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体系(49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中地理知识体系(4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知识体系(49页).doc(4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地理知识体系-第 48 页高三地理 知识体系必修1第一章 行星地球1、(1)天体系统的级别: 总星系 银河系 太阳系 地月系 河外星系(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火和木之间。(3)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在于 有生物物质纯在 ,其原因是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稳定的 条件、大小行星 ;地球自身的条件: 距离适中,适中,原始大洋形成,即具备、等条件。2、(1)太阳主要成分是_和 ,表面温度为_ _, 太阳能量的来源是:;其能量以的形式释放出来。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
2、型城市 ,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和。它们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 和,其活动周期为 年,它们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性。(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3、(1)比较自转公转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自转自 向 北 南 一个 日一个 日除 外,都是 规律: 公转自 向 北 南 一个 年 大约 /d。大约 km/s规律:近日点( 月初)较 ,远日点( 月初)较 (2)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在此线上太阳高度是_度。在太阳直射点上正午太阳高度是_度。晨昏线的判断方法:白天走向黑夜叫 。 (3)时间计算:东 西 。(加减)地方时:因 而
3、不同的时刻。经度每相差1度,时间相差 。600E为10时,则800E为 时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 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区时:各时区的都已本区的 的地方时作为全区使用的时刻,相邻时区相差 。本初子午线为8时,则北京时间为 ,纽约为 。 (4)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南半球 偏,北半球 偏。(5)地球自转的平面叫 如 地球公转的平面叫。如 黄赤交角为度。如 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度,如 (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原因: 存在,地球的 (自转或公转)运动。(7)各节气的特点研究夏至日冬至日春分或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由 向南北两侧 由 向南北两侧 由 向南北两侧 正午太阳高度
4、的最大值范围不填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值范围不填昼夜长短北半球昼 夜 南半球昼 夜 北半球昼 夜 南半球昼 夜 全球 出现极昼范围 不填节气时间(前后)直射点位置移动方向对应点春分 月 日向 夏至 月 日向 秋分 月 日向 冬至 月 日向 (8)天文四季的划分依据:和季节变化, 气候划分: 月为春季、 月为夏季、 月为秋季、 月为冬季。4、(1)地震波分为、, 波速度较快, 波只能通过固态。(2)两个不连续面的名称叫 、 ,分别在地表下的深度 米, 米。划分这两个不连续面的依据 。 (3)介于两不连续面之间的各层次的名称 、 。(4)岩石圈包括、,软流层所在圈层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1(1) 是地
5、球大气的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是近地面大气的最主要、直接的热源。(2)有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与 作用有关,有云的夜晚气温不会太低与 作用有关。(3)大气运动 能量来源: ,根本原因: ,形式: 运动和 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最常见的形式: 。(4)热力环流:形成原因: 垂直方向规律:受热的地方 (运动), (近地面或高空)形成高压,受冷的地方 (运动), (近地面或高空)形成高压。水平方向规律:在同一水平面上,总是由 压流向 压。(5)风形成的直接原因: 。高空大气风向是 和 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 。近地面大气风向是 、 和 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 。风向北半球 偏、
6、南半球 偏。2、(1)大气环流:赤道到两极的热力环流形成条件:,。 三圈环流形成的条件: 、和 。 (2)三圈环流所对应的地面气压带风带:全球共有 个气压带, 个风带,其中有 个低气压带。由于的季节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季节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移,冬季移。 (3) 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 ,大陆上形成 ,切割 气压带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 ,大陆上形成,切割 气压带分别写出名称:7月份亚欧大陆上形成;太平洋上形成 ;1月份亚欧大陆上形成 ;太平洋上形成 。(4)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范围: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区。 风向:冬季 风,夏季 风。 成因: 。南亚季风:范围:
7、印度地区,我国的西南地区。 风向:冬季 风,夏季 风。 成因:夏季风主要成因: 冬季风主要成因: 。(5)影响气候形成的因子: 、 、 、 。气候类型成因分布规律气候特征热带雨林气候受 控制南北纬 之间全年 地中海气候受 和 交替控制南北纬 大陆 岸夏季 冬季 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 控制南北纬 大陆 岸夏 冬 全年降水 热带季风气候 北纬 大陆 岸全年 亚热带季风气候南北纬 大陆 岸夏季 冬季 温带季风气候北纬 大陆 岸夏季 冬季 3、(1)锋面锋面概念表示方法过境时过境后冷锋 气团主动向 气团进攻 、刮风、降温天气。气压 、气温 、天气转晴。暖锋 气团主动向 气团进攻连续性降雨,降水在锋 (
