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沙岭隧道塌方原因与处理方案浅析.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那沙岭隧道塌方原因与处理方案浅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那沙岭隧道塌方原因与处理方案浅析.doc(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那沙岭隧道塌方原因与处理方案浅析陈文俊1 陈正元2(1、江西省交通设计院 江西 南昌 330002) (2、 江西省交通厅武吉高速公路项目办 江西 上高 336400)摘 要:在隧道施工中,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围岩坍塌较为常见,严重影响施工安全与质量。现以武吉高速公路那沙岭连拱隧道右洞出现坍塌的事件为背景,全面分析该隧道塌方形成的原因,研究提出针对性的处理方案,并取得了预期效果。关键词:隧道工程;隧道塌方;原因分析;处理方案第 60 页0 前 言随着高速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与向山区的延伸,隧道工程数量越来越多。 那沙岭隧道是江西省武宁至吉安高速公路上的一座双连拱隧道,起止桩号为K123+490K1
2、23+952,轴线走向为148,隧道全长462m。隧道区处于九岭隆起变质岩丘陵区,地形起伏大,植被发育,地貌有山间冲积小盆地、山脊以及山间冲沟等,其中山脊呈近南北走向,与隧道轴线呈大角度相交。隧道右洞施工至K123+788.5时,发生了顶部坍塌,本文着重对本次塌方的原因与相应处理方案进行探讨与分析。1 塌方基本情况图1 塌方示意图那沙岭隧道右洞在施工至K123+788.5处时,正好处于、类围岩的交界带(该处埋深约80m),掘进后出现一较大滑层,先后出现两次较大范围的塌方,如图1。塌方段褶皱强烈,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岩石较坚硬,岩体层面光滑,呈倒三角状。其中靠近中隔墙处塌方最高。2007年5月1
3、9日6h30min,在无明显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塌方,初次塌方量约100m3,并伴有渗水现象。在地下水的影响下塌腔迅速扩大,塌腔高4m-8m,纵长约8m,宽8m-11m,塌体完全堵住洞身,该段初期支护全部破坏,有6榀钢拱架扭曲损坏。2 塌方原因分析那沙岭隧道区域构造主要受九岭复式背斜控制,背斜呈线状紧密复式褶皱产出,轴部大致呈近东西向延伸。隧址位于该复式背斜之南翼,组成地层为双桥山群下亚群板岩、千枚状板岩,呈互层状,岩层倾向为近北。受其影响,隧道区千枚状板岩揉皱强烈,裂隙、节理、板理发育,岩体较破碎。因此,其塌方原因主要是:1、工程地质原因:塌方部位处在、级围岩的交界带,被层状与多组节理分割而形成
4、碎块状镶嵌结构,岩体较破碎,节理多为张开节理,节理裂隙间层面光滑。因连拱隧道开挖跨度大,在开挖掘进的扰动与左右洞施工的相互影响下,造成围岩失稳导致塌方。2、地下(表)水原因:施工期连续降雨,地表水丰富,通过裂隙进入岩体,顶板淋水量增大。在地下水的软化、浸泡、冲蚀、溶解下加剧了岩体失稳与塌落,软弱滑动面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强度大为降低,因而发生滑塌。水在塌方中起到一个“催化”与“恶化”的作用。3、施工方面原因:该处、级围岩分界面较设计文件稍提前,施工单位未及时根据地质条件变化调整施工方案与支护参数,未采取更为有效的超前支护措施,开挖进尺过大,初期支护未及时跟进,从面造成临空面过大也是造成塌方的重要
5、原因。3 塌方处理方案与方法根据塌方的情况与隧道所通过的层位,认为本次属层间移动性的塌方,这种地质的塌方难以稳定,会引起连锁反应,积累与发展扩及到已开挖支护的较长洞身段。为此,决定采用稳住后方围岩,强支护处理坍塌段,适当加强支护过渡段的三个阶段处理此次塌方,分段处理的长度为16m(后方加固段4m,塌方段8m,过渡段4m)。3.1 塌方后段的处理首先在塌方位置退后4m的位置处,采用长3.5m的424mm的注浆小导管对塌方后段注浆。小导管外插角为15,环向间距为40cm,纵向间距为1m,断面两侧拱脚以上区域梅花形布置,小导管端部与钢拱架焊接成整体,以保证后方围岩稳定不向前坍塌。注浆采用先上后下,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隧道 塌方 原因 处理 方案 浅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