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诗词鉴赏谶语的研究(10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楼梦诗词鉴赏谶语的研究(104页).doc(9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红楼梦诗词鉴赏谶语的研究_无情云遮无情月,有心花葬有心人 我看红楼梦中的谶语 红楼梦中的谶语研究内容提要: “谶语”指的是旧时迷信的人认为将来能够应验的预言、预兆。曹雪芹是红楼梦的创作者,自然知道该书中的人物的命运和结局,因而他在书中那些透露人物的最后结局的判词、诗歌、谜语等,我们就可以称为谶语了。因为那是作者有意安排的并且是在后文必然要实现的。红楼梦一书大量地运用了谶语,前面以各种形式隐约地委婉地喻示出家族和人物的命运,在后文中则一一予以兑现,这样用草蛇灰线法,前后以暗线紧密相连,就使全书显得更紧凑,更像一个完美的整体。从第一回起,作者就开始布下谶语,将本书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一一暗示给读
2、者。不过,这些谶语大部分都写得比较隐蔽南昌不是那第直白,让读者多读几遍才会发现作者的匠心独运。多用谶语是红楼梦一书的一大写作特点,形容这些谶语,有得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现在我们一担起红楼梦,无不称赞它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的确,它具有极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它对封建礼教的反叛及对已走入末路的封建制度的批判是古代其它任何小说都无法相比的,它还具有极为高超的艺术成就:客观存在的结构是那么的呷具匠心的完美;它的语言是那么的鲜活和流畅;它刻画的人物形象又是那么的栩栩如生并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大量地运用了谶语的表现形式,用谶语来暗示书中家族和人物的结局,这在其它中国古典小说中是很难见到
3、的。该书描写的人物极多,只那些鲜明的人物形象就不下数十人;而头绪又极纷繁复杂,但它的中心意旨又是极为明确的,就是要通过贾家及书中人物的命运来折射末落的封建制度的命运。大量地运用谶语来暗示人物结局,会让读者对全书中的人物和事件有头绪可抓,从而能提高读者对本书感知的整体性。还有更重要的一点,由于红楼梦自八十回之后手稿尽失,这些谶语就成为我们研究后面人物及故事情节的重要依据。下面笔者将就自己对书中所发现的谶语作一个简要的探讨。在书的开端,第一回中,就有癞头僧人对抱着女儿的甄士隐说过这么几句言词:“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切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这实际上是对士隐的女儿英莲(后改名香菱
4、)的预示。英莲在一个元宵佳节由家人霍启带着去看灯,结果被人贩子拐走,之后一直在人贩子的打骂下过着极为悲惨的生活。后来她被“天下第一弄性尚气”的“呆霸王”薛蟠看中,抢到自己家中做了小妾,并由宝钗改名为香菱。在那种社会制度下,妾的地位与奴隶无异,且薛蟠对她时打时骂,最后惨死,所以说是“菱花空对雪澌澌”。菱花本在盛夏开放,但面对着澌澌盛雪,除了凋零,还会有什么结果呢?第一回全书尚未进入正题,作者已为全书定下了极不悲惨的调子,涂上了凄凉的色彩。另外在本回中还有贾雨村的一联:“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出句对句一玉一钗,暗示黛玉跟宝钗,句末一“价”(即“贾”)一“时飞”,合成了雨村的名字。贾雨村
5、是本书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才干优长”、“侍才侮上”,与“堪怜咏絮才”的黛玉颇似;且他又胸怀大度,被罢官后仍能做到“嘻笑自若”,去“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这一点又酷像“行为豁达,随分从时“的宝钗。因为全书后稿尽失,雨村的结局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是否由此能推断出此什么呢?第五回是作者大量运用谶语的一回,在本回中,作者让宝玉梦中游历幻境,并以判词及歌词的形式奖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一一作了交待。在“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中预示了一人,就是晴雯。判高速是这样写的:“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困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这个判词中的每一句在后文都有照应。“雯”的意思是有花
