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形义关系的疏离与弥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字形义关系的疏离与弥合.pdf(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现代汉字. 汉字形义关系的疏离与弥合 口 “ 汉字以形表义 ” 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 , 使 传统语言文字学将形义统一性视为研究文字和 古代文献语言 的不容违背的原则 。 这一方面为 中国文字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相当坚实的 基础并使之 独具特色 , 一方面却窒碍着古代语 言文字学的理论思维视野 , 使人们对许多重要 的语言文字现象不能作出深入的理论 思考与探 求 , 以至对语言文字学的一些基本问题造成种 种误解 。 这种情况至今尚未得到根本的改变 。 实 际上 , 汉字形体并不能独立规定其 自身的功能 。 从阐释角度看 , 在单纯观照那些陌生的汉字形 体时 , 人们常常无法完成 由字形到字义
2、的正确 转换 , 而且汉字构形及其发展也越来越背离其 早期构成的形义统一性原则 。 就现存最早 、 最成熟的汉字系统来看 , 汉字 构形确实从一开始便 自觉不自觉地遵循了以形 表义的原则 。 但是 , 汉字从产生之日起便无法摆 脱这样一种困扰 , 即它无法排除种种视觉 图像 的多义性 。 比如将 “ 至 ” 字诊释为 “ 矢远来降至地 之形 ”,固然很有道理 , 但就小篆字形而言 , 像 许慎那样释之为 “ 鸟飞从高下至地也 ”, 也未必 没有相关的经验背景 。 这种歧解产生的根本原因 , 并不 在 于汉字 构形不能更准确 、 更细腻地呈现它所要传达的 对象或信息 。 实际上 , 即便是对事物
3、的高度写 实 的图像 , 有时也不能彻底排除观照者的歧解 , 更 何况汉字 . 幻 汉字既不可能也没必要将其所要 传达的对象无微不 至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 它 只 能也只须概括表现对象的某些基本形象或感性 特征 。 这无疑增加了汉字构形作为视觉 图像的 多义性 。 3, 在汉字的构形部件中 , 一个方框既可 以被理解为一方城邑 , 又可以被理解为一块田 地 、 一领席子或一个猪圈 , 例如它在 “ 邑 、 囿 、 因 、 国 ” 等字中便是如此 。 古文字形衰既可以理解为 手有所执的样子 , 如在 “ 执 ” 中 ; 又可以理解为跪 拜祈祷的样子 , 如在 “ 祝 ” 中 。 ” 川与此相关
4、, 甲骨 199 4年第12期 文 “ 夙 ” 与令鼎 “ 扬 ” 字一方面可以理解为人在 日 、 月之下劳作 , 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人对日 、 月的朝拜和祈祷 。 5, 而后者并非于古无征 , 礼 记 祭法所谓 “ 埋少牢王宫 , 祭日也 ; 夜明 , 祭月也 ” , 尚书 尧典所谓 “ 寅宾出日 ” 、 “ 寅饯 纳日 ”, 正说明了古人常常祷祈 、 祝颂于日月 。 在汉字阐释过程中 , 字形的多义性有时甚 至表现为对同一字形的截然相反的理解 。 就日 常经验而言 ,“ 日在 娜中 ( 莫) 、 “ 日见地上 ” (旦) 、“ 日在木上 (呆) 、 “ 日在木下, (杳)等既可 以理解为对
5、日出前后有关景象的表征 , 又可 以理解为对日落前后有关景象的表征 。 人们一 般认为 : 甲骨文 “ 朝 ” 字象日月同见草木之中 , 为 朝日已出 、 残月尚在之象 ;“ 夙 ” 字则为人侵月而 起并执事于月下之象 , 其义为 “ 早 ” 。 这些解释 , 显然只能说明 “ 朝 、 夙 ” 的已知意义对其字形功 能的界定 。 实际 上 , 二字形体与意义之间含有巨 大的间 隔 。 如果脱离语言背景和既定字义的制 约 , 甲骨文 “ 朝 ” 字的字形完全可以理解为暮色 苍茫之中落日尚见 、 月牙依稀并与草木互相掩 映 ;“ 夙 ” 字的字形则完全可以理解为日已下山 , 朗月 当 空而执事者
