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伊利亚特_到_特洛伊_经典重构之反思.pdf
《从_伊利亚特_到_特洛伊_经典重构之反思.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_伊利亚特_到_特洛伊_经典重构之反思.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08 年 5 月 2008 年第 3 期 外国文学 Foreign Literature May. 2008 No. 3, 2008 从伊利亚特到特洛伊 经典重构之反思 内容提要: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与电影特洛伊, 一个是远古的经典诗篇, 一个是今天的好莱 坞大片, 后者以前者为蓝本, 力求在银幕上重塑经典。 通过“ 从古到今” 、 “ 从神到人” 、 “ 从粗到精” 的比较分析, 可以看出在从伊利亚特到特洛伊的古今对接之中, 既有融合, 亦有疏离。 在后现 代语境中, 经典重构往往伴随着一片解构之声, 而上述比较则为经典的重读和重写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伊利亚特 特洛伊 经典融合疏离
2、中图分类号: I5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2-5529( 2008) 03 -0063 -06 在当下所谓“后现代”语境中 ,谈“经”论 “典”似乎有些不合时宜, 如果执意为之, 则 “消解” 、 “颠覆” 、 “否定”、 “怀疑”云云,便往往 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判语 。就以影视改编为 例,诸如“戏说” 、 “新传”之类, 或从经典文本 中抽离细枝末节大作文章, 或借用经典文本 的主体架构,内里却以种种不断翻新的花样, 不经意间将之拆解得七零八落。上世纪 90 年代末的影片大话西游将一部中国古典名 著西游记改写得几乎面目全非, 传统意义 上的师徒关系 、 人神关系、时空关系、生死关
3、 系等等无一不被消解 , 取而代之的是“化中 心、 去主体 、 游戏 、 追求无深度平面叙事”等后 现代精神得到了彻底体现。( 王瑾 : 65) 由此 可见 ,影片大话西游的播出以及随之而引 发的解读 、 评论热潮 ,为经典之解构提供了一 个生动的注脚。 那么在此起彼伏的经典重构大潮中, 上 述“解构”之流是否就是唯一的动因和结果 呢? 答案应当是否定的 无论是从后现代 的精神实质去考察, 还是从客观存在的实情 去验证。首先来看“后现代”本身。诚如许多 论者所言 ,“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错综复杂 , 矛盾重重 ,但至于其根本特质 中心的消 解,还是颇为众人所认可的。或者 ,换一个说 法: 后现
4、代主义的最大优点, 也是它最使人们不 安的地方 ,是它的开放性的结构, 它自由的 、 有时甚至是游戏的思想方式 , 它对权威话语 的破除,它对传统的兴趣 、 利用和颠覆。对所 有约定俗成的概念 ,它都提出了疑问: 无论是 历史 ,是父权制度 , 是帝国主义还是资本主 义。( 田晓菲: iv -v) 无论特点 、 优点抑或其他, 既然是对绝对、唯 一的消解 ,既然是以开放、自由为指归 ,那么 身处这一后现代文化背景之中的经典重构大 潮应当是蕴蓄多元 、 并且有可能精彩各异的 , 这就无异于为“解构”之外的经典重构提供了 63 理论依据 。具体言之 , 即后文本对前文本的 摹仿 、 靠拢 、 再现
