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转流行病学人卫第六版复习重点 .pdf
《2022年转流行病学人卫第六版复习重点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转流行病学人卫第六版复习重点 .pdf(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 13 流行病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一、定义1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2流行病学定义的诠释: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疾病、伤害和健康),任务的三个阶段和三个范畴(揭示现象- 描述性,找出原因- 分析性,提供措施- 实验性),研究的三种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三大要素(原理、方法和应用)。二、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1基本原理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分布的原理;疾病的发病过程;人与环境的关系(疾病的生态学);病因论;病因推断的原则;疾病防制的原则和策略;疾病发展的数学模型。2实际应用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疾病的监测;疾病
2、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疾病的自然史;疾病预防的效果评价。三、流行病学研究方法1流行病学观察是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其特点是在观察时不施加任何人为因素,也不改变体内外环境的任何条件。2流行病学实验又称现场流行病学实验,主要是在人群中进行。可分为人群现场实验、临床实验和社区实验三种。其特征是需要人为地控制某些处理因素,故又称为干预性研究。3理论流行病学研究又称数学流行病学。理论流行病学研究即用流行病学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建立数学模型或公式,显示疾病流行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进行流行病学理论研究。四、流行病学的特征1群体特征2对比的特征3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
3、征4社会医学特征5预防为主的特征6发展的特征第二章疾病的分布疾病分布的概念:流行病学研究可通过观察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消退,描述疾病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频率与分布的现象,这就是疾病的分布。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为阐明病因以及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机理提供线索;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为合理的卫生资源配置和疾病临床诊断提供依据。一、疾病频率测量指标(一)发病指标1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反映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2罹患率疾病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也是人群新发病例数的指标。3患病率在某一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
4、例所占的比例。4续发率在该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因受其感染而发病的续发病例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5感染率在某个时间内能检查的整个人群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6病残率某一人群中,在一定期间内每百(或千、万、十万)人中实际存在的病残人数。(二)死亡指标1死亡率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2病死率在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所占的比例。3生存率指接受某种治疗的病人或某病患者中,经若干年随访(通常为1,3,5年)后,尚存活的病人数所占的比例。二、疾病流行强度1散发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
5、点方面无明显联系,散在发生。2暴发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3 页2 / 13 3流行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4大流行发病率水平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的水平。三、疾病分布的形式(一)人群分布特征1年龄一般可分为儿童多发、青壮年多发、老年人多发以及各年龄组无明显差别四种情况。年龄分布一般与下列因素有关:宿主免疫力;感染机会;疾病潜伏期;预防措施。2性别一般分为男性多见、女性多见、二者无明显差别三种。与其分布有关的因素主要为男女性本身
