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第一轮复习语文专题一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 .pdf
《2022年高考第一轮复习语文专题一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考第一轮复习语文专题一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 .pdf(3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一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2011年新课标考试大纲对一般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考查定位非常明晰:能力层级只涉及理解 (B 级)、分析综合 (C 级),更注重对文本基本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从选材上看,选文既体现时代特色,又注重文本所具有的实用价值;从题型上看,都是客观题;从考查内容上看,涉及对概念及句子的理解、信息筛选、 文意把握、 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等能力的考查。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题目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综合性和一定的探究性,历来是文本阅读的重点, 也是难点。试题所考查的主要是捕捉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不是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试题相对而言较为平易,设题也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复习时要把握论述类文本自身的特
2、点,备考时尤需关注科技、文化、时事等方面的一些热点话题。同时,在备考时心态要平和,掌握方法技巧,力争得满分。一、 (2010 辽宁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诗经、 楚辞都是不朽的作品,说它们不朽, 无非是说它们比一般文学作品享有更长的寿命, 而并不具有哲学上“永恒存在 ”的意思。 拿屈原的作品来说,汉朝初年的贾谊被感动得痛哭流涕, 今天试找一位大学中文系的青年来读一下,他的感受总难达到贾谊的程度,即使这位青年也有深沉的苦闷,满腹牢骚。红楼梦也是一部名著,和诗经、 楚辞一样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五四前后青年男女知识分子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比例显然要少得多。以上现象,
3、 借用电信通讯的概念,可以称为 “文化影响衰减”现象。远距离的通讯联络,讯号逐渐衰减,距离越远衰减越明显。为了防止衰减,中间设有接力站,使讯号得到增益。衰减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古人的处境与今人不同,古人的思想感受有与今人相同处,也有与今人不同处。时代相去越远,古今人之间感受的差别越大。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36 页中国哲学有极丰富的文化遗产,孔子、 老子等思想流派到今天还有影响。我们常听人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首先要发扬孔子的哲学。也有人认为孔子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关系不大
4、,倒是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 现在从文化影响的衰减现象来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种文化现象两千多年永远长寿而不衰减。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长久不衰,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的补充,得到增益的结果。第一次增益,西汉的董仲舒抬出孔子为号召,增加了汉朝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宗教神学,在他的带动下, 中国哲学史上出现了全国性的第一个高潮。思想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变革的,当董仲舒的哲学不能应付佛教、道教的冲击, 孔子的独尊地位保不住了, 宋朝的朱熹起了第二次接力作用,把魏晋隋唐时期已经趋于衰减的儒家振兴起来。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形成了儒教经学。为了壮大自己,儒
5、教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从而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经典文句是凝固的, 它的影响会随着时移世变而衰减,但对经典的解释却可以随时改变、充实,使它免于衰减。记载孔子言行的可靠经典是论语,这部书不过一万多字,它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来自各家的解释、阐发。朱熹的四书集注就经常用注解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取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不得不抬出孔子作为招牌。以述为作,是古代学者通用的办法。 辨明这个事实, 就不难看清董仲舒的孔子是汉代的孔子,朱熹的孔子是宋代的孔子。五四时期提出 “打倒孔家店 ”,要打倒的不是鲁国孔丘,而是经过朱熹改造的巩固封建社会的儒教。 长久不衰的不只孔子一家,道家老子也活了两千多年,
6、道家老子也是一个招牌。(摘编自任继愈文化遗产的寿命) 1.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的一项是()。A 诗经、 楚辞虽然被人们称为不朽的作品,但在事实上它们只是比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存世的时间更加长久一些罢了。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36 页B屈原的作品可以使汉初的贾谊感动得痛哭流涕,但是无法使今天的青年有同样深切的感受,尽管这个青年可能也有痛苦的遭遇。C五四时期,红楼梦在青年男女知识分子当中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是现在,红楼梦在青年中的影响则要小得多。D.古人的处境跟今人有所不同,所以古人的思想感受
7、也就可能跟今人有所不同。时代距离越远,古人和今人思想感受的差别就越大。2下列关于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虽然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和后代都有影响,但是实际上按“文化影响衰减”的说法来看,单凭孔子思想自身,影响的力量只会越来越小。B孔子的思想在秦汉之际出现了衰减,西汉董仲舒把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加进孔子思想中,使儒家学说在全国形成了一个高潮。C魏晋隋唐时期孔子思想出现了第二次衰减,宋朝的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并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D孔子的思想主要表现在论语一书中,由于这部书只有一万多字,不可能造成深远的影响,造成深远影响的主