6、“ 虽夕不休 ” ( ( ( 说文七上) 。 由此可见 , 是意 义的预先认定消弥了二字形体 原有 的歧义 , 而字形本身并无这种功能 。 汉字的理论研究 , 显然不应回避汉字形 义 之间的疏离 。 这种疏 离在以下几个侧面表现得 更为突出 。 其一 , 形声字成为汉字的主体 , 其形体构成 的二要素之一 声符的作用仅在于记音 , 这 在很大程度上冲破了早期汉字构形的形义统一 性原则 。 声符在形声字构形过程中 , 因为约定俗 成而将其原本代表的字义弃置不顾 , 这样它们 的形体特征就不再参 与形声字的意 义构成 。 形 声字形符的功能又主要在于区分和标指 。 的 因 此 , 形声字的出现及其
7、发展从根本上已动摇了 早期汉字构形的形义统一性原则 。 由于声符产 DOI: 10.16412 /ki . 1001 - 8476.1994.12.009 生相对较早 , 其形音义在 历史 的反复强化过程 中已凝结为一个整体 。 对于一个解释者而言 , 如 果不是那些后天习得的知识经验规定着汉字构 形的具体功能 , 在审视 “ 棚 、 痪 、 但 ” 等汉字的时 候便不能不产生种种诱惑 :“ 凤鸟于 飞 ” 这种景 象是否表明了 “ 棚 ” 字的部分意义? “ 日在草丛 ” 、 “ 日在地上 ” 这种景象是否显 现了 “ 虞 ” 与 “ 但 ” 的 部分意义? 7与此相类 , 如果没有丰富的知
8、识经 验作诱导 , 人 们同样无法肯定鹤 、 耳( 、 聚 ” 诸字 的内涵与禽鸟 、 与耳朵 、 与众人并立有关 。 的从 这种意 义上看 , 形声字大量产 生的过程 , 可以 说正是汉字形体与意 义进一步疏离的过程 。 其二 , 传统所谓的会意字有时亦难以让人 见其 “ 指伪 ” 。 构成会意字 的某一部件不仅可能 以自己的形体呈现整个汉字的部分内涵 , 而且 可能以其与形体间隔较远或者了无关联的引 申 、 假借义参与全部字义的合成 。 说文释 “ 夹 ” 云 :“ 夹 , 持也 , 从大侠二人 ” , 此处 “ 大 ” 字以 其本形本义融会于夹持义中 ; 说文释 “ 赤 ” 云 : “
9、赤 , 南方色也 , 从 大从 火 (十下) , 此处 “ 大 ” 字则以其引申义融会于 “ 南方色 ” 中 。 ,这 种情形无疑可以导致人们对有关汉字的歧解 。 如 “ 美 ” 字 , 其本义究竟是指人冠戴羊形或羊头 装饰呢 ,。,还是指 大羊味美呢? “仅就构形 而 言 , 前一种理解固非无理 , 而后一种理解亦绝非 妄说 。 要之 , 即使是坚持形义统一性原则而构成 的会意字 , 由于其形 义关系的远近疏密之不 同 , 人们理解它时也显然难以单纯依据字形来作出 决断 。 其三 , 按照许慎 、 段玉裁等人的看法 , 某些 汉字的内涵 必 须依赖特有的笔势来体现 。 许慎 释 “ ” 云
10、:“ , 下上通也 , 引而上行读若囱 , 引而 下行读若退 ( 说文一上) 。 段玉裁曰 :“ 凡字之 直 , 有 引而上 、 引而下之不 同 , 若 至 字当 引 而 下 , 不 字当引而 上 , 又若 才 、 中 、 木 、 生 字 皆 当 引而上 之类是也 。” 2,“ 引而 上 ” 指书写时运 笔 上行 ,“ 引而下 ” 指 书写时运笔下行 , 许 、 段的 意思是这种运笔方向的不同具有区别字义的功 能 。 或许汉字构形之初这种可能性不能完全排 除 , 但是 , 这显然有悖于汉字 的形 义统一性原 则 。 因为汉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 , 常常只 能以一种静止的整体形态呈现 在 人
11、们面前 , 它 几乎不可能表现为某种动态 的过程 。 其四 , 汉字构形对形义统一性原则的背离 , 还表现于同一构形方式常常包含不同的实质内 容 。 汉字中两个或者三个相 同部件的并现每每 表示 “ 众多 ” 义 , 说文所谓 “ 重夕为 多 ” 便是 典型的例子 。 按照许慎发明的这一原则 , “ 林 、 森 ” 为丛木或树木众多 ,“ 晶 ” 为群星共明 , “ 品 ” 为众庶之意 , 而 不是 “ 二木 ” 或 “ 三术 ” 、 “ 三日 ” 或 “ 三口 ” 的简单的量 的表现 。 与此相类 ,“ 噪 ” 为众 鸟群鸣 ,“ 最 ” 为众耳相 附窃窃私语 ,“ 屏 ” 为群羊 相厕 ,
