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雍也篇第六解析_共26页 .pdf
《2022年雍也篇第六解析_共26页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雍也篇第六解析_共26页 .pdf(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安德义论语解读 雍也篇第六【题解】本篇取 “ 雍也可使南面 ” 句中“ 雍也” 两字为篇名。上篇谈仁,谈 “ 仁” 之用,谈孔子对人物的品评,本篇乃上篇的续集,进一步依据“ 仁” 对众人物的评述,同时牵涉众多哲学问题。本篇具体有两大内容。一是孔门弟子之群相:冉雍出生低微,却有南面之才;桑户有居敬而行简之能;颜回有不迁怒不贰过不违仁之德,兼有箪食瓢饮之乐;冉求有为同窗请粟之谊;原宪有辞粟谦让之行;仲由之果,子贡之达,冉求之艺,闵损之清,灭明之公,孟之反之不伐,皆人之一品,亦是“ 仁” 之一品。其二是一些深度的哲学思想:如道之难易,文质之关系,博与约的关系,直与罔的关系,名与实的关系,智者对鬼神,
2、仁者之实践。以及智者仁者对山水,仁者对仁者的关系,以及孔子通权达变的思想,乃至“ 中庸”“仁”“圣” 之哲学。【原文】6.1 子曰:“ 雍也可使南面 。”【注释】 雍:姓冉,名雍,字仲弓,孔子的学生,春秋末年鲁国人,小孔子29岁。南面:面朝南。古时认为坐北朝南是尊贵的位置,天子、诸侯、卿大夫坐堂听政都是面朝南。这里指卿大夫一类的官。【语译】孔子说: “ 雍啊,可以让他处在坐正卿大夫的位置上了。”【解读】本章记载孔子对冉雍的评价。冉雍与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同为孔门“ 德行” 科优秀弟子。冉雍为人宽宏简重,仁笃厚道,不善辞令,任劳任怨。他的同窗好友子贡给他很高的评价:“ 在贫如客,使其臣如借,不迁
3、怒,不深怨,不录旧罪,是冉雍之行也。” (孔子家语? 弟子行)孔子对他的评价也很高,认为他可以南面临民,有为政之才。“ 雍也可使南面。 ” 【原文】6.2 仲弓问子桑伯子 。子曰: “ 可也,简 。” 仲弓曰: “ 居敬而行简 ,以临其民 ,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 子曰: “ 雍之言然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26 页 。”【注释】 子桑伯子:鲁国人,有人认为是庄子中的子桑户。 简:简约,简洁,不烦琐。 敬:指敬业,工作认真。 以临其民:用这样的办法来治理百姓。临:面临,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无乃大简
4、乎:岂不是太简单了吗?无乃:恐怕,表猜测语气的副词。大:同“ 太” 。 然:对的,是的。【语译】冉雍问子桑伯子怎样,孔子说:“ 还可以,不过简约了些。 ” 冉雍说: “ 居处敬而行事简约,(抓大体,不烦琐)用此来治理百姓,不也是可行的吗?如果居处马虎而又行事从简,那不是太简率了吗?” 孔子说: “ 雍说得很对啊。 ”【解读】本章记载冉雍对子桑伯子 “ 居敬而行简 ” 为政术的评述。与上章紧接,冉雍听到老师对自己这么高的评价,于是想进一步向老师请教居政临民之术,便问子桑伯子这个人如何。孔子回答说:“ 可也简。 ” 冉雍一向勤思善问,关于子桑伯子为政之术,冉雍早有深入研究,冉雍听孔子说完,脱口追问
5、: “ 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 冉雍的追问,实际上是对孔子“ 可也简” 的答案不满意。这个答案太模糊笼统不具体。因为 “ 简” 有两个含义,一是, “ 居敬之简,见识精明,当务之为急,器量威重,执要以御繁,如是则民受和平安静之福。” 二是, “ 居简之简,得一遗二,精神不能兼顾,贪逸惮劳,丛脞(cu ,琐碎)而不自知,如是则民受其苟且率略之弊。 ” (四书翼注)前者是说,简省凝静,居敬之简;后者是说,琐碎疏略,居简之简。是冉雍对伯子为政研究得出的体会。如对“ 居敬行简 ” 细加分类,可得出四种情况,各加一否定词,可又变换四种说法。、居敬而行简,即,居不简而行
