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_误判_列夫_托尔斯泰与诺贝尔奖.pdf
《历史的_误判_列夫_托尔斯泰与诺贝尔奖.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的_误判_列夫_托尔斯泰与诺贝尔奖.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54 文史钩沉 历史的 “误判” 列夫托尔斯泰与诺贝尔奖 摘要 列夫托尔斯泰与诺贝尔奖关系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全世界文学爱好者关注的话题。在这一问 题上国内外研究者主要表达了两种观点, 即 “主动拒绝” 说和 “炒作” 说。本文在国内外现有的文献资料 基础上进一步发掘出该问题中的更多 “内幕” 和细节, 揭示了作家始终未能获得诺贝尔奖的根本原因在于 当时诺奖委员会所一贯秉持的 “理想倾向” 的评选标准, 结果造成了托尔斯泰在该标准衡量下多次遭到否 决的 “误判” 。 关键词 列夫托尔斯泰 诺贝尔奖 “理想倾向” “误判” A historical “misjudgment” Leo Tolsto
2、y and the Nobel prize Yang Zheng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o Tolstoy and the Nobel prize always concerned literature lover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ers have basically two views on this issue : the theory of “refusal by Tolstoy” and the theory of
3、 “PR from the Nobel Committee” . Based on existing materials, this article will reveal more secrets and details of this complex problem, identify the root cause of repeated no awarding Tolstoy Nobel prize : continuous assertion by the Nobel Committee of the criterion of Ideal tendency. In result Tol
4、stoy was repeatedly rejected as a candidate for the Nobel prize, and thereby put a “misjudgment” . Keywords Leo Tolstoy; Nobel prize; the “Ideal tendency”; “misjudgment” 列夫托尔斯泰为何从未获得诺贝尔奖? 到底是托尔斯泰拒绝了诺奖还是诺奖拒绝了 托尔斯泰?这些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全世界文 学爱好者关注的话题。目前国内外研究者 基本都一致认为是托尔斯泰出于对金钱的憎 恶, 因而事先公开表明拒绝领奖。国外也有 研究者认为, 拒绝托尔斯
5、泰是瑞典学院有意 为之, 其目的就在于利用托尔斯泰的巨大影 响力引起世人对新文学奖项的关注, 是一种 反其道而行之的高超策划手段, 比如就有评论 家将瑞典学院的做法称为 “赫洛斯塔图斯之 举” 。1(30)对上述两种观点我们不应当立即 作出单纯的是非判断。从我们现掌握的资料 来看, 托尔斯泰与诺贝尔奖的关系问题中掺杂 了不少复杂的因素, 为了使我们的分析能更接 如: 冯增义: 为什么托尔斯泰没有得诺贝尔文学奖 / 俄罗斯文艺, 1993 年第 5 期, 第 64 页; 刘文飞: 诺贝尔文学 奖与俄语文学 / 外国文学动态, 1997 年第 3 期, 第 47 页; 一个仇视金钱的怪人托尔斯泰为
6、何未获诺贝尔奖 / 赵 家业编著: 诺贝尔趣话,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 年, 第 1315 页; 王开林: 托尔斯泰为何与诺奖无缘 / 北京日 报, 2012 年 12 月 24 日。 . . / . 16 1996 ; . : . . . . . : , 2001. 等。 DOI:10.16238/ki.rla.2015.03.022 155 近事实的真相, 就有必要进一步发掘托尔斯 泰与诺贝尔奖关系问题中的更多 “内幕” 和细 节。 托尔斯泰与诺贝尔文学奖 诺奖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无论 是与文学, 还是与俄罗斯这个国家都有较深的 渊源。他不仅是个发明家, 还是个文学爱好