8、要是后代各家的解释和阐发。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当我们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时候,是把董仲舒、朱熹等人的思想影响也一起考虑在内而这样说的。B有人说,今天中国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其实这种保守思想应该是后人加入的,并不是当初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C以述为作,就是通过注解古代经典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获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朱熹四书集注一书就采用了这种办法。D中国哲学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同样长寿,当然道家思想中也同样存在着后人的接力作用。二、 (2010 山东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人生的四种境界按照人的自我
9、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最低境界为 “ 欲求境界 ”。人生之初, 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 故以 “欲求 ” 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 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 ”的欲求境界, 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 的人。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 ”。在这一境界, 自我作为主体, 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 掌握了规律, 人的精神自
10、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36 页大大提升了一步。 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 ”。 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 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实现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 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 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 ”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
11、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做是命运的主人, 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 ” 中显现出来之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 ” 出发,推及 “我们 ” 之外的他人。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 ”。 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 应该 ”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
12、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 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的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节选自 2009 年 12 月 31 日光明日报 ,有删改 ) 1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人,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C现实的人生中, 它是一个整体, 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D 每个
13、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2对于“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36 页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D“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14、是()。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参考答案一、 1.D解析: 题干要求的是不属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前三项均合乎要求,而D 项是解释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2D解析: D 项中 “ 由于这部书只有一万多字,不可能造成深远的影响”属于主观臆测,原文无此意。3B解析: B 项中 “ 其
15、实这种保守思想应该是后人加入的,并不是当初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 ”错,属于无中生有,原文无此意。二、 1.C解析: A 项,对 “人生境界 ”的理解与第一段中的论述不相符合;B 项,人生境界是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划分的,不是以年龄段划分的, “从幼年到成人,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错; D 项,“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错, “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和 “人生的不同阶段” 没有必然联系。2 B解析: “ 道德境界”“ 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 ,因此 “ 求知境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16、- - - - - -第 5 页,共 36 页界”“ 为道德境界 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是错误的,文中也没有相应的说法。3B解析: A 项, “ 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错,文中说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C 项,“ 道德境界 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 错,文中说这一境界“把自己看做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 ”, 这就是关注自我; D 项,“ 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错。文中说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要做好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题,
