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交通与对外交流 (28).pdf
《巴蜀交通与对外交流 (28).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巴蜀交通与对外交流 (28).pdf(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章天路云端神奇蜀道 第一节:金牛古道剑门雄关 一、何为蜀道?一、何为蜀道? ( (一一) )蜀道名称的由来蜀道名称的由来 蜀道因“蜀”而得名。古蜀国最早为商、周方国,历经蚕丛、柏灌、鱼凫、 杜宇、开明五代。战国时秦灭蜀,设立蜀郡。三国时,刘备建蜀国。五代时,王 建、孟知祥建立前、后蜀国。元代以后,蜀成为四川省的别称。 从广义上说,所有入川的交通道路包括川汉、川滇、川黔、川陕、川甘等都 可以称为“蜀道” ,即入蜀的道路,如四川汉源县经西昌通往云南大理的清溪道, 由今四川宜宾南抵云南曲靖的“五尺道”等都可以称为蜀道。而狭义的“蜀道” 仅指我国历史上翻越秦岭、巴山、沟通汉中盆地、关中平原与成都平
2、原几条古驿 道的合称, 主要有关中翻越秦岭通往汉中盆地的故道(又称陈仓道、散关道)、 褒斜道 (斜 谷道) 、文川道、回车道(石门栈道、回车路、回车戍、回车阁道)、傥骆道(骆谷道)、子 午道,以上道路统称为“北栈” ,以及由汉中盆地西端经百牢关、五丁关南去入 蜀的金牛道(石牛道、剑阁道)、由汉中越米仓山通往巴山、南趋巴中地区的米仓道 和由汉中西乡翻越巴山去四川达县、涪陵的荔枝道,即所谓“南栈” 。此外,跨 越岷山的阴平道,以及嘉陵江水道通常也归入蜀道。因蜀道途中多深山峡谷,许 多路段须凿石架栈才能通行,所以蜀道又被称为古栈道。 “蜀道”之名最早见于三国,魏国鱼豢魏略有“ (申)仪绝蜀道”之 语
3、, 实际上蜀道的开凿早在先秦古蜀国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司马迁 史记 范 睢蔡泽列传说: “栈道千里,通于蜀汉。 ”这里的蜀汉指蜀郡和汉中,而不是 三国时的蜀汉。唐代大诗人李白蜀道难诗“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首 传诵千古的诗句,咏叹了自古以来蜀道的惊险巍峨和崎岖难行。这条惊险奇绝 的古道是人类筑路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文化的奇迹。 蜀道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蜀道的开通首先要冲破秦岭、巴山 的阻隔。秦岭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位于渭河与汉江之间,是作为西部界限, 区分我国南方、北方的一条自然地理的分界线。秦岭的北面是富饶的关中平原, 南面是串珠般肥沃的汉中盆地。巴山是一条自西北而东南走向
4、的山脉,绵亘于汉 中盆地与四川盆地之间,是汉水水系与嘉陵江的分水岭。秦巴山地峰峦层叠,河 谷纵横,成为巴蜀、汉中、关中之间交通的巨大障碍。而蜀道的畅通改变了巴蜀 与汉中、关中之间相互孤立和隔离的原始状态,加强了这些地区之间以及西南地 区与全国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古代文明的进步。 尤其是蜀道连通了蜀中和关中两个“天府之国” ,为秦国的崛起和统一全国准备 了条件。 ( (二二) )蜀道的历史作用蜀道的历史作用 蜀道是古代最有影响和最繁忙的经济与文化交互传播的线路, 是跨越西南与 西北最活跃、最兴旺的商贸线路,是中原和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纽 带,与东部大运河、
5、“西北丝绸之路”同样重要,是蜀人不畏艰险、开拓进取精 神的象征。 蜀道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内涵不仅具有极高的科学保护价值, 而且也具有重要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价值。 蜀道沿线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 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以及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其中秦岭 南麓的凤县被誉为“栈道之乡” ,素有“秦蜀咽喉,汉北锁钥”之称,凤州古城 被誉为“栈道第一城” ,所谓“栈道有四,凤占其三” ,其中“栈道连云”是古凤 州著名的八景之一。 蜀道的开通,也与秦人的努力分不开。公元前 316 年,秦惠王派张仪、司马 错灭蜀以后, 秦蜀之间的道路就已经畅通。 上面已经讲过司马迁 史记 里记
