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知识点整理(8页).doc
《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知识点整理(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知识点整理(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知识点整理-第 8 页第二分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摇篮1、原始农耕:(1)诞生的时间:距今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2)标志:学会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3)中国早期农业特征:粟类旱地作物起源于黄河流域,水稻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格局(南稻北粟),是中国早期农业的一大特点。(4)意义:1)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2)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3)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5)代表: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
2、个典型。特征:共同耕作、平均分配,表明当时还处在原始社会阶段。2、炎黄传说:在华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关炎帝、皇帝的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文献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3、中华文明的起源:特征:满天星斗、八方雄起;核心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主要在今河南)。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1、文献中的夏文化(公元前21世纪)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儒家典籍礼记礼运说夏朝建立之前是“大同之世”,夏朝建立之后进入了“小康之世”。“大同之世”是“天下为公”的社会,“小康之世”是“天下为家”的社会。2、考古中的夏文化:二里头文化遗址时间与地域上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最吻
3、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址。(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材料相互印证,历史二重证据法)特征:1)在二里头遗址中,发掘出两类类似宫殿的遗迹,说明了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已很明显。2)二里头居民的经济生活大体以农业为主,农具有石只制和骨制的铲、镰、斧等。饲养家畜。3)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大多属于礼器和祭器。意义: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为夏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第3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1、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成为信史。(历史多重证据法)信史:多元互证,孤证不立2、二重证据法:纸上之材料(文献)和地下之新
4、材料(考古遗迹)互相印证。3、方国联盟:特点:商与周边方国存在着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方国则臣服或依附于商。商王朝国家的体制: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外服”是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甲骨卜辞中称直接管辖的区域为“大邑商”或“天邑商”,称间接管辖的区域为“四土”、“四方”。前者大体位于以今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后者是指当时四周数量众多的方国和部落。影响:商朝的兴衰,可以四周方国的向背为晴雨表。至商朝末年,方国的众叛亲离,实是商周更替的一大原因。4、青铜时代:处于青铜时代的商朝,青铜冶炼和铸造工艺日趋成熟。出土和传世的商朝青铜器数以万计,著名的
5、“司母戊鼎”等大型青铜器,制作精良,造型独特,纹饰瑰丽,为世界青铜文化史上所罕见。商朝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商朝青铜器的特征:主要是礼器;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利的功能。5、甲骨文:主要是商朝人刻或写在龟甲兽骨等上面的文字。 地点: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 功能:商人主要记载占卜情况特点: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从结构和造字法来看,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价值:甲骨文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第4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1、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后,建立了周朝,定都
6、镐,史称“西周”。2、封邦建国体制:目的: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内容: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又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 意义:达到”翻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对殷人的合围控制;提高王权地位。3、周公“礼乐文化”的内容:礼起源于原始先民的习俗仪式,后逐渐演变为人们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范,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周公制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的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周公又创作舞乐、史诗,以音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礼肯定社会的差异等级,乐激起人们的认同,维系和谐,相
7、辅相成,缺一不可。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1、东周的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社会大变革:连年征战和社会动荡使经济、政治、文化发生剧变。500余年中,从“封邦建国”变为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到秦朝终告完成。)2、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影响:1)经济:原因:代表新生产力的铁制农具和梨耕技术的出现。表现:农耕熟地不断被开辟(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兴地主的产生),耕地不能买卖规定失效;诸侯.卿大夫竞相占地,列国战争以攻城略地为目的;各国推行奖励农耕军功的政策,促进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产生;私人手工业.商业的活跃。 结果:整个社会出现追逐利益,实力
8、竞争的新局面。2)社会领域:随着农业的发展,私人手工业、商业也活跃起来。整个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3)政治:各国当政者进行不同程度的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改革;在战国时达到高潮,改革的范围扩大到官吏、行政、财政、赋税、户籍、法律等各个方面。变法最彻底的是秦国商鞅变法,成为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者,后来发展成统一的核心力量。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思想领域: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局面。4)文化: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方案,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3、百家争鸣:1)背景 :
9、当此社会转型之时,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最为活跃。他们对变革的态度不同,思考方向各异,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方案,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其中儒家、法家、道家影响最大。2)代表:儒家:孔子(核心“仁”,倡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以造就理想人格为最高目标,试图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孟子(由“仁”发展出“仁政”)、荀子(重新解释“礼”,熔礼、法于一炉);后世儒家多认孟子为正统,视荀子为旁门别支。法家:兴起于战国,韩非子、李斯 正面肯定社会变革,提倡“法治”、激进的功利主义、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受到当政者欢迎。
10、然而其提倡专制独断、严刑峻法等,消极面也十分明显。道家:老子 绝对否定现实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时代,鄙视世俗物质享受,鄙薄财富权力的追逐。道家关于事物恒变、矛盾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对中国后世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3)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先秦诸子的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第6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1、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韩、魏。七国对周围小国的兼并和边地的开拓,完成了区域性的统一,为秦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2、商鞅变法:目的:富国强兵,兼并天下,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内容:废除井田制度、废世禄世卿、奖励农耕、建郡
11、县制和什伍连坐等。作用:秦国由弱变强,后来居上3、大一统帝国建立的时间: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4、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1)中央集权的目的: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2)中央集权体制的内容:首创帝制。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设立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度。规定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称为“三公”。三公之下下设廷尉、治粟内史等九卿,分工负责司法、财政等政务;其中,丞相是百官之长,“助理万机”,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1) 设立地方制度郡县制。秦朝的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郡下辖若干
12、县,县下还设有乡、里等组织。乡设三老管教化,啬夫管听讼、收赋税。郡县的长官均由朝廷直接任命,郡县的属吏则由郡守、县令自行选用。秦汉时的基层属吏职权颇重,地方百姓尚有知啬夫而不知郡县的。(3)巩固中央集权体制的措施:为了巩固新建的中央集权体制,秦始皇还在经济和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经济上,秦始皇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制度文化上,秦始皇统一文字。交通上,以咸阳为中心,建造直道和弛道。 军事上,征发大量劳动力,建筑万里长城,以抵御匈奴的侵扰。开边移民,充实边地实力。思想上,焚书坑儒,以加强思想的控制,统一思想舆论。这些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维护了中央集权体制。(4)中央集权体制的影响: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第二 分册 知识点 整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