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年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pdf(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教材分析一、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本单元的主题为“读书有方” 。 古诗两首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学与问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大自然的文字 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 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主要是指点读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
2、惯。习作 7能借助丰富合理的想象将语文中的一个故事有顺序地记叙完整,要能写出具体生动的故事情节, 刻画出较为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搜集和整合资料的过程, 打开思维,拓展视野,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练习 7语文与生活,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习惯,指导正确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地读书。读报和剪报 语文综合性学习, 促进学生读报,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关注天下大事;学做剪报,将报纸进行二次利用,珍惜和合理利用资源。(二)单元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1、学会本单元 12 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2、能理解并运用本组课文中所出现的很多成语。3、通过朗读,理解文本,能谈出自己对文本
3、的独特体验。4、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品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习惯,指导正确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地读书。5、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6、能借助丰富合理的想象将语文中的一个故事有顺序地记叙完整,要能写出具体生动的故事情节,刻画出较为鲜明的人物形象。7、通过阅读报纸,筛选新闻和归类剪贴,锻炼学生浏览、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进一步养成读报的好习惯。8、促进学生读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天下大事;学做剪报,将报纸进行二次利用,珍惜和合理
4、利用资源。(三)每篇课文的训练点篇目名称训练点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29 页2 古诗两首古诗所写情景离学生生活较远,设计中加入课外资料进行整合, 用质疑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诗句的写景与诗题的读书形成的反差,使其在自疑中寻求答案。学与问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每一部分的中心句开展教学,再针对两个事例展开阅读。大自然的文字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朗读体会, “以读代讲,自主学习交流”。养成读报的好习惯虽为独立阅读课文,课堂上还是引导学生认真地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去体会课文的语言特
5、点。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29 页3 二、篇目教学分析古诗两首【文本解读】古诗两首 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由冬夜读书示子聿和观书有感两首诗组成。第一首告诉人们,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第二首告诉我们,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需要不但读书, 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教学目标分析】依据语文课程标准, 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本课教材的训练重难点, 特制订以下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生字“鉴、徘
6、、徊”,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4、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教学资源运用】1、介绍诗人陆游和朱熹。2、补充阅读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和朱熹春日 、 观书有感其二 。【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这篇课文为两首古诗,教学中学生能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从中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 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 懂得不断读书、 不断实践的重要性。并了解“说理诗”的一般特点,能用古诗阐述的道理
7、分析事件。总课时:两课时【教学构想或建议】第一课时一、轻松谈话,巧妙揭题。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份书法作品,(先出示,后粘贴于黑板)你觉得这上面的字写得怎么样?(生畅所欲言)这是老师的一个学生写的,几年前,这个学生就特别喜欢欣赏字帖,一有空闲时间,她就反复阅读字帖,但是她写的字却非常难看。有一天,我送她一首诗,读过之后,她恍然大悟,从此,这个同学变了,再后来,她就能写出今天这样的作品呢!二、自学质疑,初读古诗。1. 这首诗是什么呢?就是她所写的内容,有这么神奇吗?赶快读读吧! (学生自由读)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
8、共 29 页4 2. 对于这首诗,你最想提什么问题呢?(预设:作者是谁?诗题是什么?)三、交流展示,读好古诗。1. 指名朗读古诗。 2. 小组比赛朗读。四、互动探究,理解诗句内涵。小组内共同讨论:陆游为什么要对子聿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五、精讲点拨,深入理解诗句。1. 出示“范字”,再次朗读(指名读,齐读)2. 了解作者陆游。(1)本学期你曾学过陆游的什么诗,你对陆游有哪些了解?(2)老师补充介绍: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洋溢着爱国热情的诗,今存九千多首,荣登中国古代诗人诗作数量之最。3理解题目意思。(1)师生一起读题目。(2)讨论:题中中心词是什么?“冬夜”点明了什么?“读书”则
