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修订说明(18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新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修订说明(1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修订说明(18页).doc(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新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修订说明-第 18 页苏教版义务教育数学教科书三年级下册修订说明一、主要的调整和变化(一)重新整合年、月、日和24时计时法的认识24时计时法的内容原本安排在三年级上册进行教学,现在与三年级下册的年月日整合成一个单元,是因为但在教材实验过程中,不少教师反映现实解决这部分内容中“求经过时间”的实际问题有一定困难,难在究竟要不要列算式,难在列出来的算式不知道怎么算,比如从1:40到3:20,列出算式3:20-1:40,可能得到1小时80分,不列算式呢,我们老师心里可能不踏实,所以调整到“认识年月日”之后。当然这样调整对我们的教学也是有一些影响的。以前教学乘除法时经常会
2、边一些跟经过时间有关的习题,现在后移了,因此我们要牺牲掉很多熟悉的问题。 (二)提前安排两步混合运算,鼓励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之前并没有明确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现在是鼓励列综合算式。原因(1)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加宏观的把握题目的整体结构关系,从而提升思维水平。(2)学生在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把解题的思路和有关运算顺序的规定有机地结合。更便于学生体会两步混合运算的意义和价值。“课标2011版”把两步混合运算的教学内容由第二学段移至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三)按“解决问题策略”内容板块的整体规划,教学从问题出发进行思考的策略从
3、所求问题入手,根据数量关系先找出与这个问题直接相关的两个条件,再把上述条件中的未知项作为新的问题,并继续寻找与它直接相关的另外两个条件。像这样执果索因、逐步推理,直到所需要的条件都能从原题中全部找到的思考方法,我们称之为 从问题出发思考的策略。简单地说就是从问题想起。与三年级上册安排的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一样,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一方面重视步骤,体现了策略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重视了策略的选择和综合运用。目的是增加策略应用的灵活性。(四)后移平均数的认识,重新设计简单数据统计活动内容“课标2011年版”的要求比较低,第一学段的统计教学,重点应让学生了解统计活动过程、积累初
4、步的统计活动经验,不要求认识正式的统计图表,也不要求认识平均数以及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为此,教材把原来安排在三年级下册与平均数有关的内容后移至四年级上册,同时,引导学生基于解决问题的需要,继续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进一步体验数据中蕴含着的信息,感受数据分析的意义和价值。与二年级上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相比,本册教材一方面更多的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经验,了解并初步掌握数据的简单汇总、排序和分组方法;另一方面,则引导他们对收集和整理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初步体会分析数据时不仅要关注个别数据(最大值、最小值),也要关注一组数据的方方面面,比如数据在一组中的位置、次数、
5、整体分布情况,这样才能从数据中获得更多也更有价值的信息。(五)把算“24点”由二上移至本册,同时设计长作业性质的综合与实践活动上学时间。1.算“24点”原本安排在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之所以移至本册教学,一是因为这个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在积累较多的计算经验之后开展活动,有助于他们更加灵活的计算,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二是因为根据给出的扑克牌上的点数算得24,事实上也涉及运算顺序的选择,把它安排在混合运算之后,能启发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四则混合运算的理解。2.结合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单元重新设计上学时间,侧重于引导学生围绕“你每天上学途中大约要用多长时间?和同学相比,你用的时间是比较
6、长,还是比较短”这两个问题开展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并通过对数据分布情况的简单分析获得结论。课标强调“综合与实践”重在实践,重在综合,特别提出倡导长作业,由课堂内拓展到课堂外,由校内拓展到校外,可能不是一节课,也可能是好几天。上学时间要注意以下几点:(1)不涉及交通方式的选择,不管是步行还是乘车,只算时间;(2)怎样算出上学的时间呢?这个不是简单的事。可能会策略的说出来。严格的讲,教材安排用5天的时间来记录,从多个数据可以发现,上学时间大约是多少,这里渗透了数据的随机性。当数据足够多的时候可以从中看出一些规律的。(3)怎样和同学比?有几个角度,有多少人用的时间比自己多/少/差不多?除了小组里面
7、的情况还有全班情况的交流。实际上就是数据的分组和汇总。这些对于学生对体会综合体会实践是很有好处的。(六)增设探索乘法计算规律的专题活动。通过专题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和发现规律的过程,在过程中感受探索性学习的乐趣,积累探索学习的经验,培养初步的分析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本册教材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归纳等活动,探索并发现一些特殊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规律,以丰富对乘法计算过程和特点的认识,增强对计算内容的学习兴趣,凸显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思考过程。内容包括:1.两位数和11相乘的规律,2.首同末合十,就是十位上的数相同,个位上的数相加等于十的两位数相乘的规律,在比较中渗透了
8、(a+1)*(a-1)与a平方-1的关系。且这些活动编排的线索都是:观察现象建立猜想验证猜想回顾反思。此外,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本轮教材修订的整体方案,原本安排在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平移和旋转”以及“轴对称图形”等内容均移至三年级上册进行教学;原三年级上册和下册安排的“观察物体”,经过整合也一并安排在四年级上册。二、各单元内容的修订情况(一)两位数乘两位数1.两位数乘两位数是整数乘法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前面学习的是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其实依据的是乘法分配律。比如12*3,先算3*2,再算3*10,然后把两部分加起来。虽然没学习乘法分配律,但这是对分配律基于经验的直观
