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品德的形成.ppt
《教育心理学品德的形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品德的形成.ppt(6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教育心理学品德的形成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66页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解释品德与道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2.理解品德的心理结构;3.理解他律道德与自律道德的主要特征;4.理解并记住科尔伯格关于道德认知发展的三个水平中个体道德推理的主要特征;5.了解吉利干对科尔伯格理论批评的要点;6.了解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条件;7.了解社会学习理论对强化概念的发展;8.了解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培养的措施。9.结合实际,解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信念的基本条件;10.运用关于品德形成的各派理论中的合理观点,对德育工作改进提出建议。现在学习的是第2页,共66页课程大纲课程大纲 第一节第一节 品德及
2、其结构品德及其结构 第二节第二节 关于品德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关于品德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 第三节第三节 情感取向的品德研究及其教育启示情感取向的品德研究及其教育启示 第四节第四节 关于品德的社会学习论及其教育启示关于品德的社会学习论及其教育启示 第五节第五节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品德的形成与培养现在学习的是第3页,共66页第一节第一节 品德及其结构品德及其结构 一、道德与社会规范 二、品德与道德 三、品德的心理结构现在学习的是第4页,共66页一、道德与社会规范一、道德与社会规范(一)道德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由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驱使的、反映一定群体共同价值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二
3、)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社会组织根据自身需要而提出的、用以调节其成员的社会行为的标准或准则,是社会对于他的成员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的一种规定。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既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既有阶级性也有社会共同有阶级性也有社会共同性。性。现在学习的是第5页,共66页 二、品德与道德二、品德与道德 (一)品德品德:即道德品质,也称德性或品性,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道德道德:是指一定的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是指一定的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依靠舆论力量和内心驱间的相互关系,依靠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使来支持的行
4、为规范的总和。品德具有稳定性和个别性。品德具有稳定性和个别性。现在学习的是第6页,共66页(二)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二)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1.1.区别区别 道德是社会现象,其发生、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规律;而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除了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外,还受个体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道德是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反映的是社会对其成员的道德要求,品德作为个体意识的一种形式,反映的是个体道德需要与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关系。现在学习的是第7页,共66页 .联系:联系:品德是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个人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论和
5、道德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个人的品德及其行为表现体现了社会道德的内容。现在学习的是第8页,共66页 三、品德的心理结构三、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认识道德意志道德意志道德情感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行为品德品德现在学习的是第9页,共66页(一一)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是由多种心理成分共同构成的一个复杂整体。其中的共同成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现在学习的是第10页,共66页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指对社会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这两方面的认识。道德观念、道德判断和推理、道德评价都是道德认识的表现形式。在道德心理结构中,道德认
6、识是道德情感产生的基础,是道德意志产生的依据,对道德行为具有定向作用。道德认识的结果是形成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具体表现为人根据道德观念评价他人与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也表现为人们在道德观念支配下采取行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是产生和维持道德行为的重要动力之一。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公正感、责任感、义务感、自尊心、羞耻感、友谊感、同情心、荣誉感、爱国主义情感等,从形式上可分为直觉道德感、形象道德感、理论道德感现在学习的是第11页,共66页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个人在道德情境中,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内外困难,实现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道
7、德意志是道德认识的能动作用,帮助人们把道德动机贯彻于道德行动中。具体表现为:使道德动机战胜不道德动机、利他动机战胜利己动机;排除困难,将道德行为进行到底。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指在道德意向支配下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涉及道德行为方式和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达到道德目的的手段,也是评价一个人品德的客观标志。现在学习的是第12页,共66页(二二)品德的心理结构间的关系品德的心理结构间的关系 道德认识在道德行为中起定向作用,道德感是道德行为的推动力之一,当道德认识和道德感结合在一起成为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就成了道德动机。道德动机是道德行为内部依据,道德行为是
8、实现道德动机的外部手段。二者之间的沟通有赖于道德意志。现在学习的是第13页,共66页第二节第二节 关于品德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关于品德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育启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三、道德认知发展论对德育的启示 现在学习的是第14页,共66页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一)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从他律到自律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从他律到自律 1.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对规则的态度)2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对责任的道德判断)3.从服从的公正到平等和公道的公正(公正观念)4.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对惩罚的公正性的判断)概括
