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交通与对外交流 (29).pdf
《巴蜀交通与对外交流 (29).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巴蜀交通与对外交流 (29).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章丝路文明蜀身毒道 第一节蚕丛艺桑蜀锦织文 一、一、我国是世界上古老丝绸文明的发源地我国是世界上古老丝绸文明的发源地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发源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丝织品已成为中 国的象征,名扬海外,那时希腊人就已用“丝国” (赛里斯)来称呼中国。到汉 唐时期,丝绸就成为“丝绸之路”上中外商贸的重要商品。 我国从原始社会皮革麻布缝制,进步到丝绸纺织,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 重要标志。 早在我国上古采集渔猎时代,人们“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 。为了御 寒和遮身蔽体的需要,原始人类采用织网的槎制、缝制技术用兽皮、鱼皮、树 皮等制成衣服,后来又学会用骨针缝制兽皮树衣。在巴蜀地区,距今四万
2、年的 资阳人鲤鱼桥遗址就发掘出智人使用过的骨锥,这是最早缝制技术的物证。据 山海经海内南经记载: “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 ” 说明,当时古蜀人主要以渔猎为生,用鱼皮制作衣服。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 出现了石(陶)纺轮和原始水平织布机,人们用麻葛为原料织成平纹麻布,这 是现代纺织技术的起源。到目前为止,中国已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丝 织印记和遗存,证明在新石器时代,在我国地理和气候条件适宜野蚕、柞蚕生 长的区域, 古人发现蚕丝可以作为布料, 于是产生了最早的丝织品。 如距今7000 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有蚕纹牙彫,距今约5500年前山西夏县仰韶文化 遗址出土有蚕茧,
3、距今约5500年前的河南荥阳青台遗址出土有丝麻织物残片, 距今约4750年的浙江湖州钱山漾遗址出土有绢片丝线等。说明栽桑养蚕最初主 要在自然条件好的地区开始,并在长期实践活动中,逐渐积累起了养蚕、制种、 缫丝、织帛、擘锦、练漂、治絮、染色等复杂技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著作 尚书禹贡篇所记载的全国九州中,有六个州的贡赋与丝织品有关。而西 方直到公元552年拜占庭派景教僧人到中国,将蚕种暗藏在竹杖内偷运回国,西 方才开始养蚕缫丝。直到公元十二世纪十字军东征,养蚕缫丝法才从中国引入 到欧洲,从此,意大利、法国、英国先后成为欧洲丝绸业中心,比中国已整整 晚了四五千年。 二、巴蜀养蚕丝织历史源远流长二、
4、巴蜀养蚕丝织历史源远流长 “天府之国”的巴蜀是我国丝绸重要起源地。神话传说中最早养蚕缫丝技 术的发明人是轩辕黄帝正妃嫘祖,为西陵氏之女,被后世奉为“先蚕”圣母。 嫘祖与炎帝、黄帝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为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 华夏文明的奠基人。 嫘祖生有两个儿子, 一个名玄嚣, 一个名昌意。 据 史记五 帝本纪记载: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 妃,生两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 昌意,降居若水。 ” 华阳国志卷三蜀志也记载: “蜀之为国,肇于人皇, 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按蜀山氏女乃在今茂州) ,生子
5、髙阳,是为帝喾。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 ”从中可知,嫘祖之子玄嚣分封于 江水,昌意娶蜀山氏之女为妻,分封于若水,江水和若水都在蜀地。嫘祖的故 乡四川盐亭县不仅有大量蚕桑文物、化石出土,而且还有许多关于嫘祖发现天 虫、养蚕制丝的传说。唐代著名韬略家、 长短经作者、大诗人李白的老师赵 蕤专门撰有 嫘祖圣地 一文, 称嫘祖 “首创种桑养蚕之法, 抽丝编绢之术, 是以尊为先蚕。 ”嫘祖为“黄帝制五色衣裳” , “垂裳而治” ,母仪天下,受到后 世崇敬。 元丰九域志记载:梓州蚕丝山,每上春七日,士女游于此山,以祈 蚕丝。 舆地纪胜也记载,潼川府蚕丝山,在永泰县西二十里。今盐亭县仍保 存了许多民间祭祀嫘
6、祖的活动,其中最主要有春日祈农祈蚕的“春礼”和秋日 酬蚕的“秋礼” 。 在古蜀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主要以养蚕为主的部落, 即蚕丛氏,为蜀山 氏之祖。据路史记载: “蜀山氏,其始祖蚕丛,纵目,王瞿上。 ”蜀山氏之 女嫁给了皇帝的儿子昌意,说明蚕丛氏与皇帝有姻亲关系。蜀地还有关于蚕女 救父的古老传说,见于明代曹学佺蜀中广记所引仙传拾遗记载。这位 蚕女,就是后代民间祭祀的马头娘。宋人祝穆方舆胜览卷五十四记载: “在 什邡、绵竹、德阳三县界,每岁祈蚕者云集。蜀之风俗,塑女像,披马皮,谓 之马头娘,以祈蚕焉。 ” 再从出土文物来看,也证明了巴蜀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桑蚕养殖和织锦的发 源地。如殷墟和周原甲骨文