9、交代了当时的环境。“示”可作什么理解?他会把什么感受来告知儿子,教育儿子呢?下面看诗的内容4反复诵读,力争会背。(1)自由读背。(2)领读、齐读。(3)分组读背。(4)学生闭目轻诵。(5)指名背、齐背(6)投影出示关键词语的注释,学生借助注释自主学习。“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始”,才;“终”,到底、毕竟的意思;“绝”,表示程度,极、最的意思;“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躬”,亲自;“躬行”,亲自实践。(7)略谈感悟:从陆游的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入相应的诗句)4深入理解诗句(各句学情预设)精选学习资料 - - - -
10、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29 页5 (1)指名学生背出第一句,由“无遗力”引出成语“不遗余力”,引出古人学习十分刻苦。交流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十载寒窗、闻鸡起舞、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囊萤映雪)综合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简单讲一讲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 让学生切实体会古人读书做学问真是不遗余力、孜孜不倦。 (板书 : 孜孜不倦 ) (2)指名学生背出第二句,由“少壮”到“老”引出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否则只能“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板书:有所成就)(3)指名背出第三句,理解“纸
11、上”、“浅”,由“纸上”联系“纸上谈兵”中的赵括为什么兵败如山倒?再说出这句诗的大意。(4)指名背出第四句, 理解“绝”“躬”再说出句意。综合 34 两句得出“实践出真知”。(5)看图:找两个学生分角色扮演。表演要领点拨:陆游为什么要说这番话,是怎样说这番话的,子聿听完后会说些什么?预设:A:陆游觉得子聿书本知识研究小有成绩,但是已经滋生了骄傲的情绪,陆游怕儿子半途而废,所以,提醒他的儿子,要想真正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还要把透彻地了解书本知识和亲自实践结合起来。B:陆游想到自己能成为一个诗人、有学问的人,就是因为从小这样饱读诗书,所以,他想把他的经验告诉儿子,让他也成为有用的栋梁之才。C:陆游
12、是戎马一生的大将军,看到自己年事已高,国家的安全,民族的振兴,都靠子聿这么大的孩子将来得以保证。因此,他激励儿子好好读书,掌握真才实学 ,长大报效祖国。D:也许陆游小时侯有些贪玩,现在虽然别人都认为他已经是饱学之士,可他总觉得自己还非常浅薄。所以,他想提醒和自己小时侯同样贪玩的儿子从小就要认真读书,长大超越父亲。过渡语:同学们丰富的想象使诗歌更加丰满起来,我们就好象看见在那个冬天的深夜里,陆游正在奋笔疾书。写好后,他立即叫来自己的儿子,把他想到的告诉他的儿子。他会怎么说呢?请用你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说时如果能注意你的语气和态度就更好了。投影片出示口头填空题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大诗人陆游坐在书桌前
13、,手捧书本,捋了两下长须,语重心长地对小儿子聿说: “ 。”子聿听了父亲的这番话,明 白 了。 陆 游 微 微 点 头 , 接 着 又意 味深 长地 说:“。 ” 子 聿 听 完 这 番 耐 人 寻 味 的 话 , 明 白了。学生自由组合,创意地演练。推选同学登台,表演。六、拓展延伸,明白道理。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29 页6 从这首诗中你明白了哪些道理?(从医生、驾驶员、厨师等人身上总结: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七、背默古诗,巩固反馈。1、指名背诵。2、仔细观察,注意难写的字。3
14、、友情提醒:这些字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工夫的“工”。投影显示:我选择,我快乐工夫功夫(1)、他三天 ( ) 就学会游泳。(2)、这个杂技演员真有()。(3)、明天有()再来玩吧!(4)、中国(),名扬海外。4. 学生在作业纸上默写古诗并自查(温馨提醒:拿笔即是练字时。)5. 反馈学生背默情况。板书设计: 22. 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孜孜不倦有所成就少壮工夫老始成。持之以恒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课时作业设计】1. 陆游的诗作很多 , 课后搜集一下,读一读 , 并背下来。2. 搜集陆游的资料 , 制作人物卡片。3. 把从冬夜读书示子聿中感悟的道理讲给父
15、母听一听。第二课时一、 揭示课题、整体感知1、出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宋朱熹2、你知道他是谁?(学生简介朱熹)3、朱熹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 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出示四行诗句,学生随之读诗歌)二、想象美景、理解诗句(一)、出示自学要求:上一节课老师请大家按要求自学课文,请看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29 页7 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并说说诗句的意思;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
16、怎样的景象?4、记下不懂的问题。(二)、读中体会诗歌的内涵1、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指读,正音,齐读)2、说说诗句中不理解的词语。(教师做上记号)学习古诗,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组词,借助图画)3、引导学生理解一、二句诗意(1)“鉴”是个生字,遇到生字,不理解,我们要查查字典。出示字典中的字条:镜子(古代用铜制成)。照。仔细看。你认为应该选哪条意思?为什么?(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字解)(2)师范写,学生跟着书空、再描红。(3)你能把第一句话的意思说好吗? (4)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可见池塘里的水怎样?(用比喻突出水的清澈透明。)(5)水的清
17、澈透明,还表现在哪里?你见过“徘徊”这个词吗?借助图画,说说这句诗的意思。(6)齐读一、二两句诗。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板书:景)听老师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描绘)(7)美读:一边想像画面,一边美美地朗读这两句诗。4、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1)后面两句诗你能理解吗?我们先来读一读。(2)“渠”是什么意思?哪得?如许?清如许?为?(3)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三)、齐读,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四)、练习读、背诗歌。三、体会比喻、理解哲理1、引导学生发现:板书缺少诗题。教师板书:观塘有感。教师质疑: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