6、纹的云彩,所以“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就隐喻了她的名字并点明了她的悲剧结局;“心比天高,身为下贱”:她看不起为了向上爬就讨好王夫人的袭人,说她是“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她鄙视王夫人打发花子似的恩赐,只可惜她是个丫头,地位低下;“风流灵巧招人怨”:她是大观园中最漂亮的丫头,并且心灵手七,那么多的丫头仆人就她一个人会“界线”,宝玉的“雀金裘”烧破了只有她一个能补得了,但却由于心高气傲招来了不少非议。“寿夭多因毁谤生”:王夫人将她逐出大观园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了那些小人的挑拨;“多情色子空牵念”:她死后宝玉曾为她作了一个很长、很“新奇”的祭文。则此可以看出,判诩对人物的命运预示十分明了,后面的行文中对人物
7、的处理,的确没有与判词不一致的地方。因而高鹗续书中不合作者原意的地方就一目了然了。袭人的判词“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既点明了她那懦弱的性格,又预示了她后来嫁给优伶蒋玉菡为妻的结局;香菱的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既流露出了作者对她的同情与怜爱,又点出了她最后被金桂折磨死的悲惨命运(“两地生孤木”,两“地”即两“土”,两个土再加上一个木,就是桂字,暗示夏金桂)。 后面的判词也一一点明了十二钗的命运。而全书也就在这个悲剧气氛中拉开了帷幕。第十八回元妃省亲,看龄官戏唱得好,便让她“再作两出戏,不拘哪两出便是了”,贾蔷便
8、让她作游园、惊梦两出,但龄官不肯,定要作相约、相骂两出。这四出戏实际上都是出自西厢记,且相约、相骂还暗示了龄官与贾蔷后来的那段不平常的关系,并且,我们从这里还可以看出龄官那坚韧、执着与自主的性格。到了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作者就更明确地点出了各人做的这些灯谜实际上就是各人以后的命运。迎春作的是“天运人功理不穷,有运无功也难逢。因何镇日乱纷纷,只为阴阳数不同。”谜底是贾政认为“打动乱如麻”的算盘,其实迎春嫁给孙绍祖之后家里何尝不是“乱如麻”?没出一年,这位“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的小姐便在孙绍祖的棍棒之下魂返金陵墓。探春作的是“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怨别离
9、。”,谜底是风筝,贾政认为这是“飘飘荡荡之物”,“游丝一断,风筝有去无回,再难归来,预言了探春最终要远嫁海外,难归故国。惜春作的是“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哥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谜底是佛前海灯,贾政认为这是”清净孤独之物“,它预示着这位绣户侯门女最后要出家为尼,“独卧青灯古佛旁”。在书的第六十三回群芳开夜宴时,即便是在行酒令的签上,作者也见缝插针,在这上面重复抽签人的悲惨结局,来再一次地烘托全书的悲剧气氛。如探春抽的那支签上写着“瑶池仙品”四字,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注云“得此签都,必得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共同饮一杯。”探春说这是混帐话,大家也拿她开玩笑:“我说是什么呢。
10、这签原是闺阁中取乐的,除了这两三根有这样的话,并无别样,这又何妨。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大喜,大喜。”这其实是正话反说,是作者用的障眼法,这就说明探春以后还真就有可能成为王妃,只不过不像元春那样是在本国,而是远嫁到了外邦。也只有这样的结局,才符合判词及她在第二十二回作的风筝谜。至于她是出于什么样的原由远嫁他乡,由于原书后半部分佚失,推测起来有些困难。在这里我想到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对探春远嫁的处理:由于战争,南安郡王被俘,王妃到贾府请求贾母按外邦的要求用探春换回郡王。以她的远嫁来换取了一时的和平。这有点类似“昭君出塞”,但这样处理也有其依据。第五十一回宝琴那首青冢怀古就有暗示探
