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物理实验讲义 .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年高中物理实验讲义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中物理实验讲义 .pdf(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高三物理实验复习讲义说明:1. 要求会正确使用的仪器主要有: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打点计时器、弹簧秤、温度表、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等。2. 要求认识误差问题在实验中的重要性,了解误差的概念,知道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知道用多次测量求平均植的方法减小偶然误差;能在某些实验中分析误差的主要来源;不要求计算误差。3. 要求知道有效数字的概念,会用有效数字表达直接测量的结果,间接测量的有效数字运算不作要求。1、长度的测量例题 1游标卡尺的读数:主尺最小分度是1mm,则图中三个卡尺的读数为:甲图中的游标是10 分度,则读数为mm;乙图中的
2、游标是20 分度,则读数为mm;丙图中的游标是50 分度,则读数为mm。答案:29.8,10.70,8.30。2螺旋测微器的读数:图中甲为mm;乙为mm,丙为mm。答案:0.900,8.600,8.480 甲乙丙甲乙丙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8 页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2、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实验目的 验证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原理 此实验是要用互成角度的两个力与一个力产生相同的效果(即:使橡皮条在某一方向伸长一定的长度),看其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与这一个力是否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如果在
3、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就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器材 木板一块,白纸,图钉若干,橡皮条一段,细绳,弹簧秤两个,三角板,刻度尺,量角器。实验步骤 1 用图钉把一张白纸钉在水平桌面上的方木板上。2 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点,用两条细绳套结在橡皮条的另一端。3用两个弹簧秤分别钩住两个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如图所示) 。4用铅笔描下结点O 的位置和两条细绳套的方向,并记录弹簧秤的读数。在白纸上按比例作出两个弹簧秤的拉力F1和 F2的图示,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根椐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F。5只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与前面相同的
4、位置O,记下弹簧秤的读数和细绳的方向。按同样的比例用刻度尺从O 点起做出这个弹簧秤的拉力 F的图示。6比较 F与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得的合力F,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相等。7改变两个分力F1和 F2的大小和夹角。再重复实验两次,比较每次的F 与F是否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相等。注意事项 1用弹簧秤测拉力时,应使拉力沿弹簧秤的轴线方向,橡皮条、弹簧秤和细绳套应位于与纸面平行的同一平面内。2同一次实验中,橡皮条拉长后的结点位置O 必须保持不变。例题 1在本实验中,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用两个弹簧秤把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某一位置O 点,以下操作中错误的是A同一次实验过程中,O 点位置允许变动B在
5、实验中,弹簧秤必须保持与木板平行,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弹簧秤刻度C实验中,先将其中一个弹簧秤沿某一方向拉到最大量程,然后只需调节另一弹簧秤拉力的大小和方向,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O 点D实验中,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O 点时,两弹簧之间的夹角应取90不变,以便于算出合力的大小答案:ACD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8 页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2某小组做本实验时得出如图所示的图(F与 A、O共线) ,其中 A 为固定橡皮条的图钉,O 为橡皮条与细绳套的结点,图中 _是 F1与 F2合力的真实值,_是 F1与 F2合力的实验值,需
6、要进行比较的是_和_。通过本实验可以验证_。答案:F,F,F,F,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3做本实验时,其中的三个实验步骤是:(1)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垫一张白张,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 另一端拴两根细线,通过细线同时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它与细线的结点达到某一位置O 点,在白纸上记下O 点和两弹簧秤的读数F1和F2。(2)在纸上根据F1和 F2的大小, 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求出合力F 的大小。(3) 只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绳拉橡皮条,使它的伸长量与两个弹簧秤拉时相同,记下此时弹簧秤的读数F和细绳的方向。以上三个步骤中均有错误或疏漏,指出错在哪里?在( 1)中是 _。在( 2)中是 _