6、载, 蔡泽对范睢说:“栈道千里,通于蜀汉。”范睢任秦国宰相,始于公元前 266 年,上距秦惠文王灭蜀约五十年。这说明在范睢相秦时,秦国已经有通于汉中、 巴蜀的栈道。范睢相秦的十年中,在内政外交上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使秦国的国 力更加强盛。一方面,随着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普遍使用,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 展;另一方面,秦国逐步巩固了对巴蜀和汉中地区的统治。汉中是秦楚两国争夺 的地方,公元前 312 年,秦国在汉中大败楚国,汉中成为秦国的疆土。公元前 285 年,秦国废掉蜀侯,正式设置郡县,秦国在巴蜀和汉中的政局逐步稳定。秦 国先后并占巴蜀、汉中之后,达到了“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的目 的,成为
7、“天下之雄国”。在这种形势下,秦国修筑了“通于蜀汉”的栈道,充 分利用这些地区雄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官府开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 织地进行大规模的道路建设工程,使原始谷道发展成为官修的栈道,从而使道路 结构、规模和功能实现了质的飞跃,这是蜀道交通的一大进步,是秦朝维护对巴 蜀统治,促进巴蜀经济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秦统一巴蜀、汉中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如推行郡县制,加强对巴蜀、 汉中地区的行政控制;大量移民,流放罪人, “辄徙其豪侠于蜀” ,从而带去先进 的生产技术,制定适合巴蜀地区农业生产的田律 ,如青川秦牍 ,颁布金 布律 、 工律等,推行先进的管理制度;李冰父子兴修都江堰,扩
8、大农田灌溉 面积,发展农业生产;蜀郡太守张若在成都“置盐铁市官并长贰,修正里阓,市 张列肆, 与咸阳同制”, 促进了成都工商业的繁荣。 于是“秦资其富, 用兼天下”, 汉中“厥壤沃美,赋贡所出,略侔三蜀”,为秦朝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雄厚的物 质基础。 蜀道的开通,加速了巴蜀与汉中、关中和全国各地货物交换与流转,促进了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 蜀道开通以后, 秦国又开通了五尺道, 并在夜郎、 且兰等地设置官吏,推行郡县制,为加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生活进步和民族 融合创造了条件。 秦朝以后,西汉建国,同样“兴自蜀汉”,得益于蜀道的开通。随着国家统 一,政权的巩固,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9、的长安,与汉中和巴蜀之间, 通过蜀道的联系更加频繁。左思蜀都赋中两汉时期的成都已是“市廛所会, 万商之渊。列隧百重,罗肆万千。贿货山积,纤丽星繁”,出现了“玺书交驰于 斜谷之南,玉帛践乎粱益之乡”的和平景象,在秦朝“五尺道”的基础之上,又 开通了“夜郎道”和“西夷道”等, 可以看做是蜀道的扩展和延伸。 蜀道的开通, 不仅改善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条件,加强了巴蜀与这些地区的联系,使这 些地区的人口、农业、商业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为继续促进民族融合、经济发 展和社会进步创造了条件。 历史发展到今天,蜀道虽然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它并没有消亡,今 天川陕之间的公路和铁路无一不在原蜀道的基础上