11、春的意思:“汉家制度诚堪笑,樗栎应惭万古羞。“借汉代的昭君出塞来讽刺当时的朝廷。这一点奖在后文涉及。黛玉抽的那支“莫怨东风当自嗟“更是她自身的写照。这句诗出自欧阳修的明妃曲?再和王介甫:“明妃去明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黛玉本是离恨天上的绛珠仙草,因得了神瑛侍者的灌溉才得以修成人体,此番下界是为了还泪?这是她报恩的独特方式。因此她无论怎样哭泣,怎样流泪,也是她心甘情愿的:宝玉挨打时,她哭得眼“跟桃儿似的”,她事事替宝玉着想,为宝玉担心,她把宝玉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把宝玉的痛苦看作是自己的痛苦,她从不为自己着想,全不顾惜自己,所以她的“泪尽而逝
12、”也只应该“自嗟”,而不能怨到别人身上。她的死,完全是出于后来为宝玉担惊受怕和看到心爱的人受苦自己却无法解救,而绝非为自己跟他的爱情不能实现。她对宝玉的爱是无私的、纯洁的,她为心上人的痛苦而让泪珠长流,最终以全部的泪水报答了平生唯一的知己。可见,“莫怨东风当自嗟”一句关系到黛玉以后的命运,尤其是她的死因。至于续书中写的她临死前直着脖子叫“宝玉,宝玉,你好”那简直就是笑话了,?这是“自嗟”呢,还是在怨别人?可见高鹗在续书时没有好好地把握书中的谶语,领会雪芹的原意。不还有袭人那支“武陵别景”,?“桃红又是一年春”,不仅预示了这位花姑娘以后的生活道路,而且还带了作者的讽刺之情。这句诗出自宋代谢枋得的
13、庆全庵桃花:“寻得桃园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贾家败落之后,袭人怕祸事,连累到自己,就寻“桃园”去“避秦”了,她寻的“桃园”就是蒋玉函,这与前面提到的大红汗巾子的事相照应,在她看来,做不成贾二爷的姨娘,与那位小白脸“桃开二度”也蛮不错的。作者对她的这促做法为不齿,所以处处流露出对她的讽刺,就是在第五回的判词上,画的那幅代表袭人的席也是“一床破席”。其实,不只是在这些判词、谜语及令签上,就是在书中大量出现的诗歌里,作者也安排了一些谶语,甚至有的整首诗都是在写人物的感受和命运,并暗示出了其结局,这一点最突出的当属黛玉的那首葬花词了。这首长诗实际上是黛玉的人生写照。也是其内心悲苦心情的淋漓抒发,更
14、是其悲惨命运的预示。“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位美貌预想弱的潇湘妃子,似照水姣花,只可惜姣花易落,风吹残花片片飞散,这凄凉的境况有谁了解,又有谁怜惜?黛玉父母早亡,客居贾府,然这里也没有多少温情,再别上她那傲的性格,就导致了她的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不但发出了“红消香断有谁怜”的疑问,而且发出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寒剑严相逼“的感慨。她小小年纪就经历了复杂变幻的世事,幼小的心灵承受不住世态的炎凉,只有宝玉才是她唯一的安慰的牵挂,但又由于当时婚姻不能自主,又有什么“金玉之论”,而她跟宝玉也不能互相表白,因而心情是极度的苦闷的,便发出了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哀音。实际上,她也
15、真的做到了“ 质本洁来还洁去”,即使后面有与宝玉成亲的机会也不能够再复活转来,难怪雪芹的好友明义在他的题红楼梦组诗的第十八首中说:“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明义是看过红楼梦全书的,知道后面黛玉确有与宝玉“续红丝”的机会,但他也只能慨叹颦卿无法“起沉痼”了。另外在第五十一回中,薛宝琴作了十首“怀古诗”,她虽称这都是些谜语,但我们不能真的认为那就是些单纯的谜语,因为曹雪芹既然下了功夫替她作了那十首诗谜,就绝不会让众人“猜了一回,皆不是”,因为那样就太没有意义了,也绝不像红楼梦的写法。关于这十首诗谜,蔡义江先生认为这也是些谶语,并在他的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中对