6、遗传和生理因素,以及接触病因的机会。3职业主要与接触致病因子的机会多少有关,反映了劳动条件、劳动者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卫生文化水平,以及劳动强度和精神紧张程度。4民族反映了不同民族、种族的遗传因素、社会经济状况、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医疗卫生质量和水平。(二)时间分布特征1短期波动含义与爆发相似,区别在于爆发常用于少量人群,而短期波动常用于较大数量的人群。短期波动多是因为人群中大多数人在短时间内接触或暴露于同一致病因素所致。2季节性疾病每年在一定季节内呈现发病率升高的现象。可分为三种情况:严格季节性、明显季节性、无明显季节性。导致季节性升高的原因可从几个方面讨论:病原体情况、野生动物生活习性、人
7、类易感性、劳动、生活情况,接触病原因子的机会。3周期性疾病发生频率经过一个相当规律的时间间隔,呈现规律性变动的状况。常见原因:存在传染源和足够数量的易感人群的大中城市;传播机制容易实现;病后可形成稳固的病后免疫;易感者积累的速度;病原体变异的速度。4长期趋势(长期变异、长期变动)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可为几年或几十年),观察探讨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率、死亡率的变化或它们同时发生的变化情况。长期变异的原因主要有:病因发生变化;抗原变异;诊治条件和能力的改变;人口资料的变化;登记报告制度改变。(三)地区分布特征1疾病在国家间分布只发生于世界某些地区,或全世界均可发生,但在不同地区的分布不一,各有特
8、点。2国家内不同地区的分布疾病在国内的分布也有差别,主要与各地区不同的气候、地理特征,以及生活、饮食习惯有关。3疾病的城乡分布城市多见:呼吸道疾病和某些传染病;农村多见:肠道传染病、地方病、虫媒传染病及自然疫源性疾病。4地方性疾病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内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疾病。判断地方性疾病的依据:该地区的各类居民、任何民族的发病率均高;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的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均低,甚至不发病;迁入该地区的人经一段时间后,其发病率和当地居民一致;人群迁出该地区后,发病率下降或患者症状减轻或自愈;除人之外,当地的易感动物也可发生同样的疾病。第三章描述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包括历史常规资料的分析、现况研究
9、、生态学研究和随访研究。其中现况研究是最常用的方法。一、现况研究的概念和目的1概念它是按照事先设计的要求对一定人群或人群样本在某一短时间内的患病或健康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所进行的调查2目的:掌握目标群体中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提供疾病病因研究的线索,确定高危人群,评价疾病监测、预防接种等防治措施的效果。3类型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3 页3 / 13 普查:即全面调查,是指在特定时点或时期、特定范围内的全部人群(总体)均为研究对象的调查。抽样调查: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特定时点、特定范围内人群的一个代表性样本进行调
10、查,以样本的统计量来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即通过对样本中的研究对象的调查研究,来推论其所在总体的情况。二、设计与实施1. 明确调查目的与类型。2. 确定研究对象3. 确定样本量和抽样方法4. 资料的收集5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三、抽样方法1. 单纯随机抽样:总体中每个对象被抽到的概率相等(均为n/N)。2. 系统抽样(机械抽样):是按照一定顺序,机械地每隔若干单位抽取一个单位的抽样方法。3. 分层抽样:是指先将总体按某种特征分为若干次级总体(层),然后再从每一层内进行单纯随机抽样,组成一个样本。4. 整群抽样:是将总体分成若干群组,抽取其中部分群组作为观察单位组成样本。5多阶段抽样:是指将抽样过程分
11、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使用的抽样方法往往不同,即将以上抽样方法结合使用。第四章队列研究一、队列研究:将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其各自的结局,比较不同亚组之间结局频率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子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二、类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前瞻性收集资料历史性队列研究:回顾性收集已有的历史资料双向性队列研究:继续前瞻性收集资料三常用术语结局:研究者预期的结果事件,包括发病、死亡和各种化验指标。观察终点:观察对象出现了预期的结果。观察终止时间:整个研究工作可以得出结论的时间。四、设计与实施1确定研究因素2确定研究结局3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
12、基本原则:暴露组有较高的暴露率;具有可比性;研究人群稳定,能够满足需要。暴露人群的选择:职业人群;特殊暴露人群;一般人群;有组织的人群团体。对照人群的选择:内对照;外对照;总人口对照;多重对照。4确定样本量(1)考虑问题:抽样方法;暴露组与对照组的比例;失访率。( 2)影响样本量的因素:一般人群中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暴露组与对照组人群发病率之差;要求的显著性水平;效力。5. 资料的收集与随访6. 质量控制五、优点和局限性优点:资料可靠,一般不存在回忆偏倚;可以直接获得暴露组和对照组人群的发病或死亡率;检验病因假说的能力较强,一般可证实病因联系;可分析一因与多种疾病的关系。局限性:不适于发病率很
