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第9版)笔记与考研真题详解.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第9版)笔记与考研真题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第9版)笔记与考研真题详解.docx(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第9版)笔记与考研真题详解书目 内容简介 目 录 绪 论 1 复习笔记 0.2 考研真题详解 第 1 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 复习笔记 1.2 考研真题详解 第 2 章 精气血津液神 1 复习笔记 2.2 考研真题详解 第 3 章 藏 象 1 复习笔记 3.2 考研真题详解 第 4 章 经 络 1 复习笔记 4.2 考研真题详解 第 5 章 体 质 1 复习笔记 5.2 考研真题详解 第 6 章 病 因 1 复习笔记 6.2 考研真题详解 第 7 章 发 病 1 复习笔记 7.2 考研真题详解 第 8 章 病 机 1 复习笔记 8.2 考研真题详解 第 9 章 防治原则1
2、 复习笔记 9.2 考研真题详解 绪论 0.1复习笔记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1概念 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阅历为主体,探讨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的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2学科属性 (1自然 (2具有社会科学的属性; (3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4)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学问体系。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概念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为思维模式,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和精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形成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
3、两汉时期。(2)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 社会文化 科学技术 医药实践基础; 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3)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方法 干脆视察法 干脆视察法是采纳解剖方法干脆视察人体。整体视察法 整体视察法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视察,通过分析人体对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外界刺激的不同反应,结合已有的解剖学问,并运用精气、阴阳、五行学说进行比类推理,从而相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一种方法。(4)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记 表 0-1 著作 作者 时期 内容 意义 黄帝内经 战国至秦汉时期 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 18 卷 162 篇,运用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建立了整体医学模式;构建了藏象经络理论,提
4、出治未病的观点。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源泉 难经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 东汉 对脉学有具体系统的论述和创见,对经络学说以及藏象学说中命门、三焦的论述,有所阐扬和发展。全书内容简扼,辨析精微,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理论性著作。伤寒杂病论 张机(字仲景)、东汉 总结了东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提出六经辨证理论,创立了对外感、内伤疾病的辨证纲领和有效方剂。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为医方之祖,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 东汉 载药 365 种,按三品、四性及五味分类,明确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
5、提出七情和合的药物配伍理论。中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为中药学四气五味及中药组方供应了重要的理论依据。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魏晋隋唐时期(公元 220960 年)表 0-2 作者 著作 内容 意义 晋王叔和 脉经 论述 24 种病脉的脉象形态及其所主病证;提出八组相类脉的脉象鉴别;提中医学第一部脉学专著。倡寸口诊法。晋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 阐述了藏象、经络、腧穴、标本、九针、刺法、诊法、病证、治法等内容。中医学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隋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 详述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诸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和症状,尤重于病源的探讨。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唐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
6、方 关于脏腑之论、针灸之法、脉证之辨、食治之宜、养生之术、备急之方、病证诊治等内容。中医学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2)宋金元时期(公元 9601368 年)表 0-3 著作 作者 内容及意义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南宋陈言(字无择)以病因与病证相结合的方法,系统阐述了三因理论,对后世病因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表 0-4 人物 学术贡献 派别 代表作 刘完素(字守真,刘河间)力倡火热论,主见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寒凉派 素问玄机原病式(公元 1182 年)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力倡攻邪论,主见病由邪生,邪去正自安。攻邪派 儒门事亲 (公元 1224 年)李杲(字明之,李东垣)
7、 力倡脾胃论。主见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补土派 脾胃论 (公元 1249 年)朱震亨(字彦修,朱丹溪)力倡相火论,主见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派 格致余论 (公元 1347 年)(3)明清时期(公元 13681911 年)表 0-5作者 著作 内容 意义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载中药 1892 种,分为 16 部 60 类 驰名中外的中药学巨著 明徐春甫 古今医统大全辑录 230 余部医籍 闻名中医学全书 明王肯堂 证治准绳以临床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方证为主 闻名中医学临床医学丛书 清陈梦雷等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分类编排文献注释、基础理论、分科证治、医家传略、艺文记事等 闻名中医学类书 清吴