16、它们作了解释。他认为这是些谶语的观点我同意,不过在每首诗对应的具体人物上,我有一点不同的看法。我认为赤壁怀古是说王熙凤的,这可以从“喧阗一炬悲风冷”一句看出来。当年曹操亲率大军号称八十万,浩浩荡荡来到赤壁,要与孙刘绝一死战,但被孙刘联军一火焚败,“转瞬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正好喻示了王熙凤生前在贾府地位显赫,手握生杀大权,但这大权和地位转瞬即逝,只落得“哭向金陵事更哀”,只留下了一个“英雄”的空名,正像诗中说的那样“徒留名姓载空舟”。钟山怀古是说妙玉的。“名利何曾伴汝身”,妙玉身为出家人,不应以名利和私情为念,斩断尘缘,六根清净,与世无牵无挂,但却被列为十二钗之一,真是“无端被诏出凡尘”,她既
17、为出家人,就应守青灯,伴古佛,打坐参禅,心向佛祖,但她却对“槛内人”宝玉暗生情愫,真是“牵连大抵难休绝”。她对宝玉那未曾吐出的爱慕,既不容于她自己,更不容于世俗,因而也就“莫怨他人嘲笑频”了。青冢怀古是说探春的。“青家”语杜甫的“独留青冢向黄昏”,是说汉代王昭君的。这里是借昭君出塞来暗预探春远嫁,“汉家制度诚堪笑,樗栎应惭万古羞”,表面上是讽刺汉元帝,实际上是讽刺当时朝廷。马嵬怀古是说秦可卿的。杨玉环本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儿媳,但玄宗先是度她出家为女道士,然后又纳为自己的妃子;秦可卿本是贾蓉之妻,但却与公公贾珍关系暧昧,这两者有极大的相似性。蒲东寺怀古是说紫鹃的。“小红骨贱最身轻”,宝琴认为小红娘
18、热情地帮助张生和莺莺,是很不安分的,而紫鹃也像小红那样热心地张罗黛玉与宝玉的事,先有?(暂空),后有情辞试莽玉,与小红无异。最后一首梅花观怀古是说宝琴自己的。当时宝琴是已许给了梅翰林的,但这个悲剧的作品没有给书中的任何人安排一个美满的结局,所以宝琴真的嫁给了梅翰林的可能性不大,从“不在梅边在柳边”来看,她极有可能最终嫁给一一个姓柳的,至于这个姓柳的是谁,我们现在就很逡推测了。宝钗曾说过这些谜语“前八首都是史鉴是的,后二首却无考”,我们可以认为前八个是十二钗正凹上的,后两个不是。当然这样的推测未免有强辞夺理之嫌,但说出来同大家一起探讨也是有益的。在红楼梦整部书中,谶语的使用是极为普遍的,更是极为
19、成功的。作者将它们安排得或明或暗,或隐或现是极为艺术巧妙的。它们使整个作品的各个部分能够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得全书的结构更紧凑,这也成为本书的一大艺术特色。对红楼梦中谶语在研究,对深入地了解本书、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及领会作者匠心的独运,是大有裨益的红楼梦中诗词曲赋在艺术表现上另有一种特殊现象,就是喜欢通过诗词隐写小说人物的未来命运。太虚幻境中的十二钗图册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支曲已毋庸赘述;灯谜诗因回目点明是“谶语”,也可不必去说它;对好了歌注,“甲戌本”脂评几乎逐句批出系指某某小说人物平日风庭月榭、咏柳吟花的诗歌又如何呢?我以为,它们也常常是“诗谶式”的。以林黛玉的诗为例,她写的许多诗词,甚至席上行
20、令时抽到的花名签,都可以找出一些诗句来作为她后来悲剧命运的写照。 首先,她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葬花吟就是“诗谶”。曹雪芹的友人明义,在题红楼梦中说: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 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 所谓“似谶成真”,就是说葬花吟仿佛无意之中预先道出了黛玉自己将来的结局。“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在小说中通过写宝玉所闻的感受、黛玉养的鹦鹉学舌,重复三次提到,不会是偶然的了。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也是未来宝玉诀别黛玉后,留下“秋闺怨女拭啼痕”情景的预示。这一点从小说描写中也是可以看出作者用笔的深意来的:“随便拿了一本书,