7、者。他用英文写过诗, 甚至还创作过剧本。 9 岁时来到彼得格勒, 在俄国前后生活了 20 多 年。 1991 年, 为纪念诺贝尔奖首次颁发 90 周 年, 瑞典诺贝尔基金会出资在圣彼得堡市 (历 史上曾有彼得格勒、 列宁格勒等旧称) 建立该 奖创始人的青铜纪念碑。他对同时代的俄国 作家托尔斯泰十分推崇, 在其私人书信中经常 可以发现他引用托尔斯泰的经典名句。诺贝 尔奖首次颁发的时间是在诺贝尔逝世五周年 即 1901 年 12 月 10 日, 选择在这一天颁奖成 了延续至今的传统。诺贝尔奖创立伊始, 托尔 斯泰的国际声誉正如日中天。 1899 年他完成 长篇小说 复活 , 这部作品后来被诗人亚勃
8、 洛克称为 “旧世纪留给新世纪的遗嘱” 。2 (114) 这一切似乎都表明被誉为 “最后一个预言家” 的托尔斯泰有足够的理由成为首位诺贝尔文 学奖得主。不过, 事实是法国诗人苏利普吕 多姆成了首次获得这一殊荣的作家, 托尔斯泰 甚至都未获提名。 首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中的 “意外” 结果 在瑞典国内引起一片哗然。该国的许多报纸 接连刊登了国内知名人士抨击文学院、 支持托 尔斯泰的文章。 1902 年 2 月 24 日的 瑞典日 报 上发表了著名作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的 一篇文章。他认为, 绝大多数的瑞典文学院成 员都是 “文学界不怀好意、 墨守成规、 不求甚 解的人, 却不知为何让他们成了审判员。
9、这些 老爷们的艺术观念幼稚得像个孩童, 他们以为 只有用诗歌形式, 最好是合辙押韵的诗歌形式 写出来的东西才能算是诗。比如说, 托尔斯泰 向来以描写人物命运而著称。既然是个历史 画卷的描绘者, 他们就不会认为托尔斯泰是个 诗人, 理由是: 他从不写诗! ” 3 丹麦文学批 评家乔治勃兰兑斯则写道:“现世的作家中 列夫托尔斯泰是第一位的。没有人能够像 他一样让别人产生如此崇敬之情!我敢断言, 除了他, 没有第二人。 ” 3 从上述二人的激烈 反应可以看出, 那时的托尔斯泰至少在欧洲无 疑是具有极高声望的大作家。接下来的事情 更加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1902 年 1 月, 就在首届诺贝尔文学奖颁
10、 发后仅过了一个多月, 42 位瑞典著名作家、 艺 术家和评论家联名表示抗议, 并给托尔斯泰写 了一封公开信:“鉴于诺贝尔奖首次颁发的结 果, 我们, 即在信末署名的瑞典作家、 艺术家 及评论家们, 希望向您表达对您的崇敬之情。 在我们看来, 您不仅是当今文学的宗师泰斗, 还是一位思想热烈、 感情真挚的大诗人, 因此 在这样的场合理应首先被记起。虽然根据您 个人的看法您从来都不热衷于获得该奖, 但我 们更加强烈地感觉到有必要向您致敬。我们 认为, 基于现有的人员组成, 负责颁发该文学 奖项的机构既不能代表作家和艺术家的意见, 也无法代表社会舆论。就让国外的人都知道, 就算在我们这个遥远的国度,
11、 最基本也是最强 大的艺术也是建立在思想和创作自由基础之 上的。 ” 3 为什么拥有如此众多支持者的托尔斯泰 却在 1901 年都未获得提名呢?上述 42 人中 有许多人是拥有提名权的, 不过大家也许都忽 略了这一细节, 没有一人主动发起提名。比如 奥斯卡莱韦尔廷教授就承认, 他原以为 “托 尔斯泰获得提名是自然而然的事” 。4(6) 面对如此热情的支持者们, 托尔斯泰无 法继续保持沉默。他于 2 月 4 日 (俄历 1 月 22 日) 给上述 42 人写了封回信:“尊敬的同行 们!我非常满意诺贝尔奖没有授予我。首先, 这为我省去了如何处置这笔钱的麻烦。在我 看来, 和所有的钱财一样, 这笔奖
12、金只会给人 带来坏处。其次, 受到如此众多虽陌生却令我 十分敬重的人士的同情, 我感到异常高兴。亲 爱的同行们, 请接受我对大家衷心的感谢和最 美好的祝愿。 ” 5(第 73 卷, 204-205)仅从这封信中 我们很难看出托尔斯泰有任何表示拒绝诺奖 的决心。信中更多的是对其支持者真诚地表 156 达谢意。当然, 从另一个角度看, 这封信的前 半部分内容有贬低诺奖之嫌, 而且 “事先拒绝 一份尚未颁发的荣誉, 这明显刺激到了瑞典学 院, 也导致了他们用多疑和害怕的眼光来看待 作家的许多作品” 1(31) , 从而给托尔斯泰未 来的诺奖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例如, 斯文 森 (1986 年起任学院