17、我们要研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研究高考在阅读材料选择上的特点。近四年课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文及设题情况一览表年份2007 2008 2009 2010 选文题目及作者“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话题阐述曾祖荫、曾新怪异: 明清启蒙美学之特征陈鹏举诗与歌词启功金石书画漫谈(节选 ) 论题文学话题文艺美学文学话题文艺美学设题 考查点 题型第1题理解句意与整合信息,逆选题重要概念的理解,逆选题重要概念的理解,逆选题重要概念的理解, 逆选题第2题信息筛选与整合、 内容分析,正选题内容理解, 逆选题信息筛选、内容分析,正选题内容理解,逆选题第3题内容理解和分析,逆选题内容分析, 逆选题内容分析
18、,逆选题理解和分析,逆选题仔细研究上表就会发现,用来作为高考试卷中阅读材料的论述类文章,大都属于学术论文,选材主要有以下特点:1学术性强。一是指它的专业性强,二是指它的系统性强。不论是经过命题者删改的文章还是命题者从原文中节选的片段,都是如此。2品位高雅。高考所选的论述类文章,其作者多为一流学者或作家,所论述的多为某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36 页一领域的重要问题,不仅有着作者的独到见解,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信息量大, 语言也比较规范。同时这些文章又有着作者鲜明的个性风格。3重点突出。高考选作阅读测试材料的文
19、章重点是文化教育和文学艺术两大类。主要是顾及高中生的知识背景和阅读能力,尽可能减少阅读的障碍。4文章内容较单一。选文大都在1 000 字左右,所论述的问题比较集中,观点鲜明。但这是就某一篇选文来说的,如果就选文的来源看,范围还是很广泛的,材料涉及面广,涉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由于考生阅读爱好、范围的不同,不同内容的文章对不同的考生来说,难度还是有较大区别的。5文章思路明晰, 结构较单一。 基本是按照引论(提出问题 )、本论 (分析问题 )、结论 (解决问题 )的模式安排结构的,但具体的结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其次,要研究论述类文本阅读
20、在题目设置上的特点。1题型与赋分。新课标高考卷有两种形式 单一的选择题型和选择题加简答题的混合型。如课标全国卷、山东卷、安徽卷,都是单一的选择题,广东卷、浙江卷、江苏卷等,都是既有选择题,又有简答题,以简答题为主。单一选择题的试卷是3 个题目,共计9 分;混合型的试卷最低8 分(如北京卷 ),最高的16 分 (如广东卷 ),有 3 个或 4 个题目。2考点设置。该题涉及的两个层级、六个考点在每年的试题中均有所考查,比如“概念的理解”几乎每年都能考查到。3选项设置的迷惑性。语言是信息的载体,高考对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查都要落在语言上,高考题选项的设置,往往具有迷惑性。命题者常将选项的干扰点设置在以下
21、八大对应关系上:部分与整体、主观与客观、原因与结果、主要与次要、肯定与否定、已然与未然、偶然(可然 )与必然、有与无。答案选择有选择正确项(正选题 ),也有选择错误项(逆选题 ),课标全国卷逆选题居多。这两种选择题型具体到某一题中,难易度是有区别的。最后,要研究错误选项设置的方法。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课标全国卷是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的。命题者往往通过改造原文等种种方法来设置错误项,从而迷惑考生。命题者设计错误选项常常用以下几种方法:1偷换概念 (包括混淆概念、答非所问、转移话题)。选项中将原文词语用似是而非的非等值概念替换,常见的方法是:漏字、添字、换字、错位或定语界限不明确。故意改变概念的内
22、涵, 用错误的或不准确的概念代替原来的概念,使原来概念的本质发生改变。尤其要注意代词的指代对象。2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外延。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指的对象的范围。命题者会故意将概念所指的对象扩大或缩小,从而将某一选项变成错误项。记住:有的题目要求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3以偏赅全。以偏赅全,简而言之就是以部分代整体。选项在转换句意或说法时,有意将全称变特称,特称变全称;或以片面的、局部的认识来概括整体。重点关注: (1)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几个,大多数等);(2)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3)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4)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
23、,偶尔等)。4曲解原意。 利用文中某一词语原有的多义性或某一短语的歧义性(这一词语或短语在原文中是无歧义的),故意曲解原文意思,言过其实。5张冠李戴。这种干扰项就是故意把甲说成乙,把甲的事说成乙的事,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的特点。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36 页6无中生有。原文没有相应的表述或暗示,选项中某些内容是命题者硬添加上去的,很多都属于命题者的主观臆断。7 强加因果。 就是将原本不存在因果关系的句子故意说成因果关系,或“原因”与“结果”错位。 记住: 题干中虽然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关键还是要看选
24、项与题干之间能否构成因果关系。8因果倒置。将原文的“因(或条件 )果”互换,将“源流”倒置。9弄错时态,混乱模态。在转换句子说法时,误将已然变未然,未然变已然;将可能变必然,将必然变可能。10把描述当解释。 在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时,一些描述性的说明或补充性的阐释,并没有准确揭示事物的特征。11把“必要”当“充要”。如果有甲必有乙,则甲是乙的充分条件;如果无甲必无乙,则甲是乙的必要条件;如果有甲必有乙,无甲必无乙,则甲是乙的充要条件。选项中经常用“只有才”替代“只要就”。(“只要就”表示充分条件,即有这个条件就会产生后一个分句指出的结果,但并不排除在别的条件下也会产生这样的结果,所以“只要
25、就”强调的是一种充分条件,但不是达到结果的唯一条件。“只有才”表示必要条件,即缺少了这个条件就不能产生后面分句指出的结果,但有了所说的条件,也不一定就能产生所说的结果,还要看是否具备其他条件。) 12答非所问。尽管选项内容出自文章(甚至与原文的意思一致),但与题目毫不相干。比如题目问的是“属于原因”的,但选项中的某项与原因没有关联。记住: 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与对,也要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抽象思维能力,即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怎样才能迅速有目的地筛选出有用的信息?这就需要掌握阅读的技巧。细究之,高考阅读能力的考查,不论是何种文本,从阅读方式上来看,都是对文本细读能力的考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高考第一轮复习语文专题一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2 年高 第一轮 复习 语文 专题 一般 论述 文本 阅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