7、。在( 3)中是 _。答案: (1)两绳拉力的方向;(2) “的大小”后面加“和方向” ; (3) “相同”之后加“橡皮条与绳的结点拉到O点”3、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含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实验目的 1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学习利用打上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2 学习用打点计时器测定即时速度和加速度。实验原理 1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它每隔0.02s 打一次点(由于电源频率是50Hz) ,因此纸带上的点就表示了和纸带相连的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研究纸带上点之间的间隔,就可以了解物体运动的情况。2由纸带判断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如图所示,0、1、2为时间间 隔 相
8、 等 的 各 计 数 点 , s1、 s2、 s3、 为 相 邻 两 计 数 点 间 的 距 离 , 若 s=s2-s1=s3-s2= =恒量,即若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则与纸带相连的物体的运动为匀变速直线运动。3 由纸带求物体运动加速度的方法:(1)用“逐差法”求加速度:即根据s4-s1=s5-s2=s6-s3=3aT2(T 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求出 a1=214T3ss、 a2=225T3ss、a3=236T3ss,再算出a1、a2、a3的平均值即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A F1 F2 FFO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9、 - - -第 3 页,共 18 页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2)用 v-t 图法:即先根据vn=T2ss1nn求出打第n 点时纸带的瞬时速度,后作出 v-t 图线,图线的斜率即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实验器材 小车,细绳,钩码,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导线两根,纸带,米尺。实验步骤 1把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如图所示。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滑轮,并在细绳的另一端挂上合适的钩码,试放手后,小车能在长木板上平稳地加速滑行一段距离,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10、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再放开小车,让小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取下纸带,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三次。4 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头的比较密集的点子,确定好计数始点0,标明计数点,正确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两点间的距离,用逐差法求出加速度值,最后求其平均值。也可求出各计数点对应的速度,作v-t 图线,求得直线的斜率即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注意事项 1纸带打完后及时断开电源。2 小车的加速度应适当大一些,以能在纸带上长约50cm 的范围内清楚地取78 个计数点为宜。3应区别计时器打出的轨迹点与人为选取的计数点,通常每隔4 个轨迹点选1个计数点,选取的记数点不少
11、于6个。4不要分段测量各段位移,可统一量出各计数点到计数起点0 之间的距离,读数时应估读到毫米的下一位。例题 1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_电源的计时仪器,它的工作电压是_。如图所示, A 是_,B 是_,C 是_,D 是_,E 是_,F 是_。答案:交流,4至6V,线圈,振动片,限位孔,振针,永磁体,接线柱。2如图是某同学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时,从若干纸带中选中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他每隔4 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图上注明了他对各计数点间距离的测量结果。(1)为了验证小车的运动是匀变速运动,请进行下列计算,填入表内(单位:cm)A B C D E F O A B C D E F cm s1 2
12、.80 4.40 s2 5.95 s3 7.57 s4 9.10 s5 10.71 s6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8 页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s2-s1s3-s2s4-s3s5-s4s6-s5s各位移差与平均值最多相差_cm,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小车的位移在_范围内相等,所以小车的运动是_。(2)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可以求得物体的加速度a=2Ts=_m/s2。(3)根据 an-3=23nnT3ss,可求出a1=214T3ss=_m/s2,a2=225T3ss=_m/s2,a3=236T3ss=_m/s2,所以
