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必修五《长亭送别》教学设计方案 .pdf
《2022年必修五《长亭送别》教学设计方案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必修五《长亭送别》教学设计方案 .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必修五长亭送别的教案设计南海区丹灶高级中学张贵素一、设计思想1、新的课程标准对中外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作了如下要求:“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2、通过对十年来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两个明显的变化:其一是诗歌鉴赏由客观选择改变为主观表达,题型的转换利于中学素质教育;其二是作文的体裁要求从“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改为“文体不限”。这两种变化指向同一个信息,即高考命题者于诗歌这种文学体裁越来越关注.,对诗歌鉴赏能力的考查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即面向所有考生,要求高中毕业生具备对诗歌的
2、初步鉴赏能力。结合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诗歌鉴赏题是高考试卷中最能体现新课程标准对阅读和鉴赏的要求的题型之一。抛开选拔考试功利性的一面不谈,诗歌鉴赏题目中经过命题专家精挑细选的诗歌文本,答题过程中丰富多样的鉴赏方法,参考答案里专业精炼的鉴赏语言都可以作为高中诗歌鉴赏教案中的重要参考。值得注意的是, 06 年湖南卷的诗歌鉴赏题,命题者从清代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中选材,考查的是第37 回的两首咏白海棠诗,既开拓了考查的领域,恰倒好处地考查了诗歌的知识点。这种选材古典小说中出现的诗歌的做法,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导向作用。这为我们将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的训练引入古代戏曲长亭送别的教案提供了有力
3、的依据。3、综上所述,本课的设计思想可以用如下表述概括:扎实立足文本,紧密联系高考,倡导合作探究,落实方法技巧,重点品味语言,培养综合能力,然后拓展延伸,积累诗词。二、教材分析1、长亭送别为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从全剧的角度来说,本文的情节比较简单,所以本课的教案可以着重对曲词情境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进行感悟与体会。其主要的着力点为戏曲语言艺术的品味、评价和鉴赏,这完全符合课程标准“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的要求。2、意境化抒情特点是本文的一大特点,也是大部分优秀诗歌共同的特点。必须明确的一点是,元曲分为散曲和剧曲,长亭送别属于剧曲,严格来讲并不属于诗歌的范
4、畴。但是,很多优秀的元杂剧中的曲词,如长亭送别中的端正好、滚绣球、耍孩儿、一煞、收尾等,本身又具有诗歌的属性,艺术价值很高,非常适合用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教案。三、教案目标: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9 页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2、积累一定量的古典诗词名句。四、教案重点通过在教案过程中使学生对长亭送别中的离情别恨有所感、有所悟,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学掌握元曲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五、教案难点本课的教案难点是如何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六、教案策略与手段1、教案计划分
5、为二个板块,一是介绍元曲的特点及西厢记的故事情节,着重介绍元曲的特点,兼顾课文节选部分的背景,这个板块主要是让学生对元曲及课文所选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即解决元曲“是什么”的问题,这部分教案主要是通过印发课前预习材料的方式进行,由学生自主完成;二;是在板块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把握意象和关键字来对课文中部分关键曲词(端正好、滚绣球、耍孩儿、一煞、收尾)进行分析鉴赏,即解决元曲“怎么读”的问题,这部分教案主要是通过课堂上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辅以教师的适当引导完成。2、由于课文节选内容较多,且都在一个“送别”的大的戏剧冲突的背景之下,所以在本教案设计中尽量淡化对节选部分情节的讲解,同时由于时间关系,把
6、对崔莺莺人物性格的探讨放到作业中去让学生自主完成,从而把教案重点落实到对曲词的鉴赏上去。3、讲授方法上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多启发,多讨论,多实践。多媒体设备辅助教案,有利于营造情境,加深学生的印象。七、教案准备1、印发学案,内容有二。一是有关元曲的一些文学常识,二是对西厢记的戏剧情节做一个比较详细的介绍,尤其是长亭送别前的情节要重点介绍。2、指导学生预习。3、观看长亭送别录象。八、教案过程(一)导入:歌曲送别(二)鉴赏词曲1、端正好 :关于 端正好 ,后人对其评价甚高。投影展示: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朱权太和正音谱
7、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9 页教师:如何来理解后人的评价呢?提醒一下,这里的评价涉及两个方面用词、构思。请大家先齐读,思考一下。教师提问: 端正好 中哪一个词语用得好呢?学生回答,讨论。【问题 1】黄花地和黄叶地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作者在这要用“黄花地”?教师明确:黄叶给人以凋零、衰飒、死亡之感,不符合崔张二人愁苦中又有希望、欣悦的的情感。黄花除了让人感觉凄零、冷落之外,还有一种女性的柔美之感。如:“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黄花即菊花,它凌霜傲雪,常常象征着一个人
8、品性的高洁,如“宁可抱香枝头死,不随黄叶舞秋风”。而作品中的主人公崔莺莺则正是这样一个鄙视功名利禄,执着追求爱情的高洁的女子。【问题二】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在表演西厢记时对它作了大胆的改编,其中把【端正好】改成了“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翔。问晓来谁染得霜林绛?总是离人泪千行”,那么,“翔”和“飞”有什么区别?哪个用得更好一些呢?教师明确:“翔”给人一种振翅高飞的气势,一种强有力的搏击感,不符合曲子的整体氛围,而“飞”是中性的描写,放在“西风紧”的背景之下,会给人一种无力的、孤单的感觉。【问题三】“董西厢”中曾写过“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现在我们不妨把它和张君秋的改编作
9、一个组合,组成“晓来谁染得霜林红?总是离人血”,“红”和“醉”,“泪”和“血”又有什么区别呢?哪个用得更好一些?教师明确:“红”和“醉”都写出了霜林的红,但“醉”把无感情的霜林拟人化了,说“经霜的叶子像喝醉了酒一样红”,在写景上更多了一层动态感,而这霜林的“醉”和眼前的离愁别绪融合在一起,便让人想到主人公的内心是否也像醉酒一样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呢。所谓“借酒浇愁愁更愁”,这浓得像红色霜叶一样的愁绪哪里是酒能够浇得了、化得开的呢?这离别的泪是滴滴的血泪,所谓“眼中流血,心内成灰”,“血”是比“泪”能更直接地表明离别的极度痛苦的。但“血”却太触目惊心了,它是一种死别的灼烧的痛苦,而崔张二人只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长亭送别 2022年必修五长亭送别教学设计方案 2022 必修 长亭 送别 教学 设计方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