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重点(9页).doc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重点(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重点(9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重点-第 8 页马克思主义原理重点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1.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特征、学习的意义;(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斯密、李嘉图)、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里叶、欧文)。(2)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特征的具体体现: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观;鲜明的政治立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崇高的社会理想。
2、(3)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首先,马克思主义教给我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其次,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了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最后,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人生的有益启迪。努力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首先,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其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再次,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最后,将马克思主义化作自觉的行动。2.物质及其存在形态;(1)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认识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根据这一规定,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运动:
3、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范畴则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2)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3)物质世
4、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4)空间和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唯一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3.物质与意识的概念,两者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
5、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应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与物质。(2)意
6、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承认规律的客观性。(4)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也体现在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人类社
7、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围内,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4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2)事物的永恒发展: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
8、的变化。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3)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世界的过程性就是“现实的诸环节的全部总和的展开”。原因与结构,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必然性与偶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等构成了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5.对立统一规律;规律就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
9、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意识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6.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7.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它不但具有再现客体内容的反应性特征
10、,而且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特征,认识是主体以实践为基础对客体能动的、创造性的思维再现。创造和反映是人类认识的本质的两种不同的功能。唯物辩证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地认识。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某种认识,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产的需要。第
11、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8.各种哲学派别关于认识的不同观点;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在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看来,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后天接触时机中得来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做是先于物质、先于人的实践经验的东西。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知识是上帝的启示或某种客观精神的产物。各派唯心主义哲学虽然说法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都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本质上是唯心主义先验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具有摹写性、创造性)。(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
12、映论,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着本质的差别。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以感性直观为基础,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反射活动,所以又称为直观的、消极被动地反映论。其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继承了继承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合理前提,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吧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因而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对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认识的目的和作用、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等一系列重要的认识论问题,作出了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完全不同
13、的科学解释。)9.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不但来源于实践,而且是一个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致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坚持认识论的辩证法: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
14、然分开。(1)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的过程。(2)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的第二个过程,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10.真理、真理标准、价值;(1)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应。所谓正确反应,是指真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认识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符合、一致和接近。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绝
15、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应,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3)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守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守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
16、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定义: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客观世界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程度的关系范畴,是指具体历史过程中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的特性主要有:第一,客观性。人的需要、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都具有客观性。第二,主体性。第三,社会历史性。第四,多维性。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价值评价特点:第一,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第二,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联系。第三,评价结果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真理与价值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真理因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普遍性而具有根本性和优先性,价值及其评价标准必须以对事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 原理 复习 重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