13、, a =3aaa321=_m/s2。答案: (1)1.60,1.55,1.62,1.53,1.61,1.58,0.05,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里、在误差允许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1.58; (3)1.59,1.57,1.59,1.58。3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如图所示,为一条记录小车运动情况的纸带,图中A、B、C、D、E 为相邻的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0.1s。(1)根据 _计算各点瞬时速度,则vA=_m/s, vB=_m/s,vC=_m/s,vD=_m/s, vE=_m/s。(2)在如图所示坐标中作出小车的v-t 图线,并根据图线求出a=_。将图线延长与纵轴相交,
14、交点的速度是 _, 此速度的物理意义是_。答案: (1)vn=T2ddT2ss1n1n1nn,0.53,0.88,1.23,1.58,1.93; (2)3.50m/s2,0.53m/s,开始计时小车的速度,即vA。4、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目的 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原理 cm 7.00 17.50 31.50 49.00 A B C D E t/s 0.1 0.2 0.3 0.4 0 60 80 100 120 140 160 v/cms-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18 页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1如图所示装置,保持小
15、车质量不变,改变小桶内砂的质量,从而改变细线对小车的牵引力,测出小车的对应加速度,作出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图线,验证加速度是否与外力成正比。2保持小桶和砂的质量不变,在小车上加减砝码,改变小车的质量,测出小车的对应加速度,作出加速度和质量倒数的关系图线,验证加速度是否与质量成反比。实验器材 小车,砝码,小桶,砂,细线,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垫木,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导线两根,纸带,托盘天平及砝码,米尺。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出小车和小桶的质量M 和 M,把数据记录下来。2按如图装置把实验器材安装好,只是不把挂小桶用的细线系在小车上,即不给小车加牵引力。3平衡摩擦力:在长木板的不带定滑轮的一端下面
16、垫上垫木,反复移动垫木的位置,直至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可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可以从纸带上打的点是否均匀来判断) 。4在小车上加放砝码,小桶里放入适量的砂,把砝码和砂的质量m 和 m记录下来。把细线系在小车上并绕过滑轮悬挂小桶,接通电源,放开小车,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点,取下纸带,在纸带上写上编号。5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改变砂的质量(要用天平称量),按步骤4 再做 5 次实验。6算出每条纸带对应的加速度的值。7用纵坐标表示加速度a,横坐标表示作用力,即砂和桶的总重力(M+m)g ,根据实验结果在坐标平面上描出相应的点,作图线。若图线为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就证明了研究对象质量不变时其加速度
17、与它所受作用力成正比。8保持砂和小桶的质量不变,在小车上加放砝码,重复上面的实验,并做好记录,求出相应的加速度,用纵坐标表示加速度a,横坐标表示小车和车内砝码总质量的倒数mM1,在坐标平面上根据实验结果描出相应的点并作图线,若图线为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就证明了研究对象所受作用力不变时其加速度与它的质量成反比。注意事项 1砂和小桶的总质量不要超过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的101。2在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悬挂小桶,但小车应连着纸带且接通电源。用手给小车一个初速度,如果在纸带上打出的点的间隔是均匀的,表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跟它的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平衡。3作图时应该使所作的直线通过尽可能多的点,不在直线上的点也要
18、尽可能对称地分布在直线的两侧,但如遇个别特别偏离的点可舍去。例题 1在做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时,某学生将实验装置按如图安装,而后就接通源开始做实验,他有三个明显的错误: (1)_; (2)_;(3)_。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18 页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答案: (1)没有平衡摩擦力;(2)不应挂钩码,应挂装有砂子的小桶; (3)细线太长悬挂物离地面太近。2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用改变砂的质量的办法来改变对小车的作用力F,用打点计时器测出小车的加速度a,得出若干组F 和 a 的数据。然后根据测得的数据作出如
