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管理]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实践与思考(doc 185页).docx
《[品质管理]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实践与思考(doc 185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质管理]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实践与思考(doc 185页).docx(18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实践与思考省农林厅市场与经济信息处摘要: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成效与经验,全省建立了以“三个体系、三项制度和一个建设”为基础的工作框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了职责明确、合力推进的良好工作氛围。本文提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下一步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和做大做强安全优质农产品品牌“两大关键”,最终建立适合农业发展并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保障全省农业生产和消费安全,努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关键词: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影响到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影响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到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增效农民
2、增收,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按照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2002年全省启动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建设。近年来,在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关心和支持下,全省农业部门上下共同努力,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认真寻求对策,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农产品质量建设管理之路,全省农产品质量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一、构筑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工作框架近年来,在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省农产品质量建设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大体上概括为“三个体系、三项制度和一个建设”。(一)完
3、善农产品标准体系。近几年,每年制定以优质特色农产品为重点的地方标准60多项,目前累计完成180多项。同时加快制定市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2002年、2003年全省共分别完成196项、250项。另外,为了加强标准的宣贯实施,全省各地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重点,加快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盐都县、海安县、洪泽县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同时注意地方特色农产品推介与保护,已有洞庭碧螺春茶、镇江香醋、高邮鸭、宝应荷藕等先后通过国家原产地保护。为贯彻全国农业标准化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通知,今年4月28-29日会同省质监局、海洋与渔业局
4、等部门联合召开了全省农业标准化工作会议,对全省“十五”以来农业标准化以及农产品质量建设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今明两年的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0457号),对全省农业标准化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积极配合省质监局加快农业地方标准的制订,今年以优质特色、出口农产品为重点,计划制、修订183项省级农业地方标准;市级重点制定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技术规程(标准),计划制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200项。进一步强化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标准的宣贯力度,积极争取农业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建设,全面提高我省农业标准化水平。(二
5、)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目前,全省初步形成了以“省级质检中心为龙头、区域性(市级)质检中心为骨干、县级质检站为基础、市场(企业、基地)速测点为补充”,分工明确、定位清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框架。省农、畜产品质检中心于2000年底挂牌,2002年先后通过省级计量认证,均已列入农业部第四批部级中心筹建计划,今年将通过部级“双认证”;市级已有常州、南通、连云港、扬州、盐城、淮安中心通过省级区域性质检中心考核验收;县级已有44个县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张家港、海门市农产品质量检测站通过省级计量认证;400多家市场(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了检测点,开展快速
6、检测。(三)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认证、认定体系。2001年省政府成立了无公害农产品认定委员会,出台了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认定实施办法,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认定。目前全省共有2050个无公害农产品通过省级认定,其中有1535个通过国家转换。加强绿色食品认证的引导和管理,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参与绿色食品开发,创建绿色食品品牌。今年上半年新增有效绿色食品产品40个,全省共有169个企业271个有效使用绿色食品产品,累计开发绿色食品产品445个;新增有机食品3个,全省共有33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转换证书。(四)建立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准入制度。全省2001年通过1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
7、开展质量安全准入工作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2年省政府转发了省农林厅会同省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联合起草的关于开展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准入工作的意见,把试点工作扩大到各省辖市和县(市、区),试点市场基本做到“五有”,即有检测站(点)、有检测仪器、有检测人员、有检测台帐、有专门交易区(专柜)。扬州、徐州、苏州等地已将此工作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之中。目前,全省开展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准入试点的市场达439家。今年将在全省439家市场开展质量安全准入试点基础上,不断扩大试点范围、提高检测手段,逐步推广实施“四个延伸”,即由市场检测向基地检测延伸,由市场专销向总体准入延伸,由蔬菜检测向果品等其他产品延