12、 等等 。 上述诸字所具有的量的内涵都已超 出其字形本身的规定 。 然而 , 许慎又将 “ 廿 ” 解释 为二 “ 十 ” 相并 ,“ 姗 ” 为三 “ 十 ” 相并 ,“ 世 ” 为三 “ 十 ” 相并而曳长之 。 与此相类 ,“ 生 ” 为手持一 “ 佳 ” (鸟) ,“ 笙 ” 为手持两 “ 佳 ” (鸟) ,“ 佛 ” 为双 鸟 ,“ 五 ” 为二玉 ,“ 秉 ” 为手持一禾 ,“ 兼 ” 为手持 二禾 。 以上诸字所具有的量 的内涵 , 却又没有超 出字形本身的规定 。 构形方式相同而表义功能 不一 , 是形义关系疏离的一种表现 。 这种不一致 只能让人 困惑不解 。 在不明此类汉字
13、意义的情 况下 , 即便人们明 了其中个别部件的内涵 , 也无 法确 知这 一部件的并现所要传 达的准确的信 息 。 此外 , 汉字 在历 史发展过程中形体不断演 变 , 符号化程度 不断提高 , 汉字在具体应用中又 日益远离其原初意义 , 这些都不断增加汉字形 义之 间的疏离 。 惟其如此 , 对汉字的阐释应该也 必须追索古形与造意 , 索本求源 , 以寻求重新弥 合其形义间隔的各种纽结 。 我 们指出汉字构形对形 义统一性原则的背 离 , 并非意指汉字在以形表义方面一开始便完 全陷入了困境 。 在汉字发生与发展的某个特定 时期 , 汉字构形的功 能并不存在太多的不确定 性 。 但是值得注意
14、的是 : 汉字形体功能(或内涵) 的确定性显然不存在 于字形本身 , 而是存在于 施指(即字形)与所指(即汉字原初 的意义或读 音)的紧密联系之中 。 字义与字音规定着字形的 指向功能 , 字形则标志 、 启示着字义 、 字音的所 语文建设 在 。 施指与所指之间的这种双 向关系无疑可以 在相当程度上掩盖 汉字形义之间的疏离 。 从汉 字发生的角度看 , 施指与所指之间的相互指向 、 相互规定只有以特定的社会成员来体现 ; 从汉 字阐释的角度看 , 施指与所指之间的互 明关系 , 只有通过特定社会成员的介入才能确立 。 字形 本身对此无能为力 : 首先 , 规定字形功能的所指 并不处于一种 自
15、我呈现的状态 ; 其次 , 字形本身 只能部分地呈现其造意 , 或者说 , 字形本身只能 相当有限地趋近汉字的原初意义 。 汉字的这种 特质 , 从客观上突出 了阐释者介入的重要性 。 汉字 阐释者究竟应以何种手段介入呢?换 言之 , 汉字阐释者究竟应以何种手段来弥合汉 字形 义之间的分离呢?简单地历史考察可以使 我们发现 : 阐释者几乎是 “ 从终点又 回到 了起 点 ”, 他只能从对汉字字形的视觉感知开始 。 追索汉字的原初内涵无法脱离对汉字作为 视觉形象的感知 , 这样说不会引起任何异议 。 然 而 , 人们在许多情况下却忽视了在图像感知过 程中感知与判断密不可分的关系 。 事实上 ,
16、人们 从字形感知到的信息仅仅是已经推断出来的东 西 , 它有时甚至与汉字的造意毫不相干 。 如果人 们断定 “ 不 ” 字像 “ 花普之树 ” , ,” 其感觉会从各 方面主动地确证这一判断 ; 如果人们认为 “ 不 ” 字像种子萌发前 向地下生长的胚根 , 其感觉同 样会自觉地确证 、 支持这一判断 。 ,就是说 , 一 旦人们对某一字形作 出推断 , 其感觉便将更多 地关注字形中能够证明这一推断 的特征 , 而相 对忽视游离或有乖于这一推断的其他特征 。 基 于这种原因 , 当看到许慎一方面用人体从头到 脚各个组成部分 来解释天干用字的构形 , 一方 面又 用 阴阳二气的升降流行对其加以解
17、释的时 候 , 我们一点儿都不感到惊讶 ; 人的感官的确能 够从这些汉字 中 , 提取出某些证成两种相异判 断的特征 。 影响对汉字字形感知的判断既受制于汉字 出现的有关语言背景(立足这一方面 , 传统训话 学 、 文字学已经取得 了相当的成就) , 又受制 于左右阐释者的庞大文化系统 。 人们日常生活 中可以经验感知的 、 具有一般意 义的自然或社 1994 年第 12期 会现象 , 是这一系统中最显而易见 , 最具体生动 的内容 。 说文解字对有关汉字的阐释可以清 楚地显示 : 许慎认知汉字时无可避免地受到 了 他直接或间接了解到的日常经验知识的影响 。 许慎云 :“ 东 , 动也 , 从