5、等, 也应当成为经典重构之 中的一个维度 ,不能简单地将之指斥为陈词 滥调而弃置不顾 。再从客观实情看 ,除了大 话西游之类将原经典文本消解得面目全非 的改写之外, 也还有不少影视作品对原作的 态度是颇为忠实的, 比如说屡屡以庄重 、 严肃 之态出现在荧屏上的历史正剧 ,甚至于来势 凶猛的所谓好莱坞大片亦不乏此例 。既然如 此,对经典重构问题进行反思 ,确有其必要性 和可行性了。 还值得追问的是 , 在解构哲学的冲击之 下、 在一切深度模式遭受土崩瓦解的后现代 背景之中的这些经典的重构 , 究竟能在多大 程度上实现对原文本的回归呢? 这里, 本文 尝试结合史诗伊利亚特和影片特洛伊, 通过对二者
6、的比较分析, 具体探究经典重构 之古今对接中的融合与疏离。 一、从古到今 一个是远古的诗篇, 一个是当今的影片, 特洛伊以伊利亚特为蓝本, 力求重现往 昔的风光 。其中 ,从古到今,既有远古风物人 情的铺排 ,也不乏时下流行元素的显露 。 古希腊经典荷马史诗至今仍有不少谜团 有待解开 ,但可以肯定的是,特洛伊战争以及 描绘该战争的经过、结果等的这部古代典籍, 距今确是堪称遥远了 。具体到荷马史诗的上 部伊利亚特 , 它描绘的是古希腊从氏族制 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社会状况。影片特洛 伊既取材于此, 则其如何使昔日 并且 是几千年前的往昔 以非常直观的音像形 式重现,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看点,而
7、 高达一亿八千万美元的天文数字般的预算, 为此提供了坚实的经济保障。单以特洛伊古 城为例,为了尽可能地追求真实效果,剧组动 用了近千人的力量重修这座古城 ,他们对宽 达一米半的墙面进行了特殊的技术处理, 甚 至连排水设施都反复计算, 消耗了上万吨的 水泥 、 沙石和不计其数的木料 ,再加上电脑设 计师的鬼斧神工 ,一座恢宏壮美的特洛伊古 城便在地中海岛国马耳他耸立起来。据说 , 由于该古城还原得实在太逼真 、 太漂亮 ,以致 在影片拍摄结束之际, 马耳他政府决定将这 一庞大的电影道具当作旅游景点永久地保留 下来 。大至一座城市如此, 小到车马 、 兵刃 等,影片特洛伊也是力求还原古代。于是 ,
8、 诸如剑无护手 、 马无脚蹬的情况便屡见不鲜 了。再从打斗动作看, 影片虽然有着众多声 名远播的英雄 ,双方虽然进行着你死我活的 厮杀 ,却不见在很多武侠片、 动作片里频频出 现的漫天飞舞式的飘逸。譬如影片中双方主 将阿喀琉斯与赫克托耳的生死对决 ,其腾挪 、 跳跃 、 投枪 、 刺剑, 既显示出两人非比寻常的 膂力和胆识,又并无什么虚张声势 ,可谓庄严 而厚重,更平添了一份古代社会的真实感。 除了上述外在形象之外 ,就内在精神而 言,影片特洛伊回归史诗伊利亚特的努 力也是不容忽视的 。譬如从史诗中描绘的阿 喀琉斯与阿伽门农的关系看 , 后者虽然贵为 联军统率 、 王中之王 ,阿喀琉斯对之却明
9、显恭 敬不足,当听说对方要抢夺自己的战利品时 , 他毫不客气地当面斥责: “你这无耻的阴谋 家, 你这丧尽天良的鄙夫, ”( 荷马 : 6) 而阿伽门农也直言不讳 : “这儿所有的国王 里面 ,你对我最不忠心 。 ”( 荷马 : 7) 再看争执 的结果,阿喀琉斯虽然勇猛无敌,甚至于当场 就要拔出长剑置对方于死地 , 但最终还是交 上自己的战利品,隐忍退出。由这番“内讧” , 可见当时希腊人实行的是一种原始的民主 制,作为首领的阿伽门农尚未具备至高无上 的权力。不过 ,同时也不难看到,统治者的个 人意志在此已经有了明显的体现 。与之相 仿, 影片特洛伊中的阿喀琉斯对阿伽门农 64 2008 年外
