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古的新观点_之五___从甲骨文看史前狩猎与动物驯养.pdf
《历史考古的新观点_之五___从甲骨文看史前狩猎与动物驯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考古的新观点_之五___从甲骨文看史前狩猎与动物驯养.pdf(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4 从甲骨文看史前狩猎与动物驯养 亨利 摩尔根 (Lewis Henry Morgan) 所著 古代社会 一书认为: 在史前史进化 过程中, 东半球野蛮期的中级阶段, 从驯 养动物开始1。 恩格斯 家庭、 私有制和国 家的起源赞成摩尔根的这一观点2。 英 国考古学家柴尔德 (Childe, Vere Gordon) 最早做出这样的结论: 食物生产对食 用植物尤其是谷物的自觉栽培以及对野 兽的驯化、 饲养和选择, 是人类历史上自 掌握火以后最伟大的经济革命。 美国社会 学家阿尔温 托夫勒 (Alvin Toffler)在名 历史考古的新观点 (之五) 【内容摘要】 甲骨文为探索华夏初始文明和史前
2、史遗迹, 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文 专从甲骨文所蕴含的远古信息, 探讨史前先民的狩猎与动物驯化以及家畜饲养 与农业的关系。 大约1万年前在西南亚 (两河流域) 、 北非 (埃及) 、 东亚 (华夏) , 几乎同时开始了养畜业。 本文通过对甲骨文相关字源的解读, 形象生动地说明 了华夏先民的渔猎三步曲发展实况; 分析了华夏先民牧放或圈养家畜的几种 方式; 进一步叙述了中外史前驯养动物的差别、 远古诸民族对家畜的使用等等; 并比较了中外古代先民的祭祀用畜情况。 最后, 本文还着重论述新兴的古DNA (ancient DNA) 技术, 可帮助我们揭示更多的动物驯养史, 也为探讨史前人类迁 移史提供重要
3、的参考。 【关 键 词】 史前; 甲骨文; 字源; 狩猎; 家畜; 饲养; 牧放; 圈养; 祭祀; 古DNA 技术。 【作者简介】 陈明远, 人文学者, 主要从事历史考古、 比较社会学及中外文化交流 研究, 现居中国北京。 金岷彬, 旅美学者, 主要从事文化史比较研究, 现居美国普林斯顿。 著 第三次浪潮 中, 将农业的开始作为文 明史的第一次浪潮, 认为那是人类社会的 首要转折点。 摩尔根将人类历史划分为蒙昧、 野 蛮、 文明三个时代, 其中野蛮时代又分为 低级、 中级、 高级三个阶段。 关于低级野蛮 时代, 摩尔根有一个著名的论断, 他认为 该时代在东半球是指 “那些流行制陶术而 尚不知饲
4、养动物的部落” , 而在西半球是 指从懂得制陶术到 “用灌溉法种植玉黍等 作物以及用土坯和石头来建筑房屋” 之前 DOI:10.14185/ki.issn1008-2026.2014.05.008 5 小麦、 大麦、 豌豆、 扁豆的种植, 有绵羊、 山 羊、 猪等家畜; 安纳托利亚 (Anatolia) 7 也 已产生最初的农耕和畜牧, 家畜有猪、 绵 羊、 山羊; 伊拉克东北部的耶莫遗址 (Jarmo Site)约公元前7000年8也已种植小麦、 大麦, 驯养家畜。 它们的年代都早于公元 前6000年, 都还未有制陶业。 东半球的另一个农业起源中心华夏, 畜牧的发生也不迟于制陶业, 而是大体
