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doc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doc(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八国联军侵华的经过;理解义和团运动中的口号“扶清灭洋”;理解辛丑条约签订的内容和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分析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培养学生抓住主要矛盾、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逐条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分析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揭露八国联军破坏和掠夺中国国宝、践踏中华文明的罪行,使学生永远牢记国耻、国难,树立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重点难点】重点:义和团运动和“扶清灭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我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是签订马
2、关条约而告结束。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不仅支付了巨额的赔款,丧失了大片领土,更重要的是,大片领土的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西方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关头。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进行救亡图存,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2、 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义和团运动 1.教师讲述: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用了三种手段:鸦片、枪炮、十字架。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
3、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到19世纪末已达三千三百多人。他们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并为本国政府出谋划策,掠夺中国利权,起到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中国人民对此极其痛恨,不断进行反抗。作为较早被传教的山东遭到了外来文化宗教侵略更为严重,因此,山东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首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2. 教师提问:义和团是由哪些组织发展起来的?最初的斗争矛头是谁?学生回答: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斗争矛头是:腐败的清朝政府。3. 教师讲解: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
4、动的猖獗,义和团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为此,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4. 教师提问:谈谈你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认识?(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口号进步性局限性“扶清”对清政府认识不清,抱有幻想。迷信色彩“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排斥一切洋人、洋物件,盲目排外 5.教师指出:面对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有哪些改变?有何作用? 学生回答: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义和团开始涌进京师,大肆捣毁教堂、拆电线等。至1900年,义和团基本上控制了京津地区。目标导学二:抗击八国联军 1.教师讲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八 年级 历史 上册 教案 抗击 八国联军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