8、谦 医宗金鉴具备临床各科理法方药歌诀 太医院的中医学教科书 表 0-6 学说 代表人物 学术贡献 著作 命门学说 张介宾(字景岳)提出了阳非有余、真阴不足,注意温补肾阳和滋养肾阴 景岳全书 赵献可(字养葵)注意滋养命门之火 医贯 温病学说 吴有性(字又可)创戾气学说 温疫论 叶桂(字天士)创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温热论薛雪(字生白)创新温病学说的湿热病因理论 湿热条辨 吴瑭(字鞠通)创立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 温病条辨 淤血学说 王清任(字勋臣)发展了瘀血理论,创立了多首治疗瘀血病证的有效方剂 医林改错 (4)近代与现代(公元 1840 年以后)接着整理和汇总前人的学术成果 代表:20 世纪
9、 30 年头曹炳章主编中国医学大成,是一部集古今中医学大成的巨著。中西汇通学派 a代表人物: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张锡纯等。b观点:既要坚持中医学之所长,又要学习西医学先进之处,从理论到临床汇通中西医。c代表作:唐宗海著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4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1)继承是发展创新的基础和前提。(2)中医学理论的创新发展。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生理功能的整体性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a五脏一体观:以五脏为中心的结构与机能相统一的观点。表 0-7人体五脏生理系统简表 b形神一体观 形是指人的形体结构和
10、物质基础;神是指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包括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形神一体观指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病理改变的整体性 a局部病变是整体生理功能失调在局部的反映; b脏腑之间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c形体病变,可引起神的失常;精神情志活动的失常,也能导致躯体、脏腑、经络、官窍及生命物质精、气、血、津液的病变。诊断防治的整体性 在整体层次上对全身各局部的调整,使之复原常态。养生康复的整体性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季节气候、昼夜时辰、地域环境对人体生理均有影响。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重视外在自然环境与人体的关系,在养生防病中顺应
11、自然规律,在治疗过程中遵循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生 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2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相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既强调辨证论治,又讲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病的基本概念 a定义 病,即疾病的简称,是指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理演化的一个完整的异样生命过程。b特点 具有较固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要点、与相像疾病的鉴别点等,反映的是一种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和规律。证的基本概念a定义 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b特点 证是病机的外在反映;病机是证的内在本质。证具有时相性和空间性
12、特征,反映的是疾病的阶段性本质和疾病不同类型的本质,能够揭示病变的机理和发展趋势,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症的基本概念 a定义 症,即症状和体征,是机体发病而表现出来的异样状态,包括患者自身的各种异样感觉与医者所感知的各种异样表现。b特点 症是推断疾病、辨识证的主要依据,但因其仅是疾病的个别现象,所以未必能完全反映疾病和证的本质。病、证、症三者关系 a病与证,都是对疾病本质的相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b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病和证都由症状和体征构成。c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即构成证,反映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变本质;各阶段或类型的证贯串并叠合起来,
13、便是疾病的全过程。d一种疾病由不同的证组成,而同一证又可见于不同的疾病过程中,同一个症状,也可见于不同的疾病和证中。(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相关临床资料以明确病变本质并确立证,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辨证 a定义辨证是以中医学理论对四诊(望、闻、问、切)所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明确病变本质并确立为何种证的思维和实践过程。b步骤 第一因探求疾病发生的缘由。其次位分析、判别以确定疾病之所在部位。第三性确定虚实寒热之性。第四,辨病势:即辨明疾病的发展改变趋势及转归。论治 a定义 论治又称施治,是依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及方药,选择适
14、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b步骤 第一,因证立法证而确立治则治法。其次,随法选方依据治则治法选择相应的处方。第三,据方施治:即根据处方,对治疗方法予以实施。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a辨证是相识疾病,确定证;论治是依据辨证的结果,确立治法和处方遣药。b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与方法,也是对辨证正确与否的检验。c辨证与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行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在临床上的详细应用,也是指导中医临床诊治的基本原则。(3)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病,由于
15、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患者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不同,因而治疗也有异。异病同治,是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改变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表现为大致相同证,因而采纳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4)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辨证是对证的辨析,以确定证为目的,依据证来确立治法,据法处方以治疗疾病。辨病是对病的辨析,以确定病的诊断为目的,为治疗供应依据。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主。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学问、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理论体系。1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主要阐释中国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其
