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基础知识(13页).doc
《音韵学基础知识(1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韵学基础知识(13页).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音韵学基础知识-第 13 页音韵学基础知识一、广韵61平声韵:东冬钟江 支脂之微 鱼虞模齐 佳皆灰咍 真谆臻文 欣元魂痕 寒桓删山 先仙萧宵肴豪歌戈 麻阳唐庚 耕清青蒸 登尤侯幽 侵覃谈盐 添咸衔严凡 祭泰夬废 二、广韵34入声韵:屋沃烛觉 质术栉物 迄月没曷 末辖黠屑 薛药铎陌 麦昔锡职 德缉合盍 叶帖洽狎 业乏三、广韵35声母: 四、宋人三十六: 五、十六摄:喉音:影余晓匣 牙音:见溪群疑 通江止遇牙音:见溪群疑 舌音:端透定泥 蟹臻山效舌音:端透定泥来 知彻澄娘 果假宕梗知彻澄 唇音:帮滂并明 曾流深咸齿音:精清从心邪 非敷奉微庄初崇山 齿音:精清从心邪章昌船书禅日 照穿床审禅唇音:帮
2、滂并明 喉音:晓匣影喻半舌:来半齿:日六、王力上古29韵部: 七、王力上古32声母:之 职 蒸 喉 音:见溪群疑晓匣影支 锡 耕 舌头音:端透余定泥来鱼 铎 阳 舌上音:章昌船书禅日侯 屋 东 齿头音:精清从心邪宵 药 正齿音:庄初崇山幽 觉 唇 音:帮滂并明微 物 文脂 质 真歌 月 寒缉 侵叶 谈八、中原音韵19韵部表:东钟 江阳 支思 齐微 鱼模 皆来 真文 寒山 桓欢 先天 萧豪 歌戈 家麻 车遮 庚青 尤侯 侵寻 监咸 廉纤九、中原音韵25声母表:崩 烹 蒙 风 亡东 通 农 龙工 空 仰 烘 邕宗 从 嵩钟 充 双 儿章 昌 商 戎十、十三辙韵目表中东 江阳 一七 灰堆 油求 坡梭
3、 人辰 言前 发花 乜斜 怀来 姑苏 遥条(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西南北坐)十一、王力上古30韵部所含广韵韵部表阴入阳之(之咍)职(职德)蒸(蒸登)支(支佳)锡(麦锡)耕(耕清青)鱼(魚模虞喉唇)铎(铎陌昔)阳(阳唐庚)侯(侯虞舌齒、部分喉音)屋(屋一烛觉)东(东一钟江)宵(蕭宵肴豪)药(药)幽(尤幽)觉(沃屋三)冬(冬东三)微(微灰脂合皆合)物(术物迄没)文(谆文欣魂痕)脂(齐脂开皆开)质(质栉屑)真(真臻先)歌(歌戈麻)月(祭泰夬废月曷末鎋黠薛)元(元寒桓删山仙)缉(緝合洽)侵(侵覃咸)盍(盍狎叶帖业乏)谈(谈衔盐添严凡)注:加的韵目指的是该韵在此部,但是该字并不在此部。十二、等与中古声母关
4、系1、一二三四等俱全的:影 晓 见 溪 疑 来 帮 滂 并 明2、只有一二四等的: 匣3、只有一四等的: 端透定泥精清从心4、只有二三等的: 知彻澄娘照穿床审5、只有三四等的: 喻(三等云,四等余)6、只有三等的: 群禅日非敷奉微(合口)7、只有四等的: 邪十三、等与广韵韵部关系表1、一等: 冬模泰灰咍魂痕寒桓豪歌唐登侯覃谈(16)2、一三等: 东戈(2)3、二等: 江佳皆夬删山肴耕咸衔(10)4、二三等: 麻庚(2)5、三等: 钟支脂之微鱼虞祭废真谆臻文欣元仙宵阳清蒸尤侵盐严凡(25)6、四等: 齐先萧青幽添(6)十四、内外转与中古韵部内转 通:东冬钟 外转 江:江止:支脂之微 蟹:齐佳皆灰
