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语文高段词语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8页).doc
《提高小学语文高段词语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小学语文高段词语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提高小学语文高段词语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第 8 页小学语文论文还词语教学一席之地提高小学语文高段词语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摘要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掌握词语知识是学生理解语言,学习语文的重要环节。审视当前的高段词语教学,往往都是浮光掠影地简单处理,或脱离文本作为一个独立环节展开教学,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也影响了对文本的理解。如何提高小学高段词语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摆正词语教学的位置,不断创新词语教学方法,不断挖掘课内外的资源,不断创设各种情境教学,还词语教学一席之地!关键词 小学语文 高段 词语教学 有效性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
2、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掌握词语知识是学生理解语言,学习语文的重要环节。有时候抓住课文中的一两个关键的词语,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积累知识,提高语文知识素养。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高段词语教学目标是“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由此可见,小学高年级词语教学的重要性。然而,从教数年的高段语文,审视当前的高段词语教学,笔者发现年级段越高,老师们对词语教学的重视程度越低。大多数老师认为小学高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阅读实践,已经初步具备了自学能力,对于字词
3、训练的重点应该放在低年级段,而中高段学生应侧重于语句的理解和运用。因而在教学词语时,许多教师都只是流于形式,将词语教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环节,或安排在学习文章之前进行,读一读记一记,走下形式或者借助词语手册和字典,认识词义,抄一抄背一背,草草收场。要知道,词语是文本构建的基本单位,离开词语探究文本,抑或离开文本认识词语,都会使语文阅读教学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怎样才能还高段词语教学一席之地呢?下面笔者就如何提高高段词语教学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一点思考。一、研读文本,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词义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上下文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文本中的词语依附于不同的语境,蕴涵着不同的内涵。那么,在
4、开展教学时,教师应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努力使词语教学和课文内容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品词赏句,咬文嚼字,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词语和文意的理解和感悟,也能在情感体验上得到一个升华,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挖掘关键词句,随文识词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词语的理解往往是浅尝辄止,停留在表面的层次上,那么,如何脱离教辅工具来解析词义呢?有些字词,它的含义其实已经蕴藏在相关语句中了,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对于含义比较深刻的词语不仅要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而且要理解对作者写作目的的作用。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为例,理解词语“德高望重”。
5、出示句子: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师问:“德高望重”该怎么理解呢?你从哪体会到古桥的“德高望重”的?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到语境里去读文,去理解词义。生:老师,古桥几百年来渡了很多人马过河,无私奉献着。生:古桥一直躬着腰,俯身凝望着一切,很谦卑,默默地付出自己的一切学生抓住了“几百年”、“多少人马”、“躬着腰”、“俯身凝望”等关键词句,理解古桥为人们服务的时间之长,服务之多,真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师:是啊,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
6、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在学生交流体会中,渐渐明白了“德高望重”原来就是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长者”,无需教师多讲,这一词已然进到了孩子们的心里。笔者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的交流过程,词语的意思也就迎刃而解了。学生们既学会了如何掌握词语意思,也学会了如何感悟文本,可谓一举两得。(二)品读文本,触文悟词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个复杂的心理体验过程,在朗读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揣摩汉字,真正做到汉字音、形、义的统一。学生不仅可以懂得这个词语的感情色彩,还知道这个词应该在什么样的语境中运用。以
7、人教版小学语文小桥流水人家词语教学片段为例,教学“潺潺”:师:“这个词谁会念?”学生大部分能读准字音。师:“字音读准了,能读出感觉,读出意思吗?”生茫然,这样的“词语教学”对他们来说也许是头一次。师:“大家看,这两个字都是什么偏旁?”生:“三点水。和水有关。”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齐读句子“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绕着村庄”师:“你感受到什么?”生:“环境很美,很幽静,溪水慢慢地流动着。”师:“那么,这个潺潺该如何读?”生:(齐)“潺潺。”有进步,但还不到“位”,还不够“味”。师:“声音柔软点,再舒服点。”生轻轻柔柔地齐读:“潺潺。”一次次的朗读,一次次的情感升华,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语言文字
8、的距离,相信这样的教学方式,将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学以致用。(三)换词比较,推敲文字叶圣陶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的解释定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运用比较法,去品词品句,它可以帮助学生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和作用。如泊船瓜洲为例,教学“绿”:师: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诗人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呢?生:可以用“到”字,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生:可以用“过”字。生:还可以用“来”。师:诗的第三句继续写景,点出了时令已
9、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诗人为什么选作“绿”字呢?生:“绿”字写出了江南岸的一片绿色,写出了颜色的美,表达诗人对家乡的热爱,衬托出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师:“绿”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多次,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运用比较法,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更深一层。多进行这样的训练,能培养学生品味推敲词语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也能使我们的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来。二、情境演绎,在感官刺激中学习词语著名心理学家特瑞赤拉做过一个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人们
10、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所说内容的70%。实验证明,通过多种感官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的听觉强得多。这种信息量的保持也大大优于单一刺激获取的信息。那么,在进行词语教学时,便可以用这种多感官刺激帮助学生认识理解词语。(一)学生自主演绎借助有效的表演形式,让学生自己动手演一演,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能更深刻地感受词的意思,这比简单的说教要更深刻。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时,写风火山“露出了狰狞的面目”一句中,为了凸显出风火山恶劣的气候环境给筑路大军的修建工作造成极大的困难,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提高 小学语文 词语 教学 有效性 策略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