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9页).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第 9 页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一、教学目标设计 本案例出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本课的内容标准及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内容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老子、孔子的重要思想主张;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董仲舒对儒学改造的主要表现。 理解:“道”和“仁”的含义;“天人感应”;董仲舒新儒学。 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和意义;“罢
2、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归纳: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的演变。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所得,了解各学派思想主张,并分析比较它们的差异;通过儒学地位的变化,分析政治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文化史上这一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形成尊崇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以及儒学在汉代的发展。中国思想的源头起自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之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3、,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最初的萌芽。当时的 “百家争鸣”也对思想的创新与活跃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正是这种局面导致了中国思想史黄金时代的形成。所以,对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别是儒、道、法、墨等主要几派的思想以及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思想家要有了解,对于西汉以后儒学的发展要有所知晓。 本课的难点是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和新儒学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活跃、最辉煌的时期之一。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文化、民族性格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教师要引导学生给予分析和认识。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局面到汉代已不复存在,儒家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逐渐成为主导思想,特别是汉武
4、帝时,由于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朝廷采纳,此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讲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老子和孔子的思想、百家争鸣、董仲舒新儒学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较为全面地叙写了春秋战国至西汉武帝时儒学兴起,发展,“坑儒”,独尊的经历。 老子和孔子的思想 教材从两个方面介绍了老子的思想。老子把“道”当作万事万物的本体,它是超时空的存在,是永远不可感知的精神实体。老子思想中的精华是它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这就是他认为世间万物都包含着对立面的统一,对立双方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周朝政治紊乱,礼乐崩坏,他消极悲观,提出了一个回复到“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的
5、主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显然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 作为哲学思想的“仁”,内容非常宽泛。孔子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首开私人讲学之风,被尊为“万世师表”。他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被奉为圭臬,指导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教育,而且在今天看来,多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合,闪烁着科学的光芒。 百家争鸣 教材首先分析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接着重点介绍了当时的主要思想流派,代表人物,主张,最后分析了“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
6、发展,这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了各种方案,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不受条框的束缚,尽情畅所欲言。()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异常活跃,各诸侯国君特别礼贤下士。()思想文化上,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这一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了“仁政”的主张;荀子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主张王霸并用,德治与法治结合;还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著名论点。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观点
7、,把世间万物都看成是相对的,认为好与坏、正确与错误、大与小、高与低没有什么绝对的界限,他用认识上的相对主义来观察人生与社会,便产生了怀疑论和消极悲观的情绪,认为现实的一切是可怕的和痛苦的,人生只是一场梦,生不如死等。这种思想是奴隶主贵族没落的反映。 墨子代表广大手工业者的利益,在封建制度确立和诸侯混战的局面下,主张“非攻”、“尚贤”、“兼爱”。墨家成为战国时的显学。 法家代表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早期法家思想家们都是政治实践家,他们在各国积极推行变法改革,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主张“世异则事异”,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
8、集权的理论,主张选拔经过实践锻炼的官吏来取代世袭的奴隶主贵族,用严刑峻法,镇压人民的反抗,安定社会秩序。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了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董仲舒新儒学和“罢黜百家” 教材介绍了
9、儒学在战国、秦朝、西汉初期的发展过程,阐述了汉武帝时的社会状况和董仲舒新儒学的基本内容。西汉建立后,较长时期奉行“黄老无为”思想,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着王国问题、匈奴问题等一系列社会政治、经济问题,“无为”已不合时宜。儒生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强调法治,外儒内法,把儒法融合为一体。他提倡等级观念和三纲五常等道德规范,还辅之以“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等来论证皇权的神圣性,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这种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有积极的作用,故而为汉武帝所采纳。汉武帝设立太学,用新儒学教育青年子弟,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制度化,也成为青年人仕进的敲门砖。从此逐渐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
10、中的主流地位。 四、教学策略设计 (一)总体思路 学习本课的主要困难在于,学生对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时代背景难以把握,对思想家的主张了解较少,理解教材难度大。因而在学习过程中,要帮助学生从时代背景着手,了解思想主张及其变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要从学生的熟知的知识入手,分解难点;要注意运用多媒体手段,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组织好探究活动。 (二)教学过程 教师可以从同学们知道的老子和孔子的有关知识入手导入新课。 老子和孔子的思想 学习老子和孔子思想时,先让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老子和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主张,教师重点讲解“道”,“无为”“仁”等概念。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重点分析“有教无类”主
11、张的含义和意义,引导学生回忆在语文课上学过的或自己知道的有关孔子教与学的名言,如“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句子,对学生进行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教育。 百家争鸣 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阶级关系、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教师加以总结。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路,对史实的掌握准确到位。让学生细心阅读教材,了解孟子、荀子、庄子、墨家、韩非子的主要思想观点,进而分析其思想代表的阶层或阶级。教师要强调孟子、荀子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正是经过了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才更加完整,孟子和荀子对儒家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关于对人性论的看法,教师可将其作为开放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在课堂上形成一个争鸣的局面。 董仲舒新儒学和“罢黜百家” 让学生整理归纳春秋、战国、秦朝、汉初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原因;教师结合学生所学指出汉武帝时社会政治、经济形势,让学生知道汉初的“无为而治”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必须变革;归纳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内容,认识新儒学“外儒内法”“尊儒尚法”的特点,认识到由于它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因而获得独尊地位的原因;最后理解新儒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