5、咍祭泰夬废遇:鱼虞模 臻:真谆臻文欣魂痕果:歌戈 山:元寒桓删山先仙宕:阳唐 效:萧宵肴豪曾:蒸登 假:麻流:尤侯幽 梗:庚耕清青深:侵 咸:覃谈盐添咸衔严凡其中:有开无合共四摄:效 流 深 江 有合无开共二摄:遇 通 开合都有共10摄。十五、中古轻唇十韵系表:东三 钟 微 虞 废 文 元 阳 尤 凡十六、广韵重纽八韵系表:支 脂 祭 真 仙 宵 侵 盐十七、李方桂的谐声说(一)、上古发音部位相同的塞音可以互谐。1、舌根塞音可以互谐,也有与喉音(影、晓)互谐之例,不常与鼻音(疑)谐。2、舌尖塞音互谐,不常跟鼻音(泥)谐,也不跟舌尖塞擦音或擦音谐。3、唇塞音互谐,不常跟鼻音(明)谐。(二)上古的
6、舌尖塞擦音或擦音互谐,不跟舌尖塞音相谐。十八、顾炎武古韵十部及后来诸家的修正(黑体四部为定论)1、第一部(东)王念孙、孔广森:冬东分部2、第二部(脂)段玉裁:支脂之分部;王力:脂微分部;王念孙:质部独立(至);章太炎:物部独立(队)3、第三部(鱼)江永:鱼侯分部;段玉裁:侯部独立;王念孙:侯部有入声4、第四部(真)江永:真元分部;段玉裁:真文分部;王念孙:月部独立5、第五部(萧)江永:幽宵分部6、第六部(歌)7、第七部(阳)8、第八部(耕)9、第九部(蒸)10、第十部(侵)江永:侵谈分部;王念孙:缉部独立,叶部独立(盍)十九、顾炎武离析唐韵12部表(一)、舒声:支 麻 庚 尤 (举平以赅上去)
7、(二)、入声:屋 沃 觉 药 铎 麦 昔 锡 (均收-k尾)二十、段玉裁古韵六类十七部表第一类1、之第二类2、宵3、幽4、侯5、鱼第三类6、蒸7、侵8、谈(-m)第四类9、东10、阳11、耕(-N)第五类12、真13、文14、元(-n)第六类15、脂16、支17、歌二十一、从普通话语音推断古入声字:1、b、d、g、z、j、zh六声母的阳平字:白达格卒截直2、fa、fo音节的字:法佛3、d、t、n、l、z、c、s拼e韵母的字:德特诺落泽测塞4、zh、ch、sh、r拼uo韵母的字:桌戳硕若5、b、p、m、d、t、n、l拼ie韵母的字:别撇灭蝶帖捏列6、ye韵母的字除“嗟、瘸、靴、些”外都是入声字:
8、虐缺7、g、k、h、z、s拼ei韵母的字:给剋黑贼塞8、一些开尾韵的字有文白两读,文读开尾韵,白读i尾或u尾,为入声:色择脉落二十二、上古音研究概况近年来上古音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简述如下:一、上古音研究著述概要(一)外国学者的研究1、美薛斯勒早周汉语字典,概括了他1974年以来系列论文的观点,主要论证了二等韵有-r-、四等有-l-、来母为r而喻四为l、歌脂微收-l及前后缀问题。所论l至汉变甚有见地,但四等有-l-介音证据不足。2、斯塔罗斯金古代汉语音系的构拟。他从库克钦语言比较中独立得出的三等古为短元音、一二四等为长元音等观点,与郑张尚芳不谋而合。他吸收罗杰瑞原始闽语的构拟,所拟全、次浊音声母
9、都分送气、不送气两套,比较复杂。3、白一平汉语上古音手册。白氏汲取其师包拟古的学说又有独创,并吸取其他多家新成果,提出重纽三等带rj介音的意见。此书近年在海外影响甚巨。(二)海外华人学者的著述1、李方桂上古音研究,论证了只出现于三等的声母(如:群禅日非敷奉微)皆后起;有成套的清鼻流音hN,二等有-r-介音,三等j四等i介音等,融合新旧成果,建立了一个四元音、三复元音的拟音系统。2、张琨、张谢蓓蒂汉语音韵史论文集,强调古音研究中要注意方言差异。3、余廼永上古音系研究以金文为主要材料研究上古音,建立了一个五元音体系。4、梅祖麟中古汉语的声调与上声的起源等论文,主要论证了奥德里古、蒲立本的去声为-s