10、国文学第 3 期 影片特洛伊的题材来源虽然包括伊利亚特 、 奥德赛以及希腊神话故事、 埃涅阿斯纪等, 但其主体部 分当为荷马史诗的上部伊利亚特 , 这也是本文立论的一 个前提所在。 http: /club. yule. sohu. com/read art sub. php? b=movie 而且尽管是一位女神,忒提斯 并未表现出丝毫超乎常人的本领 ,倒是更符 合一个“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慈母形象。至于 影片中阿喀琉斯毫不经意地斩落阿波罗神像 之首的镜头, 更是将原作“神明至上”的色彩 几乎一扫殆尽 。与之相应 , 决定胜负的也不 再是神力 , 而是人力 人的实力和计谋 。 由此观之, 电影特洛
11、伊在重构伊利亚特 时对原文本的疏离是不言而喻的。不过, 还 须说明的是,即便在史诗伊利亚特中 ,神明 也并非高高在上、 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象 ,而是 意见不合也会相互谩骂, 受了委屈也会痛哭 流涕 总之 ,喜怒哀乐, 七情六欲 ,应有尽 有。只是作为神,他们远比人有力量,可以左 右人的命运,就此而言,影片特洛伊是打上 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 说到史诗与电影中的人、神关系,帕里斯 与海伦的故事颇值得玩味 。虽说作为这一场 旷日持久之战的导火索, 史诗对两人的恋情 却并没有正面描绘, 只是在行文过程中稍有 提及 ,从中可见他们的私奔带有很大的偶然 性,究其实情, 不过是“神的捉弄”罢了。而在 影片中,
12、帕里斯和海伦俨然是一对倾心相爱 的情侣, 特洛伊战争更由此演变成“为爱而 65 刘萍经典重构之反思 战” , 与原作相比 ,自然平添了几分动人的魅 力。其中 ,男主角帕里斯在史诗里原本是一 个徒具其表、 贪图享乐的青年王子 ,以致被赫 克托耳毫不客气地训斥为“色迷迷的拐子”, ( 荷马 : 253) 如今却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荣 誉庄严宣战,乃至最终特洛亚城倾覆之际,他 仍然临危不惧, 坚持战斗, 显得既可爱亦可 敬。至于海伦, 姑且不论其饰演者黛安 克 鲁格是否堪当“人间第一美女”之名, 至少可 以肯定,海伦身上的神话色彩已不复存在,取 而代之的是, 一个因为遭受婚姻不幸而渴望 真爱 、 在
13、与帕里斯一见钟情之后又迫于外界 压力而忧心忡忡的弱女子形象 ,为此,她时常 愁眉不展 ,泪珠盈盈 ,充满浓浓的人情味 。 至于诸多英雄形象, 亦可视为史诗“神 化”的一个辅证 。首先,他们中不少人与神颇 有交往,受到神的青睐。 更有甚者 ,其中神 的后裔大有人在 。单从“人”的角度去考察, 史诗中对“集体人”的强调 ,也带有将人神化、 抑或理想化的色彩。譬如伊利亚特中频频 出现双方将士不惮冗赘自报家门的情景 。在 这里 ,英雄们往往非常自豪地追叙其家世渊 源,历数先祖们的光辉业绩,从中可见他们已 将自己与那些光荣的前辈融为一体, 前辈们 的荣耀即是自己的荣耀, 而自己也将凭借战 场上的杀戮为家
14、族增添新的荣光 ,以使后来 者有更多引以为荣的资本。由此 ,这些英雄 们不妨被视为一个家族、一个部落的代表,凝 聚着集体的力量和光芒。明白了这个道理, 史诗中反复出现“阿特柔斯之子阿伽门农”、 “珀琉斯之子阿喀琉斯”、 “涅琉斯之子涅斯托 耳” 、 “忒拉蒙之子埃阿斯” 这样的称谓, 便应当不难理解了 。与此相关 ,维柯在研究 荷马史诗时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想 象性类概念” ,亦颇值一提 。维柯认为: “希腊 人把凡是属于同一类的各种不同人的个别具 体事物都归到这类想象性的共性上去 。 ”( 维 柯: 425) 这样, 阿喀琉斯的英勇 、强悍、任性、 暴躁等等便成为青年英雄类形象的反映;