21、却是乐府杂稿;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黛玉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日秋窗风雨夕。” 这里,如果说黛玉有离家进京、寄人篱下的孤女之感,倒是合情合理的。但秋闺怨、别离怨或春江花月夜,写的一律是男女相思离别的愁恨。所以也就不能不说“心有所感”四字别有文章。再如桃花行,写的是“泪干春尽花憔悴”的情景。既然葬花吟“似谶”,薄命桃花当然也是她不幸夭亡命运的象征。这一点,我们又从脂评中得到了证实。戚本此回前有评诗说: 空将佛事图相报,已触飘风散艳花。 一片精神传好句,题成谶语任吁嗟。 意思是虽然宝玉后来不顾“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弃而为僧,皈依佛门,以图报答黛玉
22、对他生死不渝的爱情。但这也是徒然,因为黛玉早如桃花之触飘风而散了! 上面谈的只是她的三首长歌。其他如咏白海棠、菊花、柳絮、五美诸作,以及中秋夜与湘云的即景联句等等,也都在隐约之间巧妙地寄寓了她的未来。如联句中“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一联,就可以看作是吟咏者后来各自遭遇的诗意画。甚至席上行令掣签时,也把花名签上刻着的为时人所熟知的古诗含义,与掣到签的人物命运联系起来。黛玉所掣到的芙蓉花签,上刻“莫怨东风当自嗟”,是宋人欧阳修著名的明妃曲中的诗句。该诗的结尾说: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 红颠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 这与葬花吟等诗简直就像同出一人之手。这里还有一
23、点值得我们深思:为何花名签上不出“红颜胜人多薄命”句呢?现在所刻之句,既有“莫怨东风”,又说“当自嗟”;岂非有咎由自取之意?这能符合黛玉悲剧结局的实际情况吗?我以为,不出前一句主要因为它说得太直露?花名签上不会刻如此不吉祥的话;隐去它而又能使人联想到它,便是艺术上的成功。至于“莫怨东风当自嗟”,正是暗示黛玉泪尽而逝的性质和她在这个悲剧中所达到的精神境界的借用语。如前所述,黛玉最后是痛惜宝玉的不幸,而全然不顾惜自己,虽明知自己的生命将因此而毁灭,也在所不悔。补不完的是离恨天,所余之石岂非离恨石乎!而绛珠之泪偏不因离恨而落,只为惜其石而落。而惜其石则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
24、!所以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所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当然,这种诗谶式的表现方法,也可以找出其缺点来,那就是给人一种神秘主义宿命观的感觉。我以为,它多少与作者深刻的悲观主义思想有关。但从小说艺术结构的完整性和严密性来说,它倒可以证明曹雪芹每写一人一事,都是“胸中有全局,目光贯始终”的。这一特点,无论其优劣如何,至少对我们探索原作的本来构思与主题,以及后半部佚稿的情节是非常重要的。-第 96 页红楼梦中的谶语研究内容提要: “谶语”指的是旧时迷信的人认为将来能够应验的预言、预兆。曹雪芹是红楼梦的创作者,自然知道该书中的人物的命运和结局,因而他在书中那些透露人物的最后结局的判词、诗歌、谜
25、语等,我们就可以称为谶语了。因为那是作者有意安排的并且是在后文必然要实现的。红楼梦一书大量地运用了谶语,前面以各种形式隐约地委婉地喻示出家族和人物的命运,在后文中则一一予以兑现,这样用草蛇灰线法,前后以暗线紧密相连,就使全书显得更紧凑,更像一个完美的整体。从第一回起,作者就开始布下谶语,将本书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一一暗示给读者。不过,这些谶语大部分都写得比较隐蔽南昌不是那第直白,让读者多读几遍才会发现作者的匠心独运。多用谶语是红楼梦一书的一大写作特点,形容这些谶语,有得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现在我们一担起红楼梦,无不称赞它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的确,它具有极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它对
26、封建礼教的反叛及对已走入末路的封建制度的批判是古代其它任何小说都无法相比的,它还具有极为高超的艺术成就:客观存在的结构是那么的呷具匠心的完美;它的语言是那么的鲜活和流畅;它刻画的人物形象又是那么的栩栩如生并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大量地运用了谶语的表现形式,用谶语来暗示书中家族和人物的结局,这在其它中国古典小说中是很难见到的。该书描写的人物极多,只那些鲜明的人物形象就不下数十人;而头绪又极纷繁复杂,但它的中心意旨又是极为明确的,就是要通过贾家及书中人物的命运来折射末落的封建制度的命运。大量地运用谶语来暗示人物结局,会让读者对全书中的人物和事件有头绪可抓,从而能提高读者对本书感知的整体性。还有