10、、上声来自/的理论。5、周法高论上古音论上古音和切韵音上古汉语和汉藏语等论文,后合编为中国音韵学论文集(三)国内学者的研究1、郑张尚芳上古音系,论证了一个长短六对元音系统,指出一二四等同来于长元音,而三等韵则是与其相对的短元音,还论证了上古复声母的结构及其演化规则。此书是作者四十多年古音研究的总结。2、俞敏后汉三国梵汉对音谱汉藏同源字谱稿,将其构拟建立在梵汉对音与汉藏对比基础上,值得重视。其他如严学宭、邢公畹、喻世长、邵荣芬、何九盈、李新魁、潘悟云、杨剑桥、麦耘、冯蒸等都对上古音研究有重要成果。另外,近年所出上古音专书有几本较为重要:1、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将王力先生的拟音落实到八千字上。2、
11、陈复华、何九盈古韵通晓是一部很方便的工具书。3、杨剑桥汉语现代音韵学近一半篇幅说上古拟音的新进展。二、声母系统与介音上古声母研究一直是个薄弱环节,近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过去声母研究材料少,只限在谐声、假借、通假、异文、异读等范围内。现在随着汉藏语言比较的进展,同源词形比较扩大到藏缅、侗台、苗瑶、南亚、南岛等语族,了解到他们中复声母分化的多种形式及国内方言如粤语、晋语一个半音节的本质。此外,郑张尚芳还强调开发“转注字”即同源字研究在上古声母研究中的作用,增添了一类新材料。(一)、单声母研究高本汉、王力都用中古36声母往上推,上古声母几乎是中古的翻版。高氏为34母,王氏为32母,整体上看跟中古差别
12、太小。李方桂把高氏34母中仅出现于三等j介音前的15母划出,认为非上古声母而是后来分化的,从而留下19母;又认为喻四来自舌尖闪音r,因此是20母。此外李氏还加一套圆唇化喉牙音、一套与浊鼻流音相配的清鼻流音共计11母,合起来时31母。一般都认为中古塞擦音t组后起,而精ts组好像自古就有。张钧如壮侗语族塞擦音的产生和发展则证明台语ts组后起。李方桂论证了精组有些字从s-加塞音变来,包拟古也举了不少。郑张指出精组是上古后期才增加的。俞敏梵汉对音谱所得汉三国音也缺乏精、清、从。此外,对于“影晓喻来”的音值、匣与群、喻三的分合、圆唇喉牙音、清鼻流音等问题在近年都有新的争论和进展,李方桂、梅祖麟、薛斯勒、
13、龚煌城、郑张、邵荣芬、潘悟云等都有精辟的见解。(二)复声母上古汉语存在复声母已成为共识。1998年版赵秉璇等编古汉语复声母论文集,收林语堂、陈独秀到何九盈等海内外论文22篇,其中2/3以上是80年代以来新作。从汉藏语言复辅音结构看,复辅音都由基本声母(声干)前加后加其他语音成分构成,后加式最常见,其中的后置辅音(郑张称为垫音)数目有限,是封闭的;前加式中的前置辅音(郑张称为冠音)种类繁多,难以封闭。郑张指出,古汉语垫音应限于j、w、r、l 四种,都属于通音,或被人视为介音,其出现的音韵条件近年都已被推定,是声母研究中最突出的成就。从亲属语看,前加的冠音有咝冠、喉冠、鼻冠、塞冠四类。它们在演变中
