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列夫_托尔斯泰宗教思想与文学创作的关系.pdf
《简论列夫_托尔斯泰宗教思想与文学创作的关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论列夫_托尔斯泰宗教思想与文学创作的关系.pdf(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简论列夫 托尔斯泰 宗教思想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 19 世纪后期俄国伟大 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在文学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 众所公认的 。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他的宗教思想有着十分密 切的关系, 分析和研究这种关系, 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 解托尔斯泰的思想和创作。 ( 一)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 接受了东正教的洗礼。 他自 幼父母双亡 , 在笃信宗教的姑妈教养下长大成人, 由于从小 受姑妈的影响, 又生活在具有浓厚宗教气氛的俄罗斯民族之 中, 所以培育了一种宗教仁爱精神, 这对他以后宗教思想的 形成和发展及其在作品中的表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 而, 宗教中毕竟
2、存在着违背人性和理性的一面, 所以, 托尔斯 泰在少年时代就对它产生了怀疑。 后来, 在上大学期间, 托 尔斯泰又接受了以休漠、伏尔泰等哲学家为代表的 18 世纪 欧洲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启发和影响, 对宗教的怀疑进一步 加深。 他不相信基督及其教义, 但又不否定上帝, 认为人应 该有信仰, 托尔斯泰披着宗教外衣来反对宗教。从表面上来 看, 托尔斯泰的宗教观似乎是矛盾的, 但在实质上并不完全 如此。 因为托尔斯泰所信仰的“ 上帝”已不是作为本体意义 上的上帝, 而是作为道德意义上的上帝, 具体来说, 他心中的 “ 上帝”是一种“ 仁爱”精神。 托尔斯泰在阐述他的宗教观时曾经这样说: “ 尽管我深
3、 壳”( 祈神二重),“ 一个圆, 多少年的人工, 我们的绝望将使 它完整。 ”( 被围者) , “ 明天是美丽的, 而又容易把我们欺 骗”( 先导),“ 呵, 钢筋铁骨的神, 我们不过是寄生在你玻璃 窗里的害虫。 ”( 城市的舞) 等等。 诗人把个体之“ 我”与社会 群体“ 我们”融为一体, 抒写“ 我们”对黑暗社会的诅咒和对光 明社会的追求。是站在摧毁一个旧的社会制度建立一个新 的社会制度的立场上。 因而是一个阶级的立场和角度, 表现 出冷峻、坚决、彻底和无情的姿态, 从而抒写出我们在险恶环 境重压下的突围、遭遇和痛苦反抗的心路历程 。重心放在对 社会现实和“ 我们”内心体验的具象描述和抽
4、象反思上。 而 70 年代中后期的诗歌创作, 诗人采用的叙述和抒情 的视角是个体之“我” 。 如问这样写道: “ 我冲现出黑暗, 走上光明的长廊, 而不知长廊的尽头仍 是黑暗; 我曾诅咒黑暗, 歌颂它的一线光, 但现在, 黑暗却受 到光明的礼赞: 心呵, 你可要追求天堂?/ 多少追求者享受 了至高的欢欣, 因为他们播种于黑暗而看不见。 不幸的是: 我们活到了睁开眼睛, 却看见收获的希望竟如此卑贱: 心呵, 你可要唾弃地狱?/ 我曾经为唾弃地狱而赢得光荣, 而今挣 脱天堂却要受到诅咒; 我是否害怕诅咒而不敢求生? 我可要 为天堂的绝望所拘留? 心呵, 你竟要浪迹何方?”诗人之所以 采用这一角度,
5、 是因为诗人所抒写的是光明社会的黑暗现实 中个体之“ 我”痛苦的遭遇和苦闷矛盾的内心体验。 不是站 在摧毁的立场上, 而是站在爱恨交织的情感立场上。 叙述的 重心由社会现实转向个体内心世界, 抒情的比重大大加强。 同时建立起抒情基调格局中的心理现实的具象描述和抽象 反思上。 写出了在权力社会之中个体生命的残酷, 理想的虚 幻, 情感和友谊的脆弱。 而面对“ 万物之灵的我们, 遭遇还比 不上一颗小树”的颠倒的世界( 冥想) 。 诗人在不断地追寻 着情感和友谊的慰藉, 试图去呵护情感、友谊的纯真, 寻找解 脱自己内心苦痛的途径。 诗人深情地唱道: “ 我爱在雪花飘 飞的不眠之夜, 把已死去或尚存的