5、上 同时: 在距今约1万年前, 未成熟的陶土 器开始零星出现, 在这之前已有鸡、 猪、 犬 (狗)的饲养, 如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 (距 今10500-9700年左右) 9 出土的鸡骨、 猪 骨、 狗骨, 被认为可能是家畜; 尤其是同一 时期广西桂林甑瓦皮岩洞穴遗址 (距今约 9000-7500年) 10 上下层都有较多猪骨 出土,“据鉴定有67个个体, 猪的年龄数值 比较集中, 以1-2岁间的成年猪最多, 罕见 长大粗壮的犬齿, 门齿一般都较细弱, 未 见有磨蚀深重的第三臼齿, 这些都是反映 人工饲养和被宰杀的结果, 饲养的时间又 较短” 。 而到距今8000年左右, 制陶业初步 发展起来时,
6、 鸡、 猪、 狗等家畜的饲养早就 很普遍和成熟, 牛、 羊的饲养也已开始, 如 裴李岗、 磁山、 贾湖、 大地湾、 跨湖桥等遗 址都有相关发现11。 可见, 在东半球,“饲养动物的部落” 是在流行制陶术之前即 “前陶文化” 时期; 特别在两河流域,“饲养动物” 远早于陶器 时代。 而摩尔根和恩格斯关于这一史实的 判断, 被证明是跟历史真相有差距的。 驯化 和饲养家畜, 是在木石器时代早就开始的; 而到了陶器时代, 家畜饲养已经盛行了。 的阶段3。 摩尔根的论断主要来自对美洲 印第安人的考察, 所以关于西半球的认识 大体上是不错的; 但关于东半球, 摩尔根 的认识却与后来的考古发掘结果不相符 合
7、4。 人类文明发源地西亚地区的凯 巴拉 (Kabra) 文化 (约公元前1.6万年-公 元前1万年) , 其居民过着以狩猎采集为 主的生活, 有木矛、 石箭镞等木-石复合工 具, 并以石质刮刀剥制兽皮蔽体。 从考古 遗址的兽骨较集中的情况看, 已有最初的 畜牧, 如佩特拉 (Petra) 5 附近的马达马 格遗址, 山羊骨占全部兽骨的82 ; 卡尔 迈勒山 (Mount Carmel 希伯来语作Harha- Karmel)附近的法拉赫遗址 (The ruins of Farah, 距今约1万年) , 羚羊骨已占74。 一般认为, 这表明已出现放牧, 这些山羊 或羚羊就是最早的家畜; 当时凯巴拉
8、文化 的先民尚未发明陶器。 近年考古工作者发掘了土耳其东南 部的赛米 (Hallan Cemi) 遗址。 这个古聚落 遗址坐落在托罗斯 (Taurus) 山麓, 底格里 斯河上游的一条小支流旁。 这里的古居民 还不知道种植农作物, 但遗址中出土了大 量年龄不满一岁的雄猪, 说明养猪已经是 他们赖以存活的生业。 赛米遗址的碳-14 测定年代是距今10400-10000年间, 是迄 今人类养猪的最早纪录。 在 西 亚 的 前 陶 时 期, 许 多 地 方 都 已有成熟的农业和家畜饲养: 如黎凡特 Levant6南部的耶利哥Jericho(世界上最 古老的城市之一, 约8000年前) 已种植小 麦、
9、 豌豆、 燕麦, 出现了 “确实的家畜山羊” , 土耳其文约尼 (When Johnny) 遗址发现有 从甲骨文看史前狩猎与动物驯养 6 社会科学论坛 2014/5 学术论衡 一、 甲骨文的网、 罗等字记录 非石质生产工具 由绳索编织成的 “羅”(罗) 网, 是史前 先民在采集和渔猎时期的重要生产工具。 罗网的发明和使用为史前先民获取野生 鱼类、 兽类、 禽类等食物, 发挥了重大作用。 与罗网的功能相类似的, 还有陷阱装置 (有 利用天然土穴的, 也有人工掘坑设置的) 。 罗网和陷阱都属于智力创造的 “智力型工 具” 。 罗网和陷阱的出现, 反映了这一时期 人的智慧与知识, 开创了狩猎技术的新