6、简。、居敬而行不简,即,居不简而行不简。、居不敬而行简,即,居简而行简。、居不敬而行不简,即,居简而行不简。类情况,可以理解为执要以御繁,“ 抓大体,去烦琐 ” ,是居政临民管理学中的最高境界。类情况,自身行为要求很严,工作认真,对下级要求也很苛细繁杂,可以理解为 “ 执繁以御繁 ” ,这一类情况,管理者自身很忙碌,要求别人也忙碌,方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26 页向不明,识见不高。类即 “ 居简而行简 ” ,自身散漫,简要贪逸惮劳,对下级也简要散漫,倒也能推己及人,管理上却是丛脞率略,系苟且之简。类是最糟糕的一
7、种,自身行为苟且散漫,对下级对百姓,却荷细繁杂,朝令夕改,漫无头绪。类符合管理学中最高境界“ 中正之道 ” 。类 “ 不及” 。类太过。 “ 过犹不及。” 类是管理之下境。因类,类是为政之术中最紧要而又常见的两种,故冉雍提出,类,类不及或太差,不在孔、冉讨论之列,故不言及,但作为管理者,要深入理解这一段文字,两类状况又不能不知,故一一列举,以供斟酌损益。孔子听了冉雍的这一番高论,表示了极大的肯定,“雍之言然也。 ”冉雍说得对啊,这一个评价,比孔子对子贡贫富之问的评价,以及对子夏巧笑美目之问的评价均高,前二人的评价,孔子站在一个居高临下的角度,对子贡、子夏作了极高且含鼓励性的评价,对冉雍的评价似
8、乎站在非常平等的地位加以赞许。可见冉雍确有南面为政之才,也可看出孔子授徒,不端架子,唯贤是喜的圣人风范。【原文】6.3 哀公问: “ 弟子孰为好学? ” 孔子对曰: “ 有颜回者好学 ,不迁怒 ,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 ,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 颜回:亦称颜渊,字子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小孔子29 岁。 迁:转移。 短命:颜回死时仅三十一岁。亡:通 “ 无” ,没有。【语译】哀公问: “ 你的弟子中谁最好学呢?” 孔子回答说: “ 颜回最好学,他从不迁怒于人,相同的错误不犯第二次。可惜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没有了,我还没听说谁是好学的。 ”【解读】孔子回答哀公问 “ 弟子孰为好学
9、? ” 孔子可以从方法、态度、时间上去回答好学的提问。颜子 “ 闻一以知十 ” 。(公冶长篇)善于联想和推导。态度上,“ 语之终日而不惰。 ” (子罕篇) “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为政篇)时间上, “ 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子罕篇)孔子没有从以上几个方面去回答,而是直接从道德修养角度去回答,孔门进德修业均属于为学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26 页的范畴。“ 不迁怒。 ” 朱熹说: “ 怒于甲者,不移于乙,过于前者,不移于后。”“不迁怒。” 常人难以做到,如在上级那里受了气,挨了批评,迁转给下级;在
10、父母那里受了气,在自己子女身上发泄;在外窝了火,对内发泄;在内蒙屈,对外发泄。总之,怒于左者,移于右;怒于上者,泄于下;怒于强者,移于弱;怒于甲者,移于乙。 “ 己所不欲,强施于人。 ” 这类人生活中比比皆是。凡怒而欲发,思颜子 “ 不迁怒 ” 三字,真可谓一剂良药。“ 不贰过。 ” 需经过三个阶段: 自知其过。 “ 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 ” (程子语) 自改其过。 “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 自讼其过。“ 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公冶长篇)颜回之所以能“ 不贰过 ” ,关键是做到了对待错误能 “ 自知、自改、自讼 ” 。参见( 5?27)。另外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