6、亲人珍念, 当茫茫白雪铺 下遗忘的世界, 我愿意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 来温暖人生的 这严酷的冬天。 ”( 冬天) 但现实的残酷却使他最终难以逃 脱社会和情感地狱的煎熬, 在冬天寂寞燃烧的生命终于熄灭 了。 但穆旦的诗和他的精神却永远不会死亡, 穆旦这颗星就 亮在天边, 我想他不会再寂寞孤独吧? 注释: 张同道: 20 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诗歌卷, 海南出版社。 谢冕: 一颗心亮在天边 纪念穆旦 , 见 穆旦诗全集 , 中 国文学出版社, 1996 年 8 月。 (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中文系) 责任编辑 : 汉 河; 校对 : 叶子罗哲亚中 65 文 学 与 历 史 甘肃社会科学1998 年第
7、 5 期 DOI : 10. 15891/ j. cnki . cn62 - 1093/ c. 1998. 05. 021 信要证明上帝的存在是不可能的( 康德已经给我证明, 我也 完全理解他的看法: 要证明这一点是不可能的), 但我还是寻 找上帝, 指望我能找到 ” 托尔斯泰之所以苦苦寻找他 心中的“ 上帝”, 是因为他认为他自己和俄罗斯人民需要 “ 它”。 托尔斯泰在青年时代由于对宗教的怀疑, 一度曾认为 基督教及其教义完全是骗人的无稽之谈。 然而, 随着托尔斯 泰对俄国社会现实的深入了解和对宗教的意义、作用的更高 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他对宗教不再予以简单的否定。 他说: “ 我不再怀疑,
8、 而是完全确信, 我所赞成的那种信仰不完全是 真理。要是在过去, 我会说, 一切教义都是虚伪的; 而现在就 不能这样说 在人民的宗教信仰中谬误是和真理混杂在 一起的。 ” 托尔斯泰虽然主张人应该有宗教信仰, 但是, 他的宗教 信仰与基督教及其教义已有很大的不同, 他的宗教信仰的核 心是基于人道主义基础之上的“爱”与“ 善” 。 托尔斯泰这样 来解释他的基督教的认识和理解, 认为抛开基督教的一切教 义来看, 基督教实质上只不过是一种伦理学( 这里明显表现 出托尔斯泰受康德哲学的影响) , 它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 包 括国家暴力机构, 主张人类的平等和博爱。 所以, 托尔斯泰 对“ 俄罗斯人以基督
9、之爱的名义屠杀自己的兄弟”的行径是 深恶痛绝的 。“ 可是各教堂都在祈求让我们的军队获胜, 信 仰的导师们也承认这种屠杀是一种来源于信仰的事业” 。 正因如此, 托尔斯泰在自己的创作中对官办教会采取激烈的 批判态度。 他认为俄国的东正教会与沙皇专制政权勾结起 来, 迫害真正信仰基督的虔诚教徒, 背离了仁慈、博爱的基督 精神。 反之, 东正教会也将托尔斯泰视为异端邪说的鼓吹者 和危险分子 , 革除了他的教籍, 而不顾及他作为著名作家的 地位和影响。 ( 二) 托尔斯泰的宗教观是比较复杂的, 他的宗教思想的来源 是多重的, 先后接受过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欧洲古典哲 学家康德和西方近代非理性主义哲
10、学家叔本华等人的宗教 观的影响, 也吸收了印度教和佛教的一些基本思想。 从这里 可以看出托尔斯泰的宗教宽容思想, 也说明他并不是一个真 正的宗教信仰者。 他在其进行人性探索和道德完善的忏悔 录中这样说: “ 在精确的思辨科学领域内只要哲学家们 不忽略实质性的问题, 答案总是相同的, 那就是苏格拉底、叔 本华、所罗门、佛所给的答案。 ” 因此, 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 中一度具有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 他广泛引用这些先哲们 的言论借以表达自己对宗教的思想认识。 例如, 苏格拉底曾 说: “ 我们接近真理的程度仅仅取决于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能 摆脱生命。 ”“ 肉体生命是罪恶和谎言。 肉体生命的消灭便是 幸
11、福, 我们应当心向往之。 ”叔本华在其代表作作为意志和 表象的世界中也曾说: “ 生命是个不应存在的东西, 是罪恶, 转化为空无是生命唯一的幸福。 ”而所罗门说: “ 世上的一切, 无论智、愚、贫、富、苦、乐全是虚空和无用之物。 人一死, 一 切便都不存在了。 ”佛也说: “ 意识到痛苦、衰老、死亡不可避 免, 就无法生活下去, 要使自己超脱尘世、舍弃任何生存的可 能性。 ” 这些先哲、圣人们对生命的否定, 对死亡的礼赞深深地 影响着托尔斯泰, 使他陷入悲观的境地, 得出死比生好, 摆脱 生命的结论, 形成了悲观、厌世的人生观, 从而对他的创作也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托尔斯泰写于 1859 年