13、低的疾病的病因研究;由于随访时间较长,对象不易保持依从性,容易产生失访偏倚;研究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较多,其组织与后勤工作亦相当艰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3 页4 / 13 第五章病例对照研究一基本原理以确诊的患有某特定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调查他们对某个(些)因素的暴露情况,以研究该疾病与某个(些)因素的关系。这是一种回顾性从果查因的研究方法。二类型病例与对照不匹配病例与对照匹配三常用术语暴露:指研究对象曾经接触过某些因素,或具备某些特征,或处于某种状态。比值
14、:某事物发生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之比。OR :比值比,是病例组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的暴露比值之比。四设计与实施1. 研究对象的选择与来源基本原则:有代表性;有可比性。基本来源:医院的现患病人;医院、门诊的病案,及出院记录(医院为基础的);社区、社区的监测资料或普查、抽查的人群资料(社区为基础的)。病例的选择要求:诊断可靠;有暴露于调查因素的可能性;尽量选择新确诊的病例。对照的选择要求:能代表产生病例的人群;不患有与所研究的疾病有共同已知病因的疾病。2. 样本含量影响样本大小的因素包括:研究因素在对照组中的暴露率;估计该因素引起的相对危险度RR或暴露的比值比OR ;希望达到的检验显著性水平();希望
15、达到的检验把握度(1)。3. 调查表的设计一般可分为一般情况、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调查三部分;注意调查的工程要全而精,每个工程都有明确的含义,注意调查时的艺术。五、数据的分析1. 描述性统计:均衡性检验;描述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2. 统计性推断:计算2值、 OR 、OR的可信区间、病因分值。六偏倚及其控制1. 常见偏倚选择偏倚:入院率偏倚、现患病例- 新发病例偏倚、检出症候偏倚、时间效应偏倚等。信息偏倚:回忆偏倚、调查偏倚。混杂偏倚:混杂所带来的偏倚。2. 偏倚控制按照随机、多中心、新等原则选择病例;诊断方法统一、标准;收集病例时间可适当延长。注意指标选择,提高调查员技能,采用盲法调查。限制、配
16、比、分层、多因素分析。七、优点和局限性1. 优点:特别适用于罕见病的研究;相对更省力、省钱、省时间,易于组织实施;样本较小;一次调查可同时研究某病与多个因素的关系。2. 局限性: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常难以判断;容易出现选择偏倚、信息偏倚和混杂偏倚。第六章实验流行病学一、概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3 页5 / 13 以人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人为地给予或控制某种研究因素,对照组不施加任何干预措施,随访观察一段时间后,分析比较两组人群的结果,判断实验效应。二、基本特点1属于前瞻性研究
17、2随机分组3具有均衡可比的对照组4有干预措施三、主要类型1临床实验以病人为研究对象的实验研究。2现场实验在实地环境下进行、以自然人群作为研究对象。3社区实验以社区人群整体作为干预单位的实验研究。四、设计与实施1基本原则随机、对照、盲法、重复。2研究对象根据研究目的按下列原则选择:对干预措施有效;发病率较高;依从性好;能将实验坚持到底;干预对其无害。3数据的分析均衡性检验;率的计算;显著性检验;偏倚的估计与分析。五、注意问题1医德问题实验前必须先做毒性实验、三致实验和人体安全实验。2可行性先做预实验,评价与论证该研究的可行性。3控制偏倚整个实验过程都必须采取措施控制各种偏倚的发生。六、优点与局限
18、性1优点与队列研究比较论证强度大。2局限性应用范围受限制;较难实施;有时涉及医德问题。第七章筛检(一)筛检:运用快速、简便的实验、检查或其他方法,将健康人群中那些可能有病或缺陷、但表面健康的个体,同那些可能无病者鉴别开来。(二)筛检实验评价基本方法诊断实验的评价是把待评价的诊断实验与金标准诊断相比较,然后评价实验的敏感性、特异性、可靠性。(三)评价指标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约登指数、似然比、阳性预告值、阴性预告值。(三)提高诊断效能的方法平行实验、系列实验第九章偏倚及其控制1研究结果的变异性:研究结果包括描述性和分析性数据(指标)的变动或波动2研究的真实性:指研究收集的数据、分析
19、结果和所得结论与客观实际的符合程度。内部真实性:指研究结果与实际研究对象真实情况的符合程度外部真实性:指研究结果与推论对象真实情况的符合程度3偏倚:研究误差中的系统误差部分选择偏倚:在研究对象的选取过程中,由于选取方式不当,导致入选对象与未入选对象之间存在系统差异。信息偏倚(测量偏倚或观察偏倚),是来自于测量或资料收集方法的问题,使得获取的资料存在系统误差。混杂偏倚:指暴露因素与疾病发生的相关(关联)程度受到其他因素的歪曲或干扰。第十章病因与因果推断1病因的概念:病因的定义、病因模型、充分病因和必要病因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0、 5 页,共 13 页6 / 13 2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Mill准则:求同法、求异法、同异并用法、共变法和剩余法的推理形式;因果性实验中的对照法则3统计关联到因果关联:统计关联;虚假关联、因果关联;整个因果关联的判断进程;关联的分类4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常用的因果推断标准第十一章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一、预防控制的策略和措施(一)制定策略的依据1基线研究2应对分析(二)全球卫生策略1目标人人享有卫生保健。