11、子以“ 不迁不贰回答,并攻哀公之性迁怒贰过故也。因以问,则并以对之,兼以攻上之短,不犯其罚。” (论语集释卷二引别解)【原文】6.4 子华使于齐 ,冉子为其母请粟 。子曰: “ 与之釜 。” 请益 。曰:“ 与之庚 。” 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 “ 赤之适齐也 ,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注释】 子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门弟子,小孔子42 岁,春秋鲁国人。使:出使。 冉子:即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亦称冉有。孔门弟子,小孔子 29 岁,春秋末鲁国人。粟( s ):谷子,小米。 釜(f ):古代量器名,合六斗四升。 益:增加。 庚(y ):古代量器名,合二斗四升
12、。 与之粟五秉:给他八百斗谷子。与:给。秉:古代量器名,十六斛(h )为一秉,十斗为一斛。 适:往,去。 衣(y ):穿。动词。 急:急迫,穷困。继:增益。【语译】子华出使齐国时,冉子去替他的母亲要粮米。孔子说:“ 给一釜吧。 ” 冉子请求增加。孔子说: “ 再加一庚吧。 ” (结果)冉子给了五秉。孔子说:“ 赤这次出使齐国,乘着肥马驾着车,穿着上等皮装。我曾听说:君子周济急难而不于锦上添花的事。 ”【解读】本章记载冉求为公西华母请粟的故事。颇有点微型小说的趣味。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26 页人物:共 4 人,
13、公西华、冉有、公西华母、孔子。性格:公西华笃雅忠厚,善长礼宾司仪外交。冉有温和快乐,恭敬谨慎,多才多艺,孔门政事科高材生。孔子,仁厚慈和,知识渊博。背景: “ 子华使于齐。 ” 事件: “ 冉子为其母请粟。 ” 开端:子曰: “ 与之釜。 ” 过程: “ 请益。 ” 发展:子曰: “ 与之庾。 ” 高潮: “ 冉子与之粟五秉。 ” 结尾:孔子评说: “ 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 人物关系:公西华与冉求是同门好友,又同是孔门弟子,三人之间构成师生关系。前场人物:冉求和孔子。后场人物:公西华母子二人。仅仅这样读,这篇微型文章却也一般,细加推敲,颇有情趣。公西华出使
14、齐国,假使公西赤母亲的确贫困,冉有念同门之谊,可以自己给他钱粮,也可向老师请求,两者可兼而行之,亦可表现冉子之义。结果冉有仅向孔子一方 “ 请粟” ,可见其不智。若公西华之母真贫困,孔子不给,表现孔子不仁。公西华 “ 乘肥马,衣轻裘 ” ,而其母贫困,则表现公西华为子不孝。这是从假设前提出发,表现其三人“ 不智” 、“ 不仁” 、“ 不孝” 。从后文推导,西华母亲并不贫困。反过来看,则又是另一番情景,冉子为西华母向孔子请粟,孔子明知其母不贫困,冉子为其请,不给吧,损害两个得意弟子的面子,给吧,的确不愿意,孔子处于两难境界。孔子毕竟宏裕宽大,“ 与之釜。 ” 即六斗四升,给了一些。冉子不明孔子不
15、想给而又不便破面子的心理状况,“ 请益。 ” 要求增加。孔子仍然遮掩不愿开口, “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孔子始终把握一个 “ 中” 而适度的标准,“ 与之庾。 ” 给二斗四升,又增加一些。第一次“ 与之釜” ,第二次 “ 与之庾 ” ,第二次,明显少于第一次,不愿给的态度,十分明显。冉子仍然迷糊不悟,见请求结果不明显,便自作主张“ 与之粟五秉 ” 。十斗为一斛,十六斛为一秉,五秉即八十斗,加上原来的六斗四升,和二斗四升,共计八十八斗六升,在孔子原有的基础上多给了近十倍。冉求的性格一向是软弱保守,在锦上添花的问题上,却显得固执。对孔子来说,冉子为朋友母请粟,一是表现其孝,二是表现其义,本不