10、阶 段, 促进了史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罗网要用绳索来编结。 而绳索多是 由植物纤维经预处理得到细缕, 再用细 缕或搓拧, 或扭绞, 或纺绩, 加工得到绳 索; 而后用绳索编结为网。 另有用草茎整 体来搓绳的, 或也有用马的尾鬃来下套, 拴套鸟脚的 ( “缳” 字、“雝” 字) 12, 这两者 都是绳索的特例。 甲骨文里识读出了 “索” 字、 草 (屮艸) 字, 还未见 “绳”“线” 等字; 甲 骨文索 是象形字, 由粗麻搓成。说文 曰: “索, 艸 (草) 有茎叶, 可作绳索。 ” 明确指出: “索” 是草茎编成的。小尔雅 曰:“大者谓 之索, 小者谓之绳。 ” 而且, 甲骨文里识读
11、出了 “继”“续”“断”“绝” 字等与绳索有密切 关系。 又, 在河姆渡史前遗址的考古发掘 里, 就有残留在陶罐提耳孔里的绳索实 物出土13。 编结渔猎罗网以使用长纤维原料为 佳, 麻是一种优质广用的长纤维。 甲骨文 里面有无 “麻” 字? 应该有。 但在徐中舒主 编的 甲骨文字典 里未见 “麻” 字, 也未见 说文 所收录另一个表示 “麻” 的 “枲”(音 x , 大麻的雄株)字。 不过, 金文里就有 “厤”(俗作麻) 字, 远古字根 (皮与茎易 分离的草)衍生出金文麻; 在河姆渡遗 址出土的史前绳索分析鉴定报告里, 鉴定 对象一粗一细, 证实了 小尔雅 曰:“大者 谓之索, 小者谓之绳。
12、” 报告肯定了史前的 粗绳索含有麻类纤维材料14。 可见, 史前 甲骨文里早就有编结礼品罗网所用的麻 绳, 然而名称不叫麻绳而称为 “索 () ” 。 1.“网” 的字源。 甲骨文网、 像两根木桩 之间, 以绳索编 成格状交结。 有的甲骨文简化了格状 绳索。“网” 字本义: 绳索结成的渔猎用具。 金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 有的金 文将甲骨文简化的绳索编格状写 成 “亡” , 也作为声旁。 古人通常称捕鱼捕 兽的罩为 “网” , 称捕鸟的罩为 “羅” 。说文 曰:“网 (網) , 庖犧 (伏羲) 所结绳以渔。 从 冂, 下象网交文。 , 网或从亡。, 网或 从糸。, 古文网。, 籒文网。 ”诗
13、 大 雅 瞻仰曰:“天之降网, 维其优矣。 ”广 雅 曰:“网, 谓之罟 (g) 。 ” 2.“渔” 的字源。 甲骨文渔或 (手) (钓竿) (鱼) , 表示手执 钓竿钓鱼。 又有形象复杂的甲骨文渔 (双手) (石岸) (网) (鱼) 。 表示在岸上的渔夫两手撒网捕 鱼。 金文 (水) (鱼) (双 手) , 表示双手在水中捉鱼。说文 :“ , 捕 鱼也。 从 , 从水。 ” 篆文从鱼。说文 曰: 渔, 捕鱼也。诗 鲡传 曰: 獭祭鱼然后渔。 礼记 月令 曰: 命渔师伐蛟, 命渔师始渔。 7 3.“再” 和 “冓” 的字源。 华夏先民不仅 用 “网” 捕鱼, 还创造了竹制渔笼 (渔篓子) 。
14、甲骨文 “再” 和 “冓” , 都是先民捕鱼的竹笼。 早期甲骨文再是最早单一渔 笼的象形, 又写为。 华夏先民将毛竹一 端劈开为许多弹性竹条, 用细竹篾将竹 条编成喇叭口, 再套接一个漏斗形竹 圈, 使游鱼可进不可出, 困在竹笼里, 由此可反复捕鱼。 晚期甲骨文, 金文 。 又, 甲骨文冓, 像两两对 接的渔笼, 放置在水沟、 水渠里捕鱼, 渔 笼外都露出鱼尾。 有的甲骨文将两个 渔笼上下连接。 金文、 承续甲骨文。 篆文承续金文。“冓” 是 “溝” 的本字, 当 “冓” 的 “渔笼本意消失后, 再造溝 (沟) 字 代替。说文 曰:“再, 一举而二也, 从冓省。 冓, 交积也, 象对交之形。