2初级卫生保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和保健服务、基本治疗、社区康复。二、措施(一)三级预防1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致病因素采取措施,也是预防疾病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21、。包括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两个方面。2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是防止或减缓疾病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3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是在疾病的临床期(又称发病期)为了减少疾病的危害而采取的措施。包括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二)针对传染病流行三个环节的措施1管理传染源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对接触者进行检疫。2切断传播途径消毒、杀虫、灭鼠3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药物预防三、疾病监测: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上报和反馈,传达给所有应当知道的人,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传染病监测: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国际监测疾病:流感、脊髓
22、灰质炎、疟疾、流行性斑疹伤寒、回归热;我国规定国际监测疾病:上述5 种,加登革热;国内法定报告传染病:分甲、乙、丙三类共37种。非传染病监测症状监测( 4)事件监测第十二章传染病流行过程一、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的过程。即病原体从感染者排出,经过一定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机体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一)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1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动物。 ?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其应用:1)根据潜伏期的长短判断患者受感染的时间。以进一步追查传染源并确定传播途径。 2 )根据潜伏期的长短确定接触者
23、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期限。一般以平均潜伏期增加1-2天。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可按最长潜伏期予以留验或检疫。 3 )根据潜伏期的长短可确定免疫接种时间。4)根据潜伏期可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一项预防措施实施后经过一个潜伏期,如果发病数下降则认为该预防措施可能有效。 5 )潜伏期的长短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一般潜伏期较短的传染病流行常呈暴发型,如流行性感冒;而潜伏期长的传染病的流行时间较长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13 页7 / 13 2传播途径:是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宿主之前,在外环境中停留和转移所经历的全过程。(
24、 1)类型:经空气传播(经飞沫、飞沫核、尘埃传播)、经水传播(饮用水和接触疫水)、经食物传播、经接触传播(直接和间接接触)、经节肢动物传播(机械携带和生物性传播)、经土壤传播、医源性传播、垂直传播(经胎盘、上行性、分娩时传播)。(2)各传播途径的流行病学特征3人群易感性: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因素 (二)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播散所能波及的地区。范围较小的疫源地或单个疫源地称为疫点;较大范围的疫源地或若干疫源地连成片称为疫区。1形成疫源地的条件: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的存在。2消灭疫源地的必备条件:1传染源被移走或不再排出病原体;2通过各种措施消灭了传染源
25、排到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3所有的易感者经过了该病最长潜伏期未出现新病例或被证明未受感染。(三)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和地理因素。2社会因素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全部条件。二、传染病预防和控制(一)策略1预防为主2加强传染病的监测 3. 传染病的全球化控制(二)措施一传染病报告1、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M 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转流行病学人卫第六版复习重点 2022 流行病 学人 第六 复习 重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