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8页).doc
《谏逐客书(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谏逐客书(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谏逐客书-第 8 页谏逐客书教材分析: 秦王政十年,秦王接受了秦王公贵族的意见,下令驱逐所有客卿。此文是李斯上给秦始皇的一篇奏议。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文章从秦国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反复阐明驱逐客卿的错误,写得理足辞胜,雄辨滔滔,因此打动了秦王,使他收回了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而谏逐客书也就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文。教学要求: 1、了解李斯上书的历史背景及秦在统一六国过程中使用的人才战略。2、学习本文开门见山、从大处着眼,前后贯通、围绕中心选材的论证方法。3、学习如何运用铺陈、排比、比喻等手法增强文章感染。教学过程:一、背景介绍1、李斯:?前208年,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
2、人。秦代著名政治家。曾与韩非师从荀子学帝王之术。早年为楚小吏。战国末入秦,为相国吕不韦舍人。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秦王赏识,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为客卿。秦统一六国后,官至丞相。秦始皇死,李斯为了谋身保位,曾被胁参与赵高矫诏逼迫太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李斯又为赵高忌惮诬陷,被腰斩于咸阳,夷灭三族。李斯在帮助秦王统一中国的事业中发挥过重大作用。统一后,他又积极主张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对社会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为巩固新兴的中央集权制度作出了很多贡献。而他的收诗书、愚百姓、严刑苛法、残酷剥削等主张
3、,也对秦王朝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李斯是秦代散文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说理透辟,论事周详,富有文采。除代表作谏逐客书之外,还有一些奏书。此外,泰山刻石文、琅琊台刻石文等碑文,对后代的碑志铭文颇有影响。 他的文章散见于史记及古文苑中。鲁迅先生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2、李斯本是楚人,因楚王没有作为,六国也弱,就西去秦国,投吕不韦门下。他曾上奏秦王应抓住秦孝公以来秦国国势大盛,诸侯服秦而周室衰微这万世难逢的大好机会,完成天下统一大业。秦王采纳了他的建议,广揽人才,重用了不少客卿。公元前238年,地处秦国东邻的韩国,因忧患秦国吞并六国,故派水工郑国入秦,借为秦国筑渠兴修水利以消耗秦国的人力
4、、物力和财力,而阻止秦国东征。被秦发觉,要杀掉他,郑国说:“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终于得以完成此项工程。秦国宗室大臣纷纷要求秦王驱逐客卿。秦始皇就在公元前237年下令逐客,李斯也在被逐之列。就在被逐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有名的谏逐客书,劝阻秦王。秦王采纳了他的意见,立即派人将李斯追回,任命为廷尉,即最高司法官,并下令废除逐客令。二、讲解课文,内容分析全文五个部分,1、第一部分起句开宗明义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一开始就提出总的论点,显得非常鲜明有力。明明是秦王下了逐客令。却把逐客的过错归之于“吏”说明作者观点十分鲜明但措词委婉,十分注意讽谏策