8、伸,由分段控制向全程质量控制延伸。(五)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从2002年开始,在全省13个市设立125个蔬菜农药残留监测点的基础上,2003年继续开展例行监测工作,确立161个监测点(其中45个基地、24个批发市场、72个农贸市场、20家超市)开展监测,各监测点以农药残留速测为主,开展蔬菜农药残留状况定点监测,4、7、9、11月形成四次监测报告。2003年例行监测共检测了9.6万个样品,4次监测结果合格率明显提高。同时,还在全省设立了88个“瘦肉精”残留监测点,对全省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把关。今年利用通过“双认证”的8个省、市农畜产品检测中心,继续在4月、7月、9月和11月对全省13
9、个省辖市开展例行监测工作,选择82个蔬菜农药残留监测点开展异地抽检定量监测,4月份监测样品496批次,总体情况较好;设立99个“瘦肉精”残留监测点开展生猪及其产品监测,4月份共监测样品318批次,抽检样品全部合格。(六)建立农业投入品综合整治制度。为控制农业投入品源头,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农林厅会同省经贸委关于开展农业投入品综合整治的意见(苏政办发200281号)。全省各地以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经营和使用环节中的违法行为为整治重点,上下联动,强化监管。全省13个市和大部分县均出台了禁用、限用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的规定。自2002年以来,先后在海安、射阳、江阴开展假冒伪劣农业投入
10、品集中销毁活动,推动了全省农业投入品整治工作深入开展。2003年全省各级农业部门共执法检查农资生产、经营、使用企业2.8万家,立案查处4930起,查获违法农资1.01万吨,案值6511万元。今年坚持“打防结合、标本兼治”和“五不放过”原则,对群众和社会反映强烈的重点产品、重点企业、重点区域、重点市场进行集中整治。今年上半年,先后开展了禽流感疫苗、农药、肥料等专项整治等行动,全省共出动执法人员31695人次,检查企业19267个(次),整顿市场4453 个(次);查处各类农资违法案件 2358 起,其中案值5万元以上大要案17起,移送公安的 15 件、人数 13人;捣毁制假售假窝点36 个;为农
11、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17 亿元。(七)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根据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十五”规划要求,全省将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3000万亩。为了使规划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对任务指标进行了逐市、逐年、逐类产品的详细分解。同时为了加快建设步伐,确定了以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来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按照农业部、国家质监总局第12号令要求,2002年底以来我省开展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已认定种植业面积983万亩、家畜134万头、家禽8458万只(羽)。今年第一批常规认定工作已经结束,认定种植业面积219.4万亩、家畜59.8万头、家禽1421万只(羽)。同时以整体推进为突破口,
12、按照“统一组织、全面检测、集中申报、整体推进”要求,全面开展产地认定工作。2003年18个县通过产地认定,共认定756个产地,认定种植业面积801万亩、家畜287万头、家禽4360万只。今年的20个县产地认定整体推进工作正在进行之中。目前,全省累计通过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762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2003万亩。二、凝聚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工作合力近年来全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建设,纷纷出台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全省上下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有力地推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一)领导重视,农产品质量建设放在农业和农村工作突出位置。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建
13、设工作高度重视,在安排农业和农村工作时,都把农产品质量建设作为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各级政府对标准体系建设、检测检验机构建设、无公害基地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开发、市场准入等都提出具体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落实各职能部门,明确责任人和年度任务。各级人大、政协也高度关注农产品质量建设,提出议案、开展考察、专题审议,督促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工作。扬州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36次会议还专门审议了政府在农产品质量建设方面所做的工作,市人大、政协多次组织代表和委员实地视察全市农产品质量建设。(二)成立机构,协调农产品质量建设工作。各级政府
14、都成立了由分管市(县)长为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农产品质量建设领导班子,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一领导协调各职能部门工作。省农林厅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厅拿出50%的人力、物力投入农产品质量建设工作,18个与农产品质量建设相关的处室,分为“管理、检测、产业、保障”四个层面予以推进。(三)调查研究,明确农产品质量建设工作的思路。2002年初,针对入世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挑战,根据省领导的指示,省农林厅及时提出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认证认定和准入制度,开展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综合整治,为全省农
15、产品质量建设和质量安全管理明确了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工作任务。为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的顺利实施,省农林厅出台了江苏省无公害农(水)产品生产“十五”规划、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管理办法、江苏省绿色食品“十五”发展规划、关于加快发展我省有机农业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各地区各部门也出台了相应的规划,明确了发展思路目标。(四)增加投入,为农产品质量建设提供资金支撑。农产品质量建设基础薄弱,需要政府投入支撑。近两年,全省各级财政逐步调整资金投向,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建设的投入力度。各级都安排了农产品质量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技术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定认证奖励、农
16、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等。特别是省政府去年安排农产品质量建设专项资金5000万元,主要用于无公害农产品产品认证、产地认定以及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等农产品质量建设方面资金补助,强有力地推动了面上工作的展开。今年,省政府继续安排了4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产品质量建设。(五)大力宣传,为农产品质量建设营造良好氛围。为营造全省推进农产品质量建设的良好氛围,结合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周”活动,各地加强宣传力度,通过会议、咨询、展示等活动,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传媒,在宣传周期间,全面展示我省近年来各地农产品质量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同时,根据省食品放心工程联席会议安排,积极配合全省