27、更重要的一点,由于红楼梦自八十回之后手稿尽失,这些谶语就成为我们研究后面人物及故事情节的重要依据。下面笔者将就自己对书中所发现的谶语作一个简要的探讨。在书的开端,第一回中,就有癞头僧人对抱着女儿的甄士隐说过这么几句言词:“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切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这实际上是对士隐的女儿英莲(后改名香菱)的预示。英莲在一个元宵佳节由家人霍启带着去看灯,结果被人贩子拐走,之后一直在人贩子的打骂下过着极为悲惨的生活。后来她被“天下第一弄性尚气”的“呆霸王”薛蟠看中,抢到自己家中做了小妾,并由宝钗改名为香菱。在那种社会制度下,妾的地位与奴隶无异,且薛蟠对她时打时骂,最后惨死,所
28、以说是“菱花空对雪澌澌”。菱花本在盛夏开放,但面对着澌澌盛雪,除了凋零,还会有什么结果呢?第一回全书尚未进入正题,作者已为全书定下了极不悲惨的调子,涂上了凄凉的色彩。另外在本回中还有贾雨村的一联:“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出句对句一玉一钗,暗示黛玉跟宝钗,句末一“价”(即“贾”)一“时飞”,合成了雨村的名字。贾雨村是本书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才干优长”、“侍才侮上”,与“堪怜咏絮才”的黛玉颇似;且他又胸怀大度,被罢官后仍能做到“嘻笑自若”,去“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这一点又酷像“行为豁达,随分从时“的宝钗。因为全书后稿尽失,雨村的结局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是否由此能推断出此什么呢?第
29、五回是作者大量运用谶语的一回,在本回中,作者让宝玉梦中游历幻境,并以判词及歌词的形式奖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一一作了交待。在“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中预示了一人,就是晴雯。判高速是这样写的:“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困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这个判词中的每一句在后文都有照应。“雯”的意思是有花纹的云彩,所以“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就隐喻了她的名字并点明了她的悲剧结局;“ “风流灵巧招人怨”:她是大观园中最漂亮的丫头,并且心灵手七,那么多的丫头仆人就她一个人会“界线”,寿夭多因毁谤生”:王夫人将她逐出大观园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了那些小人的挑拨;“多情色子空牵念”:她死
30、后宝玉曾为她作了一个很长、很“新奇”的祭文。则此可以看出,判诩对人物的命运预示十分明了,后面的行文中对人物的处理,的确没有与判词不一致的地方。因而高鹗续书中不合作者原意的地方就一目了然了。袭人的判词“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既点明了她那懦弱的性格,又预示了她后来嫁给优伶蒋玉菡为妻的结局;香菱的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既流露出了作者对她的同情与怜爱,又点出了她最后被金桂折磨死的悲惨命运(“两地生孤木”,两“地”即两“土”,两个土再加上一个木,就是桂字,暗示夏金桂)。 后面的判词也一一点明了十二钗的命运。而全书也就在
31、这个悲剧气氛中拉开了帷幕。第十八回元妃省亲,看龄官戏唱得好,便让她“再作两出戏,不拘哪两出便是了”,贾蔷便让她作游园、惊梦两出,但龄官不肯,定要作相约、相骂两出。这四出戏实际上都是出自西厢记,且相约、相骂还暗示了龄官与贾蔷后来的那段不平常的关系,并且,我们从这里还可以看出龄官那坚韧、执着与自主的性格。到了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作者就更明确地点出了各人做的这些灯谜实际上就是各人以后的命运。迎春作的是“天运人功理不穷,有运无功也难逢。因何镇日乱纷纷,只为阴阳数不同。”谜底是贾政认为“打动乱如麻”的算盘,其实迎春嫁给孙绍祖之后家里何尝不是“乱如麻”?没出一年,这位“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的小