15、俄 底修斯的聪明 、 机警 、 狡诈 、 善变等等亦可谓 智者类形象的表现 这些古代英雄身上实 际上浓缩着早期人类社会普遍的情感体验 , 带有神化了的、或者说理想化了的“集体人” 的意味。对此 ,电影特洛伊的改造显而易 见,在这里, 人物形象带有鲜明的个性化特 征。与许多好莱坞大片相似 , 影片特洛伊 渲染了一种个人至上、 个人英雄主义的氛围 , 他们身上没有过多历史的负累 , 也毋须多少 集体的支撑, 而往往凭借个人的力量出生入 死,力挽狂澜, 人物的个性化色彩由此得以突 显。而这 ,与上述原文本中英雄人物的神化 、 集体化相比,其中差距当毋庸赘言 。 如前所述 ,作为一部以远古战争为主要
16、情节的影片,出于逼真还原的考虑 ,特洛伊 将“神”的因素零星点缀于其间 ,从而多少与 原文本实现了契合 。与此同时 ,“人”的因素 、 尤其是人的个性化大为突出。从这个意义上 看,电影特洛伊在经典重构中完成了从 “神”到“人”的转变 。 三、从粗到精 渊源上的双重特性 远古与民间口头 传唱 ,给史诗伊利亚特蒙上了一层粗朴、 自 然的光辉 ,就像一朵开放在山林中的野花,虽 不事雕琢 ,却自有其动人的魅力 。而电影制 作者们则仿佛将这朵野花移植进温室之中 , 再小心翼翼地修剪 、培植 , 既大体不失其原 貌,又使之精致了许多。 布瓦洛曾经满怀欣喜地评价: “荷马之令 人倾倒是从大自然学来, 他仿佛
17、向维纳斯盗 得了百媚宝带 。 ”( 布瓦洛 : 202) 在这里 ,布瓦 洛非常精辟地点出了荷马史诗的一个特 质 “自然” ,伊利亚特中随处可见 、 独具 特色的“荷马式比喻”颇能说明问题。譬如 , 形容铜矛的闪光“就像远远看去的火焰 ,仿佛 高山顶上一个大森林弥漫着烈火一般” ; ( 荷 66 2008 年外国文学第 3 期 如赫拉对墨涅拉俄斯、阿波罗对赫克托耳、雅典娜 对俄底修斯, 等等。 如宙斯之子萨尔珀冬、波塞冬之孙安菲马科斯、阿 弗洛狄忒之子埃涅阿斯, 等等。 马: 34) 形容军队“多得如同正当令的茂叶繁 花, 没一刻安静 ,像是春天的牛棚正当牛 奶桶都盛满的时候, 周围飞绕着不可
18、计数的 苍蝇” ;( 荷马: 34) 形容双方的相互残杀“就像 一个富人的田里有两班割麦人从相对的两边 开始割过来, 将那小麦或是大麦一把把的割 倒,直到两边的把儿汇合在一起为止 ”。 ( 荷马 : 194) 此外 ,诸如军队像树叶、像沙子、 像乌云; 战士像狮子 、 像狼 、 像野猪等等之类 的比喻,往往信手拈来,数不胜数。它们基本 上取自自然现象以及日常生活 乡野之人 的生活,显得真切而自然 。至于史诗中不断 出现的“长发的”阿开亚人、 “捷足的”阿喀琉 斯、 “牛眼睛的”赫拉 、 “白臂膀的”海伦等等之 类的修饰语,既有音律方面的考虑( 因其原文 为诗体) , 又通过这样的反复吟咏 ,将
19、人物的 特征突显出来 , 别有一番朴拙的意味。除此 之外 ,还有史诗写杀人: “除了见血 、 杀人和听 临死人的呻吟声之外对于任何事情都不感兴 趣。 ”( 荷马 : 369) “那残酷的青铜咬进了许多 战士的肉 。 ”( 荷马: 229) 写情欲 :“我的情欲泛 滥了 ,把我的心淹没了 。 ”( 荷马 : 266) 诸如此 类,就仿佛一个率性而为的孩子,丝毫不加掩 饰地喊出了自己的心声。 对于饱受现代文明熏染 、 熟悉于精雕细 刻之风的人们, 乍一读到上述粗朴的描绘,可 能感觉有些惊诧 ,进而不由得为其描绘的真 切、 生动而拍案叫绝 。至于电影特洛伊 ,则 本着再现经典的原则 ,运用现代科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方文学经典鉴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