14、或零化喉化,或取代改变声干,或分裂自成音节。从近年复辅音声母研究来看,这些种类的前冠音及演变模式在上古汉语中也存在。对此,潘悟云汉藏语历史比较中的几个声母问题有较细致的论述。复声母研究是上古声母研究的难点、热点,最紧要的是如何从中古声类凭演化规律及谐声材料等有规则地推出其结构来。目前这已能基本做到。冯蒸论汉语上古声母研究中的考古派与审音派综述了复声母研究中的九类材料,指出以谐声为主及复声母的互谐条例,并简评了近年来复声母的审音成就。三、韵母系统与声调(一)元音由于古音研究开始是从诗经韵脚入手的,清儒各家在分部时观点不一,韵部数目就难以确定,最后王力主张阴、阳、入三分,定为2930部,李方桂阴入
15、合韵,则分22部。韵部是韵母系统在诗歌韵脚上的粗略反映,对研究韵母轮廓有好处,但不能以此代替韵母研究。前儒没有元音分析的概念和条件,今天应将韵部看作韵母大类,不要斤斤计较。到现在,汉字归部工作已基本完成,当前工作的重点在于韵母系统研究,主要包括元音、韵尾的种类及它们的组合结构方式、配合关系等。高本汉每部元音太多是其大疵,王力、李方桂改为每部只许一元音。俞敏批评两者都走了极端。郑张则提出不应一刀切,每部一元音在收喉各部是正确的,收唇、舌则每部含二个或三个元音。高本汉构拟了14个主元音,董同龢更增至20個主元音,过于繁杂。王力汉语史稿减为5元音加I、u介音的系统,汉语语音史改为7元音系统。李方桂也
16、是7元音系统;周法高为3原因,蒲立本则为2元音。由于减少主元音是以增加介音和韵尾为代价,实际上整个系统反而复杂化。新起诸家都认为应保持元音三角i、u、a为主元音,增加e、o及一个央元音。包拟古、白一平等主张此六元音系统。郑张与斯塔罗斯金都为长短六对元音系统而非六个。它们从不同语言方言对比中独立得出相同结论,一二四等来自长元音,三等来自短元音,认为上古三等字没有i介音,白一平后来也放弃上古三等j介音说,改从郑、斯之说。(二)韵尾、声调上古有-m、-n、-N鼻尾无争议。塞尾多数拟为ptk,俞敏认为当时应收浊塞音,同藏文一样是bdg;郑张上古入声韵尾的清浊问题论证上古应为浊塞音。对于声调问题,新说多
17、采用奥德里古、蒲立本上声来自-/、去声来自-s的仄声来自韵尾的说法,所以又增加了-/、-s两韵尾。郑张指出,诗经押韵常见同声调相押,其实首先与同韵尾有关,也与伴随声调有关,当时因-/、-s尚存,伴随声调尚无音位意义。近年,有的学者在上古拟音新进展的基础上研究语音屈折及前加音后加音的语法功能,将语音、语法研究结合起来,更深入地揭示上古汉语面貌,如王力、喻世长、严学宭、俞敏、梅祖麟、郑张、潘悟云等在这方面都有所建树。今后上古音研究还要更注重历史形态方面的研究,要加强汉藏语言比较;尤其是汉台、汉苗及南亚南岛语方面的比较研究,通过广泛深入的历史比较建立汉语历史形态学,语音规则的研究应具有更多定量思想、
18、演绎思想,重要的不是描写而是解释。二十三、中古音研究概况(一)声母问题1、全浊声母发展问题全浊声母是否送气在清代学者那里就隐约有两派,表现为全浊配次清还是全清;正式讨论从高本汉的送气说和马伯乐的不送气说就开始了。罗常培通过藏汉对音、译音材料认为全浊声母本来就是送气音,又推论全浊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的清化趋势在此时已经开始。邵荣芬根据敦煌文献的别字异文认为是浊声母清化为不送气音。尉迟治平认为还是以浊声母为不送气为妥。刘广和认为在八世纪长安方言里全浊音是送气的。近年来,中古全浊声母演变问题的研究有了进一步深入。高田时雄认为全浊清化为送气音可能代表一种类似客家方言的特殊类型。黄笑山认为唐五代时浊音可