15、” 华夏传统的竹- 木结构可见一斑。 4.“羅 (罗) ” 的字源。 羅 (简体字罗) , 甲骨文(网, 罩具) (鸟) , 表示 鸟落在网罩里。 本义: 用网罩捕鸟。 金文 , 表示用手中的牵索控制网 罩。说文 曰:“罗, 以丝罟鸟也。 从网从维。 古者芒氏初作罗。 ” 诗 王风 兔爰曰: “有兔爰爰, 雉离于罗。 ”韩非子 难三 曰: “以天下为罗, 则雀不失矣。 ” 隹, 音 zhu , 鸟之短尾总名也。 不是 “佳 (jia) ” . 5.“畢 (毕) ” 的字源。 畢 (简体字毕) 与 “禽” , 在甲骨文中原为同一个字, 后分 化。 甲骨文 “畢” 或(开口向上的 “网” , 把倒
16、过去) (抓) (田) , 表 示田猎持网捕鸟。 金文将甲骨文手持 网罩的形象写成。说文 曰:“毕 (畢) , 田罔也。 从, 象毕 (畢) 形。 微也。 或曰: 甶 声。 ”诗 小雅 鸳鸯 曰:“鸳鸯于飞, 毕 (畢) 之网之。 ” 6. “禽 (擒) ” 的字源。“禽” 是 “擒” 的本字。 甲骨文禽是倒写的 “网”(把倒过来) 。 网口朝下表示在地面狩捕鸟类或小动物, 网口朝上表示用网罩在空中追扑飞行的 鸟雀。 本义: 持网捕鸟。 金文在网罩上方 加一个盖子, 表示将抓捕的鸟雀放在封 闭空间里。说文曰:“禽, 兽緫名。 从厹, 象形, 今声。 禽、 离、 兕头相似。 ” 7.“离 (離)
17、 ”的字源。 甲骨文离 (鸟) (禽, 网) , 本义: 鸟儿被网罩 住。 金文(林) (禽) , 表示在林 中捕鸟。 8.“綱 (纲) ”的字源。 甲骨文纲 (网) (糸) , 表示提网的绳索。 籀文 写成 “木”(柄) 、“糸”(绳) 会意。说 文曰:“纲 (綱) , 维纮绳也。 从糸, 岡声。 , 古文纲。 ” 二、 甲骨文字根 “网”“” 内 收捕获的动物 木石器时代狩猎的方式, 最初使用棍 棒、 木矛、 投石等, 奔跑追逐、 围捕。 大约 两三万年前创造了弓箭, 后来才发展出网 罗、 陷阱等。“一逐杀 二射击 三网阱” , 可 称作 “原始人狩猎三部曲” 。 1.“逐” 的字源。 甲
18、骨文逐 (鹿) (止, 追捕) , 有的甲骨文 (豕 sh , 野猪) (止, 追捕) , 本义: 追猎鹿、 豕等野兽。 金文 加 “彳” (行) , 显示追捕 从甲骨文看史前狩猎与动物驯养 8 社会科学论坛 2014/5 学术论衡 的主题。 篆文承续金文。 远古称追兽为 “逐” , 称追鸟为 “進” 。“逐” 和 “進” 不同于抓 人: 缉捕人为 “追” ,易 暌 曰:“丧马勿逐。 ” 易 大畜 曰:“良马逐。 ”说文 曰:“逐, 追也。 从辵, 从豚省。 ” 这说明到汉代 “逐” 与 “追” 的词义含混合一了。 2.“進 (进) ” 的字源。 甲骨文進 (简体 字进) (隹, 鸟) (止,
19、 追逐) , 本 义: 追逐鸟雀。 金文加 “彳” (行) ,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说文 曰:“进 (進) , 登也。 从辵閵省声。 ” 这说明到汉代,“進” 的原义 改变了。 3. 捕具。 远古, 网是广泛使用的捕具, 甲骨文有用 “网” 字根与不同的禽兽组成 字; 表示用网罗捕鸟、, 捕豕 (野 猪) , 捕牛 (野牛) , 捕鹿, 捕熊, 捕 鱼等等。 在 甲骨文字典“网 (罒 字头) ” 下面还收录许多猎物形象。 总之, 罗网是有效而重要的狩猎捕具, 被史前先 民广泛使用, 并且把这状况反映在最早的 甲骨文造字阶段。 4. “臽 (陷) ” 的字源。 以陷阱捕获兽类, 启发了先民用栏圈