7、中都有“蜀”字,又有“蚕”字。 诗经有“蜎蜎 者蜀”之句, 说文解字解释为: “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蚕头形,中 象其身蜎蜎。 ”葵即桑字,单独的蚕形是甲骨文的“蚕”字。而其身蜎蜎,象卧 在桑叶上,则是“蜀”字。可见“蜀地” 、 “蜀国”的得名来源于西蜀栽桑养蚕 的习俗。成都交通巷曾出土西周时期的铜戈,上面刻有蚕纹,说明这是养蚕习 俗的产物。成都百花潭出土有战国宴乐狩猎嵌错纹铜壶,在其第一层绘有弋射、 采桑图,可以看到妇女穿着丝裙,攀树上、坐枝头、采桑叶的生动图像。成都 新都区汉墓出土有汉代“桑园”画像砖,描绘有桑园和柴门,一位高髻妇女手 执长竿采桑叶的形象。近几年来,在成都都江堰市挖出一
8、株桑树乌木。这些都 是巴蜀地区几千年前栽桑养蚕的重要证明。 从上可见,无论是嫘祖、蚕丛,还是蚕女传说,其时代属于新石器时代。 再结合黄帝嫘祖联姻的文献记载来看,中原地区夏商时期蚕桑业的兴起很可能 是从蜀地传入。只是由于四川潮湿的气候和土壤环境,不利于蚕茧和丝绸的保 存,故至今未能发现新石器时代至殷商时期相关的实物证明。 三、蜀锦历史沿革三、蜀锦历史沿革 ( (一一) )秦汉三国时期蜀锦织造秦汉三国时期蜀锦织造 蜀锦是蜀地主要是成都地区生产的丝织提花织锦。蜀锦兴起于春秋、战国时 期,繁盛于汉唐,因产于蜀地而得名。在我国传统丝织工艺锦缎的生产中,历史 最为悠久,影响也最为深远,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
9、史。蜀锦与南京云锦、苏州 宋锦、广西壮锦并称为我国四大名锦。2006 年,蜀锦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 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 年入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 锦是“织彩为文”的彩色提花丝织品,是丝织品中最精致、也是最绚丽的珍 品。因其制作工艺复杂,耗时费力,故东汉末刘熙释名说:“锦,金也,作 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其制字从帛与金也。”其中蜀锦织造工艺术十分复杂, 纹样对称,四方连续,色调鲜艳,对比性强,是一种具有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 的多彩织锦。 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更早,西蜀以成都为中心,蜀锦业就已经开始兴盛。 成都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丝织品从成都出发,经过
10、云南到达东南亚、南 亚的“蜀身毒道”,就是后来历史学家所称的“南方丝绸之路”。在这条路上, 商人们将蜀锦、麻布、邛竹杖等货物销往缅甸、印度,以及中亚、北非和欧洲等 地。 公元前 316 年秦灭蜀后,在成都夷里桥南岸设“锦官城” ,专门设“锦官” 进行管理,故成都被称为“锦官城” ,简称“锦城” 。成都锦工将处理后染成的丝 线与其他丝织产品放在城南流江中洗濯,就地挂晒,色彩鲜丽,流江沿岸即成染 后洗涤的集中地,因此流江古代又称为“濯锦江”或“锦江”。 西汉扬雄蜀 都赋对蜀锦的精美作了生动描述,称其为“发文扬彩,转代无穷” 。 元代学者成都人费著蜀锦谱所说: “蜀以锦擅名天下,该城名以锦官,江名
11、以濯锦。 ” 两汉时期,成都是西南最大的商品经济活动中心, “货贿山积,纤丽星繁” , “喧哗鼎沸,嚣尘张天” ,是全国“五都” (洛阳、临淄、邯郸、宛、成都)之一。 成都蜀锦织造业已相当发达,织锦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朝廷在成都设有专门 管理织锦的官员。2012 年 7 月至 2013 年 8 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荆州文物 保护中心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成都老官山汉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出 西汉时期土坑木椁墓 4 座,2 号墓葬北底箱出土了 4 部蜀锦提花木质织机模型, 其中较大的一部高约 50 厘米,长约 70 厘米,宽约 20 厘米,结构复杂,在这些 织机模型上还缠着丝线,应该是
12、参照原织机制作的缩小的模型。至于墓室主人的 身份,很可能是官宦贵族,家里有自己的手工作坊。在织机模型周围还有 15 件 彩绘木俑,从它们的姿态上能想象出汉代蜀锦纺织工厂的盛况。出土的四部织机 模型, 是目前未曾见过的蜀锦提花机模型,是迄今我国发现的唯一完整的西汉时 期织机模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提花织织机模型,代表了当时纺织手工业的最高水 平, 对研究我国乃至世界丝绸纺织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而成 都曾家包东汉一号墓葬内出土的画像石上的织造图, 图中妇女投杼织造使用的斜 织机,是汉丝织业中普遍使用的机具。后汉书记载:蜀地“女工之业,覆衣 天下” 。目前,较古老的蜀锦织机实物,全国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巴蜀交通与对外交流 29 交通 对外交流 29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