18、木 , 官溥说从日在木 中 ” ;“ 西 , 鸟在巢上 , 象形 , 日在西方而鸟栖 , 故 因以为东西之西 ”;“ 南 , 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 ” 。 朝日升起于东方 、 太阳西落而鸟栖息 、 南方草木 畅茂等日常经验对许慎考察 “ 东 、 西 、 南 ” 三字构 形的影响显而 易见 。 当某些汉字可以被置于几 种不同背景之上 的时候 , 判断对字形感知的影 响作用与这些背景的关系则显得更为复杂 。 如 “ 寸 、 尺 、 咫 、 寻 、 初 、 度 ” 等与度量有关的字 , 至少 可以放在三种不同的背景上来感知 。 其一 , 淮 南子 天文训认为 “ 尺 、 寸 、 寻 ” 等字表示的意义
19、 皆由于 “ 天道 ” 的先验规定 。 其二 , 山海经 海外 东经有 “ 帝命竖亥步 , 自东极至 于 西极 ” 的记 载 , 其说虽荒诞不经 , 但它的经验意义是 : 人乃 是度量外物的主体 。 由此可以解释 “ 寸 、 度 ” 何以 从 “ 又 ” ,“ 尺 ” 、 “ 初 ” 何以与 “ 人 ” 有关 。 其三 、 现实 经验 中 , 取法自身来衡量外物长 短 的现象极为 常见 , 周制诸度量字 “ 皆以人之体为法 ” 。 基于这 种经验背景 , 可以解释 “ 寸 、 尺 、 咫 、 寻 、 切 ” 等从 “ 又 ” 或 “ 寸 ” 或 “ 尸 ” 或人的根本原因 , 在于诸度 量字原
20、本取法于 人的 自然属性 。 在三种不同的 背景上 , 许慎从日常经验出发 , 选择最后一种作 为解释这些汉字构形的文 化背景 , 指 出 “ 周制 , 寸 、 尺 、 咫 、 寻 、 常 、 初诸度量 皆以人之体为法 ” 。 谓 “ 尺 ” ,“ 从尸从乙 , 乙所识也 ” ,“ 中妇人手长八 寸谓之咫 ” ;“ 寸 ” ,“ 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 , 从又从一 ” ,“ 度人 之 两臂为寻 ”;“ 勿 , 伸臂一寻 八尺 , 从人刃声 ” 。 这种选择 , 与至今依然为人所 共知的 “ 指 、 柞 、 度 、 拱 、 楼 、 抱 ” 等测量长度的单 位及方式可相印证 。 从情理上说 ,
21、在感知汉字构形的时候 ,“ 错 认 ” 乃 不可避免 。 开始人们从字形中感受到的信 息以及从经验知识中获得的 “ 暗示 ” , 都可能 不 完全 、 不 确定 、 不具体 , 由二者初 步遇合而产生 的判断也未必能够从汉字字形 , 从有关经验事 实以及汉字出现的一定语境中得 到 确证 。 汉字 形体作为视觉 图像的多义性 , 使同一字形有时 可以分别与多种经验背景建立联系 ; 如果字形 接受的判断是虚假判断 , 谬误便会产生 。 说文 释 “ 东 ” 、 释 “ 南 ” 都是如此 。“ 南 ” 本为古代一种钟 形瓦制乐器 ,“ 东 ” 本为古代一种两端以绳捆扎 的袋子 。 但是许慎对此了无所
22、知 , 经验的欠缺使 他无法获得应有的暗示 , 因此 , 也无法作出正确 的判断 。 就古文字形看 , 许慎释 “ 西 ” 之形是错 的 , 然而 , 至今我们对构成 “ 西 ” 字古形的依据和 背景不能确知 , 所以依然不能作出进一 步的判 断 。 由于 “ 错认 ” 可能性的存在 , 阐释者必须反复 推求 , 以纠正 自己的错误论断 。 许慎释 “ 寸 、 尺 ” 等字 , 很可能便经历过这种 “ 错认 ” 与 “ 纠谬 ” 的 过程 。 汉字研 究的事实表 明 , 这种 “ 错认纠 谬 ” 的反复甚至贯穿于 整个汉字阐释的历史过 程中 。 总而言之 , 在审视汉字构形的时候 , 阐释者