9、理解。到了本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好像就没那么简单了,可以看成是a+b的和乘c+d的和,所以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这里还涉及竖式书写过程的变化,特别是第二部分的积;学会这部分内容,今后不管位数是几位,都没有任何的障碍了,完全可以自主地类推。所以说,两位数乘两位数是整数乘法当中的关键环节之一。2.适当降低口算要求,突出口算对估算和笔算的支持作用。本单元安排的口算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两位数与10相乘,(21*10)另一类是整十数与整十数相乘。安排两位数与10相乘的口算,主要是为了支持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探索。例如,在笔算24*12时,先要用12个位上的2去乘24,再用12十位上的1去乘24
10、,而用十位上的1乘24的实质,就是计算24*10。可见,只有掌握两位数乘10的口算方法,才能真正理解笔算过程中第二部分积的运算意义,也才能真正理解第二部分积在竖式中书写位置的规定;安排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也是四表的拓展(表内乘法、表内除法、20以内的加减法)像3*6是表内乘法,3*60就是表内乘法的拓展。也是为了支持对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方法的探索,这是因为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通常要把乘数看作与之接近的整十数进行思考。现教材不再要求学生掌握形如32*30这类式题的口算方法,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降低口算难度,突出新课标对口算的基本要求,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3.调整和充实估算教学内容。(1)根据解决
11、问题的需要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与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相比,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除了继续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通过确定上、下界判断积最多或最少是多少之外,还注意引导他们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以丰富对估算及其结果表达方式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估算能力。例如,根据书中某一页的文字有21行,每行有29个字,估计这一页大约一共有多少个字时,可以把21和29分别看作20和30,由20*30=600推知这一页的文字大约一共有600个。(2)渗透统计推断,帮助学生在估算过程中感知数据自身的随机性。例如,在本单元安排的例2中,教材先让学生根据从60袋蒜头中任意抽出5袋蒜头的质量说说能想到社
12、么,再引导他们根据“每袋大蒜大约重30千克”估算“王大伯去年大约一共收获蒜头多少千克”。题中给出的5袋蒜头的质量可以看作从60袋蒜头中随机抽取的一个样本,而接下来的估算过程则可看作由样本数据特征推断数据总体特征的初步尝试。显然,这个过程蕴含了数据分析最为核心的内容。4.把原来随三位数乘一位数安排的两步连乘实际问题移至本单元。这样做主要有两点考虑:一方面,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时,经常会涉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结合两位数乘两位数安排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能使一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更加合乎事理,从而也就能使教材选择的实际问题的背景更具现实意义、题材更加丰富。另一方面,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学过从条件
13、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而用两步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不仅适合从条件出发进行思考,而且更便于对已知条件进行再组合。这就是说,在学生初步掌握从条件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之后安排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将有利于他们加深对相关策略的认识,进一步增强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二)千米和吨1.为什么要把千米和吨安排在同一个单元呢?千米是较大的长度单位,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两个单位进率都是1000,学生认识千米、吨的关键是初步建立1千米有多长的长度观念和1吨有多重的质量观念,并由此学会根据现实背景选择合适的长度或质量单位进行交流,学习合理估计路程的长短或物体的轻重。考虑到这两个观念都不便于直接感知,所以教材
14、设计了更加多样也更加便于操作的实践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2.通过类推感知1千米的实际长度。在认识千米时,先让学生沿着100米的跑道走一走,数数走了多少步,看了用了多长时间;再引导他们以此作为标准,推算走1千米大约有多少步、要用多长时间,并在放学后走一走,看看从学校门口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3.借助统计感知1吨的实际轻重。在认识吨时,先让学生了解小组里每个同学的体重,并估算小组里所有同学的体重大约一共有多少千克,再引导他们通过全班汇总,判断全班同学的体重之和是否达到1吨。就算达不到1吨,也能感知1吨的重量。上面这些活动,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便于操作,有利于学生以直接感知为基础,从不同
15、角度感受1千米的实际长短和1吨的实际轻重,并能使他们对得到的结论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三)解决问题的策略三年级上册安排的从条件出发分析并解决问题的策略,三下从问题出发分析并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四上安排的从条件或问题出发灵活思考的策略一起,都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内容板块中最为基础的内容。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教材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重点注意了一下几个问题:1.选择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尝试从问题出发 展开分析和思考教材安排的两道例题都是与购物有关的实际问题。例1要求学生解决的问题是“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剩下多少元“根据生活经验,容易知道”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苏教版 小学 数学 教材 三年级 下册 修订 说明 18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