17、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的开展,全面推进食品放心工程。另外,为保证“五一”期间农产品消费安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促进农产品安全生产和放心消费,省农林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确保消费安全的通知(苏农市200412号)文件,对全省农产品质量建设工作进行部署,在全省农业系统营造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六)加强考核,强化农产品质量建设管理。为了使质量建设和质量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纷纷将农产品质量建设和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如基地建设、产品认证、检测机构建设、市场准入等)列入农业和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目标考核,年初提出指标任务,年中进行检查督促,年终进行考核奖励,确保任务完成。为了指导基
18、层工作,省市农业主管部门还实行处(科)级干部与县(乡)挂钩制度,对口负责检查指导,对重要的阶段性工作,组织督查组,到地方进行督查。农产品质量建设工作基础差、任务重、要求高、涉及面广,虽然各地努力工作、大胆探索、不断实践,逐步开拓了工作的新领域,形成了初步的工作体系,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标准不配套,标准数量少,采标率低;检测机构的仪器设备落后,检测能力和水平较低,检验检测体系还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不配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主体不太明确;农产品质量建设工作作为公益性、基础性建设,内容多、基础薄弱,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面对农产
19、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严峻形势,保障广大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更加迫切,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对解决“三农”问题也更为重要。农产品质量建设是促进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三、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崭新思路通过近年来的探索与实践,针对目前工作实际,为加快实施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进一步提高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必须探索下一步全省农产品质量建设工作思路,开创全省农产品质量建设工作新局面。初步考虑是: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中心,以“三个体系、三项制度和一个建设”为核心,通过政策驱动、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的“三力合一
20、”,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和做大做强安全优质农产品品牌的“两大关键”,最终形成适合全省农业发展并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保障全省农业生产和消费安全,努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应遵循“巩固、健全、开拓、提高”的方针,巩固已有建设成果,健全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开拓工作新方法,全面提高质量安全管理水平。重点是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对传统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也是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技术支撑,是开拓市场的通行证,有质量才有市场,有质量才有效益。
21、二是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相结合。我省确定16个优势农产品产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增强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力的需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则是打造优势农产品产业优质安全放心的需要。围绕优势农产品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优质安全农产品品牌,促进优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三是与科教兴农相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迫切需要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结合科教兴农战略,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攻关,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快速检测仪器、农产品限量标准的研究与开发,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创新步伐。围绕实施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在继续做好“三个体系、三项制度和一个建设”等基础性工作的前提下,逐步推进农产品质量建设的
22、“两大关键”。一是“推行一个控制”。即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探索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或行业协会牵头开展全程质量控制试点,使“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有机结合,实现“场地挂钩”和“场厂挂钩”。重点推广以下三种模式:一是实施以农产品质量IC卡智能化管理为手段,以“南京农业网”为平台的“产地准出、市场准入、标识溯源、实时监控”的南京IC卡管理模式;二是“衔接基地、严格检测、连锁配送、保险承诺”,“前伸后延”、“一体两翼”的无锡朝阳模式;三是以“放心”牌为营销品牌,实行“四统一分”:即统一生产、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价格、分店销售的盐城放心粮油专卖连锁店模式。二是“创建一批品牌”。
23、即做大做强一批安全优质农产品品牌,鼓励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参与农产品品牌建设,引入现代经营思路和管理体制,注重产品与基地的结合,质量与品牌的结合,推进安全优质农产品品牌的整体开发。对通过认证、认定的农产品,利用市场手段,整合品牌资源,选择一批企业或规模基地,对经认证的农产品开展原产地标识、基地标牌,探索统一包装、标志使用的管理,设立专卖点、专柜或进超市,集聚品牌效应,建立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长效管理机制,培育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品牌。创建全国一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施泽平 南京市农林局摘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引导绿色生产和实现安全消费也是政府执政为民
24、的重要职责之一。本文从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现状出发,认真分析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成功经验,初步提出了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思路与对策。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热情支持下,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以无公害认定认证为抓手,以农业标准化体系和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建设为基础,以全国首创的农产品质量安全IC卡智能化监管体系建设为切入点,以农业科技和法律法规建设为保障,初步实现了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 的全程质量控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品质管理 品质管理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实践与思考doc 185页 品质 管理 全省 农产品 质量 安全管理 实践 思考 doc 185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