23、常常可以从 中悟出多种相异的信息 , 最终他只 能选择一种作为该字的诊释 。 不管是阐释者的 领悟还是抉择 , 都关联着他对传统文化(包括日 常经验)所内涵的诸种可能性的预选知识 。 没有 这种预选知识 , 人们将无以合理地从汉字构形 中感知任何东西 。 当然 , 人们 “ 说文解字 ” 未必总 由审视字形开始 , 并以领悟字形所指结束 。 对相 当一部分汉字来说 , 阐释过程实发韧于 既定的 字义 , 而归结于明确 字形的功能 。 但是 , 即便在 这种情况下 , 阐释者仍然 要从日常经验 、 古代民 俗等预先知识中来寻求汉字命名或构形的合理 性 。 例如说文以为 “ 禾 ”“ 二月始生 ,
24、 八月而孰 , 得时之中 , 故谓之禾 ” ;“ 乙 , 玄鸟也 , 齐鲁之 间谓 之乙 , 取其鸣 自呼 ”;“ 狗 , 孔子曰 : 狗 , 叩也 。 叩气 吠以守 ” 。 举凡此类 , 皆从日常经验 中揭示汉字 的读音何以跟其形 、 义结合在一起 。 说文释 “ 镯 ” , 谓 “ 犬相得斗也 , 从犬蜀声 , 羊为群 , 犬为 独也 ”; 释 “ 名 ”, 谓 “ 自命也 , 从口从夕 , 夕者冥 也 , 冥不相见 , 故以 口 自名 ” 。 举凡此类 , 皆从日 常经验中寻求汉字构形的内在理据 。 汉字形义之间的疏离 , 使得汉字阐释无法 脱离介入者的主观判断 ; 而这种判断作为主体
25、“ 以意逆 之 ” 的结果 , 又根本不可能超越传统文 化对阐释主体的特有规定 。 这就使得汉字阐释 变得十分复杂而兴味无穷 。 一方面 , 汉字形 义关 系的疏离必须靠阐释者来弥合 , 另一方面 , 阐释 者作为汉字与传统文化 、 现实生活的中介 , 又必 然将种种丰富的文化内涵投注于对汉字形义的 阐解之中 , 正是这种 “ 投注 ” 成为 弥合汉字形义 关系疏离的纽结 。 以上就是 我们研究这一问题 所得出的初步结论 。 这一结论提示我们 , 必须客 观 、 恰当地估计汉字以形表义的功能 , 对汉字的 性质及其形义关系作出更加科学 、 合理的评价 。 1参阅徐 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第1272
26、页 , 四 川辞书出版社 1 989 年版 。 2(英)E . H . 贡布里希图像与眼睛 : 图画再现心 理学的再研 究第1 9一2 0页曾讨论过人们对木叶蝶与 入幕宾飞蛾的可能的歧解 , 可以参看 。 3人们在感受图像可能蕴含的情感或观点时 , 具 有相当明显的随机性 。 这一点已为一 系列实验 所证 实 。 参阅(英)E . H . 贡布里希图像与眼睛 : 图画再现 心 理学的再研究第 19 5一19 6 页 。 4二字字形见甲骨文编卷三 一一 , 卷一五 , 中 华书局 19 65年版 。 5见甲骨文编卷七 八 “ 夙 ” 字汉金文编卷一 二 “ 扬 ” 字 , 中华书局 1985年版
27、 。 6参 阅黄德宽古汉字形声结构声符初探 ,安徽 大学学 报 (哲学社 会科学版) 1989年第3 期 ; 论形 符 , 淮北煤师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1期 . 78见说文解字六 上 、 七下 、 八上 之 “ 棚 、 虞 、 但 ” 三 字 。 9参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十下 。 10参阅于省吾释羌 、 苟 、 敬 、 美 , 吉林大学社会 科学学报19 63年第 1期 ; 李泽厚 、 刘纲纪主编中国美 学 史第一卷第7 9一8 1页 , 中国社会 科学 出版社 1984 年版 . 11参阅说文解字四上关于 “ 美 ” 的解释及徐铱 等的注释 , 中华书局 1963年版(大徐本) 。 1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 2 0页 , 上海古籍出版 社 1 981年 版 。 13参阅郭沫若甲古文字研究 释祖批 , 郭沫若 全集考古 编第一卷第 5 3页 , 科学出版社 1982 年版 . 14如李乐毅汉字演变五百 例第2 3 页所示 , 北 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2 年版 。 (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