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文言文 论 说 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文言文 论 说 学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文言文 论 说学案一、“论” “说”这种文体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 两体,一日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 日。“二日政论,那么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 国论、过秦论等。政论是评论,策论是文章。政论:评论当时的政治问题。它涉及事物的性质、意义、影响和危害。策论:指议论当前的问题或文章,以论点作为写作的中心。分条析理,解纷排难, 于立谈之间树声望。一事一议,一般一篇文章只表达一个观点,简洁而有力,犀利而 练达。文章要能表达论者解决问题的能力。“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
2、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既可以发表议论, 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种 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篇幅一般不长。跟现在的杂文大体相似。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通常采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 “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方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释为“说说千里马” 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师说黄生借书说 就属这一文体。二、高考真题分析北京2019高考古诗文阅读(一)阅
3、读下面两那么文言文,完成711题。(共19分)左氏 国语,其文深闵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本诸理,作 非国语。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假设 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 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假设国 亡,不过十年。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岐山崩。 幽王乃灭,周乃东迁。非日: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 自
4、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羯,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弓I,而认之者 不塞那么惑。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都以糜百物;畦而灌者,必冲荡溃激以败土石。是 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海洞般乎 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 用,不亡何待?”那么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手?抑人事乎?假设曰天者,那么吾既陈于 前矣;人也,那么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日:“天之所弃,不 过其纪。“愈甚手哉!吾无取乎尔也。(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 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2】濯洞鹅情:弥漫无际广阔深远。7
5、.以下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不概于圣概:大概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由:沿着特天地之物也特:只是是恶乎与我谋恶乎:于何、怎么会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糜:使熟烂抑人事乎抑:还是吾既陈于前矣既:既然术:途径、原因C.D.不有他术乎A. B.以下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其文深闵杰异 国语文章深刻宏阔杰出特异.其说多诬淫其中所言多是诬陷和混乱的C.彼固有所逼引以上事物本来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条件D.又况天地之无倪又何况天地广阔无边8 根据文意,以下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柳宗元认为世人因喜好国语的文采而沉溺其中,模糊了是非,作此文拨乱反
6、 正。B.伯阳父将三川震、源塞和国亡联系在一起,是以“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为基础 的。C.柳宗元以老妇烹调、老圃灌园类比,说明自然界自动自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 D.此文表达了柳宗元“天人相分”、反对迷信的观点,表达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1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4分)认之者不塞那么惑吾无取乎尔也11.文章第三段对伯阳父的说法进行了批驳,请具体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批驳的。 (6分)【答案】7. A 8. B 9. C10 .认同伯阳父说法的人不是孤陌寡闻的就是糊涂的。我对于国话的上述说法无所采纳。11 .文章第三段首先批驳川震亡国说,指出自然界自动自休,与人世间的祸患没有关 系:接
7、着批驳源塞造成财用匮乏从而导致国亡说,指出财用匮乏自有其原因,不能归 因于川震;最后批驳“天之所弃,不过其纪”说,指出此论之荒谬更甚于前者。【解析】7.A。概:关涉。既:副词,已经。8.B0 “其中所言多是诬陷和混乱的”错,意思应为“其中的言论大多虚妄不实过于华 丽”。9 .Co 是可以被认识的”错,举例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虽然人类可以改变物体形状,但 天地的变化无穷,是难以被感知的。10 .(像伯阳父那样)认识它的人不是无知就是糊涂。我不同意他的看法。11 .首先阐述山川只是物质存在,是阴阳之气的流动造成了大地的震动,不是与人商 量,由人安排的,直接点明“天人相分”的论点;其次运用比照论证,说明
8、老妇烹 调、老圃灌园可以改变物体形态,但天地无边、阴阳变化无穷,天理难以被人感知; 最后驳斥了伯阳父将国之亡归因于几条河流的荒谬。【解析】文章在第三段开头便说“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 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 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那么惑。”阐述了山川只是物质的存在,不是与人商量由 人安排的,接着运用比照论证来说明人类可以改变物质形态,但天理却难以被感知, 最后又驳斥了伯阳父将国之亡归因于几条河流的荒谬。考生细读第三段并对其进行分 析总结即可得出答案。【参考译文】左丘明的国语,行文深渊宏大,卓越非凡,因此世人都深切爱好
9、不能自己。 其中的言论大多虚妄不实过于华丽,不关涉圣人的思想。我担忧世间做学问的人都只 被他的文采遣词所吸引而不关注其思想是否正确,是不适合儒家的道德标准符合尧、 舜的主张的。(因此我)根据各种理论,写了非国语。周幽王二年,周国西部三处山川都发生了地震。伯阳父说:“周朝要灭亡了!天 地之气的运行,不能失掉其秩序,如果秩序混乱,那百姓也要乱了。阳气蛰伏而不能 生发,阴气凝滞而不能蒸腾,这样就有了地震。现在三处山川都发生地震,就是阳气 流失而镇不住阴气了。阳气缺乏阴气鼎盛,河流的源头必然阻塞。水源一旦阻塞,国 家必然灭亡。百姓没有生活来源,怎么会不灭亡呢?国家的灭亡,恐怕不出十年。十 年是一个纪元
10、。上天放弃(一个国家),也不会超过一个纪元。”这一年,三条河都 干涸了,岐山崩塌。周幽被杀,周朝往东迁走。非国语说:山川,就是大自然的造物。阴与阳,就是天地间游走的气。自然 地运动或休止,对立或流通,怎么会同我商量?自然地相冲枯羯,崩坏缺损,怎么能 被我设计?以上事物本来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条件,对于那些知道的人即使不堵塞也是 疑惑的。用锅做饭的人,肯定让热气蒸腾来做熟各种食物;打水灌溉田地的人,必然 让水流喷涌冲洗泥土。这种农村老头老太太的做法,犹足动乎物,又何况天地浩渺, 阴阳无穷,其间的弥漫无际广阔深远,时而聚合时而分散,时而吸收时而呼出,如车 轮如弩机,谁能知道呢?再说:“源头阻塞国家必将
11、灭亡。百姓没有生活来源,不死 等什么呢? ”又让我不明白了。这说的是天命还是人事呢?要是天命,之前我就说过 了。要是人祸,那没生活来源就去死的人,就没有别的活路吗?怎么能把原因归结给 江河呢!还说:“上天放弃(一个国家),也不会超过一个纪元。”就更是无稽之谈! 我不同意他的看法。三、练习题举例北京2018高考古诗文阅读(一)阅读下面两那么文言文,完成812题。(共19分)(1)积微,月不胜9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 之务之,如是那么常不胜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是何也?那么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 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
12、,善时者 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 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 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 日:“德一卬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取材于荀子)注释:【1】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2】敦比:注重从事。本 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3】悬:悬挂,此 处意思是存在。【4】例:分量轻。(2)使治乱存亡假设高山之与深谿,假设白垩之与黑漆,那么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 且9治乱存亡那么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
