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发展简史论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光学发展简史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学发展简史论文.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目录简介1 萌芽时期21.1 中国光学萌芽及发展21.1.1 对光的直线传播的认识21.1.2 光的反射和镜的利用31.1.3 对大气光学现象的探讨31.1.4 对成影现象的认识51.2 西方光学及萌芽6 2 几何光学时期63 波动光学时期74 量子光学时期85 现代光学时期96 参考文献10关键词:光学、萌芽、几何、波动、量子、现代光学简介光是一种重要的自然现象,我们所以能够看到客观世界中五彩缤纷、瞬息万变的景象,是因为眼睛接收物体发射、反射或散射的光。据统计,人类感官收到外部世界的总信息量中,至少有 90以上通过眼睛。光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其悠久的历史几乎和人类文明史本身一样久远;
2、近半个世纪以来它又以令人惊叹的发展速度、奇迹般层出不穷的研究成果、以及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和希望,使自己跻身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在全面展开对光学基本知识的讨论之前, 让我们简短地回顾人类获得今天的知识所走过的路程,以便对它的全貌有一概括的了解。尽管这种介绍只能是相当粗糙而简略的。它是物理学中最古老的一个基础学科,也是当前科学研究中最活跃的前沿阵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不可估量的前途。光学的发展过程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进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不断揭露矛盾和克服矛盾、从不完全和不确切的认识总部走向较完善和较确切认识的过程。它的不少规律和理论是直接从从欧美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也有相当多的发现来自
3、长期的系统的科学实验。光学的发展为生产技术提供了许多精密、快速的实验手段和重要的理论依据;而圣餐技术的发展,又反过来不断向光学提出许多要求解决的新课题,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光学准备了物质条件。光学的发展大致可换分为 5 个时期:一、萌芽时期;二、几何光学时期; 三、波动光学时期;四、量子光学时期;五、现代光学时期。1. 萌芽时期1.1 中国光学萌芽及发展中国古代对光的认识是和生产、生活实践紧密相连的。它起源于火的获得和光源的利用,以光学器具的发明、制造及应用为前提条件。根据书籍记载,中国古代对光的认识大多集中在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大气光学、成像理论等多个方面。1.1.1 对光的直线传播的认识
4、早在春秋战国时墨经已记载了小孔成像的实验:“景,光之人, 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指出小孔成倒像的根本原因是光的“煦若射”, 以“射”来比喻光线径直向、疾速似箭远及他处的特征动而准确。宋代,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描写了他做过的一个实验,在纸窗上开一个小孔, 使窗外的飞鸢和塔的影子成像于室内的纸屏上,他发现:“若鸢飞空中, 其影随鸢而移,或中间为窗所束,则影与鸢遂相违,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又如窗隙中楼塔之影,中间为窗所束,亦皆倒垂”。进一步用物动影移说明因光线的直进“为窗所束”而形成倒像。1.1.2 光的反射和镜的利用中国古代由于金属冶炼
5、技术的发展,铜镜在公元前 2000 年夏初的齐家文化时期已经出现。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古镜制作技术逐渐提高,应用 范围逐扩大,种类也逐渐增多,出现了各种平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甚 至还制造出被国外称为魔镜的“透光镜”。19561957 年河南陕县上村岭1052 号虢国墓出土过春秋早期的一面阳燧(凹面镜),它直径 7.5 厘米,凹面呈银白色,打磨十分光洁,背面中心还有一高鼻纽以便携带,周围是虎、鸟花纹。镜的利用为光的反射的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中国古代对光的反射现象和成像规律有较早的认识。这方面的记载也较多。关于平面镜 反射成像,墨经中记载:“景迎日,说在转”。说明人像投在迎向太 阳的一边,是
6、因为日光经过镜子的反射而转变了方向。这是对光的反射现 象的一种客观描写。关于平面镜组合成像,庄子天下篇中记载:“鉴以鉴影,而鉴以有影,两鉴相鉴重影无穷”。生动地描写了光线在两镜之 间彼此往复反射,形成许许多多像的情景。淮南万毕术记载:“取大镜高悬,置水盆于其下,则见四邻矣”。其原理和现代的潜望镜很类似。对凸面镜成像的规律,在墨经中有所叙述:“鉴团,景一,说在刑之 大”。经说中进一步解释说:“鉴,鉴者近,则所鉴大,景亦大,其远, 所鉴小,景亦小,而必正”。它说明了凸面镜只成一种像,物体总成一种 缩小而正立的像,对凸面镜成像规律作了细致描写。关于凹面镜,墨经记载:“鉴洼,景一小而易,一大而正,说在
7、中之外、内”。说明当时已认识到凹面镜有一个“中”(指焦点和球心之间)。物在“中”之外,得到比物体小而倒立的像,物在“中”之内,得到的是比物体大而正立的像, 这种观察是细致而周密的。淮南子天文训记载:“阳燧见日则燃而 为火。这说明中国古代已认识到凹面镜对光线有聚作用。梦溪笔谈中也有记载:“阳燧,面洼,以一指迫而照之则正,渐远则无所见,过此遂 倒”。此处不仅述了凹面镜成像的规律,还提出了测凹面镜的焦距的一种 粗略方法,发现成正像和倒像之间有个分界点。梦溪笔谈又说:“阳燧面洼,向日照之,光皆聚向内,离镜一、二寸,光聚为一点,大如麻菽, 着物则火发,此则腰鼓最细处也”。作者(沈括)把聚光点形容如芝麻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光学 发展 简史 论文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