8、前、后)气压 、气温 、天气转晴。 (2)气压系统中心气压垂直方向水平运动方向天气状况气旋北 南 反气旋北 南 4、(1)气候变化的阶段:地质时期:距今跨度大、周期长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一般指1万年左右),气候变化是,近代气候变化显著特点是气温,1860年以来,全球气温上升0C(2)全球变暖,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燃烧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危害:(1)引起,对沿海低地构成威胁。(2)影响农业生产(3)影响水循环。措施: 控制排放温室气体措施 , , ,增加温室气体吸收措施 , ,其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 ,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1(1)、地球水体的种类、 、,其中海洋水占地球水体
9、的 。冰川水占陆地淡水的 。(2)、陆地水的最主要的补给水源 ,内流河的最重要的补给水源 ,东北河流春季汛期主要由 补给,夏季汛期主要由 补给。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存在互补关系。黄河下游 补给 。 (3)认识水循环的各个环节的名称。组成内陆循环的各环节 (3个)组成海陆间循环的各环节 6个)组成海上内循环的是 (2个) 台风登陆属 环节,江河入海属 环节,它们都属于 循环。塔里木河只参与 循环。d00ecaf2(1)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26CO24CO22CO 判定该图所处的 半球。 若为夏季,此图为 (陆地或海洋) 若为洋流影响,该图为 (寒、暖)流的影响。(2)海水运动形式除洋流
10、外,还有 、 。洋流形成的成因有 、 、 。ba、b、c、d形成是由于 ,a、d由于 风吹拂,b、c由于 风吹拂。e、f折向低纬是赤道洋流的 ,性质上属于 。在太平洋里e、f分别是 流和 流。在大西洋里e、f分别是 流和 流。(3) 增温增湿, 降温减湿。 流航行,速度快,节省燃料, 处往往多雾。(4)四大渔场的成因。北海渔场位于 和 交汇处 北海道渔场位于 和 交汇处纽芬兰渔场位于 和 交汇处 秘鲁渔场形成的原因: 。(5)厄尔尼诺:近年来,每隔几年秘鲁沿岸温暖的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迫使秘鲁寒流向西流,温暖的海水“杀死”大量的浮游生物,导致(1)秘鲁渔场 ,(2)秘鲁沿岸降水量 ,(3)澳大
11、利亚、印度、非洲出现 。(4)其也会导致我国气候 。3(1)广义水资源是水量总体,通常所说水资源指 ,人们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 、 、 。 (2)水资源分布的总体特点 , 六大洲而言排列由多到少顺序是 洲、 洲、 洲、 洲、 洲、 洲。 各国而言最多的是 ,其次是 ,我国居第 。 (3)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 :地区上 ,时间上 。(4)以色列水资源“由少变多”的原因: , 。(5)咸海面积缩小的最主要原因 。(6)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措施 、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1(1)作用形式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 、 、 、外力作用 、 、 、 、(2)外力作用的地貌(举例)流水的侵
12、蚀地貌: 、 ,黄土高原的 地貌。流水的堆积地貌:河口附近 ,山口 。风力的侵蚀地貌: 、 。风力的堆积地貌: 、 。(3)在空格内填上岩石名称,并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作用形式名称变质岩( )( )( )( )2山岳的形成:山岳类型 、 、 。(1) :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形成的原因: 运动、 作用。岩层上凸的称为 、岩层下凹的称为 。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理: 作用。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 作用。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2)现实指导意义: 储油、 储水; 下方建隧道,原因 。 顶部建采石厂,原因: 。(3)世界著名的两大褶皱山系 、 。(4)板块构造:岩石圈由 大板块的组成,板块处在
13、不断的运动当中,我国成为世界多火山地震国家的原因: (5) :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 上升一侧往往形成 ,如我国的 、 、 下降一侧往往形成 ,如我国的 、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 。(6)著名的玄武岩高原 ,长白山主峰属于火山。火山的组成部分 、 。火山口中央 ,火山锥上部坡度较 。(7)山岳地区优先选择的交通运输方式 ,其线路的选址往往选在 和 。这里往往人口较为集中,说明选址还受 影响。3(1)河流侵蚀的种类: 蚀、 蚀、 蚀。 (2)河谷由沟谷发育而来,沟谷由于水量大、流速快,能量集中,常形成 和 蚀河流发育初期横剖面呈 形,获得稳定地下水补给,之后 蚀作用加强,河流 (凹
14、、凸岸)受侵蚀,出现连续河湾,进入成熟期河谷横剖面呈 形。(3)在河流堆积地貌中, 是比较典型的地貌类型。山前形成 平原,河流中下游 (凹、凸)岸形成 平原河流入海口常形成 平原。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1、(1)地理环境是由 、 、 、 、和生物等要素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通过 循环、 循环、 物质循环,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形成相互 、相互 整体。(2)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 。(3)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 、 。(5)植树种草可以 、 、 、 。2、(1)地域差异分异规律形成基础影响因素更替方向备注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
15、分异 (经、纬)度方向的更替 、 纬度较明显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经、纬)度方向的更替 纬度较明显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海拔高度 方向与向高纬的水平带谱相似(2)垂直分异规律与 分异规律较相似,山地所在纬度越 ,海拔越 ,垂直带谱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明显。必修2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中国13亿人口(2005/1/6)。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时 期人口变化特点原 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
16、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发达国家保持较低
17、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人口模式特 点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地理 知识 体系 49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