10、修建而成。 如民国时期修建的 川陕公路,就取线于北魏永平二年改道之后的褒斜道和先秦时的金牛道;建国后 修建的宝成铁路,其北段取线于古嘉陵道,南段取线于古金牛道;由陕西西安到 四川万源的西万公路,北段取线于子午道,南段取线于西乡经镇巴到万源的荔枝 道;由陕西南郑县到四川南江线的二南公路,基本上取线于古米仓道,以上这些 道路的选线都不是偶然的重合,它反映了古今道路建设的共同规律。 蜀道不仅是沟通巴蜀与关中和中原的重要商品贸易的通道, 同时也是战争年 代调兵遣将、保障供给的重要军事设施和人们躲避战火、逃难求生的道路。围绕 着这些蜀道,古代不知发生过多少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和隽永深长的历史故事。 汉中王
11、刘邦用张良计谋,明修褒斜栈道,麻痹项羽,却悄悄地从另一条故道出汉 中,占陈仓,进而夺取关中,攻入咸阳,成就霸业;萧何夜追韩信的故事也发生 在蜀道上,最终助刘邦夺取天下。三国时,诸葛亮屯兵沔阳(今勉县),准备伐魏, 建兴四年率大军攻魏,沿故道北上,出散关,围陈仓,后因“曹兵拒之,亮粮尽 而还” ;南宋时,爱国诗人陆游曾据守大散关抗击金兵,吴玠、吴璘两兄弟扼守 大散关与和尚原,抵抗金军入侵,确保西南云、贵、川等地不受侵犯;元、明、 清时期,秦蜀栈道又是朝廷安抚西藏、达赖喇嘛朝觐皇帝的和平祈福之道。这些 精彩的历史故事都发生在蜀道上。 蜀道在历次统一战争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秦惠王时,派张仪、司马
12、错 率军由金牛道发兵灭掉巴蜀,把关中、汉中和巴蜀连成一片,在军事上对楚国造 成包抄之势,取得了对楚作战的主动地位。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年,曹操亲统大军 出散关,经故道夺取汉中。北宋乾德二年,宋太祖派王全斌等由散关经故道攻剑 州,灭掉后蜀。宋蒙战争时期,蒙古兵曾利用散关道攻金灭宋。明洪武三年,大 将军徐达率诸军由凤翔入连云栈道,攻取兴元,进入四川,消灭了明玉珍在重庆 建立的大夏国, 统一了全国。 清朝乾隆时期, 平定吴三桂叛乱和大、 小金川叛乱, 维护了国家统一,以上这些军事行动都是通过蜀道来完成的。 ( (三三) )蜀道的人文价值蜀道的人文价值 蜀道又有“文道”之称。历代文人墨客、官宦朝臣,在蜀道
13、上留下众多石刻 遗迹,如连云栈道心红峡摩崖石刻群,有“长虹饮涧” 、 “幽丽奇处” , “云栈第一 佳处” 、 “千流飞雪,万叠堆青” 、 “翠峰排秀”等众多石刻,与连云道风光交相辉 映。尤其是褒斜道上的石门摩崖石刻更是享誉中外,其中石门颂( 故司隶校尉 楗为杨君颂 )为著名汉隶摩崖石刻。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因修褒河水库,包括石 门颂 、 石门铭 、 修山河堰记等以汉魏刻石为主体的“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 石刻”(“石门十三品”)被凿刻下来,被国务院列入全国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名录, 珍藏于汉中市博物馆(古汉台),而石门隧道及其它摩崖题刻均被褒河水库淹没。 同时,以“蜀道”之名记述蜀道游历经过的游记、
14、行程记等著述历代也有不 少,如清代王士祯蜀道驿程记 、李德淦蜀道纪游 、孙鸿勋蜀道难 、胡 薇元蜀道驿程考略 、周煌蜀道吟 、江权蜀道吟 、王培荀蜀道联辔集 等。民国时期,以“蜀道”之名传世的著作也相当丰富,如黄炎培蜀道 、 蜀 道杂诗 、罗常培蜀道难 、梁乙真蜀道散记 、吕佛庭蜀道万里记 、张恨 水蜀道难等。以上关于“蜀道”文献绝大部分记述的是川陕蜀道,这为后人 从事蜀道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蜀道是一条蕴含有丰富文化和自然价值的独特线路, 是区域文化交流的纽带 和自然与人文共生的范本, 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中国古代政治、 经济、 军事、文化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1980 年
