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的中医治疗.ppt
《心悸的中医治疗.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悸的中医治疗.ppt(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心悸的中医治疗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34页v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同时并见。现在学习的是第2页,共34页v溯及溯及内经内经黄帝内经虽无心悸(惊悸、怔忡)一类的病名,但已经有了类似的记载:v素问举痛论篇曾经指出:“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v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讲的“心澹澹大动”和灵枢本神篇讲的“心怵惕”,也是类似心悸的描述。现在学习的是第3页,共34页v 源于汉代源于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中正式提出悸和惊悸的病名,并阐述其发病原因是
2、由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因素而引发。金匮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现在学习的是第4页,共34页v发展于后世发展于后世 历代医家系统总结临床实践经验,对仲景学说进一步作出说明。如医宗金鉴认为:“惊自外至者也,惊则气乱,故脉动而不宁;悸自内惕者也,悸因中虚,故脉弱而无力。”从脉象表现来分析和认识惊悸发生的原因,必外有惊扰,内有所虚,内外相合,引发本证。现在学习的是第5页,共34页v “怔忡怔忡”病名的提出病名的提出 济生方不仅对惊悸有所载述,还提出了怔忡的病名。济生方怔忡论治:“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指出怔忡发病的原因,在于“真血虚耗,心帝失辅,渐成怔
3、忡”;另外“冒风寒暑湿,闭塞诸经”,“五饮停蓄,湮塞中脘”,亦能令人怔忡。现在学习的是第6页,共34页v 疾病认识的丰富疾病认识的丰富v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提出“责之虚与痰”的理论,认为血虚与痰火是怔忡致病的根本原因。如:惊悸怔忡门指出:“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p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则认为瘀血内阻亦能导致心悸怔忡。现在学习的是第7页,共34页心悸的形成,常与心虚胆怯、心血不足、心阳衰弱、水饮内停、瘀血阻络等因素有关。杂病源流犀烛:“怔忡、心血不足病也。心血消亡,神气失守,则心中空虚,怏怏动摇不得安宁,无时不作,名曰怔忡;或由阳气内虚,或由阴血内耗
4、,或由水饮停于心下,水气乘心,或事故烦冗,用心太劳,或由气郁不宣而致心动,以上皆怔忡所致之由也。”现在学习的是第8页,共34页v 心虚胆怯心虚胆怯 平素心虚胆怯之人,由于突然惊恐,如耳闻巨响,目睹异物,或遇险临危,使心惊神慌不能自主,渐至稍惊则心悸不已。济生方惊悸论治:“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且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心气安逸,胆气不怯,决断思虑,得其所矣。或因事有所大惊,或闻巨响,或见异相,登高涉险,惊忤心神,气与涎郁,遂使惊悸。”现在学习的是第9页,共34页 此外,如大怒伤肝,大恐伤肾,怒则气逆,恐则精却,阴虚于下,火逆于上,亦可动憾心神,而发惊悸。如痰热内蕴,
5、复加郁怒,胃失和降,痰火互结,上扰心神,亦可导致心悸的发生,此即丹溪心法惊悸怔忡篇所说的“痰因火动”之说。现在学习的是第10页,共34页v心血不足心血不足 心主血,心血不足,常能导致心悸、怔忡。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p阴血亏损,心失所养,不能藏神,故神不安而志不宁,发为本证。所以久病体虚,失血过多容易导致心悸。p如果思虑过度,劳伤心脾,不但耗伤心血,又能影响脾胃生化之源,渐至气血两亏,不能上奉于心者,亦能发生心悸。现在学习的是第11页,共34页v阴虚火旺阴虚火旺 久病体虚,或房劳过度,或遗泄频繁,伤及肾阴;或肾水素亏,水不济火,虚火妄动,上扰心神,亦能导致本病。
6、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水衰火旺而扰火之动也,故心胸躁动,谓之怔忡。”现在学习的是第12页,共34页v心阳不振心阳不振 大病久病之后,阳气衰弱,不能温养心脉,故心悸不安。伤寒明理论悸:“其气虚者,由阳气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而悸也”。现在学习的是第13页,共34页v水饮凌心水饮凌心 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停聚而为饮,饮邪上犯,心阳被抑,因而引起心悸。伤寒明理论悸:“其停饮者,由水停心下,心主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自不安,则为悸也。”现在学习的是第14页,共34页v瘀血阻络瘀血阻络 一是由于心阳不振,血液运行不畅;一是由于痹证发展而来。素问痹论篇:“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
7、不通,烦则心下鼓”。医宗必读悸:“鼓者,跳动如击鼓也”。可见,风寒湿邪搏于血脉,内犯于心,以致心脉痹阻,营血运行不畅,亦能引起心悸怔忡。现在学习的是第15页,共34页v 类证鉴别类证鉴别v惊悸与怔忡的异同 两者病因不同,病有轻重。p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怔忡:“怔忡与惊悸若相类而实不同”。p红炉点雪惊悸怔忡健忘:“惊者,心卒动而不宁也;悸者,心跳动而怕惊也;怔忡者,心中躁动不安,惕惕然如人将捕之也。”现在学习的是第16页,共34页p 怔忡 每由内因引起,并无外惊,自觉心中惕惕,稍劳即发,病来虽渐,但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为深重。p 惊悸 常由外因而成,偶受外来刺激,或因惊恐,或因恼怒,均可发病,发则
8、心悸,时作时止,病来虽速,但全身情况较好,病势浅而短暂。现在学习的是第17页,共34页v两者存在密切的联系v惊悸日久可以发展为怔忡。医学入门惊悸怔忡健忘:“怔忡因惊悸久而成。”p怔忡患者,又易受外惊所扰,而使动悸加重。石室秘录内伤门怔忡:“怔忡之证,扰扰不宁,心神恍惚,惊悸不已”。现在学习的是第18页,共34页v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v 临床辨证要点临床辨证要点v首先是要看病人是否有“心跳”、“心慌”而不能自主的自觉症状;v其次要根据症情区别心悸的性质,是实证还是虚证,是心阳虚还是心阴虚,是挟痰还是挟瘀;第三要掌握惊悸与怔忡的区别。现在学习的是第19页,共34页v辨明虚实辨明虚实 v惊悸之证,临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悸 中医 治疗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