13、常务主席的私人秘书 ) 就曾认为, 托尔斯泰关于诺贝尔奖金微不足道 甚至有害的个人观点使得诺奖委员会产生了 “不应把奖金强加给伟大作家”的想法, 因为 “一旦授予他就意味着必须不断强调授予的原 因纯粹是崇拜其文学创作, 而与此同时还必须 指出, 他的宗教和社会政治思想是不成熟和错 误的” 。1(31) 然而, 首次颁奖引起的巨大社会反响使 得瑞典学院再想绕过托尔斯泰已无可能。次 年, 托尔斯泰成为 34 名候选人之一, 并且从 19021906 年连续 5 年都被提名诺贝尔文学 奖, 不过每次都与诺奖失之交臂。 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委托阿尔弗雷 德延森对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写评语。延 森是一名
14、瑞典斯拉夫学专家, 对托尔斯泰的后 期创作十分否定。他在评语中写道:“可以把 托尔斯泰称作俄罗斯伟大的良心, 但却不能把 他称为该国伟大的心灵, 更不能称为该国未来 的伟大思想。 ” 4(6)依据这一评语, 评审委员 会也做了一份报告。报告虽然强调指出, 托 尔斯泰是散文创作的艺术大师, 在世界文学 中占有很高的地位。报告也肯定了 安娜卡 列尼娜具有 “更高的艺术价值” , 是一部充 满 “深刻伦理观”的作品。带有 “道德愤慨” 的 复活 也属于这些杰作之列。由于这些不 朽的作品, 人们本来 “相对比较容易授予这位 伟大的俄国作家文学比赛的桂冠” 。然而, 他 的作品中表现了 “宿命论的特征”
15、 、“夸大机遇 而贬低个人主动精神的意义” , 有着 “可怕的 自然主义白描式的 黑暗的势力 和有着 消 极禁欲主义 的 克莱采奏鸣曲 使他一落千 丈。 ”特别是他对国家和圣经的批评:“他不 承认国家有惩罚权力, 甚至不承认国家本身, 宣扬一种理论无政府主义; 他以一种半理性 主义、 半神秘的精神肆无忌惮地篡改 新约 , 尽管他对 圣经极为无知; 他还认真地宣称 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没有自卫和防护的权 力。 ” 6(29)此后托尔斯泰的几次提名也几乎 以同样的理由被否决。这份报告基本为托尔 斯泰的诺奖命运盖棺定论, 诺贝尔文学奖的大 门从此对托尔斯泰永远关闭。 由此便自然产生了一个问题。究竟是
16、什 么原因导致瑞典学院对托尔斯泰文学创作的 评价与普通大众的观点完全相左?埃斯普马 克的 诺贝奖文学奖内幕一书对于该问题 的解答大有裨益。书中他将维尔森任评审委 员会常任主席期间的历史 (19011912)称 为维尔森时代。他认为, 该时代的特点就是 评选标准紧紧围绕诺贝尔遗嘱中的 “理想倾 向” , 并将之概括为 “高尚、 纯洁的理想” 。该 标准集中反映在 1905 年诺奖委员会结论性 报告里:“即使对托尔斯泰很多作品很崇拜的 人, 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在这样一位作 家身上怎么能体现出纯洁的理想。他的最伟 大的作品 战争与和平 中认为盲目的机遇在 世界重大历史事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17、在 克 莱采奏鸣曲 中, 他谴责真正夫妻间的亲密关 系; 他在不少作品中不仅否定宗教, 而且否定 国家, 甚至否定所有权, 而他自己却一贯享有 这种权利, 以及反对人民和个人有权自卫和防 护。 ” 7(35)这样一来, 托尔斯泰一直与诺贝尔 文学奖无缘的根本原因即在于诺奖评选初期 所坚守的一套评选标准。该标准以十九世纪 早期的理想主义和更早的古典主义美学为参 照, 因此 “基督教文化背景, 以及由他衍生的 国家观念、 家庭观念、 道德观念、 爱上帝和有 神论观点是获奖的必需因素, 康德、 谢林、 黑 格尔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美学和歌德式的讲 究高尚、 理性、 均衡、 和谐与适度的形式构成 了评奖
18、标准的文学理论基础” 。8(118) 相对于一直孜孜不倦的法国人哈勒威 (他在 1902-1906 年间连续提名托尔斯泰)来 说, 作家的祖国俄罗斯行动上迟缓了许多。仅 有的一次提名发生在 1906 年, 俄罗斯科学院 终于决定提名托尔斯泰角逐诺贝尔文学奖。 在提交给瑞典学院的申请表中俄罗斯院士科 尼、 阿尔谢尼耶夫和孔达科夫对托尔斯泰的长 157 篇小说 战争与和平以及 复活给与了高 度评价。戏剧性的是, 这份提名到达瑞典时已 过了规定的最后期限。 当 托 尔 斯 泰 得 知 自 己 再 次 被 提 名 且 “有可能获奖”后, 他立马给芬兰作家、 翻 译过自己作品的阿埃尔涅菲尔特 ( ) 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方文学经典鉴赏
限制150内