设规划的实施,逐步完善村庄生产生活的各种功能,成为农村地区的基本服务中心,同时
20、鼓励周边农村人口的集聚。 2. 限制发展村庄主要为三类,包括行政村合并后未作为村委会所在地的现状自然村,与农村社区距离大于1.5公里,人口规模大于1000人,交通较为便利的现状自然村和位于一些特定地区,如规划高速公路建设区、风景名胜区、生态敏感区、水源保护区周边的自然村。这一类村庄未来的发展策略主要是控制人口的数量以及大规模的新建设,设施的配置满足基本的生活要求,远期有条件时予以撤并。 3. 不保留村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规模较小(一般情况下,人口规模小于200人),与规划农村社区距离过近或超出农村社区的服务半径;另外一类为划入城市发展范围或产园区建设范围,这一类村庄的发展将受到严格的控制,在
21、人口逐步迁移至别处之后逐渐撤销。原村庄建设用地可作为流转建设用地或予以复垦。第五节 县域空间管制规划第二十三条 划定原则1.保证基本农田严格保证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其总量是城市建设用地拓展的刚性约束;在基本农田的划定上,即结合耕地的分布、质量等,同时也与城镇的发展相协调,在空间上弹性分配。2.保护生态空间生态空间为城镇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镇规划建设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之一。通过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水源地保护区和生态公益林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划定,加以切实保护。3.保障城镇发展在保护生态空间、保证基本农田的前提下,为城镇建设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第二十四条 县域空间管制分区规划将县域用地按
22、使用功能划分为生态控制区、农业生产区、机遇拓展区、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1. 生态控制区用地范围: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以及其他禁止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需要特殊保护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包括自然保护区、河流、重要湿地、水源地保护区、地下文物埋藏区、生态公益林、重要基础设施防护区等。本区用地面积373.1平方公里,占县域总用地的22.2%。控制导则: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首要任务,非经特别许可严格禁止集中的城镇建设和与生态保护及修复无关的建设行为;因地制宜地发展不影响生态功能的适宜产业,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2. 农业生产区用地范围:指具备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
23、,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以提供生态产品、服务产品和工业品为其他功能,需要在空间开发中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以保持并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的区域。本区主要为县域农副产品生产区,包括基本农田、耕地、水域和村庄建设用地等,用地面积1056平方公里,占县域总用地的62.9%。控制导则:着力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障农产品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3. 机遇拓展区用地范围:指规划远景城镇建设拓展地区,位于生态控制区与重点拓展区之间的区域。本区为城镇远景发展备用地,用地面积89.1平方公里,占县域总用地的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涟水县 城市 总体规划 纲要 2013 2030 33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