16、当指责。“喜怒”之不发,符合中庸之道。但冉子实在过分,超过了中庸。孔子不得不说:“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孔子说这几句,也十分婉转得体。 “吾闻之也 ”,表明非我个人观点,这是前人公论公理。子思在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孔子出口之言也符合节度而显得温婉和顺。当然这几句话对冉求也是一次温和的批评,是一次评论性的批评,对冉求为鲁国权贵季氏搜括民脂民膏,孔子批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26 页评却十分激烈: “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原文】6.5
17、 原思为之宰 ,与之粟九百 ,辞。子曰: “ 毋 !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注释】 原思:姓原,名宪,字子思,也称原思,仲宪,小孔子36 岁。孔子家的总管。宰:大夫家的总管。 粟九百:此处无计量单位,有说是斛。 毋:不要。 邻里乡党:都是古代行政区域。五户为邻,二十五户为里,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五百户为党。这里指邻居乡亲。【语译】原思在孔子家中任总管时,孔子给他九百斛谷米,原思辞谢。孔子说:“ 不要拒绝!可以给你的邻里和乡党啊!”【解读】本章记载原宪 “ 辞粟” 的故事。上一节谈冉子请粟,孔子不愿给。这一节谈“ 与之粟九百 ” ,原思 “ 辞” 。一个主动要,孔子不愿给,一个主动辞,孔子却又劝
18、其要,并说“ 拿去给你的邻里乡亲吧! ” 论语记录者并且将两件事记在一起,是什么原因呢?程树德论语集释 “ 发明” 章引论语稽说:“ 子华富,原思贫,论师友故旧之情,原思在所宜恤,子华无庸代谋,论受禄颁糈之经,原思为宰,宰有常禄,多寡皆本定制,九百所不必辞,子华为使,使虽不可无俸,而无定制,贫则不妨多与,富则不妨少与,冉子出而代子华谋,且以其母为请,夫子若恝然置之,不惟失禄养之义,亦殊非锡类之心,与之釜庾者,聊示养老之意而已。冉子不达,一请再请,反疑夫子之吝。而与之至五秉之多,岂知伤惠之失,亦等于伤廉哉,子故以周急不继富晓之,记者尽因与粟之事,遂记昔者原思辞禄之事,两两相形,以见冉子之失也。”
19、 这两章谈的是 “ 多寡贫富辞受取予 ” 适度的问题。【原文】6.6 子谓仲弓,曰: “ 犁牛之子骍且角 ,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注释】 犁牛之子骍且角:耕牛生的小牛毛皮是红色的而且两只角很端正。犁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26 页牛:耕牛。据说仲弓的父亲地位低贱,这里用犁牛比喻仲弓的父亲,用犁牛之子比喻仲弓。骍( xng ):红色毛皮的牛马。周朝以红色为贵重,祭祀用红色毛皮的牛。角:这里指两角长得端正。 山川:山川之神。其:难道。诸:“ 之乎” 的合音。【语译】孔子谈到仲弓时。说: “ 黄黑色毛的牛居然产下
20、浑身通红两角端正的犊,即使不想用它充牺牲献神,那山川之神舍得放弃它吗?”【解读】本章记载孔子对冉雍出身的评述。出身无高低贵贱之分,关键在自己,连孔子自己都说“ 吾少也贱,多鄙事 ” 。冉雍仁笃厚道,任劳任怨,德行很高。孔子称赞他有“ 南面” 临民为政之才,但他的父亲品行却不好, “ 贱而行恶。 ” 估计世人多诽议,所以孔子说:“ 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无用,山川其舍诸?” 整句评述均用比喻,意思是:“ 言父之恶,不能废其子之善。 ” 【原文】6.7 子曰:“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语译】孔子说: “ 颜回呀!他的心可以做到三个月不违背仁德,而其他人只能坚持一天或一月罢了