13、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 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假设秋 毫。察其秋毫,那么大物不过矣。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 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那么无 损于行;不取其金,那么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 “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取材于吕氏春秋)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8 .以下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时间:季节时间:季节B.仅存之国危
14、而后戚之戚:为悲伤C.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相与:一同、都D.取其金,那么无损于行行:行为A.时不胜月9 .以下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故善日者王王者敬日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不可胜日志也C.此之谓也假设白垩之与黑漆D.察其秋毫其人拜之以牛.以下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小事之至也数B.大荒者亡C.霸者之善著焉D.赐失之矣小事出现得很频繁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霸主的功业很显赫赐,你丧失了机会啊10 .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德例如毛,民鲜克举之不取其金,那么不复赎人矣11 .以上两那么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物。请根据
15、要求作答。(6分)分别写出两那么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分别为两那么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25字)【答案】8. D; 9. C; 10. D11. (1)道德的分量轻得像毛发,民众(却)很少能举动它;(2)你不肯拿回赎金,(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同胞赎身 了。12. (1)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故治乱存亡,其始 假设秋毫。察其秋毫,那么大物不过矣。(2)积微短文围绕重视积累微小事物,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最 后得出珍惜每一天的君主就能称王天下的结论。察微短文论证了只有明察秋毫,大事才不会出现过失,作为论据的两个故事
16、, 通过“孔子见之以细”,得出“观化远也”的结论。四、相关拓展阅读管仲论宋代:苏洵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 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日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 仲。何那么?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 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 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
17、 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 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那么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 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那么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萦威公之 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那么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 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 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那么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 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
18、,不如孝公 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习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 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威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 仲那么死矣。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威公在焉,而日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 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 者皆缺乏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那么其书诞谩缺乏信也。吾观史脑,以不能进遂伯 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直如此 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 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参考译文
19、】管仲作丞相辅佐桓公,称霸于诸侯,排斥打击夷、狄等异族,终其一生都使齐国富 强,诸侯不敢背叛。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被重用。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五位 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功业的完成,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由一定的因素而引起;祸乱的发生,不是 发作于作乱之时,也必有其根源而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说是由于管仲, 而说是由于鲍叔。至于齐国的祸乱,我不说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说是由于管 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三人本就是乱国者,但重用他们的是齐桓公。有了 舜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然后才知道杀掉少正卯,那桓公是什么人,回头看来, 使桓公重用这三个
20、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时,桓公询问丞相的人选。此时,我想管 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话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不讲 人情,不能亲近”罢了。唉,管仲以为桓公果然能够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该知道他的 为人了吧。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不离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 他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一旦管仲没了,这三人就弹冠相庆 了。管仲以为自己的遗言就可束缚桓公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人,而是怕没有管仲。有 管仲在,那这三人只是普通人罢了。假设不是这样,天下难道缺跟这三人一样的人吗? 即使桓公侥幸而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个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
21、能一个也不剩 地除掉他们吗?唉!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着眼的人啊!如果他乘着齐桓公询问时, 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这三人又有什 么可怕的,就是不提他们也可以啊!五霸中没有比齐桓公、晋文公再强的了。晋文公的才能比不上齐桓公,他的大臣也 都赶不上管仲。晋灵公暴虐,不如齐孝公宽厚。可晋文公死后,诸侯不敢背叛晋国。 晋国承袭文公的余威,还能在一百年里充当盟主。为什么呢?因为它的君主虽不贤明, 但是还有老成练达的大臣存在。桓公死后,齐国一败涂地,这没有什么疑问奇啊!他 仅依靠一个管仲,管仲却死了。天下并非无贤人,确实是有贤臣而没有明君。桓公在世时,就说天下再没有管仲这 样的人才。我不相信。管仲的书里有记载他将死时论及鲍叔牙、宾胥无的为人,并列 出他们各自的短处。这是他心中认为这几个人都不能托以国家重任。而且预料自己将 死。这部书实在是荒诞,不值得相信。我看史辙,因为活着不能荐用遽伯玉和斥退弥 子瑕,为此有身后劝谏之事。萧何临死,推荐曹参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来应该 如此啊!国家因一个人而兴盛,一个人而灭亡。贤人不悲哀自己的死亡,而忧虑国家 的衰败。因此必须再推选出贤明的人来,然后才可以放心死去。那管仲,凭什么可以 死掉呢?推荐阅读:韩愈原毁、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方孝孺深虑论、唐顺 之信陵君救赵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