16、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以及中医学的思维方式。2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相识 主要阐释中医学有关人体生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学问,包括精气血津液神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体质学说等四部分。3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相识 主要阐释中医学关于疾病的发生缘由、发病机理、病变机制、预防和治疗的理论、学问和方法,包括病因、发病、病机和防治原则等四部分。0.2考研真题详解 一、A 型题 1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观点的医家是()。2015 年研 A朱丹溪 B刘完素 C张从正 D张元素 A 项,朱震亨力倡相火论,主见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疗上善用滋阴降火,后人称其为滋阴派,代表作为格致余论。B 项,刘完素力倡火
17、热论,主见六气皆从火化,六气化热化火是外感病的主要病机,而内伤病中五志过极皆能生火,故在治疗中多用寒凉药,后人称其为寒凉派,代表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C 项,张从正力倡攻邪论,主见病由邪生,邪去正自安,故在治疗中多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邪为主,后人称其为攻邪派,代表作为儒门事亲。D 项,张元素依据经络学说,创立引经报使理论。2首先提出六气皆从火化观点的医家()。2014 年研 A朱丹溪 B张元素 C李杲 D刘完素 D A 项,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治疗上提倡滋阴降火,后人称之为滋阴派。B 项,张元素,提出 邪去而正安,治病以汗、吐、下三法攻邪为主攻邪C 项,李杲,提倡百病皆由脾胃
18、衰而生也,擅长用温补脾胃之法,后人称之为补土派。D 项,刘完素,创立河间学派,提倡火热论,认为六气皆从火化。治疗中力主以寒凉清热,后人称其为寒凉派。3下列有关证的表述中,正确的是()。2013 年研 A所表现症状相识 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综合分析 C对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D对疾病某一阶段的症状概括 C 证即证候,是指对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如风寒感冒证、肝阳上亢证。症是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的、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样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也可
19、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觉的异样征象。4提出三因学说的医家是()。2013 年研 A巢元方 B张景岳 C张仲景 D陈无择 D A 项,隋代巢元方撰著的诸病源候论,是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系统的总结了隋代以前的医学成就,具体论述了各科疾病的病因和症状,对后世病证分类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B 项,明代张景岳著类经、景岳全书,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C 项,张仲景著的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临床医学的辨证论治体系,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发展的基础。D 项,宋代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出了闻名的三因学说,把困难的病因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类。5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2009 年研 A形神
20、合一的统一观 B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 C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观 D人体为整体,并与自然界统一 D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整体观念的核心内容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指人体为一个整体,构成人体的各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行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详细又包括两个方面,即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二是指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地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的生命活动。AC 两项,形神合一的统一观和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观,不能包括整体观念的全部,而仅仅是它的一个局部,只是运用了整体观念去相识生命活动的功能特点,是中医学整体观
21、念的详细应用。B 项,只提到了整体观的一个方面。6天人相应,四时脉象的改变,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春日浮,则可见()。2008 年研 A如鱼之游在波 B泛泛乎万物有余 C蛰虫将去 D蛰虫周密 A 项,如鱼之游在波,是指春天的脉象,随春生之气渐渐向上的态势,像水中之鱼在水波中游动。B 项,泛泛乎万物有余,是指夏天阳气隆盛,其脉象洪大出现于皮表。C 项,蜇虫将去,指秋天的脉象随渐渐内敛的阳气由表趋里。D 项,蜇虫周密,指冬天的脉象随内藏的阳气而深伏于里,表现为沉伏之态。7依据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下列除哪项外,均对人体产生影响?()。2006 年研 A季节气候B昼夜晨昏改变 C地区方域不同 D饮食偏
22、嗜不同 E阴居以避暑 D 人类生活于自然界中,自然界的改变可以干脆或间接地影响人体,主要表现在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以及主动改造自然与自然作斗争,如阴居以避暑等四方面。D 项,饮食五味偏嗜,本是内伤病因饮食、劳逸中饮食不节的一个方面,主要指饮食偏寒、偏热和饮食五味偏嗜两方面。8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是因为()。2005 年研 A始生,病气衰 B人气长,长则胜邪 C人气始衰,邪气始生 D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E人气抗邪,卫气为固 A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
23、,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因此一般疾病大多,白天病情轻,夜晚加重。二、X 型题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有()。2015 年研 A自然科学的渗透 B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C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视察D长期医疗阅历的积累 ABCD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1)社会文化基础:战国时期出现诸子峰起,百家争鸣的现象,形成了道、儒、法、墨、兵、阴阳等诸家,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2)科学技术基础:战国时期天文、地理、气象、历算、物候、农学、植物学、矿物学、冶炼、酿造技术有诸多创新,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供应了科学技术基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基础理论 孙广仁 中医 基础理论 笔记 考研 详解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