32、姐便在孙绍祖的棍棒之下魂返金陵墓。探春作的是“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怨别离。”,谜底是风筝,贾政认为这是“飘飘荡荡之物”,“游丝一断,风筝有去无回,再难归来,预言了探春最终要远嫁海外,难归故国。惜春作的是“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哥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谜底是佛前海灯,贾政认为这是”清净孤独之物“,它预示着这位绣户侯门女最后要出家为尼,“独卧青灯古佛旁”。在书的第六十三回群芳开夜宴时,即便是在行酒令的签上,作者也见缝插针,在这上面重复抽签人的悲惨结局,来再一次地烘托全书的悲剧气氛。如探春抽的那支签上写着“瑶池仙品”四字,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
33、注云“得此签都,必得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共同饮一杯。”探春说这是混帐话,大家也拿她开玩笑:“我说是什么呢。这签原是闺阁中取乐的,除了这两三根有这样的话,并无别样,这又何妨。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大喜,大喜。”这其实是正话反说,是作者用的障眼法,这就说明探春以后还真就有可能成为王妃,只不过不像元春那样是在本国,而是远嫁到了外邦。也只有这样的结局,才符合判词及她在第二十二回作的风筝谜。至于她是出于什么样的原由远嫁他乡,由于原书后半部分佚失,推测起来有些困难。在这里我想到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对探春远嫁的处理:由于战争,南安郡王被俘,王妃到贾府请求贾母按外邦的要求用探春换回郡王。以她的
34、远嫁来换取了一时的和平。这有点类似“昭君出塞”,但这样处理也有其依据。第五十一回宝琴那首青冢怀古就有暗示探春的意思:“汉家制度诚堪笑,樗栎应惭万古羞。“借汉代的昭君出塞来讽刺当时的朝廷。这一点奖在后文涉及。黛玉抽的那支“莫怨东风当自嗟“更是她自身的写照。这句诗出自欧阳修的明妃曲?再和王介甫:“明妃去明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黛玉本是离恨天上的绛珠仙草,因得了神瑛侍者的灌溉才得以修成人体,此番下界是为了还泪?这是她报恩的独特方式。因此她无论怎样哭泣,怎样流泪,也是她心甘情愿的:宝玉挨打时,她哭得眼“跟桃儿似的”,她事事替宝玉着想,为宝玉担心,她把
35、宝玉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把宝玉的痛苦看作是自己的痛苦,她从不为自己着想,全不顾惜自己,所以她的“泪尽而逝”也只应该“自嗟”,而不能怨到别人身上。她的死,完全是出于后来为宝玉担惊受怕和看到心爱的人受苦自己却无法解救,而绝非为自己跟他的爱情不能实现。她对宝玉的爱是无私的、纯洁的,她为心上人的痛苦而让泪珠长流,最终以全部的泪水报答了平生唯一的知己。可见,“莫怨东风当自嗟”一句关系到黛玉以后的命运,尤其是她的死因。至于续书中写的她临死前直着脖子叫“宝玉,宝玉,你好”那简直就是笑话了,?这是“自嗟”呢,还是在怨别人?可见高鹗在续书时没有好好地把握书中的谶语,领会雪芹的原意。不还有袭人那支“武陵别景”,
36、?“桃红又是一年春”,不仅预示了这位花姑娘以后的生活道路,而且还带了作者的讽刺之情。这句诗出自宋代谢枋得的庆全庵桃花:“寻得桃园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贾家败落之后,袭人怕祸事,连累到自己,就寻“桃园”去“避秦”了,她寻的“桃园”就是蒋玉函,这与前面提到的大红汗巾子的事相照应,在她看来,做不成贾二爷的姨娘,与那位小白脸“桃开二度”也蛮不错的。作者对她的这促做法为不齿,所以处处流露出对她的讽刺,就是在第五回的判词上,画的那幅代表袭人的席也是“一床破席”。其实,不只是在这些判词、谜语及令签上,就是在书中大量出现的诗歌里,作者也安排了一些谶语,甚至有的整首诗都是在写人物的感受和命运,并暗示出了其结