15、以后,四川广元、陕西汉中、甘 肃武都等地成立了有关蜀道研究的学术机构,或举行蜀道学术研讨会,对蜀道及 其相关问题进行研究。随着“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活动的启动,川陕两省 专家学者联合开展了对蜀道沿线的全方位考察,为蜀道申遗做全面准备,四川方 面已确定将金牛道、米仓道、阴平道、荔枝道等 4 条古道上的 68 处文化遗产点 作为申遗支撑,这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加强 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金牛道 ( (一一) )金牛道得名与线路走向金牛道得名与线路走向 金牛道是古代巴蜀地区通往汉中、关中地区的主要道路之一。 早在先秦
16、时期,金牛道并没有正式名称。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称为石牛道, 其得名来源于“石牛粪金、五丁开道”的传说故事。这个故事最早记载于西汉著 名文学家扬雄的蜀王本纪之中。 当时蜀王率领万余人在褒谷打猎,与秦惠王偶遇。秦王“以金一笥遗蜀王, 蜀王报以礼物,礼物尽化为土。 ”也就是说秦王送给蜀王一竹筐金子,而蜀王也 回赠给秦王一大堆金银财宝,可是这些宝物一到秦王的手中就变成了泥土。秦王 大怒,而大臣却向秦王恭贺说,泥土代表国土,这是预示秦国将吞并蜀国领土的 吉兆。秦王转怒为喜,开始盘算着攻蜀大计,却苦于“未知蜀道” , “路无由入” , 找不到进攻的道路。秦王深知蜀王贪财好色,之前已送给蜀王五位美女,蜀王专
17、 门派五丁接回蜀国,只因为运气不好,在经过梓潼的时侯突发山崩,将这五位美 女连同接送的五丁活活给压死了。这一次,秦王就想到在褒谷会面的地方, “刻 五石牛,置金其后” ,然后放出话说,石牛能屙金子。蜀王接连几天派人偷偷去 察看, 果然发现石牛能屙金子。 蜀王也信以为真, 于是派五丁力士率众修路迎牛, “即发卒千人, 领五丁力士拖牛成道, 置三枚于成都。 秦道乃得通, 石牛之力也。 ” 公元前 316 年,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从石牛道伐蜀” ,于是灭掉蜀 国。 这个传说故事, 固不可作为信史。 因为蜀王既有万余人从猎, 应有大道相通。 而且根据史书记载和出土文物印证,早在公元前13世纪
18、,商帝武丁与其妻妇好曾 征集军队讨伐褒、蜀和巴方,在汉中发生大战。公元前八世纪,蜀望帝杜宇“以 褒斜为前门” 。公元前7世纪,蜀王开明二世卢帝曾攻打秦国,到了雍这个地方(今 陕西凤翔县南)。公元前387年,秦国与蜀国曾经为争夺南郑(今陕西汉中市东)而发生战 争。以上这些事例说明,秦蜀之间不可能没有相通的道路。所以任乃强先生认为 “足知此故事乃因李冰所作之石犀傅会而成” 。 从战国策 、 史记等典籍都记载有秦大夫张仪等灭蜀的故事,但没有记 载行程的具体情况和所经过的线路,至少在司马迁以前,这条道路还没有正式名 称。 “石牛便金”故事出现600多年以后,也就是两汉至南北朝时期,这条道路才 被称为“
19、石牛道” ,如蜀王本纪 、 华阳国志等都记载作“石牛道” ,所谓“随 石牛道伐蜀焉” 、 “从石牛道伐蜀” 。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上记载“秦使 张仪、司马错寻路灭蜀,因曰石牛道”。 而金牛道之称则始于唐代。因唐时设置了金牛县及金牛驿,这条道也就称金 牛道。唐地理学家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二记载:“武德二年,分绵谷 县通谷镇置金牛县,取秦五丁力士石牛出金为名”,故址在今陕西宁强县大安镇 金牛驿村,属褒州。“金牛道”作为道路名称始于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 唐 会要卷86关市条:“宝应元年九月敕:骆谷、金牛、子午等路往来行客所 将随身器仗等” ,这时出现了“金牛路”名称,所谓“此道北以金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巴蜀交通与对外交流 28 交通 对外交流 28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