20、和畜牢关禁所获的动 物, 继续饲养, 进而驯化。 下面列出甲骨文井 臽 (陷阱) 的字源。 我们首先指出 “陷阱” 的字根是, (土坑) ; 此为创见,“臽” 是 “陷” 的本字。 甲骨文臽(松土) (某物) , 指事符号表示松土, 有的甲骨 文省去松土符号。 本义: 掉进猎人预 设的土坑。 金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 将 土坑写成 “臼”, 表示坑内布满利刺。 篆文字形综合甲骨文和金文。说 文 曰:“臽, 小阱也。 从人, 在臼上。 ”马王 堆汉墓帛书 春秋事曰:“有绝其几而臽 之深。 ” 原始的甲骨文、 、 、 都是象形 字, 表示牛、 羊、 鹿、 犬等各种动 物掉进土坑里面。 过去多解释为
21、 “埋 (霾) ” 字, 不符合造字原义, 故不妥。 5.“井 (阱) ” 的字源。 “井” 是 “陷阱” 的本字, 甲骨文井 (鹿, 代野兽) ( “井” 表示陷坑井” , 加上一点, 以与水 井相区别) , 本义: 在山野地面挖设的捕 兽陷坑。 金文 (阜, 山野) (陷 井) (土, 地面) , 强调陷阱设在山野。 说文 :“阱, 陷也。 从阜, 从井, 井亦声。 ” 周礼雍氏曰:“春令为阱获沟渎之利 于民者。 ”礼记中庸 曰:“罟获陷阱。 ” 这里,“陷阱” 与 “水井、 井栏” 构造相似, 都 是以两横两直的木框形表示, 作为支架, 但两者用途各异。 三、 网捕易获取活体, 是野生动
22、物 驯养的来源 在史前的狩猎时期, 用棍棒、 石块或 者弓箭等狩猎工具来击打野兽, 往往先 把野兽打伤, 致使不能逃走; 野兽受伤后 拼命挣扎, 猎人必须继续加大打击的力 度; 或者还加上猎犬的协助(甲骨文的 “狩” 字, 就由打击的 “干” 与 “犬” 组成) , 直到彻底制服挣扎的野兽。 由打击方式 所捕获到的野兽, 非死即伤; 多数不易留 下来继续喂养。 而罗网捕获的野兽, 容易 获得健全的活体。 这种活体留下来继续 9 喂养, 是史前先民对野生动物的驯养和 驯化的第一步。 英国学者编绘的 古埃及一书里, 叙述了古埃及猎杀野牛的过程:“法老猎 捕野牛只是走走形式。 之前野牛就已被制 服,
23、 此后法老出场, 显出势不可挡的大无 畏气概。 每当有这种打猎, 都先由猎手把 野牛逼到绝路, 用箭和矛射杀, 使野牛不 再凶猛, 再用一根套索拴住, 使其不能飞 奔, 最后才由法老用一支矛将野牛刺死。 ” 哈布城 (Medinet Habu)拉姆西斯三世的 陵庙 (Temple of Ramesses III) 墓中浮雕, 描画了拉姆西斯三世正在猎杀一只野牛 的情景15。 据有些研究者认为, 家畜的起源似 乎还要早于农耕出现的时代。 例如人类 最先驯养的犬, 驯养者是猎人而不是农 夫, 猎人们养犬是为了让它充当狩猎的助 手猎犬。 在殷墟甲骨文卜辞中, 多见关 于狩猎的记载, 由此可了解殷商时
24、代野生 动物的种类及数量。 罗振玉辑有卜辞1169 条, 分为卜祭、 田猎、 征伐、 风雨等9项, 其 中卜祭一项即占538条, 居第一位; 田猎 186条, 居第二位。 较早驯化的家畜是犬(猎狗) , 狗的 祖先是狼, 由凶狠的狼驯化为忠诚的猎 犬, 显然是猎手们的功劳。 猎手们围猎和 追猎的最好助手, 就是他们精心培育的 猎犬。 华夏发掘的多数木石器中晚期遗 址中, 都见到犬 (狗) 的遗骸, 最早为距今 7000-8000年, 属磁山、 裴李岗和河姆渡 文化。 仰韶文化遗址所见犬骨的头骨较 小, 据研究应是体格中等的猎犬。 犬骨在 一般遗址中出土的数量很少, 表明它没 有被大量饲养, 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汉字与中华传统文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