37、局,这一点最突出的当属黛玉的那首葬花词了。这首长诗实际上是黛玉的人生写照。也是其内心悲苦心情的淋漓抒发,更是其悲惨命运的预示。“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位美貌预想弱的潇湘妃子,似照水姣花,只可惜姣花易落,风吹残花片片飞散,这凄凉的境况有谁了解,又有谁怜惜?黛玉父母早亡,客居贾府,然这里也没有多少温情,再别上她那傲的性格,就导致了她的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不但发出了“红消香断有谁怜”的疑问,而且发出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寒剑严相逼“的感慨。她小小年纪就经历了复杂变幻的世事,幼小的心灵承受不住世态的炎凉,只有宝玉才是她唯一的安慰的牵挂,但又由于当时婚姻不能自主,又有什么“金玉之论”,而她
38、跟宝玉也不能互相表白,因而心情是极度的苦闷的,便发出了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哀音。实际上,她也真的做到了“ 质本洁来还洁去”,即使后面有与宝玉成亲的机会也不能够再复活转来,难怪雪芹的好友明义在他的题红楼梦组诗的第十八首中说:“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明义是看过红楼梦全书的,知道后面黛玉确有与宝玉“续红丝”的机会,但他也只能慨叹颦卿无法“起沉痼”了。另外在第五十一回中,薛宝琴作了十首“怀古诗”,她虽称这都是些谜语,但我们不能真的认为那就是些单纯的谜语,因为曹雪芹既然下了功夫替她作了那十首诗谜,就绝不会让众人“猜了一回,皆不是”,因为那样就太没
39、有意义了,也绝不像红楼梦的写法。关于这十首诗谜,蔡义江先生认为这也是些谶语,并在他的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中对它们作了解释。他认为这是些谶语的观点我同意,不过在每首诗对应的具体人物上,我有一点不同的看法。我认为赤壁怀古是说王熙凤的,这可以从“喧阗一炬悲风冷”一句看出来。当年曹操亲率大军号称八十万,浩浩荡荡来到赤壁,要与孙刘绝一死战,但被孙刘联军一火焚败,“转瞬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正好喻示了王熙凤生前在贾府地位显赫,手握生杀大权,但这大权和地位转瞬即逝,只落得“哭向金陵事更哀”,只留下了一个“英雄”的空名,正像诗中说的那样“徒留名姓载空舟”。钟山怀古是说妙玉的。“名利何曾伴汝身”,妙玉身为出家人,
40、不应以名利和私情为念,斩断尘缘,六根清净,与世无牵无挂,但却被列为十二钗之一,真是“无端被诏出凡尘”,她既为出家人,就应守青灯,伴古佛,打坐参禅,心向佛祖,但她却对“槛内人”宝玉暗生情愫,真是“牵连大抵难休绝”。她对宝玉那未曾吐出的爱慕,既不容于她自己,更不容于世俗,因而也就“莫怨他人嘲笑频”了。青冢怀古是说探春的。“青家”语杜甫的“独留青冢向黄昏”,是说汉代王昭君的。这里是借昭君出塞来暗预探春远嫁,“汉家制度诚堪笑,樗栎应惭万古羞”,表面上是讽刺汉元帝,实际上是讽刺当时朝廷。马嵬怀古是说秦可卿的。杨玉环本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儿媳,但玄宗先是度她出家为女道士,然后又纳为自己的妃子;秦可卿本是贾蓉之
41、妻,但却与公公贾珍关系暧昧,这两者有极大的相似性。蒲东寺怀古是说紫鹃的。“小红骨贱最身轻”,宝琴认为小红娘热情地帮助张生和莺莺,是很不安分的,而紫鹃也像小红那样热心地张罗黛玉与宝玉的事,先有?(暂空),后有情辞试莽玉,与小红无异。最后一首梅花观怀古是说宝琴自己的。当时宝琴是已许给了梅翰林的,但这个悲剧的作品没有给书中的任何人安排一个美满的结局,所以宝琴真的嫁给了梅翰林的可能性不大,从“不在梅边在柳边”来看,她极有可能最终嫁给一一个姓柳的,至于这个姓柳的是谁,我们现在就很逡推测了。宝钗曾说过这些谜语“前八首都是史鉴是的,后二首却无考”,我们可以认为前八个是十二钗正凹上的,后两个不是。当然这样的推测未免有强辞夺理之嫌,但说出来同大家一起探讨也是有益的。在红楼梦整部书中,谶语的使用是极为普遍的,更是极为成功的。作者将它们安排得或明或暗,或隐或现是极为艺术巧妙的。它们使整个作品的各个部分能够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得全书的结构更紧凑,这也成为本书的一大艺术特色。对红楼梦中谶语在研究,对深入地了解本书、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及领会作者匠心的独运,是大有裨益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