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本科课程标准(试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师范大学本科课程标准(试行).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上海师范大学本科课程标准(试行)为了强化课程教学的过程质量管理,推进教师本科教学改革,落实我校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课程对象的不同特征,特制定适应于不同课程对象的课程分类标准。一、课程标准的总体框架课程类别研究探索性专业拓展课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专业方向课专业必修课实践性环节实践体验性方法技能性学术知识性课程性质课程标准一课程标准三课程标准二课程标准二、课程分类标准课程标准一1. 适应的课程对象课程类别为通识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的课程中,课程性质为学术知识性的课程。2. 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要求此类课程对象的教学过程中,讲授系统性的概念、原理及理论的课时不低于总课时量的2/3,(需要清晰地
2、呈现每一章或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学习要求、授课形式和课后作业等,学生由此可以准确地了解每一章或教学单元的学习任务,课后可根据教学进程,规划、开展自主学习)3. 作业或练习要求每门课程应开列参考阅读书目,提出精读阅读量;要求至少布置三次作业或小测验,作业或小测验至少批改三次,并给出成绩。作为计算学生最终成绩的依据之一4. 期中考试期中考试由任课老师在第8-9周随堂进行,成绩作为计算学生最终成绩的依据之一。5. 期末考试形式:闭卷笔试6. 最终考评成绩学生课程学习的最终成绩以百分制计算,由过程学习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过程成绩占30%-60%,具体比例由教师确定,并在课程教学大纲中清晰表明。(过
3、程成绩由考勤、课堂表现、作业或小测验,期中考试构成)成绩结构为:最终成绩=过程成绩(30-60%)(其中:考勤分?%,课堂表现分?%,作业小测分?%,其中考试?%)+期末成绩?%(在课程教学大纲中清晰表明,黑体项必选)。注:每项成绩必须有计算依据课程标准二1.适应的课程对象课程类别为通识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通识选修课、专业拓展课的课程中,课程性质为方法技能性或研究探索性的课程。2.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要求该类课程对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技能训练、尝试、实验环节”或“指导学生开展研讨、独立或团队合作的探究式研习活动”应不少于总课时量的1/2。(需要清晰地呈现每一章或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
4、、学习要求、授课形式和课后作业等,学生由此可以准确地了解每一章或教学单元的学习任务,课后可根据教学进程,规划、开展自主学习。)3.教学活动开展的要求方法技能培养或研究探索的每项活动,必须有活动方案、评分准则和具体成绩,作为计算学生最终成绩的依据之一。4. 期中考试是否期中考试由任课教师决定,但必须在大纲中明确。5.期末考试形式开卷或闭卷笔试,论文,方案设计或作品等,由教师自己确定,但必须在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6.最终考评成绩学生课程学习的最终成绩以百分制计算,最终成绩由过程学习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过程成绩占50%-70%,具体比例由教师在教学大纲中明晰。成绩结构为:最终成绩=过程成绩(50
5、-70%)(其中:考勤分?%,项目成绩?%)+期末成绩?% (在课程教学大纲中清晰表明)。注:每项成绩必须有计算依据课程标准三1.适应的课程对象课程类别为通识选修课、专业拓展课的课程中,课程性质为实践体验性的课程;或课程类别为实践性环节的课程。主要以学生进入与专业有关的实际情境,感受专业氛围,观摩专业人员实践过程,以及亲身参与实践,获得实践经验为目的。侧重学生在实践领域现场亲身参与的过程和相关体验的获得。2.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要求该类课程对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体的实践体验环节应不少于总课时量的2/3,以学生在实践中的过程性、表现性评价为主。(在课程教学大纲中必须有实践体验的计划方案)3.实
6、践体验的要求实践体验中必须有考勤记录。实践体验中的表现评价是否需要,专业或指导教师视具体情况决定。作为计算学生最终成绩的依据之一。4. 中期考核由专业或指导教师决定, 但必须在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5.终结性考核报告、体会总结、论文、方案设计或作品等,由专业或教师确定,但必须在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6.最终考评成绩学生课程学习的最终成绩以百分制计算,最终成绩由过程学习成绩和终结性考核成绩构成,过程成绩占10%-70%,具体比例由专业或教师在教学大纲中明晰。成绩结构为:最终成绩=过程成绩(10-70%)(其中:考勤分?%,平时表现成绩?%)+终结性考核成绩?%(在课程教学大纲中清晰表明,黑体项必选)。
7、注:每项成绩必须有计算依据注:课程性质中,四种课程性质的含义如下学术知识性课程:主要以学生掌握特定领域内基础性、系统性或前沿性的知识为目的。侧重学科领域中陈述性知识、命题性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如:先秦制度史、教育原理、概率与数理统计、西方经济学等。方法技能性课程:主要以学生掌握与专业、特定领域工作相关的一系列方法、技巧、技能、手段为目的。侧重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与训练。如:静物摄影、谈判策略、SPSS应用、实验方法、教育研究方法等。研究探索性课程:主要以学生较为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究新知、形成批判思维的意识和观点等为目的。课程侧重研究能力(尤其是理解力、反思力、创造力)的培养。如:案例学习、项目学习、名著自修、小课题研究等。实践体验性课程:主要以学生进入与专业有关的实际情境,感受专业氛围,观摩专业人员实践过程,以及亲身参与实践,获得实践经验为目的。课程侧重学生在实践领域现场亲身参与的过程和相关体验的获得。如:模拟实训、微格教学、见习、实习、短期国内外专业培训或实践活动等。4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