19、图所示的 a-F图线,发现图线既不过原点,又不是直线,原因是A没有平衡摩擦力,且小车质量较大B平衡摩擦力时,所垫木板太高,且砂和小桶的质量较大C平衡摩擦力时,所垫木板太低,且砂和小桶的质量较大D平衡摩擦力时,所垫木板太高,且小车质量较大答案:C 5、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实验目的 1用实验方法描出平抛物体的运动轨迹。2从实验轨迹求平抛物体的初速度。实验原理 平抛物体的运动可以看作是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一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另一个是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令小球做平抛运动,利用描迹法描出小球的运动轨迹,即小球做平抛运动的曲线,建立坐标系,测出曲线上的某一点的坐标x 和 y,根据重力加速度g 的
20、数值,利用公式y=21gt2求出小球的飞行时间t,再利用公式 x=vt,求出小球的水平分速度,即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实验器材 斜槽,竖直固定在铁架台上的木板,白纸,图钉,小球,有孔的卡片,刻度尺,重锤线。实验步骤 1安装调整斜槽:用图钉把白纸钉在竖直板上,在木板的左上角固定斜槽,可用平衡法调整斜槽,即将小球轻放在斜槽平直部分的末端处,能使小球在平直轨道上的任意位置静止,就表明水平已调好。2调整木板:用悬挂在槽口的重锤线把木板调整到竖直方向,并使木板平面与小球下落的竖直面平行。然后把重锤线方向记录到钉在木板的白纸上,固定木板,使在重复实验的过程中,木板与斜槽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3确定坐标原
21、点O:把小球放在槽口处,用铅笔记下球在槽口时球心在图板上的水平投影点O,O 点即为坐标原点。4描绘运动轨迹:在木板的平面上用手按住卡片,使卡片上有孔的一面保持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18 页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水平,调整卡片的位置,使从槽上滚下的小球正好穿过卡片的孔,而不擦碰孔的边缘,然后用铅笔在卡片缺口上点个黑点,这就在白纸上记下了小球穿过孔时球心所对应的位置。保证小球每次从槽上开始滚下的位置都相同,用同样的方法,可找出小球平抛轨迹上的一系列位置。取下白纸用平滑的曲线把这些位置连接起来即得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轨迹。
22、5计算初速度:以O 点为原点画出竖直向下的y 轴和水平向右的x 轴,并在曲线上选取A、B、C、D、E、F 六个不同的点,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出它们的坐标 x 和 y,用公式x=v0t 和 y=21gt2计算出小球的初速度v0,最后计算出v0的平均值,并将有关数据记入表格内。注意事项 1实验中必须保持通过斜槽末端点的切线水平,方木板必须处在竖直面内且与小球运动轨迹所在的竖直平面平行,并使小球的运动靠近图板但不接触。2小球必须每次从斜槽上同一位置滚下。3坐标原点(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起点)不是槽口的端点,应是小球在槽口时,球的球心在木板上的水平投影点。4要在平抛轨道上选取距O 点远些的点来计算球的初速度
23、,这样可使结果的误差较小。例题 1下列哪些因素会使“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实验的误差增大A小球与斜槽之间有摩擦B安装斜槽时其末端不水平C建立坐标系时,以斜槽末端端口位置为坐标原点D根据曲线计算平抛运动的初速度时,在曲线上取作计算的点离原点O 较远答案:BC 2如图所示,在“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的实验时,用 一 张 印 有 小 方 格 的 纸 记 录 轨 迹 , 小 方 格 的 边 长l=1.25cm。若小球在平抛运动途中的几个位置如图中的a、b 、 c 、 d 所 示 , 则 小 球 平 抛 的 初 速 度 的 计 算 式 为v0=_(用l、 g 表示 ), 其值是 _ (取 g=9.8m/s2
24、) ,小球在 b 点的速率是 _。答案:2gl,0.70m/s,0.875m/s6、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目的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原理 当物体自由下落时,只有重力做功,物体的重力势能和动能互相转化,机械能守恒。若某一时刻物体下落的瞬时速度为v, 下落高度为h, 则应有: mgh=21mv2,借助打点计时器,测出重物某时刻的下落高度h 和该时刻的瞬时速度v,即可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测定第 n 点的瞬时速度的方法是:测出第n 点的相邻前、后两段相等时间T 内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18 页优秀
25、学习资料欢迎下载下落的距离sn和 sn+1,由公式vn=T2ss1nn,或由 vn=Tddnn211算出,如图所示。实验器材 铁架台(带铁夹) ,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导线,带铁夹的重缍,纸带,米尺。实验步骤 1按如图装置把打点计时器安装在铁架台上,用导线把打点计时器与学生电源连接好。2把纸带的一端在重锤上用夹子固定好,另一端穿过计时器限位孔,用手竖直提起纸带使重锤停靠在打点计时器附近。3接通电源,松开纸带,让重锤自由下落。4重复几次,得到35 条打好点的纸带。5在打好点的纸带中挑选第一、二两点间的距离接近2mm,且点迹清晰一条纸带,在起始点标上0,以后各依次标上1,2,3,用刻度尺测出对应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高中物理实验讲义 2022 年高 物理 实验 讲义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