21、。 ”【解读】本章记载孔子对颜回的评价,是对众弟子惟一的最高的一次评价。“ 仁”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它是儒家文化的各种美德的总和,是孔门弟子修炼的最高境界。孔子从不轻易以“ 仁” 许其弟子,包括自己在内也不轻易认可,可见“ 仁” 德的境界之高且难以达到。颜回是孔门高足,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闻一知十,大智若愚,勤奋好学,品行优秀。孔子也只是赞扬“ 其心三月不违仁 ” 。心即仁,仁即心, “ 心” 与“ 仁” 应为一体,当是仁之最高境界。心若离仁,仁若离心,便无真正的 “ 仁” 。“ 三月不违仁 ” 是说“ 仁” 之难行。 “ 仁” 是道德论中最高的境界。“ 中庸” 之“ 中” 是实施道德而运用的方
22、法论中的最高境界。“ 仁” 是道德论,“ 中” 是方法论。 “ 仁” 是难行,犹如 “ 中庸” 之难行。孔子说: “ 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矣。”“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 国家可以治理,高官可以辞去,白刃可以踩踏,然而终身实行中庸是不可能的。孔子仅仅赞扬颜回“ 其心三月不违仁 ” 和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26 页“ 得一善而弗失 ” ,其“ 仁” 终究未能达到,足见其难。另外,理解这一段文字,三月之“三”是一个重点,旧注多认为 “三月,言其久”,又
23、认为超过三月即达 “圣”矣,前后矛盾,且不贴切。“三”字一般说有三个含义:一是表示确数,如“吾日三省吾身 ”之“三”表示确数,即“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确指“忠”“信”“习”三件事。二是表示不确定的数,表示“多”,如: “三令五申”,“三番五次 ”。“三”也表示 “少”,有“仅仅”的意思,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若将此 “三人”释为“很多人 ”则不通,不能表现孔子的谦虚精神,应释为 “仅有的三人之中 ”,或在很少的人中,也有我的老师。又“三月不违仁 ”的“三”即表示时间很短,意思是 “仅仅三个月不违仁 ”,不是长时间 “不违仁 ”,言其行 “仁”之难。颜子实行虽难
24、,但毕竟又达三月,其他弟子仅日月而已。这正是圣人答话高妙准确之处,“三”字表示 “多”或表示“少”,如何区别呢?主要是看语境,一般说尾数或结尾上扬,“三”字表示“多”,“三”“五”叠用,五字上扬, “三”则表示 “多”。“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日月”尾数下抑, “三”字表示 “仅仅”,“至焉而已矣”的“而已矣 ”从语气角度看,也是下抑,所以“三月”之“三”表示“仅仅”三月,言其时间之短,然而与其他弟子相比,其时间又算长的了。长短是相对而言,是仅仅三月而已,不能单独说:“三月言其久 ”。若释为 “言其久”,行“仁”之难的意蕴则没有了。【原文】6.8 季康子问: “ 仲由可使从政也与 ?”
25、子曰: “ 由也果 ,于从政乎何有 ?” 曰:“ 赐也可使从政也与? ” 曰:“ 赐也达 ,于从政乎何有? ” 曰:“ 求也可使从政也与? ” 曰:“ 求也艺 ,于从政乎何有? ”【注释】 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孔门弟子,小孔子9 岁,鲁国卞人。与:通 “ 欤” ,语气词。 果:果断。 何有:即 “ 有何” ,“ 何难之有 ”的省略,有什么困难呢? 达:通情达理。 艺:多才多艺。【语译】季康子问道: “ 仲由可让他从政吗? ” 孔子说: “ 仲由办事果断,从政有什么困难呢? ” 又问: “ 端木赐可以让他从政吗? ” 回答说: “ 端木赐言辞畅达,从政有什么困难呢? ” 又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雍也篇第六解析_共26页 2022 年雍也篇 第六 解析 26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