18、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也就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2、交流,指答。3、小结:与冬夜读书示子聿比较。四、延伸阅读范围1、 出示观书有感其二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29 页8 朱熹先生写了这么一首写景的诗, 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 像这样的诗也叫“说理诗”(板书:说理诗)。朱熹还有一首鲜为人知的观书有感:出示观书有感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自学,体会诗句的意思,想想诗所说明的道理。2、 总结本课:希望同学也能像朱熹那样勤奋读书,善于思考,写
19、出好文章来。【课时作业设计】1、从两首诗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根据诗意改写一首。2、写有关读书的故事很多,收集、交流。3、请写一句你自己读书感悟的名言。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29 页9 学与问【文本解读】学与问 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 课文紧紧抓住“勤学好问” 这一点进行叙述。先写“问”的重要性,再举例子来证实;接着写向谁“问”;然后写“问”与“思”要结合;最后有理有据地提出观点;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整篇课文叙述言简意明,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教学目标分析】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20、、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教学资源运用】1、哥白尼小时好学的故事。2、收集有关名人学习的故事。3、相关名言(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2)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清郑燮(xi ) (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5)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6) 不耻下问。孔子【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总课时:两课时【教学构想或建议】第一课时一、
21、激趣导入1、 板书“学问”一词,指名读,你知道什么叫学问吗?(生:知识、学识、文化)2、板书“学与问”,老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与” ,又是什么意思呢?(生:学习与提问)3、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叫学与问。齐读课题。4、介绍文体及写作方法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议论文。 议论文通常在开头鲜明地提出观点,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5、那么,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又是怎样把这个观点说清楚的呢?让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29 页10 我们共同走进第二十三课
22、。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1、默读课文,思考: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讨论:出示 1: “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齐读课文还有一处也说了作者这个观点,请同学找一找。出示 2: “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齐读2、这两句话一句在开头,起的作用是总领,一句在结尾起的作用是总结。两句话又形成的关系是首尾呼应。3、这两句话的意思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就是要勤学好问。板书:勤学好问“好”就是“喜欢、喜爱”的意思。齐读词语两遍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1、课文第一、第五小节摆出了勤学好问这个观点,围绕这个观点,课文中间三小节各写了什么?(请学生朗读回答。 )
23、2、交流:第 2 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 ,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相机理解“不懈探求”懈,松懈。不断探索。第 3 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要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相机理解“瞬息万变”指变化速度快。 “日新月异”指变化大。第 4 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四、写字指导1、指导要点:钥缤 瞬辅翱(1)都为左右结构的字,书写中注意写得左窄右宽。(2) “瞬”和“翱”笔画数较多,教师示范指导。2、学生在书上描红。【课时作业设计】1、抄写词语2、读课文3、收集有关名人学习的故事和名言。第二课时一、导入1、老师上小学的时候,总喜欢问一些问题,并且越是稀奇古怪的问题越是喜欢
24、问。你们有什么问题?越怪越好。2、千万不要小看问。(板书:问)“问”常常是打开知识天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问”经常和“学”联系在一起。(板书:学)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29 页11 3、古往今来,你觉得哪些是有学问的人?4、你们是不是有学问的人?5、你们既会问问题,思维又开阔,怎么不是呢?二、教学第二段1、请同学们看图片,这是谁?哥白尼2、这篇课文讲了哪两个人?你认识他们吗?(沈括)。3、同学们推荐两位朗读好的同学,读一读这两个人的例子。(两位同学分别读课文 2、4 自然段。)4、老师在以前六
25、年级上时,有同学说哥白尼的学问是问来的,沈括的学问是学来的?你们认为呢? (我认为不是的, 因为哥白尼除了问问题还不懈探求,证明他也在学。而沈括在自己观察探索之前也询问自己的妈妈,说明他不仅学,而且问。)5、从哪可以看出哥白尼的学问是问来的?生回答第二自然段中哥白尼提出的问题。(板:勤学好问)6、齐读问题。7、沈括的学问又是怎么问来的?他又是怎么学的呢?生:沈括小时候读大林寺桃花中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时想:为什么同是桃花, 开花的时间却相差这么远?他去问妈妈,可是妈妈的回答却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于是,他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不断寻求答案,终于在一次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 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2022 年苏教版 国标 小学语文 六年级 上册 教材 分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