19、能已经由全浊发展为类似吴方言的清音浊流,以后的演变是声母的带音成分逐渐转移到韵母上(气声化元音)进而逐渐消失的过程。麦耘认为中古浊音清化首先产生气声化音,并由此逐渐分化,变化开始的年代暂定于8世纪。总之,全浊清化的几种类型,即清化为送气清音(客赣型)、清化为不送气音(湘语型)、沿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途径清化(北方型),都在中古音材料中有所反映,其形成和发展都有所反应。2、唇音声母的演变问题轻唇音产生的时代问题,近年来有进一步的讨论。张世禄、杨剑桥汉语轻唇音的分化问题指出轻重唇分化开始于七世纪中叶。金周生、唐作蕃亦有相关论述。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们开始意识到轻重唇的分化不能简单从时间上做出判断,而
20、应该结合方言情况来考察。如龙异腾、邵荣芬等有相关文章进行了探讨。轻唇化的条件问题,早就有过商克、高本汉提出的合口三等韵说、赵元任提出的央元音和后元音说、平山久雄提出的后元音说,还有李方桂的唇音+j-说等。赵元任的元音条件说认为“唇音+i+后元音”发音总是伴随着牙床的后移,导致下唇接触上齿,从而产生唇齿音。此说在音理上很有说服力,所以不少学者都接受此说。例如过去三根谷彻、平山久雄、桥本万太郎、周法高、邵荣芬等人构拟的音系都符合央后元音变轻唇的条件。近年来李新魁、余乃永、黄笑山等也符合这个条件。王力则仍坚持合口三等韵说。黄笑山主张切韵时代央后元音拼唇音声母时是带-u-介音的,三等韵加央或后元音是轻
21、唇化的主要条件,合口是冗余的伴随条件。3、知庄章组声母问题关于知庄章组字的演变今年也有所深入,郑仁甲、麦耘、黄笑山等发表文章对知庄章三组的分合、拟音、演变及其演变的原因、方向作了讨论。知组的音值高本汉拟为舌面音,罗常培考定为卷舌音- 。李新魁把知二拟为卷舌音,把知三拟为舌面音。高本汉的拟音至今在学界影响很大,而近年来一些从事梵汉对音研究的学者大多支持罗常培的观点(如施向东、刘光合、储泰松)。黄典诚认为知组实际上是端组的变体,拟音为tj-等。麦耘也把知组拟同端组,二者之间的区别在于介音-r-的有无(tr-:t-),用同样的方法,他把庄组拟同精组,其间的区别也在于介音(tsr-:ts)。由于较好的
22、处理了少数对立以及重纽的介音问题,他的做法不失为一种较经济整齐的音位构拟。俟母的存在是董同龢最先提出来的,但未能确定其归属。李荣切韵音系肯定了俟母(禅二)的独立性。邵荣芬也主张俟母独立。王力从语言的系统性认为俟母独立是合理的。有的讨论涉及俟母存在的时代、方言等问题,例如王力认为中唐以前的音系中有俟母,晚唐五代时期的音系中就不复存在了;黄笑山认为俟母在以切韵为代表的标准音里是独立的,在切韵时代南方音里跟崇母无别,平行于船禅、从邪在南北变体中的情形。余明象指出切韵在书面上有意保留着个独立的声母,实际运用中已经读为崇母。(二)中古二等韵的介音问题近些年来提出的中古二等韵有介音的观点,和高本汉早年的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音韵学 基础知识 13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