9、: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趋向是从他律道德走向自律道概括: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趋向是从他律道德走向自律道德。德。现在学习的是第15页,共66页客观责任感与主观责任感客观责任感与主观责任感 A.有个名叫朱利安的男孩子。有一天,父亲出门去了,朱利安偷偷地到父亲的书桌上打开墨水瓶用笔绘画。一不小心墨水滴在桌布上,弄脏了一小块。B.有一个名叫奥古斯都的男孩子.他发现父亲书桌上的墨水瓶已经空了.于是决定帮父亲做一件事,就趁父亲不在家时,偷偷地将大墨水瓶的墨水倒进他父亲书桌上的小瓶里,没想到不小心将墨水溢出,弄脏了一大片桌布。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出两个问题:1.这两个儿童犯了同样的错吗?2.你认为哪个儿童的过
10、失较大?现在学习的是第16页,共66页 (二)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阶段(二)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规则对儿童来说还没有约束力,没有把规则看成是应该遵守的。游戏活动只是个人独立活动的任意行为,与成人、同伴之间还没有形成合作关系。2.权威阶段(6-8岁)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对外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一是绝对遵从父母、权威者或年龄较大的人,二是对规则本身的尊敬和顺从,对行为的判断是根据后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3.可逆性阶段(9-10岁)思维 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规则是客改变的。规则对儿童来说具有一种保证相互行动、相互取予的可逆特性。对行为的判
11、断是考虑后果,也考虑动机。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公正阶段(11岁以后)儿童以公道、公正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现在学习的是第17页,共66页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L.Kohlberg)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皮亚杰理论的修正和完善。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考察儿童和青少年对一系列结构化的道德情境中的事实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情况。现在学习的是第18页,共66页故事故事1:海因茨偷药:海因茨偷药 欧洲有个妇女得了癌症,快要死了。医生告诉他的丈夫海因茨,有一种镭化剂能治疗这种癌症。这药是本地的一个药剂师发明的。药剂师卖一剂药要价2000美元,十倍于他的成本
12、。海因茨到处借钱,只凑够1000美元。因此他要求药剂师能否买的便宜些,或者分期付款。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在绝望中,破窗进入了药房的门,偷走了药,及时挽救了妻子一命。现在学习的是第19页,共66页向儿童提出的问题向儿童提出的问题 1、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2、海因茨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3、海因茨有责任和义务去偷药吗?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是否很重要?为什么?5、海因茨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为什么?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情境,你认为海因茨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什么?为什么?现在学习的是第20页,共66页期 别发展阶段心理特征一前习俗水
13、平(9 岁 以下)1避罚服从取向阶段只从表面看行为后果的好坏。盲目服从权威,旨在逃避惩罚。免受处罚的行为是好的。“海因茨不能去偷药,抓住会坐牢的”2相 对 功 利取向阶段行为好坏按行为后果带来的赏罚来定,得赏的、对自己有利的为好。“海因茨应该去偷药,谁让药剂师那么坏,便宜一点就不行吗?二习俗水平(10-20岁)3寻 求 认 可取向阶段“好 孩 子”寻求别人认可,凡是成人赞赏的,自己就认为是对的。海因茨应该去偷,他应该照顾好自己的妻子,如妻子死了,别人会骂没良心。4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尽本分”遵守社会规范,认定规范中所定的事项是不能改变的,判断是非已有法制观念。海因茨不应该去偷,否则人人这样,社会
14、会很混乱。三后习俗水平(20岁以下)5社 会 契 约取向阶段有强烈责任心和义务感,尊重法制,法规是人订的,不适社会时理应修正。海因茨应该去偷,人的生命价值远远大于药剂师个人对财产的所有权6普遍伦理取向阶段道德判断是以个人的良心和人类普遍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为基础,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海因茨应该去偷药,和种种可考虑的事相比,没有什么比人类的生命更有价值。现在学习的是第21页,共66页(二)对科尔伯格理论的批评(二)对科尔伯格理论的批评 吉里根(Carol Gilligan)对科尔伯格的修正 1.在道德判断和推理中存在公正和关怀两种典型的道德取向。女性是典型的关怀取向;男性是典型的公正取向。2
15、.男性更重视诸如公平和尊重他人权利这样的抽象、理性的道德原则,而女性更加关注人类的幸福。3.女性关怀道德的发展一般要经过自我生存定向、善良、非暴力道德三个发展水平。现在学习的是第22页,共66页三、道德认知发展论对德育的启示三、道德认知发展论对德育的启示(一)皮亚杰理论的启示(一)皮亚杰理论的启示 根据皮亚杰的看法,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儿童达到自律,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现在学习的是第23页,共66页(二)科尔伯格理论的启示(二)科尔伯格理论的启示 鉴于道德认识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道德认识的培养就应该根据各阶段道德判断发展的特征加以实施,同时,每一阶段的道德判
16、断能力的发展都应在本阶段完成,不能依靠后期的补救,因为后期的补救往往困难的多。为了形成道德认识,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道德两难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从而发展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促进品德的形成。现在学习的是第24页,共66页第三节第三节 情感取向的品德研究及其教育启示情感取向的品德研究及其教育启示 一、精神分析派关于道德情感的论述 二、移情与道德行为关系的研究 三、情感取向的品德研究对德育的启示现在学习的是第25页,共66页一、精神分析派关于道德情感的论述一、精神分析派关于道德情感的论述 弗洛伊德详细分析了产生于童年期的良心和内疚感问题,称由于害怕失去爱而不干坏事的良心为“坏良心”,它属于
17、良心发展的第一阶段。只有当人们形成了超我,并且由超我把那些外界的权威人物内化之后,真正的良心才能出现,这是良心发展的第二阶段。良心概念是其道德发展观的核心。良心概念是其道德发展观的核心。现在学习的是第26页,共66页二、移情与道德行为关系的研究二、移情与道德行为关系的研究 移情移情(empathy)指设想自己处在他人位置,了解他人想法,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一种心理反应。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基础,是亲社会行为的内部中介。移情还对侵犯行为也具有抑制作用。现在学习的是第27页,共66页三、情感取向的品德研究对德育的启示三、情感取向的品德研究对德育的启示 1.必须高度重视道德情感在道德行为产生中的动力
18、作用和中介作用。2.注意早期经验中亲子间感情的质量对于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3.对学生移情能力进行训练,是提高青少年亲社会行为水平的重要途径。现在学习的是第28页,共66页第四节第四节 关于品德的社会学习论及其关于品德的社会学习论及其教育启示教育启示 一、观察学习与亲历学习 二、观察学习的过程与条件 三、社会行为学习中的强化 四、社会学习理论对德育工作的启示现在学习的是第29页,共66页 一、观察学习与亲历学习一、观察学习与亲历学习(一)观察学习(一)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观察学习(observation learning)也叫“替代学习”,指通过观察环境中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学习。现在学习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心理学 品德 形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