12、的中篇小说三 死和幸福之家抽象地探索生与死、幸福与痛苦等问题 , 在 当时就受到评论界进步人士的批评。 而在安娜卡列妮娜 中, 具有自传色彩的人物形象列文, 当他保留宗法制农村的 理想破灭后, 就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 进而否定人生的意义, 企图以自杀的方式来求得彻底的解脱和灵魂的宁静。 从中 也可以清晰地看出悲观主义哲学对托尔斯泰的影响。 悲观主义哲学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和创作的消极作用我 们应该加以充分正视。 但是, 同时也应该看到这种影响及其 结果是托尔斯泰思想探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托尔斯 泰通过认真的精神探索终于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找到了他理 想中的“ 上帝” 仁爱。 他说: “ 任何
13、一个人都是按照上帝 的旨意来到世界上。 上帝创造了人, 使他既可以毁灭自己的 灵魂, 也可以挽救自己的灵魂。 人一生的任务就在于挽救自 己的灵魂。 ” 托尔斯泰终于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悲观厌世 的思想情绪, 使自己的灵魂得到救赎。 于是, 作为作者影子 的安娜卡列妮娜中的列文, 最终也放弃了自杀的念头 , 皈 依“ 上帝” , 接受了“ 爱人如己”的思想。 ( 三) 忏悔意识是基督教教义的基本范畴之一。 基督教教义 宣扬人类的“原罪” , 认为人一来到世上就应不断地忏悔、苦 修, 祈祷和赞美上帝, 以求赎免罪恶, 来世进入天堂, 成为永 久幸福的灵魂。 忏悔就是通过向上帝承认自身的罪过, 乞求
14、上帝的宽恕。 忏悔时, 必须要毫无隐瞒地向上帝坦白和交代 自己的罪过及其缘由, 从内心切实悔恨自己的罪行。 用唯物 主义无神论的观点来看, 基督教的这一教义是荒诞无稽的。 然而, 随着基督教的发展以及它逐渐成为西方文化的基本内 涵成分 , 基督教的这种忏悔意识也逐渐被赋予了新的、积级 的意义。 它要求人们应该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 以发现并纠 正自己言行中的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的内容, 从而净化灵 魂, 规范言行。 因此, 这种忏悔意识也具有推动西方社会向 前发展的积极作用。 忏悔意识自始至终贯穿于托尔斯泰的创作之中。 早期 创作的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 , 描写了青年地主聂赫留 朵夫在自己的庄园
15、里进行改革及其失败的经历。 在小说里, 作者不仅真实地描写了农民贫困的生活状况, 揭示了地主阶 级和农民阶级的尖锐对立, 而且通过对聂赫留朵夫这个具有 自传性色彩的忏悔贵族雏形的青年地主形象的描写, 反映了 托尔斯泰早期的精神探索, 也体现了他的思想矛盾。 托尔斯 泰一方面同情农民的不幸处境, 并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 去改善他们的处境, 另一方面又为贵族阶级在精神上找不到 出路而苦恼。 经历了十年创作过程的中篇小说哥萨克 也是一部探 索贵族阶级出路的作品。 贵族青年奥列宁厌倦了上流社会 的生活和城市文明, 来到高加索寻找理想中的自由和幸福, 对贵族阶级的罪行进行忏悔。 但是, 由于他的阶级本
16、性所决 66 文 学 与 历 史 甘肃社会科学1998 年第 5 期 定, 最终也无法在哥萨克农民中找到自己的生活理想。 虽然 这种探索以失败而告终, 但是作者在小说中所表现的那种积 极探索的精神却是值得肯定的。 托尔斯泰在其世界观激变后创作的长篇说复活中塑 造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更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形象, 是托 尔斯泰塑造的一系列进行精神探索的忏悔贵族形象的最终 总结, 在这个形象身上集中体现了托尔斯泰思想中的忏悔意 识。 聂赫留朵夫是一个自传性的人物形象, 因而, 他的性格 发展无不打上作者思想发展历程的烙印。 聂赫留朵夫在青 年时期是一个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贵族知识分子, 此时他认 为为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方文学经典鉴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