5、略。用自谦商量的口气“窃以为”,又只对官吏们的议论发表看法,这样就避免把批评的矛头直指秦王,留有余地,便于收回成命。宋代李深说:“起句至矣,尽矣,不可以回矣”。2、第二部分第二段以历史事实铺述秦国历史上四位最有作为和成就的国君重用客卿的事实,说明客卿为秦国作出了很大贡献,阐明纳客之利与逐客之非,为论证逐客的错误提供依据。文章进行具体分析。首先由回顾历史入题,从秦始皇十九代祖的穆公到五代祖以下的孝公、惠文君、昭襄王,举出四个秦国的先君重用客卿而致富变强的事例,说明重用客卿对秦国有利。紧接着,又用多种手法加以论述:先说这四个君主的成就,都靠任用客卿才取得的,这是对前面所述的小结。后讲从这样看来,客
6、卿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呢?这是进一步的引用和反诘。又讲当初如果四个君主拒绝客卿而不忙乱纳他们,疏远有才之士而不用,这就不可能使秦国民富国强。这是从反面假设和推论。在列举史实,层层渲染的基础上,又如此脱挪跌宕,反复论证,就把客卿对秦国的重要作用阐述得极为透彻。 3、第三部分在讲了客卿对秦国有利之后,照理下文应当转入正题,论证逐客的错误了;可是作者在第三段里却笔峰一转,设下了许多比喻,用来说明秦王对不是秦国产的物品的喜爱,对人却持另一种态度是不对的。此段所设比喻多种多样,意思分为四层。第一层以珠宝等物为喻设问作结:这些东西一样也不是秦国出产的,但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这里只提出问题,不立即
7、作答,但不答自明,显得耐人寻味。第二层以玩好美女为喻,进行推论,如果一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才能用,那么夜间放光的璧玉、犀牛角和象牙做成的器具,郑国和卫国的美女,这样珍贵的骏马,江南的金锡、西蜀的绘画原料,秦国都不应当占有和使用了。用来装饰后宫,充当嫔妃娱乐心意,取悦耳目的,一定要出于秦国的才可以,那么,镶着珍珠的簪子,缀有珠玉的耳环,齐国东阿所产的丝娟做成的衣服,华丽丝绣所作的装饰就不能进于前,而按着流行式样打扮得很漂亮的赵国女子就不能占在旁边了。这一层同前一层不同,是从反面说并分两个小层次重叠错杂出之,把“必秦国之所生而后可”的严重危害说得很透辟,更显出非秦国所出的宝物不可或缺。第三层以音乐为
8、喻,进行对比:敲瓦器、弹奏筝,拍打大腿,呜呜呀呀地唱歌,这是秦国的音乐;郑国、卫国的民间地方音乐,虞舜时的韶、虞、周武王时的武、象都是别国的音乐。现在你抛弃秦国的音乐,而用别国的音乐,这是为什么呢?不就是为了痛快于当时间,看了舒服罢了。这回答近承上文,远承第一层的设问,可说是对前三层的小结,归纳了秦国对物取舍的标准,为下文转入正题作了很好的铺垫。第四层以人和物作比较,指出待非秦之人不如待非秦之物,这样看来,你所看重的只是声色珍宝所轻视的是人才。这绝不是用来统一天下,制服诸候的方法。明确指出秦王重物轻人绝非统一中国制服诸侯的正确方略,阐明逐客之非。这里以成就统一大业作为出发点,说明重物轻人,驱逐
9、外来人才的错误,推论符合逻辑、立意超卓不凡,具有一种高层建瓴的气势和撼动人心的力量,这段设喻丰富多样,写法灵活多变,运笔酣畅淋淳,为全文最精彩部分,前人对此极为称誉。宋代李涂说:“中间论物不出于秦而秦用之,独人才不出于秦而秦不用,反复议论,痛快,深得作文之法。” 4、第四部分第四段从理论上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论述驱逐客卿有利敌国,而不利于秦国。先从正面说理,指出土地广大粮食就丰富,国家辽阔人口就众多,兵力强盛军人就勇敢,比喻强调只有胸襟博大开阔,才能推举贤士,广罗人才。下面仍继续设喻陈述这个意见:泰山不拒绝任何土壤的堆积,所以能够成就其大;河海不挑剔任何细小流水的汇入,所以能够成就其深;
10、统一天下的君王不排斥前来归附的民从,所以能够彰显示他的德行。泰山、河海两个比喻是陪衬,“王者不却众庶”才是本意。由于连类设喻运用排比,显得很有力量。接着又深一层阐明此意:地不分东南西北,人才不论来自哪一个诸候国,这就是五帝三五所以能够无敌于天下的原因。此处以古证今,强调应该不分地域,广揽人才。下文就落脚到说明逐客的危害。这里不但运用古今对比,还有敌我对比,提出两种作法,两种后果。以此说明逐客对敌人有利,对秦国的统一大业不利,论证鞭辟入理,雄辩有力。 5、第五部分最后一段收束全文,进一步说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用两句主就总结了前面三段的意思:谈物的一段照应第二段,以见出“必秦所生然后可”这种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逐客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